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00块就能喝到茅台?
茅房时代的酱门屌丝
喝白酒的时候,我经常会想到一个问题,咱们的国酒茅台到底算不算奢侈品?
有朋友戏称,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稳赚不赔的事儿就两个,一个是买房,另一个是买茅台。所以说,咱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不是该命名为“茅房时代”?
是不是茅房时代我不知道,但茅台的价格确确实实跟北上广深的房子一样,属于稳步递增的绩优股。今年一月的时候茅台的股价创历史新高,市值突破一万亿元!
茅台已经超越了大名鼎鼎的驴(LV)牌,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奢侈品公司,茅台酒的价格和股票一同水涨船高,早已翻了好几倍!现在逢年过节想再开几瓶茅台飞天的话,我的小心脏怕是要痛得一同飞天了,
总结成一句话,原来的茅台已经喝不起啦!
高大上的茅台飞天已经从能买得起的范围里飞走了,那这回该喝点儿啥呢?
既然贵的茅台喝不起了,要不弄点便宜的茅台试一试?
抱着这样的心思,我掏了七十几块人民币,从超市里拎回了一瓶入门级别的茅台酒,准备尝尝入门茅台的味道能不能接受。
茅台迎宾酒属于茅台产品线当中的低端产品,虽然卖七八十块一瓶,但确实属于妥妥的入门级别白酒,价格算是小贵吧,不求能有茅台飞天的神韵,只求能带有一丝韵味就好。
外包装赏析
外包装没有什么值得细说的,主要还是看信息页,酱香型白酒,高粱用量最多,其次是小麦,最后才是水,配料也没啥值得说的,但在上面的宣传部分赫然有着勾兑两个大字,勾兑就勾兑吧,毕竟价位在这里,哪怕你是茅台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嘛。
打开盒子,上面放了一个用来宣传的小册子,第一页是如何识别防伪,后面则是各种宣传茅台文化的小故事,读起来甚至有种历史感和传奇感“没有不够强势的酒,只有不够强势的酒文化。”茅台的文化攻势看起来相当猛烈啊。
但是貌似茅台酒的这个奖似乎很有争议,有说金奖的也有说银奖的。不过不论什么奖,其实在那时茅台得到的评价都不是太高,因为巴拿马博览会真正的“金奖”是“大奖章”,“银奖”是“荣誉奖章”,金奖实际上已经是第***的奖项了,所以也就看个乐子,还是不要太信以为真了。
取出酒瓶欣赏一下。酒瓶的手感还是不错的,有种珠圆玉润的感觉,同价位的白酒大多还在用玻璃瓶呢,包装上还是对得起这个价格的。
开瓶倒酒
拧开瓶塞,露出的并不是瓶口而是一个小小的孔,这个孔的作用类似酱油的孔,方便控制倒酒的量,属于比较常见的设计。
虽然有酒孔把关,但我仍旧倒得有点多,把酒倒出来之后能够嗅到清晰的酱香气,虽然单薄但仍旧比较纯正,不过虽然酱味是有,但有点死气沉沉,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鲜活感,形容一下的话应该是酱漆味儿而不是鲜活的酱香气,有点干酱油的感觉,闻起来微甜吧,但在香味这一环节上实在拿不到多少分数。
从上往下看,这款酱香型的白酒竟然几乎看不到任何的淡黄色,是极为清澈的水色。这个过于透彻的颜色加上表现一般的香气,我对这瓶酒的预期开始放低了。
举杯喝一大口,入口散碎又缺乏***感,酱香气非常弱,酸味虽然存在但并不明显,有着微微的甜味和较明显的苦味,没有茅台经典的炒粮食的香味,过喉入胃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感觉,胃部都没有那种白酒带来的温暖感,这款白酒的存在感实在是太低了,后味倒是处理的不错,杂味很少很少,并没有低端白酒常犯的错误,但余味的表现着实很一般,随意呵了几口气之后就几乎消散一空。
总结
颜色过淡,酱味沉闷,香气淡薄,存在感低,没有粮香,回味较短,价格几乎全都在包装上了吧,对于这个价位的酒来说口感才是最重要的,这瓶低端茅台的表现真心不怎么样,哪怕现在是“茅房时代”,但这种品质的酒估计也就是个“酱门屌丝”吧。
本文系烟悦团队原创评测,品鉴编辑:火侯
记录当时品鉴感受,个人喜好不同,仅供大家参考!
