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数智湘烟 农业革新-数据洞悉烟叶“一生管理”

admin3分钟前1浏览0评论

数智湘烟 农业革新

近年来,湖南烟草通过数字赋能,着力建设数字化的现代烟叶示范基地,推动“数智湘烟”向烟区大农业延伸、覆盖,助力烟区大农业、传统农业逐步向更高层次的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转变,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智支撑、夯实数智底座,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构建“空天地”一体全域感知网

一站式

——“政、企、农”无缝链接

2023年初冬,小寒料峭。湖南郴州市桂阳县仁义镇阴山村的屋场上,几位烟农聚在***作着手机。他们按价按区找田、谈价沟通网签,指尖轻触,短短十来分钟,十来亩烟田就完成了流转。

“多亏了合作社的‘金土地’服务,我终于解决了找土地的难题,今年种烟规模又扩大了10亩。”“90后”烟农邱昌腾高兴地说。今年是小邱种烟的第十三个年头,通过湘叶助农服务平台的“金土地”业务,他的家庭农场种植规模已经发展到120亩。

2023年,在桂阳县烟草***局(分公司)和县***门的指导下,仁义镇鸿运烤烟合作社利用湘叶助农服务平台提供了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紧贴烟区烟农所需,涵盖“金土地”“粮烟贷”“农机通”“务工易”“帮你办”和“多元宝”等6大业务。平台通过智能匹配和精准推送,帮助烟农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同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提供便捷的贷款服务。此外,平台还解决了劳动力匹配问题,并将涉农业务线上化,提供明码实价的服务产品,优化服务流程,使得农产品能够在线上销售。

“从最初的服务烟叶生产,到现在打开大农业用户权限,服务全县大农业,湖南烟草开发的湘叶助农服务平台,可以说是一个平台、一部手机,方便了农村农事,拓宽了销路销量,农田流转实现了线上整合分配,极大地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桂阳县农业农村局***组书记、局长史劲松对湘叶助农服务平台给予了高度评价。

天气记录

一片云

——“空、天、地”数智治理

每年四月,旺长期的烟叶与村庄、群山相接,构成了一幅绿意盎然的秀美画卷。在桂阳县龙潭街道梧桐村的烟海里,十余台设备被白色栅栏围绕,发出嗡嗡的运行声,随着微风的吹拂,风向标缓缓转动。

远在40公里外的郴州市烟草***局(公司)烟叶生产技术中心,科研员肖艳松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实时查看和记录全市烟叶产区气象、病害、土壤等信息。

这得益于郴州市局(公司)在烟叶种植区设置烟稻轮作生态监测、农业气象、土壤墒情等监测站点。这些监测站点构成了一个一体化智能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够精准监控烟区的温湿度、风速风向、降雨蒸发、光合辐射等关键农业参数,同时高效采集土壤中的水分、温度、电导率、盐分等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实时上传至云端。

通过将这些实时数据导入并进行气象生态、烟叶质量产量、风格特色等大数据智能分析,郴州市局(公司)能够研判预测烟区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发生时期和防治的最佳时机。这不仅提高了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而且还通过烟技员、烟农、粮农、果农的手机终端设备,科学高效地指导了病虫害防治和农业生产。

在2023年桂阳县“4·21”雹灾灾后自救工作中,这一系统的云端数据为组织指导受灾烟农生产自救、防治受灾村组果树灾后病害等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实现了大灾之后果蔬无大害、烟叶不减产的目标。

一点通

——“机、技、人”高效对接

2023年盛夏初伏,酷暑难熬。桂阳县樟市镇甫口村烟农李国银一家,迎来了全年最忙碌的时节。但对老李来说,苦中有乐,幸福生活让他干劲十足。他家1.2万斤烟叶已经顺利交给合作社进行分级,他则每天一大早就驾驶着新购置的旋耕机出门劳作。

“忙不过来,根本忙不过来,你看‘农机通’上的日程已经排到了7天以后。”李国银拿着手机,打开APP说道。“你看,这农机地图上,各种农机的位置、是否在作业、作业时间安排、工时费信息,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轻轻一点,网上签约,按时到达。”

农机一点通,农活变轻松。湖南省烟草***局(公司)通过扩大桂阳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的辐射作用,依托“农机通”平台,提供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和农机维保等3种服务,极大地优化了农机作业流程。通过优化农机维保点布局,建立了3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25个农机维修网点和45支农机维修110服务队,培养726名专业农机手,实现农机和机手的云端精准匹配,并构建了全县乡镇“半小时”零配件和维修保养保障圈。

