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栽烟种果药 奔向小康新生活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金家沟村的村民一大早就奔向烟田、果药基地进行紧张的中耕、施肥、起垄,养牛大户也将成群的牛儿赶去山里放养,旋耕犁的轰鸣声和牛脖上的铃铛声组成了优美的春耕交响乐。
卢氏县官道口镇金家沟村养殖户野外放养肉牛
金家沟村集中连片居住着4个居民组120户480口人,村头万亩连绵起伏的高山上连翘花开正旺,一条小溪从村中静静流向豫西大峡谷景区。近年,金家沟村的村民依靠养牛、栽烟和种植核桃、连翘、五味子等,走上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调结构,促转型,养牛栽烟不放松。2016年以来,在产业和金融扶贫政策支持下,该村建成统一规划的育肥养牛场和标准化的烟叶烘烤炕房,从事专业化肉牛养殖15户,饲养量270头,栽种烟叶15户,种植面积323亩。
卢氏县官道口镇金家沟村五味子种植基地
创新路,学新技,集约经营促提升。该村“两委”积极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筹集专项资金修建了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灌溉等产业配套设施,引进资金1000余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成立卢氏县华昱五味子种植有限公司和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建成了村主干道沿线的500亩五味子种植基地和坡耕地500亩的新品种核桃基地,形成了村民家门口流转土地收租金、劳动务工得薪金、产业收益分红利的“三金”带贫模式,变为生态经济的“金沟沟”。
笑容多了、腰包鼓了、信心足了,他们致富奔康的路越走越宽!
“在***和政府的帮扶下,我将柚树种植规模扩大到了300多棵,管理得当每年都有好几万收入,家里也彻底脱贫摘帽。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的我心里底气足了,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信心,奔小康指日可待。”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径口村脱贫户王惠松高兴地说。
↑松源镇径口村脱贫户王惠松在***和政府的帮扶下,柚树种植规模扩大到了300多棵。
径口村还有很多像王惠松这样,脸上笑容多了起来、腰包鼓了起来、生活信心也足了起来的脱贫户,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出谋划策下,他们脱贫奔小康的愿望更强了。2016年以来,广药集团星群公司投入332万元帮扶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发展,通过造血式帮扶有效带动径口村发展,使全村59户贫困户139人100%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1万元提高至15万元,交出了一份“整村出列”的扶贫答卷。
改善村容村貌
托起“宜居梦”
走进径口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渐次展开——干净整洁的硬底化村道四通八达,一排排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焕然一新的径口村文化活动广场不时传来欢快笑声。“以前村里基础条件落后,到处杂草丛生,现在不一样了,人居环境大改善,翻修后的径口村文化活动广场为大家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我们生活也越来越有质量。”说起村里的新变化,村民王春晖笑在脸上、乐在心中。
↑径口村***群服务中心楼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持续发电,为村集体经济持续“造血”。
村庄美不美,事关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5年来,广药集团星群公司在对贫困户精准施策的同时,也推进了村容村貌、民生改善等项目建设,新建村卫生站和村文化活动休闲广场,修建道路、水圳,安装太阳能路灯,完成42户房屋修缮和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尤其是建设的径口村文化活动广场为村民们提供了多项服务,成为径口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样板工程,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径口村***群服务中心的“红色书吧”,成为村民学习知识交流文化新的场所。
改变的是村容村貌,凝聚的是***心民心。“道路‘畅’了,村容‘靓’了,村民都说我们的生活就跟城里一样。现在大家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会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还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径口村***支部书记王理泉说,如今,***员干部与广大村民勠力同心,形成了“支部带头干、***员发动干、群众自主干”的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共同绘就了***群最大“同心圆”。
推进产业发展
铺就致富路
春天的径口村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烟叶,脱贫户林国强一大早便开始劳作。“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能住上新房,再也不用担心回家会没***、下雨房子会漏水。”在地里给烟叶浇水的林国强告诉记者,脱贫致富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奋斗,他现在干劲十足,就想让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曾经的贫困户,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烟叶种植大户,还养了鸡并开荒种了80棵柚树。