通往老司机的必经之路?
圣伯纳三料啤酒品鉴
品鉴人:起名困难
JD参考价:16.5元/瓶
酒精度:8%vol
原麦汁浓度:18.2°P
容量:330ml
前几天母亲跟我说,我扔冰箱里的酒有几瓶快过期了,问我还喝不喝。我问是哪瓶酒快过期了,母亲说叫啥不知道,不过上边儿有个笑得挺猥琐的光头佬……
我仔细一想就知道,母亲说的肯定是这瓶圣伯纳三料酒,毕竟酒标上这个老修道士真的挺有特色……
外包装欣赏
好吧,凑近了确实笑得有点猥琐,这个莫名其妙的手势也挺诡异的,一直都搞不懂这包装是啥意思,光头老大爷的眼神实在是有点诡异啊。
酒标上面有两个小小的黑色单词abbey ale,比利时修道院啤酒里,真正由修道士参与制作的叫特拉比斯(trappist),授权给非修道院酒厂的就叫阿贝(abbey)。
至于ale则是艾尔啤酒的意思,啤酒种类茫茫多,但主要是拉格和艾尔两种。日常喝的水啤就是拉格的一种。
不过水啤等于拉格,拉格可不等于水啤。很多德国黑啤都是深色拉格,和水啤是一个妈的孩子,但喝着都完全不一样,更别说发酵方式都不同的艾尔了。
目前国内能喝到的“精酿啤酒”,大多数都是上发酵的艾尔啤酒(发酵时拉格的酵母沉在桶底,艾尔的酵母则浮在麦汁上面),艾尔啤酒的口感大多比拉格更浓烈,酒体也更饱满,香味也更加奔放强烈。
这款圣伯纳三料啤酒属于艾尔,自然也是精酿啤酒,酒精度8度,原麦汁浓度18.2。配料除了白砂糖之外没啥特别的。值得聊聊的就是这个“三料”。
有句话叫“双料两种麦;三料三倍花。”意思是双料啤酒用两种麦芽;三料啤酒用三倍酒花。在酒花上搞事情是三料的特色,据说圣伯纳三料的酒花都是自己在酒厂旁边种的,这款酒在三料里也是挺有名气的。
另外背标还提供了最佳的饮用温度,虽然上面标的4-8度,不过毕竟是夏天,个人建议可以再低一点,不然后半瓶酒容易被飙升的温度给毁了。
喝之前对着灯光扫一眼,浑浊半透光的液体中有清晰可见的细碎沉淀物,应该是留存的酵母颗粒。
品鉴部分
倒酒的过程中就可以嗅到比利时啤酒那股经典的酵母味,另外麦芽香和焦熟的面包味儿也清晰可辨。
出沫量非常之大,持久性还算可以,气泡的颗粒偏大且并不十分均匀。
端起酒杯猛灌一大口,入口的杀口感很突出,但离那种强烈的烧灼还差得远。焦糖味和香甜的水果气息非常明显,虽然是个三料啤酒,但低温下酒花的感觉并不怎么突出,也没有艾尔啤酒常见的抓人苦味,在艾尔这个分类里已经属于比较顺滑的那种了。
把酒倒满再来一口。此时温度已经上升了不少,感觉入口明显变得比之前甜。酒里麦芽的气息涌了上来,类似鲜花的芬芳感和酵母的香气也更明显了,但酒精的感觉和苦味也比之前更浓。
酒花的气息变得厚重了不少,不过还真没有达到那股“三料味儿”,仅仅在收口的时候露出了一点苦厚的酒花七夕,同时还伴随着微微的回甘,整体而言是相当享受的。
举杯对着灯光看一眼,浑浊的淡琥珀色液体非常漂亮,基本看不到酵母颗粒的存在,一股幽幽的谷物味从杯子里飘下来,口中还未散去的回甘和酒花气息躁动了起来,仿佛在提醒我该喝下一口了。
一个总结
那这瓶“猥琐老头”到底好不好喝呢?我是觉得非常好喝的啦。入口顺滑畅快,口感酸甜均衡,回口沉厚微甘,素质确实很好。不过这款酒的定位实在有点尴尬,对入门的人来说它稍稍有点重口,白熊啦布雷帝国啦都比它清爽易入口,最重要的还比它便宜好多。
但老司机也不太会选它,毕竟这货十七八块钱一瓶,再加几块就能买到很多浓香恣肆的“重磅选手”了。所以,如果恰好你的口味大于白熊,又觉得罗十之类太浓太苦,那它没准会适合你。如果不是的话,那它就只能是“精酿老司机进阶路”上的风景了,很难出现在爱好者的口粮单子上。
本文系烟悦网友原创评测
记录当时品鉴感受,个人喜好不同,仅供大家参考!
