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云南文山“90后”烟农的新型致富经-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法水村“90后”烟农以“烤烟 ”模式致富

admin4分钟前1浏览0评论

云南文山“90后”烟农的新型致富经

深冬时节,热腾腾的烤红薯是冬日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马塘镇黑末村,烟农况兆雨一家种下的第一批红薯已经采收完毕。放眼望去,剩下的一垄垄红薯藤长势喜人。

况兆雨家的红薯田(1月13日摄)。云南省烟草公司文山州公司 供图

2023年是况兆雨种烤烟的第四个年头,想起一开始决定带领家人种烟时的心情,她依然记忆犹新:“我爸妈在2006年的时候也尝试过种烟,但十几年已经过去了,我告诉我爸妈,现在种烟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整地有机械帮忙,烘烤也不再是土烤房,这才说动他们陪我一起‘创业’。”

况兆雨是个特别“听劝”的“90后”烟农,听烟草部门的生产技术员介绍,不少地方的烟农通过实施“粮烟轮作”来增加收入、降低租地成本,在烟叶采烤结束后种植蔬菜、玉米等其他农作物,不仅能充分利用好自己手里冬闲的土地,还能改良土壤。同一块土地,一年至少能获得两份收益。

况兆雨对此十分心动,2023年上半年,她联系了一些烟农,对比各类作物在冬闲时的生长情况、管理难度、市场价格,深思熟虑后决定种植对技术要求低、产量高,同时还能充分吸收烤烟余肥的红薯。

精挑细选确定了红薯的品种,烤烟交售一结束,况兆雨一家便马不停蹄清除了烟株残体,将土地翻整好,请来工人种下了15亩红薯苗。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迎来了红薯的收获季。“我是第一次种红薯,虽然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但还是因为欠缺经验,没完全把握好采收时间,导致大果过多,太大的红薯卖不到好价格。”

况兆雨介绍,她的红薯大部分是以订单的形式销售给采购商,成熟后直接在地头装箱销往上海。据她预估,2023年种下的红薯能带来10万余元的收入。

“我家这个红薯烤出来,口感很像板栗,又香又甜,现在就连我朋友的朋友都开始找我买了。”亲朋好友口口相传,况兆雨家的红薯在当地也变得抢手起来。况兆雨表示,等剩下的红薯全部采收完,她就要开始好好忙活今年种烟的工作了。除了把烤烟种好,她打算再多种一些红薯,让烟后红薯成为她家的第二个致富产业。

云南文山:做强主业好致富

惊蛰至,春雷响。几场春雨过后,正是春耕备耕的好时节。

3月10日,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的田间地头,烟农沤制农家肥的身影随处可见,大型机械正轰鸣着翻压绿肥,微耕机也不甘示弱,早早加入了预整地队伍,烟叶生产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着。

相较去年,马关县今年的种烟队伍又壮大了些,浪桥村烟农李春光也重新回到了这支队伍中。年后的返工潮没有带走这位在外谋生多年的“85后”。回乡过年期间,他再三考虑,决定重操旧业,再次踏上种烟路。

早在十年前,二十多岁的李春光就种过烟。后来他外出打工,干过建筑工人、进过工厂,辗转多个地方,收入并不稳定。今年回乡过年期间,看到种烟的村里人盖起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他有些心动:“年年打工年年存不下钱,不如在家种烟!”

此外,家里老人已经六十多岁,孩子也都到了教育关键期,上有养育之恩未报,下有抚养之责要尽,这也是李春光决定重新回乡种烟的重要原因。

“现在种烟越来越省心,各种补贴政策好,在家也能挣不少钱!”在决定种烟之前,李春光已经详细了解了这些年的烟叶种植政策。在他看来,这些年烟叶产业快速发展,集约化育苗为烟农提供了健壮烟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烟叶质量更稳定,三段式烘烤工艺及密集烤房配套技术确保了烟叶烘烤质量,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

今年,文山烟区的春雨来得均匀,烟农们很快就启动了春耕备耕工作。虽然年后才重操旧业,但李春光始终紧跟步伐。目前,他的50多亩土地已翻耕一半多。等把土地翻耕好,他还想把田里的蓄水池清理干净放上水,水池满了,烟苗移栽时更有底气。“时间不等人,一天有一天的活儿,整地、蓄水、理墒、打塘……”李春光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

“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在家种地没出息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我相信只要思路清晰勤奋干,种烟一定有出路!”李春光充满信心地说。

这信心的背后,是烟草部门的积极行动和不断努力。今年,马关县烟草***局(分公司)在春耕备耕、规范育苗上下足功夫,全面推进绿肥翻压、农家肥堆捂、移栽蓄水及预整地工作,为烟苗移栽奠定基础。

他们要求各育苗点根据片区移栽计划倒排梯次育苗时间,严格按照育苗技术规范和“7S”现场管理要求,落实棚区建池、卫生消毒、播种流程、网膜管理标准,确保育苗工作高标准落实。

近几年,在文山烟区,烟叶种植技术指导进一步强化,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吸引了一批懂农业、爱土地、能创新、肯实干的青年农民加入烟农队伍,他们在致富奔小康的辛勤耕耘中,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和煦的春光里,广袤的田野上,李春光正满怀“孝顺老人、教育孩子、挣到票子”的希望,努力耕耘着。

朱朝东:带动烟农致富的 “领头雁”

在绿意盎然的烟田,在欣欣向荣的产业基地中,在忙碌的烟叶收购现场,在嘈杂的烤房群边,在拥挤的会议室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结实、说话铮铮有声、走路步履蹒跚的中年人,他就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古忠烤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朱朝东。

