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里的“明星”烟农马德
“马哥,你家嘞烟叶打顶抹杈得咋样了?”安顺市紫云县黄土收购线技术员薛荣对着猫营镇工业园区路边一片绿油油的烟地喊。话音刚落,从烟地里钻出来一个精神抖擞的老头——代永平,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回答:“就剩这一点了,快结束了。”
代永平在烟地打顶抹杈。
代永平,大家都喜欢叫他马德(小名)。一谈起他,周围的人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他是烟农中的“大明星”。代永平家住在贵州省紫云县猫营镇狗场村,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烟农,迄今为止,已经种了十多年的烟了。
敢闯敢拼敢尝试,当实践上的“行者”
2002年,在全县几乎处于平地烟种植时期,代永平就开始尝试起垄种烟。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他不仅有一套自己的烤烟种植经验,还有独特的见解:“人勤地不懒,除了多到地头转转,多动手干干,还要多动脑筋、多思考,才能看到问题,才会想出办法。”
这些年,尽管代永平在烤烟种植上也遇到土壤选择、病虫害、自然灾害等问题的困扰,但他通过向技术员咨询,向书本、手机自学等方式,都在实践中逐一解决,在他眼里,这些经历过的困难和问题都是一块“垫脚石”。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他前进的步伐,因为他深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代永平猫营镇工业园区烟地的西南大学“蜜甜香型烟区主要根茎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牌。
2010年,不走寻常路的代永平几乎将他多年来种烤烟攒下的钱与朋友搭伙投资建蓝莓基地,在兼顾烤烟种植的同时,发展蓝莓种植700余亩。也就是在那一年,代永平获得了近20万元的收入。用他自己的话讲,“只要敢闯敢拼敢做和坚持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为提高烟叶质量和生产水平,代永平按照技术员的指导,在有机肥施用上下苦功夫。“今年共投入十万斤有机肥,花了1万多块钱,我看现在这个烟叶长势,预计每亩产量能增加50斤左右,再加上技术员的细心指导,我种的烟一定能丰收,赚钱不是问题。”代永平满怀信心地说。
数十年事如一日,成管理上的“标兵”
在种烟管理上,代永平也有自己的“宝典”。“烟叶是三分种七分管,我一直都是做好一个‘管’字。”代永平说,“在烟叶种植管理上,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代永平“烟蔬轮作”长势喜人的莲花白。
自开始种烟以来,代永平就牢固树立“边栽边管”的理念。移栽期间,代永平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每天准时到烟地及时查苗补苗,确保栽足栽实;并按照每亩定量的标准,对补栽苗、弱苗追施“偏心肥”、浇“偏心水”,促进“落后”烟株迅速生长和迎头赶上前面长势好的烟株。
他一直秉持多跑腿、勤动嘴,不懂就问的态度,对栽后烟苗的田间管理常常上门取经、即刻解决,充分落实到每一块地块中、管理到每一棵烟株上。
由于坚持管理第一,代永平每年都能成为周边烟农中的种植“标杆”和“模范”,也自然而然成了大家眼中的“农教授”。周围的烟农一旦遇到病虫害问题,总是跑去向他询问打听、寻求帮助和解决,而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进行解答和指导。
同村的吴启和由于第一次种烟,在田管上没有什么丰富的经验,热心的代永平总是经常到他的烟地里手把手教学,让他长了很多知识、提高了种烟技能。“马德简直就像一个烤烟专家,啥都会,种烟遇到困难找他准没错。”吴启和竖起大拇指,由衷佩服地坦言。
代永平“烟蔬轮作”丰收的莲花白装框。
今年,西南大学及湖南农业大学将他位于猫营镇工业园区的48亩和大坪寨组的8亩烟地定点为蜜甜香型烟区主要根茎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区,进行多个根茎性病害防控课题实验,通过使用肥料、土壤调节剂,改善土壤条件治疗根茎性病害(黑胫病、青枯病),为降低烟叶的根茎性病害发病率作了积极探索,助推烟叶产量和品质提升。说起这些,代永平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助农增收有实效,做致富路的“领队”
近年来,紫云县烟草分公司认真落实“粮烟协同”发展战略,引导烟农开展粮烟轮作、烟蔬茬作,该种植模式逐渐在烟区推广开来,解决了产业匮乏的贫困山区土地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也有效提高了农户种烟综合收益,在实现多元化产业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去年,代永平交售烤烟结束后,将其中的66亩烟地开展烟蔬轮作,种植莲花白和花菜,在增加自身经济收益10万余元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村民的务工收入。许多烟农受代永平的带动和影响,也纷纷走上烟蔬配套种植,协同增收的道路,其中,同村的吴启和在他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利用闲置空地种植蔬菜48亩,年底就增加了收入7万余元。
代永平抱着丰收烟叶。
今年,代永平种植了136亩烤烟,交售烟叶23100斤,收入38.53万元。卖完烟叶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将烟地全部种上花菜、白菜,初步估算蔬菜接茬种植收入30万元,全年总收入预计近70万元。说到这些,代永平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山村创业增收“引路人”和“带头人”。
“明年我还要再加把油,准备扩大规模种200亩烤烟,同时再加大一些投入,争取多赚点钱,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代永平笑呵呵地说。
哈马德医疗集团荣获世卫认证 积极推进卡塔尔烟草控制事业
