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增长靠结构牵引,结构的压力用量来缓解
进入7月份,以更积极主动的策略优化、调控调度来应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7 月份能够实现销量有所增长、结构稳步提升、状态持续好转,已经是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结果,半年会所作出的安排布置得到了第一时间的坚决落实、严格落地,在保证「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所必需的时间进度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运行、提振状态、增强活力。
尽管情况在好转,但需求不足的影响现实而直接,透过整体面上的「最好结果」,「新的困难挑战」体现在高端高价位缺乏活力,状态修复还没有达到预想,结构提升后劲不足,稳定销量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如果说之前消费复苏不及预期、消费分化持续加深带来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结构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可能会面临着结构与销量的双重压力。
所以,既要看到7月份的来之不易,更要看到8月份的不会轻松。
半年会的要求,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市场良好状态讲了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不断提高与宏观经济的匹配度,稳定对国家财政和宏观经济的贡献度;二是坚决避免脱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追求「揠苗助长」式的指标增长和结构提升,坚决避免只看眼前不顾长远追求「透支未来」式的跨越发展和高速增长;三是统筹高中低各价位产品协调供应。
过去更关注进的质量,追求稳中求进、进中提质,现在则首先需要保证稳的状态,稳是前提、稳是基础。这其中的关键,一个是「不低于」目标进度、去年同期,这是「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根本要求;另一个是「更优于」之前的状态,把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市场良好状态摆在优先位置要体现在市场状态、品牌表现要不断转好、持续向好。
这就要求我们更积极地维护存量,而不是被动地满足需求,进一步服务好刚需,为刚需提供更合理、更充分的选择。零售户有得卖,消费者有得选。一个是高端需求的必要性建设,提升高端品牌的价值感、活跃度,防范高端消费群体移情别恋,避免被其它品类取而代之;另一个是基础消费的合理性保证,让消费者选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而不是退而求其次,甚至于没得选。
7月份为下半年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8月份非常关键。
有利的条件:一是状态持续转好,和4、5月份相比,经过有效调控,特别是坚决的限调停投,尽管还做不到过去那样立竿见影,但市场状态有了很大程度好转,并且呈现出向好的态势;二是运行调控的系统性、连续性和预见性、针对性,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有力地缓解了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的供需失衡,极大地提升了运行的平衡性、协调性。
压力和挑战在于:一是需求不足,扩大需求的难度不小,消费复苏还需要必要的过程;二是去年的基数不低,销量、增量都在近年来较高位置,尤其结构增长很快,单箱批发均价和增长较7月份增长的起点和难度都要大很多;三是既有量的压力,也有结构的困难,消费结构的下降,逐渐叠加上消费量的收缩,带来了量与结构的双重挑战。
两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8月份首先需要兜住销量完成——保证必要的目标进度——更好地平衡产销、供需、结构、区域的数量与节奏,保持稳定性,提高协调性,才能提升可持续性,同时要做好结构增长难度进一步增大、增长进一步放缓的准备,这显然不是说降低结构提升的标准要求,考虑到增长基数、状态压力,在去年基础上保持一定增长就已经足够。
还是那句话,在保持定力中争取主动,在争取主动中保持定力。
疲软,以及对抗疲软,或许是更长一段时间的躲不掉、绕不开。之前,我们讨论过消费拼多多化是一个缓慢但一旦开始就很难掉头的过程,钱包不鼓、预期不稳从根本上锁定了消费意愿,能不花就不花,能少花就少花。以快消品的身份,现在要做的,与其说是说服大家放开捂着钱包的手,不如讲是***大家——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值得花、应该花、愿意花。
一是夯实情绪物资的价值,提升情感连接的意义。现在最热门的话题,是反卷,是松弛感。这不仅需要自我调剂,更需要情绪出口。烟草其实是一种无门槛、低成本、高效率和实时化的减压降躁,提供实打实的纾解压力、缓解焦虑、疗愈情绪,之前在产品层面已经更加注重舒适性的取向和趋势,现在需要更进一步放大和强化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愉悦感。
二是新体验、新价值。不管延续性创新,又或者颠覆性创新、破坏式创新,改善消费体验、提升消费价值永无止境,不能忽视需求变化,更不能无视新的需求,消费者愿意为超出预期、意想不到而打开钱包。也要看到,危险和机会永远都是并存的,环境低迷之际,亦可逆势而为,消费疲软之时,亦是新产品、新风格更有可能吸引关注之际。
三是用结构来牵引量的增长。过去几年——建设现代化烟草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来——保持平稳运行,尤其销量的恢复性增长,依靠的是结构提升,更准确跟具体一点,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价值创新来牵引消费。现在确实遇到了一些苦难,但不能只是加大投放、加快节奏,还是要从结构上想办法,用新体验、新价值来牵引增长。
四是用量来缓解结构的压力。相比于量的困难,结构的压力显然更突出一些,行业反复强调坚决避免「揠苗助长」、「透支未来」,其目的正是涵养结构的活力和后劲,现在要做的就是顶住压力,坚持把保持良好状态摆在首位,宁可慢一点、降一点,也要稳一点、好一点。这个时候,适当增加、保证中低端产品投放,可以有效缓解结构压力,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需求。
越是压力面前,越要沉着冷静,也越需要提高技术能力,只有态度端正、方***确才能更好应对压力、战胜挑战。
如何提升结构提升的能力和水平?