朱朝东在田间进行烟叶数据调查(高洪文 摄)

朱朝东今年51岁,是一名具有25年***龄,任职12年的合作社理事。他认真负责、敢为人先,凭借勤奋、魄力、执着、热情,像 “领头雁”一样,带领社员、村民踏上脱贫致富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钦佩和赞赏。

新街村地处文山市城区西南20公里的山区,属高海拔冷凉气候地区,山地面积占比95%。2004年,朱朝东刚担任村主任时,新街村多以种植玉米、苦荞和马铃薯为主,农业发展滞后,人均年纯收入仅2200元。

为摆脱这一困境,他积极进行产业探索,多次组织村两委外出交流学习,但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气候及土地资源优势不明显,一直找不到合适发展的产业。当时恰逢县政府发展烤烟产业,听说乡上来了烤烟技术员,他当即骑摩托将人带到了新街村进行实地考察。

凭借水源好、土地多的自然环境优势,在技术员建议下,村干部们一致选定了发展烤烟产业,产业定了,但群众持有等待、观望的态度迟迟不予响应,于是他一咬牙,当年带头第一个种植50亩烤烟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第二年,群众看到成效后纷纷加入了烤烟种植队伍,当年种烟农户就达到了12户。2010年以来,新街村烤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800亩左右。目前,新街村已发展成为新街乡第一大烤烟村,2022年种植烤烟18户910亩,亩均净收益达到1720元,种烟户人均年纯收入7200元。

为稳定发展烤烟种植,2011年,新街乡成立了烤烟种植合作社,朱朝东众望所归地被推选为理事长,他刻苦钻研学习,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进行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提高烟农烤烟生产水平,新街乡烤烟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2015年,新街乡烤烟种植面积较合作社成立时增加了460亩,亩均种烟收益增加了780元。2016年,为进一步推动“烤烟 N”多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打破农民增收瓶颈,文山市启动了合作社改革重组工作。朱朝东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提出辞去理事长职务,担任新街乡片区经理负责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通过引进地方农业龙头进驻,充分发挥多方资金、土地、人力、技术等资源优势,打造“订单农业”并带头进行蔬菜、药材等配套经济作物示范种植,全面构建“合作社 烟农 企业”运行模式。

在当地***委政府支持和合作社共同努力下,他所负责的全市第一个烟区综合体——新街湖广寨国家级烟区综合体于2021年顺利通过评审验收,当年综合体建设面积2600亩,综合产值达1995万元,“烟 N”亩产值7500元,种植大户户均收入近40万元,带动146个就业岗位,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全市综合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先行经验。

朱朝东始终心系烟农增收致富,他以扎实深厚的业务技能、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干事创业的工作***,带领身边的烟农走上了增收致富路,用实际行动深刻、全面诠释了榜样的力量。

云南砚山:扩宽烟农烟叶致富路

王世文正在铺设节水滴管(资料图)。

近期本是农闲时节,然而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平远镇差黑村,55岁的烟农王世文却没有闲下来,他忙着铺设节水滴管。而在地里,烟后土豆也渐渐冒出了新叶。

王世文从1993年开始种烟,是一名“铁杆”烟农,烤烟种植经验非常丰富。2023年,王世文种植的30亩烤烟质量好,均价在当地烟站名列前茅。

近年来,砚山县烟草***局(分公司)积极推进烤烟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核心烟区规划和建设,2023年规划基本烟田36.96 万亩,其中核心烟区 31.36 万亩、优质烟区 5.01 万亩。按照“好水好地种好烟”的原则,探索建设高标准烟田以稳定种烟区域,推进烟叶生产减工降本以稳定种烟队伍,提供个性化技术服务指导来提升各种烟村种烟效益以稳定产业发展。

“2022年,我在烟站的指导下改变了种植理念,更加重视烤烟种植地块的选择、提苗肥和增施钾肥,现在种烟是越来越顺手了。再加上烟草部门集中运输、机械化整地、节水滴灌和专业化烘烤等好技术、好政策的大力推广,烟农的种烟成本越来越低,现在收购环境也更加理想,种烟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王世文表示,2023年他家种烟和部分烟后作物的收入有16万元,今年打算扩大种烟面积,进一步提高整体收入。

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法水村“90后”烟农以“烤烟 ”模式致富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法水村“90后”烟农李银今年种了98亩烤烟,实现收入45.3万元,种植烟后菜豌豆预计产量3.9万公斤,产值15万元。

今年29岁的李银,2018年辞去工作后回乡学习种植烤烟,通过父亲及技术员手把手地传授经验技术,现在已经是十里八乡的种植技术能手。

除了烟后种植菜豌豆,李银还发展了甘蔗、玉米种植和养殖业,并开辟了豌豆代收业务,今年他还在家门口开了一家杂货店,收入累计达30余万元。通过“烤烟 烟后作物 N”的模式,李银一家的年收入接近80万元。现在李银不仅购置了货车、轿车,同时还配备了全链接农机设备,靠着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小康”。

据法水村监委会主任王文昌介绍,今年法水村烤烟产值470.2万元,烟后作物以菜豌豆为主,预计产量39.6万公斤,产值118.8万元。法水村群众种植烤烟和菜豌豆亩均收入6000元左右,粮烟协作使农户亩均增收1200元左右。王文昌表示,种植烟后作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烟田剩余肥料得到了充分利用,提升了土地效益和土地价值,减少了土地杂草,桔梗还田,缓解了土地板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