关于跨界营销,酱香拿铁有话要说
近年来,跨界营销、品牌联名渐成风尚。茅台与瑞幸联袂打造的酱香拿铁爆火,正说明了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一个跨界互融的时代,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有所作为。
不过,说来也有趣,跨界联名的案例并不在少数,为何只有少数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了呢?
反差突出
一个是传承千载、至今光辉不减的国粹白酒,一个是远渡重洋、传入国内不久的舶来品咖啡,口味上的融合着实新奇有趣,辛辣浓烈与微苦回醇相互融合,是一种什么样的醇香味道呢?让人想要一探究竟,一品方休;
一个是中国白酒行业德高望重的老将,一个是咖啡行业势头正盛的新秀,两者的合作,更是让广大消费者大呼“没想到”。毕竟这两个品牌都拥有很强烈的“性格”,特点都十分鲜明且突出。
不过,正是这种反差强烈的组合,才更加吸引眼球,才让消费者有亲自尝试酱香拿铁的***更加强烈。
事实上,在万众尝试酱香拿铁的同时,对其味道评价的“两极化”则让热度更加居高不下——有些人表示“喝的时候有种酒心巧克力的感觉”“满口的酱香味,齿缝都留香”“第一口有酱香味,后面就是咖啡味了”。
也有人对酱香拿铁在品尝后表示“接受***,敬而远之”。两级分化的评价助推了酱香拿铁的火爆。
圈层破壁
酱香拿铁爆火,谁是最大获益者?
很多人认为是瑞幸。瑞幸是连锁咖啡品牌中的新锐力量,也是知名度比较高的平价咖啡品牌,以城市白领为主要目标客户,近年来表现非常迅猛,前景也很可观。
此次借力茅台,更加提升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不过,参考君认为茅台也是此次营销活动的受益者。一直以来,茅台的地位都无可撼动。作为中国白酒的扛把子,茅台所表现的价值不必多言。
但是也正因此,茅台给人的印象更多是高端有余,而接地气不足。此次酱香拿铁的推出,茅台也受益颇深——展现了开放包容的胸怀,展示了亲近年轻人的气度,借助瑞幸的渠道优势让更多人体会到茅台的魅力、号召力、影响力。
细品“酱香拿铁”的系列操作,瑞幸和茅台双方各自的目标十分明确:相互触及对方的目标群体圈层,既“让喝茅台的人知道瑞幸”,也“让喝瑞幸的人了解茅台”。
从结果上看,双方联手的确颇有成效,“有人喝到了第一杯瑞幸”,也“有人尝到了第一口茅台”,圈层破壁就这样出现了。
参考君认为,所谓跨界联名,要是能抓住反差突出、圈层破壁两个关键点,就能打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就如同平价品牌优衣库年年都能联合国际一线设计师推出“高定”款,喜茶与奢侈品品牌芬迪联名的特调饮品及周边等成功案例一样。
烟草品牌与白酒品牌的跨界合作之举也是屡见不鲜。
贵烟国酒香系列、宽窄五粮浓香系列、荷花与华致酒行的荷花酒系列,既可以在产品端提质升级,又可以在零售终端上开拓新局面,极具烟酒跨界的积极意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跨界玩法更应与时俱进,才能持续吸引消费者注意。
喝酒的同时笔再勤一点,笔记自然就成了。
序第十一篇了,倒不惊讶能坚持下来写这些小文字,小小爱好,献丑了。我的品酒笔记(十一)
品鉴人:564oo开一支白州蒸溜所限定酒,白州算是我最喜欢的威士忌了。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大爱他们蒸溜所的这股木头味。酒龄约为6-8年,容量300ml,43度。酒呈淡金色,开瓶即是森林的芬芳。以卡曼橘为主的清甜水果味,青草,麦香,带着淡淡的烟熏。极好入口,清爽顺滑,宁静新鲜。酒体并不宏大,回味带一点酸。入喉之后的一呼一吸间明确表达出,可以,这很白州。用比较接地气的形容,是柔而敞亮的酒。
