烟农李东学:种下去的不是烟叶,是一颗活下去的种子
“丰收了,烤好了,我能活下去了。”这是李东学发自肺腑的话。
***花是一户杨家村的贫困户,身患慢性病,长期服药。更不幸的是她的儿子李东学,今年才30岁,被查出肝硬化,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难以承受。
为让李东学有钱治病,能够生活,村里考虑来考虑去,提供了30亩地,让李东学来种烟。李东学说:“种烟我不懂技术,效益也没有槟榔芋高,我不想种。”村干部细心开导:“种烟有补贴,有烟技员指导,还不愁销路,这是个“铁饭碗”啊,***诶!”“你看看人家黄玉龙,这么多年有丢掉烟不种吗?人家每年也赚十多万回家过年啊!”“你看看黄兴付,人家家里的房子都装修了,不都是靠的烟叶种植吗?”李东学憨厚的摸了摸脑袋:“你说的莫是有点把子道理一样。”
就这样,李东学开始了种植烟叶的致富道路。
虽然得了肝硬化,但是李东学人很勤快,什么事都自己干,一身的腱子肉很发达,在田间看着那“古铜色”的肌肤忙里忙外。村干部看着很是感慨:“人呐,只要不懒,脱贫就不远了。”
为帮扶这个困难家庭,大家对李东学的照顾也是特别的。
机耕手给李东学翻地、起垄只收成本价。
村里帮扶垫了苗子和肥料钱。
帮忙务工的都说等你卖了烟叶赚了钱在来给。
烟技员每日都会去他的田间查看指导。
这些都是大家对李东学的照顾,给这个困难家庭的希望啊!李东学平日不说,但一切都记在心里。
在大家细心照料下,李东学也自己争气,看着那一天天茁壮成长的烟叶,李东学看到了希望,这是他活下去的希望!
转眼间,到了烟叶开烤的时候,李东学也是有些紧张,这是烟叶的最后一道难关,李东学是第一次种烟,心中难免有些慌了手脚。哪想到,烟站站长李家春已经骑摩托车到了烤房。“东学,你今年是第一次种烟,我来给你把好关,切莫烤坏了哦!”站长李家春说道。
李东学两眼含着泪花,憨憨的点点了头。
历时许久,烤房的门打开,那灿灿金黄的烟叶,让关心着李东学的一群人也是松了一口气,这个家庭从今开始会越过越好了!
通过收购,李东学达到亩产值4000块的效益,卖到了12万元,他拿着这钱感慨到:“感谢大家的帮助,我种下去的不是烟叶,是一颗活下去的种子啊!”
江西宁都:“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破解烟叶生产难题
“什么是好烟叶?”“什么长势长相的烟株能产出更多的好烟叶?”“怎么种出好烟叶?”……近期,围绕“中棵烟”的大讨论在江西宁都县如火如荼地开展。
讨论的背后,是宁都县烟草***局在纠偏不良生产现象、彰显宁都烟叶风格特征的努力表现。为了让“中棵烟”种植理念深入烟农内心,宁都县烟草***局苦下功夫出实招。
带领团队“走出去”,问题差距“找出来”
为了查找烟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宁都烟草对标先进产区,组织了一批烟叶管理骨干人员到周边临近产区烟田里、烟站里观摩学习,在对比中查找自身差距。
“我们把工夫花在移栽前。备耕期间,严格抓牢机耕手深翻考核,保证了土壤通透细碎,既利于盖膜,促进土肥耦合,也利于烟苗生根,早生快发。”产区相关人员介绍道。
在此次“走出去”的学习之旅后,宁都烟草组织相关人员积极畅谈心得感悟,并结合宁都本地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管理方法应用在烟农培训指导中,提升培训学习效能。
“坐井观天、一叶障目是不行的。本次观摩学习,我发现我们的烟农培训、考核工作做得确实还不是很到位,我们必须要紧抓时令,在今后的田间管理上赶上来。”观摩学习人员胡满生深有感悟。
培训讲师“请进来”,理念认识“升上来”
为了加深烟农对中棵烟的生产认识,近期,宁都烟草还邀请经验丰富的培训讲师进行现场教学、送学上门,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鲜明图片对比,在课堂互动交流中让烟农深刻领悟了中棵烟理念。
“烟叶就跟人一样,不胖不瘦、不高不矮,腰鼓身材,最受青睐。”培训讲师陈美志巧用比喻,展开了对中棵烟的形象描述。
图为培训讲师在宁都县长胜烟站开展烟农培训
以培训总结打造烟农增收的“软实力”
大寒已至,正在四九,愈是冬寒深,愈是厚植着春天更多的蓬勃生机。
从入户指导到小班培训,从经验交流到总结提升,在山东潍坊安丘市烟草***局(分公司),广大烟叶战线工作人员立足不断满足广大烟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烟农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扎实做好当前烟叶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和经验总结工作,以培训总结打造烟农增收的“软实力”。