↑径口村到处是绿油油的烟叶,脱贫户林国强正在施肥。
有了产业才能让贫困户树立自信,由输血变成自己造血,才能实现长期稳定脱贫。“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但产业是‘不走的扶贫队’。因此我们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这几年着重帮助发展烟叶、柚果种植和家禽养殖,通过生产区道路硬底化、灌溉水圳建设、发放种苗化肥、邀请专家培训等项目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广药集团星群公司驻径口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卡说。
经过几年的努力,径口村烤烟种植面积达300亩,年销售收入140万元;柚子种植面积达250亩,年销售收入280万元。同时,为增加径口村稳定收入来源,广药集团星群公司还为村里建起了2座光伏电站,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并网,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以上的收入。现在,径口村脱贫户实现新房、新产业、新生活、新发展同步推进,凭借各自的努力,致富奔小康的路也将越走越宽。
文:梅州日报记者 吴丽伶
图:梅州日报记者 吴腾江
当好烟农致富的引路人
韦建玉,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料供应部副部长。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她日思夜想,心中盘算着如何才能让在偏远山区的父老乡亲早日走出贫困,奔向小康,过上幸福生活。
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第一民生工程。韦建玉以担当精神当好烟农脱贫致富的“引路人”。30年来,她从一个学有所成的大学生成长为广西烟草农业专家与行业带头人,怀着农家子弟的纯朴之心,与乡亲们在田间种植烤烟,带着初心与理想,耕耘出一片绿色天地。
心系群众,群众利益至上。韦建玉事无巨细,都必须亲历亲为。从播种、育苗、除草到烘烤,每一个环节她都亲自示范。为了帮助烟农准确掌握定量施肥技术,她一把一把地抓起粪肥耐心演示,毫不含糊。她的成长经历说明:既要心系群众,又要硬实力,政策是护身符,科技知识是硬功夫。只有心系群众,把握政策,用好科技为民服务,才能当好脱贫致富的“引路人”,真正为烟农办好事,办实事。
要真正成为引领烟农致富的引路人,必须要有科学技术为保证的硬功夫。让烟农致富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行动不是盲目乱动,更不是把群众利益作为实验田,胡乱冒险。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把所学倾其所有,用于群众致富工作,为烟农提供技术支撑。
韦建玉始终不忘困难群众,她带头干、带着群众干,积极履职扶持发展高质量经济作物,引领烟农种植成功“转型”。她带领技术团队,奔赴各个种植区,采用边研究、边解决技术难题、边推广的策略,最终种植的10万多亩新品种烟田获得丰收,当年烟农种植户每亩平均增收219元。
脱贫工作,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性。我们要像韦建玉那样,把责任担当贯穿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履职尽责,帮助困难烟农发展富民产业,以担当精神当好他们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三十六载烟叶情 托起乡村共富梦
“跟着老阳学种烟,今年赚翻了吧?”“哎呀,将就将就。”虽然嘴上打着哈哈,烟农老罗心里的账早就算得明明白白了。去年,他的36亩烟田喜获丰收,他说:“这都是靠老阳带我们,烟叶质量好,收入才会高。”
像老罗一样受益的烟农可不止一户。他们口中的老阳是湖南衡阳市衡南县烟农,1988年开始种植烤烟,36年来,与烟田、烟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凭着机智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从脚下的土壤挖掘珍宝,带领身边群众共同奔向小康,勤劳致富是他的家训,也是他57年真实平凡而又光彩熠熠的人生写照。
产业带头人
人勤春来早,在衡南县茶市镇何祠村双喜同航烟稻公园,老阳正在自己的烟田里忙碌,刚刚种下去的200多亩烟苗,需要尽快进行浇水、培土等一系列农事操作。
一片烟叶,背后是一片产业。茶市镇何祠村,三十多年前就是远近闻名的烤烟种植大村,但是“大而不强”一直是产业发展路上的瓶颈。现在,该村产业结构从单一烟叶种植延伸到农产品加工、销售、专业化服务,实现“烟叶 N(烟后产业)”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00万元,获得产业振兴示范村的荣誉称号。这一切,离不开带头人老阳。
(老阳带头抢抓农时开展移栽作业)
老阳带领何祠村烟农和合作社社员,结合生产实际和当地特色,开展土地流转,推行烟稻轮作,推行烟叶育苗设施、烤房、闲置农房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模式,联合当地清泉农夫品牌超市,推广有机稻、有机果蔬,农产品销售到千家万户。如今,在老阳的带领下,何祠村种植烟叶近千亩,年产值高达400万元,有机稻、有机果蔬等农产品产值逾千万元,大农业产业在何祠村欣欣向荣。
技术领头羊
30多年前,老阳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从一名烟叶技术员转变为一名技术烟农,他看了很多烟叶种植的书,早年参加湖南省烟叶分级比赛荣获第9名。3年前,他积极响应衡南县烟草***局(分公司)的号召,从向阳桥镇来到茶市镇种烟,目的是带领和指导茶市82户烟农提升烟叶生产技术水平。
满身技术和经验的老阳不负众望,一人“身兼多职”,缺资金,他联系银行***款,“烟农贷”全面推广;缺技术,他现场指导,确保不误农时不误农事,把生产手册“落地生根”;缺劳力,他去外省找人帮忙,“湘叶助农”平台服务更加高效。通过积极组织专业化育苗,率先开展无人机植保,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他在将自己烟田的农事生产做成示范标准的基础上,指导烟农加强大田管理和专业化分级,既是衡南200多位烟农中的技术“总教头”,又是烟草部门落实烟叶标准化关键生产技术的“好帮手”。