白露就喝个白的吧。
100%有机栽培Chardonnay的酒,产地智利。反正我是没喝出来过有机和不有机有啥区别,而且应该是没过桶,酒精度13.5。12年的酒,对一支小白酒来讲也不算年轻了。淡黄中略带青色的酒。首香烘焙、酵母,干柠檬,次香柑橘。入口饱满的果实感,酸度很精巧,些许油脂感。有一点点咸,但不是矿物的那种,中等酒体,回味简单。总的来说并不复杂,但是是很典型的Chardonnay,随便喝喝的一支酒。
最后推荐个歌,Nao"ymt-《Lil" Goldfish》,单曲循环很久了,包括喝酒和敲这些字的时候。
11年的加州梅洛。
酒庄是经历了美国禁酒令时代,少数幸存下来的葡萄酒庄之一。12.5的酒精度,算是偏宝石红,边缘部分显示作为一支餐酒来讲,它已经不年轻了。首香烟熏果皮,红色核果,次香有种巧克力的浓郁香馥,但是是酸味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把巧克力那种甜味换成酸味的感觉。中等酒体,单宁十分柔软,几乎感觉不到,酒精感也不重。甜美顺滑,果味饱满,尾韵有樱桃和一点干酪的气息。隐约有种廉价版陈年里奥哈的感觉,二者的差距是复杂度。曾经我在外面拿着九几年的Reserva里奥哈用烈酒杯干杯的时候就有这种大口灌的酸爽。
实在没事儿闲的,再开支白。
巴罗莎谷最好的庄之一,JH红五,半甜,1965年老藤雷司令,有***编号。复制粘贴一下酿造工艺:【2014年情人节清晨手工采摘,低温下压榨,静置10天后加入温暖的天然酵母发酵2.5周。发酵期间不断监测总糖,在恰当的时候将温度降至-1℃停止发酵并低温储存几个月。同年7月14装瓶。】酒精度9%,我确实很喜欢这种黄中带青的酒色。如同稻谷将熟又未熟还泛着绿的颜色,没有错,就是上图这种色调。凤梨和汽油交织的首香,说得通俗点,就是泛着汽油味的杂果罐头。次香慢慢会有点复杂度,白花,荔枝,番石榴,凤梨,带点香料味。酒体中等偏下,轻盈酸爽,满溢口腔的热带水果,清甜且回甘出色,感觉酒确实是跟风土有关系。澳洲雷司令是温暖阳光型的,德国雷司令是高冷凛冽型的。
这支几天之前就打开了,必须抽空写写。
三得利金狮版总裁精选,带佐治敬三署名。说实话入手确实挺贵的,但是一开瓶,就知道这钱没白花。赌对了,从各种角度来说,基酒是三得利的雪莉桶。因为时间太久,打开的时候塞子碎掉了。整块木头的,比现在三得利用的合成塞子高级。香气浓郁悠长,乌梅,烟熏,东方香料,清新的花蜜甜香。入口细腻绵软,没有一般雪莉桶威士忌的苦味,偏甜。浓郁的雪莉味附加着坚果,葡萄干,一些浆果,非常平衡。余韵清香,深重长久,有着金狮酒应该有的陈年感。赤铜色的酒,无背标,正标上没有酒精度和毫升数。根据口感断定酒精度不会高,因为属于总裁混酿,不会是单一桶型。
实际上我平时是不喝白酒的,我入手白酒均是因为身边有各类宴请,要拿出去给众人喝。正好天气渐渐变凉了身边几个基友建议我搞点经济实惠量又足的白酒,所以我还是拜托了一位行家,同样这位老哥也希望我收到后尝试写篇白酒笔记
汾酒酒宗,2005年装瓶,50度。
无色透明,并不泛黄,挂杯正常。香气醇柔,稍显内敛,谷物与酵母混合的味道。酒精***感比想象中的弱,应该是陈年作用。入口清甜,隐约能尝出葡萄干类的坚果。个人认为产生这种干果口感实际与蒸馏方式有关,不取决于原材料。我感觉白酒始终对其原材料的还原度比较好,主基调还是粮食入口的味道。以及甘油类和发酵后的水果,末段有与其酒精度匹配的烧灼感,带有细微回甘。所谓发酵水果,并不一定是甜美的,也可能是偏腥臭的,我想接触过白酒的人都有体会。这酒好喝么?我是为了写而去尝,注意我的措辞。像我这样小口的嘬一般人都能喝得进去,如果拿到酒桌上大口灌这个见仁见智。