正如之前的预计,考虑到去年年末强有力的跨周期调节和当前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对于开年以来的情况或许需要用去年12月和今年1、2月份拉通起来观察。
单看今年前两个月,确实是增长的,增量和结构提升都还要好于预期,来之不易而又需要倍加珍惜。但如果拉通3个月来看,销量增长就微乎其微,要是今年2月不多出一个有效工作日,甚至有可能出现同比减量,尽管结构提升的情况好一些,总体上延续了之前的增长势头和良好状态,但 2 月尤其2月中下旬的发展放缓、增长降速,仍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比于数据体现的增长,销量的稳定与增量的紧张,其实更接近市场的真实情况,也符合对于市场规模的判断。随着销量规模越来越逼近理想值、理论值,增量空间更趋逼仄,增长难度也是水涨船高,虽然积极、有效的运行调控能够拉平甚至延长增长曲线,延缓下降趋势,缓解增长压力,但终归还是要还原到需求本身上来,就像消费复苏到底还是要靠钱包说话。
再加上持续的不可逆的老龄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频次都将会持续地、不断地减少和下降,这样的市场趋势未见得是断崖式的销量下滑,却对于存量维护、保持增长意味着更大的难度和更不可控的风险,同时也对结构提升提出了新的更高得要求,想要笼络住年轻消费群体,并不是现有高端品牌连续的规模扩张就能够轻易满足。
不能因为持续增长,就忽视环境的变化和潜在的风险。
在大存量 小增量的市场语境中,增量只是很小一部分,其中的绝对增量少之又少,相对增量——来自结构提升、市场细分、创新产品,扮演了消费导流拉新和防止消费流失的双重角色——短期内的情况要好一些,也是目前的增长主力,但还不足以支撑更长时间的增长可持续。这就意味着,维护好存量,提升存量维护的能力和质量是基础性、全局性的重中之重。
不过,存量是守不住的,如果用存量思维——满足于、止步于搞好投放建设——做存量文章,上限也就是兜住下限。一边是现有消费群体的老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流失,单纯的满足需求只能顺着往前走,也没办法拖住流失;另一边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吸引,显然不是「存量」就能跟得上需求的变化,面对新事物缺乏足够的感染力、吸引力。
正如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或许需要用增量思维来做好存量文章。
「十六字」调控方针,从严肃性到系统性。在「总量控制、稍紧平衡」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打破平衡、饱和偏多之后,更多加强调执行的严肃性,重在解决内部问题,核心是「控产降库、拧紧龙头」,进入到「十六字」阶段,更多需要围绕「合理」、「持续」来提升调控预见性、针对性,关键在解决外部问题,更大力度「稳定消费、打通出口」。
建设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是最重要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平衡的关键在准确把握市场容量和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发展趋势,统筹高、中、低各价位卷烟供需匹配和协调发展,既避免盲目 提结构,也不能简单割尾巴,切实解决好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供需矛盾,有效适应和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保持供需关系的动态与弹性。
坚持中式卷烟发展方向,以培育十多个重点品牌为引领,着力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持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不断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创新产品形态和品类风格,有序推动中式卷烟、中式雪茄、创新产品的协同发展,大力营造定位清晰、层次分明、形态丰富、风格多样的品牌生态,更好建立可持续的市场生态。
提升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行业,归根结底产品要现代化。产品现代化,首先来自审美现代化。不能用最先进的工艺,却守着最守旧的审美。抓住年轻化群体。「第一支」和「最后一支」是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第一支」才是从0到1。做透细分化市场。一个是产品本色的特色做足,另一个是市场深度的做实打透,浮在面上只能是想象出来的市场细分。