近年来,茶市镇全面推广假植移栽、平衡施肥、不适用烟叶处理、打顶留叶、控碱提香、带茎砍烤等实用技术,烟叶质量连年提升,2023年收购上等烟比例超过80%,获得工业公司的高度认可。
致富排头兵
老阳时常说,“有了烟叶产业做基础,致富路越走越宽。”他常年种植烟叶和晚稻200多亩,年收入100多万元。自己收入高了,他还不忘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排头兵。他的儿子创办了一家中药材公司,年加工中药材能力300余吨,两年前,老阳便与儿子一起动员村民种植中药材,并且签订销售加工一揽子合同,进行订单式生产。由于生产季节和模式的不同,烟农忙时种烟、闲时务工,老阳带动当地烟农共同发展“烟叶 中药材”产业,种植技术和生产模式不断创新,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
(老阳带领合作社烟农利用闲时种植加工瓜蒌)
目前共种植加工瓜蒌、丹参、葛根等中药材30多吨,户均收入20万元以上,累计辐射带动当地村民烟叶生产用工、中药材加工用工1600人/次,增收200多万元。茶市镇何祠村80后烟农小肖高兴地说,“我现在成功实现家门口就业,收入也不低,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
接下来,老阳还将持续深耕“烟叶 水稻 中药材”产业,利用自身优势条件,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带领村民共同奔向致富大道,助力乡村振兴和烟区繁荣。
何斌:返乡创业 田野逐梦
曾几何时,在偏远的山区农村,靠读书走出大山,“跳出农门”追寻更好的生活,远离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是几代人的梦想。而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市打拼出一席之地的大学生,却又“跳回农门”返乡创业,他们的举动让父辈们惊讶和质疑。湖北恩施州利川市文斗镇金龙村的何斌,就是这样一名“逆流而行”的回乡创业者。
“在城市工作时,我经常反问自己,外出打拼的目的就是要让一家人更幸福。而我背井离乡父母得不到照顾,这真是我想要的幸福生活吗?”6月19日,何斌在山坡一边赶着牛群,一边谈及当初返乡时心理。其话语淳朴温和,谈吐文质彬彬,一脸斯文的他看起来不太像传统印象中的农民。
现年28岁的何斌,2015年大学毕业,在湖南一家手机配件生产厂谋到一份不错的职业,通过自己两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从徒弟到师傅,从员工到班头,待遇也由开始的月薪五千元逐渐增加到一万元,还被厂家列为“后储干部”重点对象培养。谁能想到这个在闹市创出一片天地的技术骨干,却又“跳回农门”返乡干起了养牛、种烟的行当,成为村里的种养致富能手。
“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养牛、种烟是我们家的传统产业,前几年由于受山区环境的约束,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到大城市去闯一闯。”何斌对当初显得无奈。
虽然到了繁华的城市,但他经常想起家乡,每年春节都要回家乡看看。特别在国家脱贫攻坚进程中,家乡给他的印象是一年更比一年变化大,做工收入也不比在城里差。家乡的“新模样”让何斌不得不重新思考,如果有悖于自己“让家人过上更好生活”的初衷,虽身居繁华大都市,但要远离亲人远离家乡,情何以堪?
2017年,何斌便下定决心,回家养牛、种烟!起初父亲也责怪:走出大山就出息了,别回来!老板也想尽办法挽留,但他心意已定,说走就走。
回到家乡说干就干,当年养山牛18头,还在网上自学养牛知识和医疗技术,轻微的病状自己就能医治,还利用科技手段将粪便干湿分离发酵,生物有机肥还田种植烟叶15亩、粮食及蔬菜10亩,开启了绿色发展的种养致富之门。
“各种条件都具备,回乡养牛、种烟是最好的选择。既可以照顾父母,还会有不菲的收入。”何斌自信地说道,有当地政府和烟草部门的政策支持、技术指导,依托本土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养牛、种烟这是一个稳定且无风险的产业。
2021年恩施州烟草***局(公司)进驻金龙村后,着手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捐资帮扶的同时,积极争取当地***委政府和工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和治理人居环境,修缮“***湘鄂西中央分局十字路会议旧址”和“***街”,建成标志性的农村烟草文化展示馆,打造“中棵烟 高油分”烟叶生产示范园区,办起了特色民宿,迈出了红旅、农旅融合发展的坚实步伐。同时,结合山区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烤烟和养殖产业,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带动村民增收。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沐浴“三农”政策的春风,利用好红色资源,这些年何斌逐年扩大种养规模,将山牛逐渐转换成“西门塔尔”优良品种,养殖母牛自繁自育,循环销售成品牛,减少成本增加收入。同时,以烤烟和粮食为主要种植产业,既稳定粮食产量又保证经济收入。
“今年除销售6头牛外,还有35头,两月后母牛产仔,总数就达50头。另外,还种植烤烟20亩、养猪18头、养蜂20箱,销路不愁,预计总产值在70万元左右。”何斌盘算着自己的产业,脸上充满着希望。
如今,何斌在产业发展上初见成效,猪牛膘肥体壮,烟叶长势良好,二老身体健康。妻子在县城医院上班,闲暇时带着父母和儿子一起去团聚,一家人其乐融融,或许这正是他所想要的幸福吧!
“城市固然好,并非长久立身之地。要想彻底改变农民命运,只有盘活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才能让农民过上田园般的城市生活,现正在一步步的实现。我会将我的种养经验向同伴们推广,让更多的人‘跳回农门’引领家乡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何斌说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