说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像大型宴请,譬如我前些天中秋家宴,茅台就好,没别的选择也不用费脑筋。选日常小聚小酌的酒才是技术活儿,小酒坑多,新酒基本不考虑,只喝高度。喝高度酒,一是我这人没喝过好的低度酒,大小饭局蹭到的低度酒我认为都是难以下咽的东西,酒精味太呛。另外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合璧最好的度数就是52-54度。新酒不能说完全摒弃,我就没搞过陈年茅台,都是拿新茅台。但是说白了总拿我也拿不起,而且平常随随便便吃个饭就上茅台我也没那么浪。顿顿都能开茅台的人跟我一起还是以葡萄酒和威士忌为主。新酒里67度的750ml衡水老白干我比较喜欢,虽然我也仅是喝几口,但这几口对我算是合口的,可是这个酒精度别人喝不了,所以这个也pass。对于是勾兑还是粮食酒,这个真的讲不清,我认为是纯粮的,不管是度数还是价位,根据我对市场的评定,之于白酒的受众群体,多数人是接受不了的。也有说法是有国标的执行编号可以分辨,但是作为一个有烟酒方面爱好的人来讲,我觉得国产的东西套路都很深。这类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盒子上标注的和其内在是否一致需要买家自己判断。我承认市面肯定是存在一部分良心厂商的,但这是鱼和熊掌的事,一个地方小厂,这辈子也就是个地方小厂了,本来平时就不喝白的,不当那小白鼠。
茅台为何能够持续引领高端价值
在后疫情时期,白酒行业大掀提价风潮,掌控行业提价话语权总开关的品牌,正是茅台。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茅台能够以不到行业1%的产品销量,实现14.5%的行业营收,并且牢牢掌控高端白酒的定价权?
在笔者看来,茅台之所以能持续引领白酒品类的高价值,是因为茅台握有3把价值神剑,一是聚焦价值高企的产品光茫,二是放大投资收藏的金融属性,三是驱动终端囤货的惜售效应。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窥茅台3脉神剑的核心元素,以期对烟草品牌的价值升级,有所裨益。
神剑1 聚焦价值高企的产品光芒
首先是从供给端,规格精简,因专注而质好,因质好而稀缺。
时间穿越到20年前。彼时,五粮液稳坐高端白酒第一宝座,利润是茅台的4倍。如今,茅台成功反超五粮液,稳坐头把交椅已有多年。
其中的一个核心要诀,就是茅台始终保持高端白酒的专注度,完全不同于其他名酒的多子多孙战略,始终坚持“世界级茅台”的品牌战略,大力发展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和赖茅等三个系列酒,在战略聚焦的同时,谨慎推动产品线的三维延伸。
第一,向上延伸:“茅台生肖酒”、“茅台定制酒”系列、茅台15、30、60、90年份酒系列,占据顶级消费市场;
第二,横向延伸:打造自有品牌“赖茅”、“华茅”系列产品,占据次高端消费市场;
第三,向下延伸:“茅台王子酒”、“贵州大曲酒”、“茅台迎宾酒”系列,占据中低端消费市场。
针对每个价位及细分市场,茅台都以打造大单品为核心,再辐射同价位段的布局方式;在设立其他系列酒的同时,多以子品牌形式构建,其中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各品牌系列不侵蚀高端品牌线”二是“保持克制,稳控质/量”
虽然酱香型白酒只要有适合的区域,就可以建厂扩产,5年后就可以形成产能。但茅台多年来都非常克制,为了保障出厂品质,即使需求市场非常紧俏,依然保持市场价格和产能扩张的相对理性。即使在追赶五粮液的特殊时期,产能有所扩展,但之后主动加速收窄。
在质量控制方面,茅台更是下足功夫,比如官方的制酒标准中,不仅严格限定气候、微生物含量等因素,还特别申请设立核心产区,只有指定产区内的供给商,才允许生产及认证为茅台酒,限定了自身高端酒的产能,通过自我设限,提高了茅台酒 “好产品、高价值”的稀缺感。
也是因为看到了个中的战略力量,推动了五粮液与泸州老窖的战略调整,比如着手品牌缩减、稳价限量以及高端产能布局上。
其次,需求端多措并举,建媒介、讲故事、深体验、搭事件、融圈层