据媒体gulf-times于1月21日报道,在卡塔尔中央市政委员会会议上,哈马德医疗集团(HMC)的团队应邀展示了他们在烟草控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包括烟草控制中心的工作和“共建无烟议会大厅”计划,以继续哈马德医院在反烟斗争中的努力。
该团队由哈马德医疗集团烟草控制中心主任艾哈迈德·穆罕默德·穆拉博士(Dr. Ahmed Mohammed al-Mulla)领导,该中心已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证。他们的团队成员包括马哈·穆罕纳迪博士(Dr. Maha al-Muhannadi)、贾马尔·巴塞希博士(Dr. Jamal Basehi)和努尔·埃尔·纳吉布(Noor El Nakib)。在中央市政委员会会议上,他们与市政府讨论了通过合作提高反烟工作效果并支持“共建无烟议会大厅”计划的方式。
“共建无烟议会大厅”计划的活动是在中央市政委员会的框架下进行的,旨在讨论该国如何解决吸烟问题。穆拉博士代表哈马德医疗集团向与会的市政委员会成员和秘书处介绍了哈马德医院在吸烟控制方面的历程,以及烟草控制中心的愿景、治疗方法和提供的设施。他还提供了有关全球吸烟对社会的有害影响的统计数据,并讨论了戒烟对健康的益处。
穆拉博士进一步指出,在该国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过25.2%是每日烟草用户,这使得烟草控制中心需要推出更多宣传活动。他强调,烟草控制服务是社区共同努力的结果,该中心于1999年首次引入戒烟服务,并于2017年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烟草控制认证,成为该国的第一家。
中央市政委员会主席对哈马德医疗集团烟草控制中心的努力表示赞赏,市政委员会成员表示愿意支持“共建无烟议会大厅”计划。会长还颁发了纪念牌,以表彰该中心在控制吸烟工作中所做的贡献。
聚焦农机农艺融合 推动丘陵山区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
2021年12月,中国烟草总公司印发的《构建宜机化烟草农业标准体系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以宜机化烟草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关键环节农机装备研发推广,推动烟叶生产向全程全面机械化升级,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贵州省烟草***局(公司)牵头推进武陵秦巴山地作业区农机农艺融合工作任务,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坚持系统谋划,把稳工作方向
坚持谋划时统揽全局、操作中细致精当,做到方向正确、重点明确、战略得当。
坚持把农机农艺融合作为利民惠民的关键一招。始终维护烟农利益,把烟农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烟叶生产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的实际,下大力气推进农机装备支撑卡点破冰、农机作业服务提质扩面,推动实现烟农轻松种烟、高兴挣钱。
坚持把农机农艺融合作为推进山区烟草农业现代化破题的关键一招。立足丘陵山区实际,积极探索“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服务”的农机农艺融合新模式、新业态,以机械化的全面推进促进烟叶生产方式加速变革,形成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支撑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格局。
坚持把农机农艺融合作为推进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以中式卷烟原料需求为导向,以机械化、智能化、智慧化为关键,加快实施烟草农业“三品一标”,推进实现生产均衡、质量稳定,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强化多措并举,实现农机农艺融合
坚持内外互动、左右联动、点面结合,推动良田、良种、良法等深度融合,初步破解丘陵山区机械化作业难题,为烟草农业现代化提供发展新动能。
深入推进“三个协同”。协同3个省级产区、4家工业及科研单位、2家政府相关部门,集聚资源要素,发挥各方优势,组建集产、学、研、推、用为一体的烟草农机研发***应用联盟,形成推进烟叶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强大工作合力。
大力推进“三个改造”。围绕“6大作业环节、22次机械作业”目标,大力实施农艺宜机标准改造、农机研发改造、烟田宜机化改造,形成系统全面的丘陵山区烟叶生产全环节机械化生产系统。
全面推进“三个验证”。以打造5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为平台,深入开展农业验证、农机对接验证和工业验证,全面满足农业减工降本和工业原料配方“两个需求”。
创新推进“三个一体化”。聚焦轻简高效目标,创新提出洗消装播、起垄移栽、编装卸“三个一体化”,构建集机械研发应用、作业流程优化、作业工序重组的丘陵山区农机农艺融合新方式。
推动产业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经过三年实践,我们初步打造出丘陵山区烟叶农机化发展新样板,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农机上山”路子,助推烟叶生产与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深度融合,有效助力烟区乡村振兴。
推动实现轻松种烟。烟叶生产农艺标准持续优化,推动烟叶生产耕种收、苗管烤六个作业环节田间作业次数从40次减少到22次,作业工序从32个减少到22个。
帮助增加烟农收入。深入推进烟叶生产机械化作业,推动重点环节机械化作业率从62%提高到72%,亩均生产用工减少2个以上,实现烟农降本增收5亿元以上。
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统筹推进烟叶生产与大农业机械化发展、粮烟机械化协同生产、农机通用技术成果共享,烟草农机广泛应用于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业生产,烟农合作社农机专业队广泛服务于烟区大农业,全面助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向机械化迈进。