李国银满意地算过一笔账,他说:“一年下来,烟田、稻田我打理了700多亩,收入有8.4万元,当年回本,2024年的收入就全是纯利润了。”说着,他的脸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一张网

——“粮、菜、果”全维覆盖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百里烟海,风景如画。

在桂阳县浩塘镇菖蒲村,烤烟房内堆满了厚厚的晚稻稻谷。浩塘烟叶生产收购站副站长蒋武正忙着指导烟农何胜利将一袋袋稻谷倒入烤房,设置好温度自控仪器参数,一键启动稻谷烘干。

2023年初,湖南省局(公司)以桂阳县为试点,将全县1.25万座烤房纳入一个集成实现自动监控、智能调控、远程操控于一体的智慧烘烤调度指挥平台。在烟叶烘烤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晚稻烘烤工艺,实施烟叶、晚稻烘烤一中心调度,助力秋粮丰收。

不仅如此,湖南省局(公司)树牢“让地能尽其利,使物能尽其用”理念,延伸“烟田一张图”应用范围。通过统筹使用烟基设备设施,采取“苗棚即秧棚、烤房即烘房、烟仓即谷仓、烟机即农机”的思路,激活了秋冬季节闲置的设施。这些设施在智慧烘烤调度指挥平台的统一调度下,实现了多功能共享,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设施的利用效率和生产的灵活性。

浩塘镇菖蒲村的实践证明了这一模式的成功。村支书周新俊介绍说:“我们村的晚稻育苗在烤烟育苗大棚,烘烤在烘烤工场,脐橙中转在分级工场。这些烟基设施全年无休,高效利用,节省了村集体开支5万元,减少用工460人。这对我们而言,既节约了成本,还节省了人力。”

面向未来,湖南烟草将持续在数智化助力大农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新路径,寻找切入点,推动产业融合与协调发展,为烟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湖南桂阳:数智湘烟赋能“新引擎” 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湖南省烟草***局(公司)通过数字赋能,着力打造数字化现代烟叶示范基地,推动“数智湘烟”向烟区大农业延伸、覆盖,助力烟区大农业、传统农业逐渐向更高层次的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转变,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智支撑、夯实数智底座,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站式——“政、企、农”无缝链接

时值初冬,料峭小寒。桂阳县仁义镇阴山村的屋场上,几位烟农凑在***作着手机。按价按区找田、谈价沟通网签,指尖轻触,短短十来分钟,十来亩烟田就完成了流转。

“多亏了合作社的‘金土地’服务,实实在在地帮我解决了‘找地难’的后顾之忧,让我的种植规模又扩大了10亩。”仁义镇阴山村90后烟农邱昌腾开心地说道。今年,是小邱种烟的第十三个年头,通过湘叶助农服务平台的“金土地”业务,他的“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了120亩的规模。

2023年,仁义镇鸿运烤烟合作社在桂阳县局(分公司)和县农业农经部门的指导下,应用湘叶助农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一站式服务,紧贴烟区烟农所需,开展金土地、粮烟贷、农机通、务工易、帮你办和多元宝六大业务。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土地流转信息,帮助烟农盘活闲置土地;无缝接县农业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部门,让烟农足不出户申请贷款;云端解决“找活难”和“雇工难”问题;将涉农业务移植至线上,提供服务产品,优化套餐组合,做到明码实价,推动线上下单,快速办理;购销信息上网,让自产农产品实现网上购销。

“一个平台、一部手机,方便了农村农事,拓宽了销路销量,农田流转实现了线上整合分配,极大地提高了耕地的利用效率。”桂阳县农业农村局***组书记、局长史劲松这样评价道。

一片云——“空、天、地”数智治理

暮春四月,谷雨初晴。旺长期的烟叶与村庄、群山相接,构成了一幅绿意盎然的秀美画卷。

在桂阳县龙潭街道梧桐村的烟海里,白色栅栏围着十余台设备发出嗡嗡的运行声,微风拂过,风向标缓缓转动。远在40公里外的郴州市局(公司)烟叶生产技术中心,科研员肖艳松手持移动终端,查看和记录全市烟叶产区气象、病害、土壤等信息。

郴州市局(公司)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病害孢子采集设备,在烟叶种植区设置烟稻轮作生态监测、农业气象、土壤墒情等监测站点,一体化智能监测和预警烟区病情、虫情、苗情、农情,精准掌握烟区温湿度、风速风向、降雨蒸发、光合辐射等信息,高效采集土壤中水分、温度、电导率、盐分等数据,并实时上传云端,导入气象生态、烟叶质量产量、风格特色等大数据智能分析,研判预测烟区病虫害的发生时期和防治适期,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并通过烟技员、烟农、粮农、果农手机终端设备,科学高效指导病虫害防治和农业生产。