这几天,相信很多朋友都注意到,一堆燃油汽车推出了骨折价、腰折价,近乎疯狂地打折促销,尽管有新能源汽车***、燃油汽车产能过剩、二三线品牌竞争力不足等客观原因,但这样的「疯狂」还原了多大的市场现状,又会对其它领域的消费复苏与消费分化产生多大影响甚至传染效应、连锁反应,或许需要更进一步的观察,而不只是围观或者看看热闹而已。
保持谨慎,保持定力。
以目前的状态和势头——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既有基础条件,1、2 月奠定的目标进度,稳中向好的市场状态,精准系统的运行调控,消费复苏的积极势头,都有助于接下来的稳中求进;也有困难压力,正如在距离全年的『稳中有进』,还需要10个『同比不降』中和朋友们讨论过的那样,接下来的同比不降并不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就能完成,还需要付诸于巨大努力。
从3月上旬的情况看,喜的是,保持了稳定性,销量维持在了不低于去年同期的水平,换算成日均销量也在平均线以上,忧的是,增量非常有限,只要实际工作日有出入,立马还原到销量的增减变化上来,尤其结构提升的压力非常突出,高端品牌的状态维护和市场需求的活力不足还,原了低于预期的消费复苏以及仍在继续的消费分化。
所以,量的问题最终要靠结构来解决,而增量思维做存量文章的本质就是提升结构提升的能力和水平。
稳需求就是稳增长,提状态就是提结构
近些天,网络上流传了一条很广泛的段子——三年了,商家都在等着我们报复性消费,结果我们却放下了仇恨——带着无奈而又酸涩的自嘲。就像之前和大家讨论过一样,今年元春季节的热闹喧哗,与其说是报复性反弹,不如讲是补偿性回阳,压抑了太长时间之后,是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释放,但这一阵过了就迅速还原缺乏活力、缺乏后劲的本来面目。
有心无力是一方面,钱包空了就是钱包空了,我想和我能之间隔着一个钱包的距离。储粮过冬是另一方面,能不花就不花,能少花就少花,我能和我愿意之间隔着一个我敢的距离,消费拼多多化是最直观也最真实的反映。再加上消费场景的收缩,进一步压低了社交、节礼合理性和必要性,非必要不消费,非必要不高消费,成为了更多人条件反射的选择。
消费复苏不及预期,消费分化超出预期,构成了困难的一体两面。
所以,从今年元春旺季——得益于、离不开去年年末积极有效的跨周期调节——顺利高开之后,状态修复、结构活力、品牌表现迟迟没有恢复到理想状态和预期目标。整个二季度,结构的压力都非常大,高价位产品长时间依靠以量还价,高端市场也有相对的结构下移,而量的困难也逐渐浮现出来,中低端产品的加大投放支撑起销量的相对稳定。
这里面其实暴露出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新变化,相比于过去宏观经济对于卷烟消费的影响有一定的传导期和滞后期,现在差不多是实时的、即时的,「寒意」很快反映为销量、结构的增减变化。这意味着留给我们缓冲时间、腾挪空间和回旋余地大大压缩,原来可以有相对充分的时间来分析、研判环境变化、采取措施,现在不允许你按部就班,也不可以一看二停三通过。
换一个角度来看,应对时间、容错空间的压缩在本质上是对运行调控从技术到能力的更高要求,我把它理解为,趋势变化的预见性、调控措施的针对性,动作节奏的提前量,首先是对市场变化要足够敏感,能够见微知著发现变化趋势,这就要求调控措施要有针对性,和之前控制增速、调整结构相比,要重新适应稳增长、保增长的难度,而且还要提前量,要果断采取措施。
以此而言,稳需求与提状态,或者说调状态,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从稳需求的角度:
一是积极跟进。正如那句直白而朴素的号召——「需求在哪里,我们就跟进到哪里」——难的不是理解到位,而是真正落实到位,一个是知道「在哪里」,疫情期间不一样,疫情过后又不一样,人口流动性带来的需求变化是实时的,也需要即时的跟进;另一个是能够「跟得上」,包括品类、品牌、结构、数量这些方方面面的考虑,还有时限的要求。
二是合理满足。考虑到现在仍然不同程度、甚至同时存在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非所求,建设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以消定销、以销定产——还需要保持定力、持续提升,从7月份开始,中低端产品的投放有了明显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当前的增长稳。接下来的关键,是更好地平衡、协调不同主体的调控意愿、调控能力、调控节奏,形成因地制宜的步调一致。
三是有效牵引。最好的高端化,就是不断推出NB的新产品。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消费激发、需求牵引。坚持「十六字」调控方针,再加上精准、精细的运行调控,为保持良好状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塑造了最重要也是最好的基本面,以新技术、新产品来建设新体验、新价值,就是最好的品牌保鲜、需求牵引,眼下尤其需要拿出新东西、真本事。