图为烟技员(右)正在指导烟农备足腐熟大豆等有机肥
培训交流强互动,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烟叶生产中,做到精准施肥至为关键,但肥料使用不能‘一个方子开药’,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宜,根据地块土样化验结果,并充分考虑前茬作物、作物长势等因素,在保证烟株生长所需营养的基础上,适当增施腐熟大豆、豆饼等有机肥,这样产出的烟叶油分足,也易烘烤。”1月25日上午9点,一场小班制培训在安丘市局(分公司)景芝烟站会议室进行,该局(分公司)烟叶科科长李伟向烟农讲解道,“对新茬口的地块,由于我们烟农对地力状况不是很熟悉,在施肥上宁可少施一点,也不要多施。如果少施一点,后续还可以追肥,但如果多施了,那可就扒不出来了。”
“这种培训实用性强,通俗易懂,不但教会我们怎么干,而且还让我们明白这样干的道理。我们烟农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安丘市景芝镇东杨庄村烟农杨忠国说。
将烟叶生产各项技术措施变成广大烟农的行动自觉,在认识上深入理解,在落实上不打折扣,有助于推动各项技术措施落实落地、见行见效。为此,安丘市局(分公司)用足用好小班制培训这种方式,组织广大烟农分类开展各种培训,让广大烟农不但明白“干什么”“怎么干”,而且还能清楚“为什么这样干、怎样干得更好”,做到了学有目标、干有方向,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中提升生产水平。
为提高培训交流效果,安丘市局(分公司)在培训前开展培训需求调查,他们面向烟叶生产一线人员、烟农分类调查培训需求,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座谈交流等方式,紧盯地块选择、冬耕深翻、春耕春耙、起垄施肥、烟叶移栽、大田管理、采收烘烤、抗旱防涝等方面,紧盯关键节点和注意事项,分别制作针对性培训课件,并抽调精干力量开展培训,切实解决了广大烟农和一线烟叶生产人员的急难愁盼。
图为烟技员正在测量烟田深翻深度,确保深翻质量
经验总结促提升,促农增收展作为
“经验总结很重要,关键问题要找到。有了问题不要急,多个角度来分析。只要症结找得准,生产提升落地稳。咱们广大烟农在多年的烟叶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我们要进行分享、进行碰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1 1>2’的良好效果。下面,请部分烟农代表进行经验分享。”近日,在安丘市局(分公司)辉渠烟站,站长张伟打开了话匣子。
“提升烟叶生产水平就如同登山,为了登上山顶,我们需要每年爬一段,每年爬一段,不断坚持下去,持续走下去,才能登到山顶。进行经验总结,我认为烟农心里要有一本明白账,每个生产环节开始前,要提前用心做好计划,在每个生产环节,都要严格控制,做到该花的钱一分不少,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多。把一个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控制好,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我们的成本费用也不是越低越好,要适度控制,以求得更好的投入产出比。”安丘市辉渠镇董家宅村烟农李金武深有感触地说。
“进行经验总结,要多找自身的问题,多学别人的优点。要多从身边找标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董家宅村李学堂勤劳能干、烟田管理精细,祖官村李培弟眼界开阔、管理上很有一套。我听有的烟农说,咱们种植烟叶,就要把烟叶当花来栽,这样说很有道理,关键是要用心、细心,还要保持恒心和韧劲。”安丘市凌河街道朱家埠村烟农谢建帅接着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交流着,每个人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一幕幕的生产画面,一年下来确实不易,但正是在这些不易中,广大烟农经历着、总结着、提升着、准备着,一场向烟田管理要质量、向经验总结要效益的大考已然拉开帷幕。人勤地不懒,奋进正当时,这律动的培训、这脉动的***,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