下一步,贵州省局(公司)将聚焦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方向,推进烟叶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为烟叶高质量发展、烟农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抓住婚庆消费新特点,千方百计努力挖商机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差异明显,各地风俗习惯迥然不同。比如婚庆用烟消费与各地的经济水平、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卷烟品牌历史紧密相关,后者的不同自然也造成了前者的不同。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居民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观念产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婚庆卷烟消费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特色、新亮点,极大带动了新时代卷烟消费市场的变化与卷烟经营者的反思。以本地为例,经历了一度由“金皖”占据主动硬中、徽商细支等的转变。不同的是婚庆用烟消费,相同的是国人寄托在卷烟里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待。随着婚庆用烟高端明星品牌越来越多,婚庆用烟消费结构迅速提升,表明婚庆中卷烟具有巨大的潜力市场。当然婚庆卷烟消费呈现出较高程度的高端化、统一化和地域化特征,彰显着新婚人士对美好生活的愿景相契合,必须引起卷烟经营者的高度重视。
婚庆用烟市场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性特征的消费市场,其局面的形成与改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要结婚的“新人”只是婚庆消费群体中的一个代名词,其背后还有诸多的影响因素,比如双方父母的意见、婚宴邀约的群体、婚庆公司和婚庆酒店的配套式服务、卷烟品牌的营销活动等。随着消费群体的迭代、消费水平的不同、品牌营销服务的多元化。
最近,笔者通过走访我地周边市场,发现婚庆用烟消费新趋势正在形成,这无疑给广大零售户提供了经营方向和经营策略,值得大家高度关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消费主体思想发生变化。如今以90后年轻人为主流的消费群体在用烟思想上较为开放,他们不再执拗于上一代人所必须的红色烟包、喜庆寓意,只要是文化适当,黑色、黄色、绿色等颜色的烟包也会接受。在调查中发现,徽商(细支)有取代硬中之势,无论城镇还是乡村都出现这种明显态势,据零售户反映就是看中了其高品质、高性价比及厚重的徽文化特色。而且由于中华系列管控较严,遇到大总消费一般零售户难以满足消费者量的需求,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
二是定制服务受欢迎度不同。在调查中发现如今婚庆用烟订制服务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受欢迎度。与县城城市中心相比,在城镇地区相对更为流行,特别是不同偏远山区受周边邻县居民消费影响颇大。这一差异化现象与目标消费者的观念、性格、订制服务的具体开展方式有关。为此,卷烟零售户要依据不同婚庆消费者需求特点、要求和意愿做好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提供更加人文性的定制服务,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三是自媒体影响下品牌知名度差异。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互联网 ”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力,部分卷烟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年轻人本身就对新事物、“网红”产品的接受度较高,在婚庆用烟消费中也不例外。外烟中的玉溪、利群、中华(金中支)及本地产黄山系列品牌特性与传统婚庆用烟的特征截然不同,但在这次婚庆用烟调研中也呈现一定需求指向,这既是年轻人的推动,也是互联网的力量。
总之,婚庆市场依然是卷烟消费的潜力市场,值得期待。婚庆喜宴时不仅现场消费卷烟,同时也会作为事主馈赠亲友礼品之一。因此作为现代卷烟零售户,一定要牢牢把握市场变化,用心好好经营,一定会从中收获更多商机。
杨兰方:从货车司机到“产业工人”
杨兰方清楚记得,结束在外奔波的日子,是2011年5月。
今年48岁的杨兰方,是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桃源村人。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在20多岁时就选择了货运司机职业,常年在外奔波。
“辛苦,不安全。”采访中,谈及以往的日子,杨兰方多次向记者表示。
回乡,意味着可以照顾家人。但如何更好地照顾家人?在杨兰方看来,就是要让他们衣食无忧、住房不愁。
抱着这样的念头,回乡后,他多方寻找致富门路,最终选定了一个在他看来“很靠谱”的项目——种烟。
“村里有种的,烟草公司会上门进行技术指导,烟叶价格稳定,还有种植保险兜底。”2011年年底,杨兰方考虑再三,报了10亩的种植计划。
说干就干。什么节令该做什么,他总是不等烟技员上门宣传,就主动打电话询问。白天,他靠在烟田里,严格按烟草公司的生产技术要求劳作;晚上,他坐在小凳上,捧着烟草公司送来的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刻苦钻研。
一切从头开始,更需用心对待。杨兰方深知,“庄稼不收,管理不休”。在烟技员的细心指导和他的精心管护下,2012年,杨兰方种的10亩烟叶换来了3万元收入。他笑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划算,比在外打工划算!”