从提状态的角度:
一是高端产品。高端活,则全盘活。高端品牌压力仍然不小是事实,高端需求后劲很足也是事实。前期停投的作用和效果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一些高端品牌率先调整过来并带动高端市场整体逐渐复苏回暖。这个时候,既要有决心,调控动作要坚决,不能错失时机,更不能恶化状态,更要有韧劲,不要过于追求立竿见影,讲究的是细调慢养。
二是大宗品规。从整体面上来看,大宗品规保持了相对不错的状态表现,但到了具体市场和个别时间节点,有些市场、有些品规的价格、动销、库存就要困难很多,在增长压力不断放大的背景下,如何兜住大宗品规的状态底线,还需要工商之间更好地更积极地平衡协同,局部化、阶段性的困难扛一扛就过去了,但一定要有底线红线,也要有应急善后的后手。
三是新品以及次新品。和原来对于新品包括次新品现实而直接的诉求,尚未及冠就要重体力肩挑背扛,一起步就要短平快提供销量、结构贡献,今天对于新品的期望,更多集中在——激发需求活力、涵养市场生态、蓄足发展后劲——当下激活一池春水和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就要求我们将新品的状态和活力看得更重一些,而不急一时,更不可揠苗助长。
在这个意义上,稳需求、提状态,就是稳增长、提结构。
从8月份以来的情况看,因为去年8月的增长基数很高,不仅商业销量是近几年同期最高,而且结构提升的基数还要更高一些,难度相应也要大得多,当月的单箱批发均价为元春节后单月最高,单箱批发均价增量也是单月更高,这也让8月份截至目前的同比增长不那么明显,一有工作日期的出入,还会马上还原为商业销量、销售收入的增减变化。
不过,以目前仍然有待缓解的外部压力,仍然有待转好的需求活跃度,能够稳定在这样的进度和状态已然不易。在更大程度上,现在就是按照半年会的工作布置,以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引领,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强化消费需求把握,保持良好市场状态,盯着年度目标任务一步一步往前走。
到了现在,不仅没有捷径可言,也不可能一马平川,只有用态度端正 方***确,务求稳一点,更稳一点,再稳一点。
从『规模扩张』到『优化结构』
今年一季度,在高质量平稳开局——销量保持合理增长、结构实现稳步提升、品牌发展平稳有力、市场状态总体趋好——的背后,增量回落至近5年同期最低,在1月份「开门红」之后,2、3月份连续都是下降的,结构增长同样明显放缓,前3个月的单箱批发均价增长仅略高于2020年同期,3月份更是回落至三位数增长,个别市场、部分品牌「两高」产品动销缓慢、库存积压、价格走低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高价位产品仍然是连续下降的。
尽管相比以前增量低了很多,结构增长也慢了很多,考虑到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正如在『控制增长』是门技术活儿中所表达的那样,能够——在去年高增长基数之上——保持稳定增长,已然是最好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自然符合「近期稳增长」的要求,但距离「中长期可持续发展」似乎还差了那么点意思。
事实上,疫情过后生活秩序确实很快就恢复正常,但原本期望的消费复苏并没有如期而至,报复性消费慢慢变成了持续的、仍在继续的消费分化,平替成为了更热门的选择,拼多多和天猫在最近两年的增长对比更像是一个缩影,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升级一目了然,「不是XX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是自嘲,也投射出更多无奈。
置身其中,烟草当然也不能独善其身。虽然依靠烟草***制度的治理优势,政策工具充足、运行调控到位的运行优势,中式卷烟消费认同度高、市场基础牢的品牌优势,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韧劲足、协同好的产业优势,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疫情期间和疫情过后的稳定运行、持续发展,但消费分化仍然不断地、持续地传递到卷烟消费,短时间内可以科学系统的运行调控来兜底增长、兜住状态,但更长时间的稳增长、增长稳还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去年元春季节过后——用12个月的时间——来加以观察,既有量的压力,除了元春季节,连续的销量微增、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天对天的销量增减变化成为新的常态;也有结构的困难,单箱批发均价增长放缓的背后,「两高」市场已经整体低迷了较长时间,还没有看到明显的企稳转好;两个方面的情况又汇集成为状态的挑战,市场活力、品牌表现不如以前,距离最好也有差距,动销放缓、价格低迷、库存增加实实在在影响到了客户盈利、稳定预期,又进一步降低了产业链的韧劲和活力。