三十六载烟叶情 托起乡村共富梦
“跟着老阳学种烟,今年赚翻了吧?”“哎呀,将就将就。”虽然嘴上打着哈哈,烟农老罗心里的账早就算得明明白白了。去年,他的36亩烟田喜获丰收,他说:“这都是靠老阳带我们,烟叶质量好,收入才会高。”
像老罗一样受益的烟农可不止一户。他们口中的老阳是湖南衡阳市衡南县烟农,1988年开始种植烤烟,36年来,与烟田、烟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凭着机智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从脚下的土壤挖掘珍宝,带领身边群众共同奔向小康,勤劳致富是他的家训,也是他57年真实平凡而又光彩熠熠的人生写照。
产业带头人
人勤春来早,在衡南县茶市镇何祠村双喜同航烟稻公园,老阳正在自己的烟田里忙碌,刚刚种下去的200多亩烟苗,需要尽快进行浇水、培土等一系列农事操作。
一片烟叶,背后是一片产业。茶市镇何祠村,三十多年前就是远近闻名的烤烟种植大村,但是“大而不强”一直是产业发展路上的瓶颈。现在,该村产业结构从单一烟叶种植延伸到农产品加工、销售、专业化服务,实现“烟叶 N(烟后产业)”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00万元,获得产业振兴示范村的荣誉称号。这一切,离不开带头人老阳。
(老阳带头抢抓农时开展移栽作业)
老阳带领何祠村烟农和合作社社员,结合生产实际和当地特色,开展土地流转,推行烟稻轮作,推行烟叶育苗设施、烤房、闲置农房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模式,联合当地清泉农夫品牌超市,推广有机稻、有机果蔬,农产品销售到千家万户。如今,在老阳的带领下,何祠村种植烟叶近千亩,年产值高达400万元,有机稻、有机果蔬等农产品产值逾千万元,大农业产业在何祠村欣欣向荣。
技术领头羊
30多年前,老阳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从一名烟叶技术员转变为一名技术烟农,他看了很多烟叶种植的书,早年参加湖南省烟叶分级比赛荣获第9名。3年前,他积极响应衡南县烟草***局(分公司)的号召,从向阳桥镇来到茶市镇种烟,目的是带领和指导茶市82户烟农提升烟叶生产技术水平。
满身技术和经验的老阳不负众望,一人“身兼多职”,缺资金,他联系银行***款,“烟农贷”全面推广;缺技术,他现场指导,确保不误农时不误农事,把生产手册“落地生根”;缺劳力,他去外省找人帮忙,“湘叶助农”平台服务更加高效。通过积极组织专业化育苗,率先开展无人机植保,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他在将自己烟田的农事生产做成示范标准的基础上,指导烟农加强大田管理和专业化分级,既是衡南200多位烟农中的技术“总教头”,又是烟草部门落实烟叶标准化关键生产技术的“好帮手”。
近年来,茶市镇全面推广假植移栽、平衡施肥、不适用烟叶处理、打顶留叶、控碱提香、带茎砍烤等实用技术,烟叶质量连年提升,2023年收购上等烟比例超过80%,获得工业公司的高度认可。
致富排头兵
老阳时常说,“有了烟叶产业做基础,致富路越走越宽。”他常年种植烟叶和晚稻200多亩,年收入100多万元。自己收入高了,他还不忘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排头兵。他的儿子创办了一家中药材公司,年加工中药材能力300余吨,两年前,老阳便与儿子一起动员村民种植中药材,并且签订销售加工一揽子合同,进行订单式生产。由于生产季节和模式的不同,烟农忙时种烟、闲时务工,老阳带动当地烟农共同发展“烟叶 中药材”产业,种植技术和生产模式不断创新,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
(老阳带领合作社烟农利用闲时种植加工瓜蒌)
目前共种植加工瓜蒌、丹参、葛根等中药材30多吨,户均收入20万元以上,累计辐射带动当地村民烟叶生产用工、中药材加工用工1600人/次,增收200多万元。茶市镇何祠村80后烟农小肖高兴地说,“我现在成功实现家门口就业,收入也不低,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