在需求端方面,除了消费升级、“喝好酒,能喝好酒”等外部市场大环境影响下之外,茅台整合多种营销手法,形成了以茅台为中心的高端白酒“虹吸效应”。
一是持续建立自有媒介:如国酒茅台广播电视台,现覆盖了贵州省;国酒广播电台覆盖了整个遵义市;《国酒茅台》报、《世界之醉》、《国酒书画》、《国酒诗刊》、《金樽》等发往全国各地。另外,“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文化宣传,别开生面。
二是内容故事化,深化整合传播:如“2000多年前获汉武帝甘之美的赞誉,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 ”、“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茅台酒怒掷酒瓶震国威,一举夺得金奖,从此跻身世界三大名酒行列”、“1935年遵义会议前后,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当地群众多次以茅台酒慰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军战士”、“1949年,开过大典国宴用酒”、“长期饮用茅台酒有益健康”等生动内涵,通过媒介抢占,饱和式攻击,将统一的品牌故事,衍变生发,整合传播,并巧妙利用争议,使得“国酒”认知更加深入。
三是体验式互动,深度链接。以打造“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名镇为契机,深度开发茅台观光体验旅游和“红色之旅”活动,让经销商及客户体验“醉美茅台”;乘飞机抵达茅台机场,可凭机票和身份证购买两瓶1499元平价茅;入住茅台国际大酒店,不限时皆可购买茅台酒;性化定制的全流程体验,可将定制过程发送到客户手机上,使顾客体验无缝化、透明化、可视化和个性化;瞄准全球知名人士,如民营企业家、艺术家、画家、作家等,瞄准全国大企业,如烟草、中石油、中石化、保险公司、银行等,开发定制酒。
四是事件营销,巧妙搭车。在事件营销工作中,茅台始终站在“国酒”的制高点上,积极参与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重大事件,通过会议、活动赞助和合作,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关注,提升茅台影响力。
五是“封坛仪式”,影响圈层。在2016年8月,阿里巴巴与茅台合作,开发“封坛酒”,在电商平台销售,引发了茅台酱香酒的购买热潮,当月茅台酱酒成交量高达61亿元。继马云之后,更有成龙、刘强东、马化腾、莫言等也先后到茅台封存美酒。“茅台封坛”的故事成为品牌活动推广,化为身份仪式,生成传播内容,并放大辐射至广大追随者,风靡商、文、艺等社会各界。
茅台坚信产品本身才是最好的营销,几乎所有营销策略都围绕提升产品价值而展开,清晰的好酒产出标准——明确的产品系布局——故事价值的内容化生产与传播——仪式感满满的身份标签与圈层扩散,从供需两端的步步为营,为茅台酒附上了“茅台酒好”,“只做好酒”,“是高层都在喝好酒”,“国酒茅台”的价值内涵。
神剑2 放大投资收藏的金融属性
一是投资属性的彰显。
茅台的投资属性,从股票市场角度看,有5大利好。一是高端白酒市场巨大,有提价空间;二是原料成本极低,利润很高;三是不需要过多的持续投资;四是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极强;五是进入壁垒很高。
此五大利好是白酒行业高投资属性的部分原因,如果回到消费层面,回到大众生活场景,投资与收藏属性是什么情况,而且为什么偏偏是53度的飞天茅台的投资与收藏属性最高,最让大众疯狂,而不是其原本更高端的“国宴茅台”?沿于两个词,一句话——“大众可触及,利润空间大”。