这些困难和压力,成为「贵在持续」的风险隐患。
更大的背景,则是行业发展从「规模扩张」进入到「优化结构」阶段。
从最高峰连续几年大幅下滑之后触底反弹,特别是从2019年实施「1 6 2」政策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来,市场销量已经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增长,但这个「增长」是从大幅回调又经过持续而艰难的市场修复之后的增长重启,从绝对量来看也更接近于恢复性增长,同时这个「增长」也在市场承载范围之内。就像积食过后,控制饮食又合理调养,胃口会恢复很多,但显然不等于食量增长,就可以再次胡吃海喝。
随着市场销量不断逼近理论值,叠加上人口老龄化、消费转弱、需求不旺等,削弱了市场活力,降低了需求弹性,压缩了增长空间,会不断地动摇存量维护的根基,而年轻消费群体的兴趣度不高、转化率不高,又影响到增量的捕捉与牵引,出口流量在增大,而入口流量又不足,维护库容稳定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从轻松抓住增量到努力维护存量的深层次变化。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进入「优化结构」阶段,并不意味着放松增量追求,该争取的销量仍然要争取,该吸引的群体仍然要吸引,该站住的场景仍然要站住,未来的格局不是简单的增长放缓,存量维护不是仅仅停留在维护这个层面,而是建立在必要的增量牵引之上,以增加流入来减缓流出、维持水位。正所谓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维护存量也不能固守一调二控三投放的既有策略,要用增量思维来做存量文章,用更大力度来开源,用开源的技术来截流。
当然,我们也要适应从过去事半功倍到现在及将来事倍功半的状态,要花更大力气才能维持住增长,才能维护好存量,而不再是过去那种轻轻松松就能抓住增量。
到了「优化结构」这里,有很多重点和途径,比如说:加大「两高」市场培育力度,引领消费升级,推动结构提升;推动结构梯次上移,实现产品结构的「腾笼换鸟」;有力衔接市场需求,在满足需求的同时提高需求结构;营造良好消费氛围,丰富消费场景,扩大消费空间;着力培育高端品牌、高端产品,***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影响,等等。
但「优化结构」需要结构提升,又不止提升结构。一方面要解决结构优化技术手段较为单一的问题,不能只有且依赖高端产品的加大投放,不能只是跟在需求后面跑,不能只会顺风顺水地顺势而为,未来的「优化结构」需要更多的技术和细节,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韧劲。另一方面要解决品牌缺乏活力、影响力的问题,要正视大品牌经过较长时间发展且持续规模化之后稀缺性、价值感衰减和成长性、带动力减弱的现实,更要关注新技术、新需求、新趋势带来的变化和机会,用创新思维、创新产品来改善体验、提升价值,增强引领消费的能力和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只有「优化结构」的动作做到位,才能争取到「结构优化」的结果,也才能支撑起「中长期可持续发展」。
控看决心,调靠技术
上半年跑下来,既有符合预期的一面,销量完成、结构增长、品牌发展、状态表现——达到目标进度,实现稳定增长——总体上按照年初的计划安排在走,也保持比较合理的节奏,尤其去年年末积极有效的跨周期调节和今年元春旺季的全力以赴,为上半年乃至今年全年的目标完成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进度基础,也赢得了元春季节过后的发展主动。
也有超出预期的一面,尽管有足够清醒的预判和提前应对,但外部压力、环境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仍然直接而持续,先是元春旺季过后状态修复的过程更长、效果更弱难,运行调控的难度更大、空间变窄,尔后从超高端开始,增长压力逐渐传到出来,并从结构不断地扩展到销量上来,目前的经济运行面临着结构增长放缓、稳定市场销量的双重压力。
所以,不能只是满足于上半年的任务完成,而忽视了外部的诸多变化。
一个要跳出行业视角。在比『双过半』更重要的是,保持定力,争取主动中,我和朋友们的共同感受是,上半年行业指标是符合预期的,也是较为合理的状态,但真实的市场实际还远没有行业指标那么理想,需求不旺导致动销不畅,进而影响到价格走低、库存增加,还是要多多关注市场表现、客户状况,而不能满足于行业指标的数据呈现。