“通过信息共享、共防共治,桂阳县域内水稻、烤烟等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高峰期发病率降低30%—40%,农药使用量减少32%—40%,农作物产量提高18%—20%,亩均节本增效800元以上。”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桂阳流峰测报站负责人肖春艳介绍道。

一点通——“机、技、人”高效对接

盛夏初伏,酷暑难熬。桂阳县樟市镇甫口村烟农李国银一家,迎来了全年最忙碌的时节。但对老李来说,苦中有乐,幸福生活让他干劲十足。家里1.2万斤烟叶交给了合作社分级,他每天天不亮便拖着今年刚买了旋耕机出了门。

“忙不过来,根本忙不过来,你看‘农机通’上的日程已经排到了7天以后。”李国银拿着手机,打开APP说道。“你看,这农机地图上,各种农机的位置、是否在作业、作业时间安排、工时费信息,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轻轻一点,网上签约,按时到达。”

农机一点通,农活变轻松。今年来,湖南省局(公司)扩大桂阳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辐射作用,依托“农机通”平台,开展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机维保三种服务。优化农机维保点布局,打造农机专业合作社32个、农机维修网点125个、组建农机维修110服务队45支,培育专业农机手726名。

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局(公司)还积极推动烟用机械融入大农业服务体系,将所有农机、机手等信息整合入库,根据农事实际、生产进度,调配适用农机上线、入图,规范农机线上用工签约、费用支付流程,实现种烟、种粮用机一点通、一键约,让农机、农民“干活、等活、约活”一屏掌握,使农活变得更轻松。

“一年下烟田、稻田,我打了700多亩,收入8.4万元,当年回本,明年就是纯利润了。”算起自己的小账,李国银脸上溢出了幸福的笑容。

一张网——“粮、菜、果”全维覆盖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百里烟海,丰景如画。

在桂阳县浩塘镇菖蒲村,烤烟房内堆满了厚厚的晚稻稻谷,浩塘烟叶生产收购站副站长蒋武正在指导烟农何胜利将一袋袋稻谷倒入烤房,设置好温度自控仪器参数,一键启动稻谷烘干。

2023年初,湖南省局(公司)以桂阳县为试点,将全县1.25万座烤房并入集成实现自动监控、智能调控、远程操控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烘烤调度指挥平台,在烟叶烘烤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晚稻烘烤工艺,实施烟叶、晚稻烘烤一中心调度,助力秋粮丰收。

不仅与此,湖南省局(公司)树牢“让地能尽其利,使物能尽其用”理念,延伸“烟田一张图”应用范围,统筹烟基设备设施使用,按照苗棚即秧棚、烤房即烘房、烟仓即谷仓、烟机即农机的思路,积极探索设施共享,实现一棚多育、一房多用、一仓多储、一机多能,让每一个设备设施不仅服务于烟叶生产,还将晚稻、蔬果等大农业生产纳入“一张网”,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我们村的晚稻育苗在烤烟育苗大棚,烘烤在烘烤工场,脐橙中转在分级工场,这些烟基设施可以说是全年无休,一点没浪费,就这几项下来,节省村集体开支就有5万元,对我们来说,可不算是一笔小数。”浩塘镇菖蒲村村支书***介绍道。

从服务单一产业到保障区域大农业,从机械到智能,从线下到云端……面向未来,郴州烟草将在数智化助力大农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上持续探索新路径、找准切入点,推动产业融合和协调发展,为烟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福建漳平:“数智”装备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放眼沃野田畴,新能源智慧烤房、云烘烤、烘烤机器人、北斗农机……数字技术不断在向传统农业赋能,“数智”装备给福建省漳平市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想不到”的变化。

“北斗农机”进农田

“扫描下农机上的二维码,就知道这几天耕作了几亩、在哪里作业,不用再拿测亩仪一遍又一遍地走,智慧农机真的就在我们身边,数字建设让我们工作更轻松、高效。”在试用了安装有北斗系统的农机后,福建省漳平市烟草***局(分公司)附城收购点技术员小张惊叹道。

图为绑定北斗系统的农机在农田作业。黄慧敏摄

今年备耕时节,四台达到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绑定北斗系统的履带式拖拉机投入作业,只需扫描农机上的二维码,就能获知农机信息,运行总面积、每天运行时长、运行里程、轨迹面积、位置……所有的运行记录都清楚明了。北斗系统在农机上的运用,使机耕手与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每日作业进度,有利于作业规划,还减轻了现场复验工作量,真正做到了减工降本增效。