这,仅仅是致富的开始。接下来的种烟之路,杨兰方走得踏实而坚定。
烟田从桃源村发展到庙湾村,田管从自家人干到雇几十号人干,房子从村里有1套到镇上、重庆市区各有1套,杨兰方已然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致富明星”。
“他种烟有绝活!”同村的宋柏贵50多岁,这几年一直种着3亩白肋烟,闲时就到杨兰方的烟田里打工,一年下来打工能挣1万多元。
在宋柏贵眼里是“绝活”,但在杨兰方看来,只不过是“上心”。“如同养娃,不上心他长不成好苗子。”杨兰方有两个孩子,女儿大学毕业已经工作,儿子正在读大学。
怎么才算上心?管理一定要到位。
7月16日,记者见到杨兰方时,他正在烟田里给工人们讲解烟株打顶和抑芽剂施用技巧。“有时候工人贪图快,会把烟株顶部的几片好叶子打掉,抑芽剂施用也不到位,这样既影响产量,又影响质量。”杨兰方平时待人和气,但在管理上却要求苛刻。
“不按技术标准操作,是要吃亏的!”这是杨兰方认准的道理,因为在他看来,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是哪一个人、不是一时一刻总结出来的,而是烟草公司经过长期实践提炼的可操作性强的理论知识。“就像我以前开货车,必须按规矩办事。”说这话时,他的眼神里满是坚定。
当然,仅仅守规矩是不够的,尤其对于烟叶生产而言,受气候、土壤、温湿度等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这时,墨守成规不行。
“杨兰方的优点就是敢于质疑,并且容易接受新事物。”奉节县烟草***局(分公司)兴隆烟站烟技员陈玉才对口负责桃源村快3年了,这是他对杨兰方的评价。
陈玉才举了一个例子。去年,烟站邀请专家举办座谈会,号召烟农尝试种植烟后油菜,开展绿肥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杨兰方二话不说,第一个报了名,种了60亩油菜。“油菜还田确实有效果,但也有缺点。油菜喜欢氮肥,这就把田里的氮肥夺走了,今年前期的烟叶色泽差些,于是我在田里追施了氮肥。”杨兰方说。
对于这点,陈玉才非常认可。“不仅如此,去年,他还从网上购买了2台回潮机,在烟叶烤好后进行人工回潮,将原本3至5天的回潮期缩短至1天。”陈玉才说,在杨兰方的带动下,全村购买了近30台回潮机,使用效果显著。
“一台2400元,省时省工省力,提高了烤房使用效率,钱花得值!”杨兰方笑道。
在杨兰方家的院子里,记者看到,深耕机、机械打孔器、电动喷雾器等烟叶生产器械一应俱全。
“我们这里山地多,小型机械用得上。近几年,多亏了这些机械,种烟轻松不说,还减工降本。”杨兰方介绍,他不光在自己田里使用,还为其他烟农提供价格优惠的专业化服务,帮助他们一起搞好烟叶生产。在他看来,“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算数”。
奉节县局(分公司)烟叶科副科长王振国经常下乡,对杨兰方非常了解:“他种烟,冬耕清残搞得早、搞得好,机械化起垄规格高,烟叶移栽规范程度高、集中性强,田管措施及时、到位率高,烟叶前期长势整齐、后期落黄有序,生物质燃料烘烤效果好,亩均收入比其他烟农都高。”
2019年,杨兰方被评为“全县烤烟种植能手”。
“稳烟区稳烟田,离不开这样的能手,离不开‘精技术、敢投入、勇创新、善管理’的职业烟农。”王振国说。
而杨兰方能安安心心留在家乡种烟,成为一名职业烟农,背后是奉节县局(分公司)不懈的努力。
近年来,奉节县局(分公司)严格按重庆市局(公司)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以烟为主,以合作社改革创新为引领,围绕烟叶主业,拓展服务范围,推动形成规模种植、集约经营、专业分工、信息支撑的建设格局,逐步破解了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差、规模效益差、生产分散的发展瓶颈,不仅保证了烟农队伍的稳定,还推动了烟农群体逐步向“产业工人”转型。
如今,在“山环路、路环山,山路之间是烟田”的桃源村,像杨兰方这样的职业烟农有50多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