接下来,老阳还将持续深耕“烟叶 水稻 中药材”产业,利用自身优势条件,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带领村民共同奔向致富大道,助力乡村振兴和烟区繁荣。
李东业:这是一种独有的享受
“春美香”“兄弟”“嘉宾”,这些曾风靡一时的香烟品牌,你还有印象吗?如果再往前推,我省曾经出过的“绿竹”“白洋淀”“百花齐放”这些品牌的香烟,你又是否知晓呢?在河北省吴桥县桑园镇东街村李东业的烟酒店里,2000年之前的香烟广告画放了很多张,藏着大家满满的回忆。
废纸堆里“捡漏儿”
今年60岁的李东业,曾经是县糖酒公司的一名员工。“打破三铁”下岗后,他自己开了一家烟酒店,喜欢收藏的他,收藏了很多烟标,夹在一个硬皮本中,最早的一张是“大婴孩”的图案。除此之外,人物、动物、植物、名山胜水、建筑等烟标,各式各类,琳琅满目。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收藏的各类香烟广告画,有的还是八***新的模样,其实已经过去了二三十年。大家都知道,如今的香烟广告已经很难见到,李东业这是抓住了“香烟广告”的尾巴,这些曾经张贴和悬挂在烟酒店里的广告画,成为香烟品牌曾经辉煌的见证。
“最早的一批香烟广告画得来很巧合。”李东业聊起与香烟广告画的缘分。那一天,他去城北的一家废品收购站,问老板给没给他留烟标。那老板说,烟标这几天没有遇到,你看看这些香烟广告画有没有用处?说着从屋里搬出个大纸箱。纸箱里一沓沓的,放的都是各种品牌的香烟广告画,有独张的,还有挂旗样的。
李东业心里乐开了花,因为他知道这些广告画再也找不到了,是绝版。但是他不能喜形于色,因为如果让老板觉得他淘到了宝贝,就会坐地涨价。他假装不以为然,说这些没大价值,就是普通印刷品,可要可不要。老板最后以稍高于废纸的价格卖给了他,李东业捡了一个漏。他知道这是有价无市的东西,但是就是打心里觉得这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值得收藏。
薄薄纸上“掘金”
把香烟广告画拿回家后,李东业仔细欣赏。有一张保定卷烟厂出品的“春美香”的广告,画面上蓝天绿地,彩蝶翩翩,一股春天的气息瞬间传来。广告语“春美飘香,彩蝶飞舞”中,一个春字,立刻把顾客的心抓住了。
大境门是张家口卷烟厂出品,上面写着“铁岭燃烽火,雄关大境门”的字样,李东业的爷爷是抗战英雄,父亲也是共产***员,在家庭的熏陶下,李东业心中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他说,有一次他看电影记录片,在上面看到一个镜头,是从大境门城门下走出一支抗日的队伍,浩浩荡荡开往远方。城门上“大好河山”4个大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李东业的印象中,这里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关口。后来每每读到“铁岭燃烽火,雄关大境门”这句广告语,心里就莫名地激动。
让李东业最记忆犹新的,是2000年张家口卷烟厂精品大境门开展的一次抽奖活动。那张广告一直保存在李东业的柜子里。他说:“那时,大境门卖疯了,买一包烟的机会,没准就抽出了好运,抽出了大奖。
香烟烟广告语不仅吸引了顾客,为生意带来好处,在文化传播上,也为企业文化起到了无形地推动作用。“香烟广告语情感动人、内容美妙、简洁纯朴、耐人寻味,我们从香烟广告语中,不仅学到的是文采,更是一种精神。”李东业说。
千方百计集“广告”
李东业从此迷上香烟广告,既然已经有了几十张藏品,那就要多积攒一些,形成规模。他跑遍了全县农村的烟酒店,进门就问人家有没有存的香烟广告。每逢桑园集日,集上有来卖古董的,他都会抽出时间去转一转古董市场,寻找有没有古董贩子带来了香烟广告。
有一次,一位姓梁的古董贩子手里有一沓“灵芝”的香烟广告画,但是价格上总是谈不拢,李东业就把手里多余的烟标拿来,跟古董贩子做了一个交换,烟标在古董贩子手里比较畅销,香烟广告画正是李东业缺的那一款,这样两边都满意。
更多的香烟广告画是李东业从网上淘来的。在孔夫子旧书网,一些书店老板并不是只卖旧书,一些票证、杂项等也是他们的销售品类。李东业在上面很快就找到了自己需要的香烟广告画。
“不过在网上有个缺陷,就是不能真实直观地看清香烟广告画的品相,比如破损和污渍等,直接影响了广告画的观赏程度和收藏价值。”李东业就通过视频反复确定,最后下单购买。在网上交易多了,李东业也在上面有了小小名气,他还加入了一些烟标交流群,“这是一种独有的享受。”李东业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