另一个要重点关注二季度的趋势变化。在一季度高开稳走之后——二季度对二季度——不仅销量同比有所下滑,结构增速也有明显放缓,一边是市场状态修复没有达到预期,原本希望、原来有用的调整迟迟没有发挥出作用,6月末的状态比去年同期还是要差一些,另一边是市场变化又比预期要深刻,不仅加重了状态修复的难度,还压缩了调整优化的空间。
正因为上半年来之不易,所以更加需要保持清醒头脑。
1.量的压力,逐渐呈现出来。原来以为消费复苏不及预期、消费分化持续加重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结构上,量的压力还不会那么直接,二季度销量完成至少「不低于」,最好「略高于」。但从 4 月份开始,量的增长放缓就呈现出来,4、5、6 三个月都是下降的,整个二季度拉通下来,销量是下降的,日均销量也是下降的,虽然降得不多,但终归吃掉了一季度累积下来的部分增量。
2.结构的焦点,既在眼前的状态,更在长期的趋势。眼前的市场状态,大家都比较清楚,既有状态迟迟没有修复的问题,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也有部分品牌、部分市场的问题加剧,价格倒挂让人忧心。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判断这到底是短期的困难,还是更长时间的压力,如果是后面一种情况,就需要从长计议,做好打持久战、打攻坚战的准备。
3.品牌的分化,不止增长快慢,更看活力后劲。从整体上看,重点品牌在上半年延续了好的状态和发展势头,但不同品牌的增长速度、发展质量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好的一直很好,在压力面前保持了增长稳、状态好的基本面,同时主动调控的意愿更强烈,动作也更坚决,反而状态差一些的品牌,不仅面对压力没有更好的办法,调控措施也犹犹豫豫、反反复复。
4.产销供需,有大的平衡,也有小的失衡。从产销的角度,控的意图和动作还是非常坚决,特别是二季度顶住压力拧紧龙头,整个上半年能够恢复到产销总体协调平衡的程度,确实非常不容易。同时整体面上的供需也是基本平衡的,现在的失衡,一是三类烟和低价位产品的问题,二是部分市场、部分品规的问题,三是紧的更紧、松的仍松的问题。
5.短看客户信心,长看发展预期。连续几个月下来,你不能说客户没有信心,但信心不太强,信心不及以前也是事实,尤其发展预期不够乐观,如果没有及时的、有效的信心传导和预期建立,很容易导致破窗效应、踩踏效应,这对于市场状态的维护,特别是高端市场的企稳回升将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拖累,也不利于后期的稳增长、增长稳。
对于这些外部的新情况、新变化,运行的新问题、新风险,行业层面在始终坚持、反复强调——保持良好市场状态、保持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先有超高端整体停投,后有针对高端、高价位的限调限产。之所以行业层面做这么具体的动作,我的理解,除了必要的严肃和权威,更重要的是信心和决心的传导。很显然,做一件事情比喊一百遍口号管用得多。
控不是目的,调才是根本。
如果说「控」体现了决策层的决心和意志,为「调」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氛围,那么「控」到位之后,更关键、也取决于「调」什么、怎么「调」、「调」成什么样。接下来,除了不断增强运行调控——尤其投放建设——的预见性、针对性,还要围绕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进一步提升精准化、精细化的能力水平,提高运行调控的质量效果。
一个是提升状态。关于市场状态本身,不需要多讲,之前也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现在要解决的还是方法问题,除了投放建设还应该有其它的办法,投放建设效果不好还能拿出其它的措施,而不能只有、只能依靠投放建设。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不要总是习惯在办公室里看数据,要多到市场一线找问题,尤其要对关注客户的盈利状况、意见反馈。
另一个是涵养生态。越是需求低迷、消费收缩,越要增加供给、丰富供给。在满足好、服务好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丰富度、差异化应对需求变化、外部***。这就离不开强势品牌的引领,也需要新锐品牌的接力,构建好、完善好重点突出、集中度高、协调有序的品牌发展体系,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萝卜青菜各有所选。
即将召开的半年会,将会对当前形势有更深入研判,对下半年有更具针对性、指导性的安排,这将是应对挑战的信心所在 、关键所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