飞天茅台1499的建议零售价在茅台全系列中并不算高,属于高端入门级,这也就意味着大众更容易接受,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也更容易转销。而且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好转及消费行为的分化,高端市场的需求量增加,茅台酒的投资模式也就越发明朗与可靠。
另外,现今一手的茅台股票,大众不敢买,也买不起;但是2000块钱的茅台酒,大家买得起,买得到。
茅台从2018年起的批发价与建议零售价就没有大变动,越发膨胀的需求量,不变的售货价,与有控制的供给量,从经销商、消费者到黄牛等,整个投资链条的参与***越发高涨,多手参与所获取的利益,使得茅台市场价格越发高涨,投资属性逐渐增强。
二是收藏价值的高企。
茅台的“强投资、强收藏”价值高低其实并不取决于酒,而是取决于收藏者。
收藏的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提升酒的品质,让酒的口感更加的醇厚;二是收藏时间只是个过程,最终是赚取前后价值之间的差价。
收藏价值来源于产品价值,什么产品才具有收藏价值,除去多维的市场因素之外,茅台还自有其一套价值体系:
第一是年份酒:茅台是最早推出白酒“年份酒”制度的,分为15年、30年、50年、80年,价格也随之上涨;加上拍出890万高价的“汉帝茅台”的话题支撑,将“陈酒越香,好酒更少”的价值标签更加亮化。
第二是生肖酒:茅台从2014年开始推出生肖酒——贵州茅台(甲午马年),虽然在初期销量不佳,但随着整个白酒市场走向高峰,收藏行为流行,每年不同的生肖茅台,开始为茅台带来话题热点,往往一经上市便被各方收藏爱好者一抢而空,特别是家长们更热衷于收藏与家里孩子具有相同生肖的茅台酒。
神剑3 驱动终端囤货的惜售效应
多年来,茅台所建立的“区域总经销 特约经销商的渠道模式”,结合不断发展扩大的自营店渠道架构,比如砍掉近20%的经销商规模,成就了“囤货惜售”的茅台模式,强化了价值应效,具体来说,表现为6大抓手。
一是各地授权经销商活动及质量的严格管控,此处不多赘述。
二是官网电商平台的活动创新。各大平台在借用茅台的稀缺性吸引流量,同时只有大平台才有茅台销售资格,也使得茅台价值更加牢固,类似与工行、建行等银行合作的线上商城,也培育与稳固了精准消费人群。
三是茅台专营店的限价抢购。以1499元建议零售价销售的飞天茅台,需要有预约购买资格,才能购买,比如通常1000人里,只有两个人能预约到,高端稀缺价值一览无余。
四是大型商超的引流活动。继各大电商平台之后,以限量限价限购原则策划各类不同活动,成了各大商超的重要引流手段。
五是茅台机场酒店的场景营销。从机场到住宿,到茅台镇等旅游线路,将渠道建立在体验式营销上,从消费体验到深度互动,从酒水深入到文化,强化茅台的价值属性。
六是茅台博物馆的文化营销。国酒文化城其实就是茅台酒的文化博物馆,详尽记录了茅台酒自汉武帝时期到今天的文化场景,不仅陈列诸多上古时代的酒具文物,陈列茅台历年的各种瓶,还开辟了内部排队买茅台的文化营销新模式。
这种“门前小批量,门后大开发”的创新,伴随茅台供需端的矛盾与收藏、投资属性的加成,强化了门后大开发的效果。随着对对渠道的控制强化,经销商规模的消减,更是强化了门前更小批量的价值感。
加之保持原价,逐增产能的策略推进,配合稀缺故事与囤货待涨的加持,茅台经销商的利益空间随之上涨,大众的参与度也更高,价格也就变得越来越“贵”,更强化了茅台在定价与产能方面的自我克制策略,形成了周期内的“供应——销售——投资”的价值增值闭环。
茅台高举“好”的价值,通过价值链相关方为“好”做凭证,依托内容故事广为传播,所有营销动作最终汇流成茅台本身的高端价值,使得茅台作为高端白酒TOP1的价值标签,更加深入人心,而历久弥坚,这对高端烟草品牌的建设与活化,无疑具有参究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