“数智”农机的推广与使用,让更多种植者共享数字建设成果,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为像小何这样的“新农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机器人烘烤不是梦

“从来没想过,一个人能管10座、15座烤房,坐在家中,用手机就能烘烤,更想不到的是,机器烘烤,烤得还比人工好!”种植了20多年农作物的老邱,眼镜后的双眸灼灼闪亮。智慧烤房的建设、云烘烤的推广,让曾经最难熬的烘烤时光一去不返。

图为漳平市局(分公司)烟技员辅导农户使用烘烤机器人。张千惠摄

2023年,漳平市局(分公司)引进10套“烘烤机器人”,并在龙岩市新罗区白沙镇岩下、罗畲两个烤房群进行验证测试。“烘烤机器人”自身携带的图像采集器,实时采集烤房内的农产品图像,可自动根据农产品素质确定最优烘烤工艺、自动精准执行烘烤工艺、自动终止烘烤过程,农户无需为烘烤劳心劳力,也解决了人工烘烤存在的技术参差不齐、烘烤质量不一等问题。

烘烤总管小程介绍道:“机器人烘烤无需人员干预,可按最佳工艺曲线自动精准执行,烤后产品质量佳,罗畲村第一年种植,平均每公斤销售价格就有39元,种植户很认可。”

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然路径,漳平市将数字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致力促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助力农户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实现共同富裕。

“数智赋能”让种烟有“智”更有“质”

近年来,湖南衡阳县烟草***局(分公司)聚焦烟叶生产环节中育苗、土保、田管三个业务场景,持续提升数智化水平,夯实烟叶生产提质增效、减工降本、绿色发展基础,加速推进数字化与烟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和百姓增收致富。

数智助力“云端”育苗管理更提质

(图为衡阳县育苗工场手机端智能系统数据)

“现在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实时监控育苗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省时又省力,这让我管理育苗大棚简单轻松多了,真是我的好助手啊。”众鑫烟叶合作社育苗管理人员老刘忍不住连连赞叹,高兴地向烟叶技术员分享着最新使用的育苗智能管理系统“惠农云助手”。

打开手机端APP“惠农云助手”,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实时数据,此外还有数值预警、历史问题记录等功能,全县烟苗的长势情况一目了然,即使远在“千里之外”,手机也能作为终端设备,实施远程监控,化身为烤烟育苗的“大管家”。”

2024年来,衡阳县全面升级5座育苗工场,集成了实时温、湿度监控,关键指标自动预警,往期问题追溯三大功能,自动推送育苗预警信息100余条,实现烟苗生长状态全程监控,以最快的速度、以科学的数据判断烟苗的生理状态,保证烟苗生长最适宜环境,降低人工成本,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云棚”管理。同时,“云端”育苗为衡阳烟叶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数据支撑,实现育苗“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目标,对比传统育苗,“云端”育苗的优势显得更为明显。

数智“把脉”土壤健康“绿色”更优质

烟田是生产的基础,也是作物的增收保障。近年来,衡阳县局(分公司)深入烟田对土壤进行“体检”,重点分析肥力、病原体等数据,并整合高标准农田、永久基本农田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长期施用肥料会对土壤的结构、理化性状等产生很大影响。现在使用的轮式拖拉机易把土壤轧得结实,造成板结,肥力效果下降。多年种植烟叶的土壤中易残留各种烟草病原体,是烟叶得‘癌症’的元凶。”衡阳县局(分公司)分管烟叶负责人介绍说道。

为了提高施肥精准度和效率,降低烟农投入成本,衡阳县局(分公司)将“用养结合、科学生产”的种植理念融合到“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产业思路之中。一方面是“用”,建立具体丘块施肥方案,规范用药次数及用量,提高生物防治、农药使用效果,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提高优质有机肥使用量,极大改善了烟田土壤肥力。另一方面是“养”,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养地、轮作等指导,使土壤在轮作中得到了“休养生息”,为优质烟叶及晚稻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擦亮烟叶产业“绿”色底色、促进农民增收。2023年,通过将土壤检测的最新数据成果应用到实践中,设置50多个土壤检测点,建立测土施肥模型,推送差异化施肥建议。

数智大田“明眸慧烟”种烟更高质

(图为同航烟叶数字公园、烟叶生长期田间数据采集设备在持续采集数据)

“我今年种了118亩,比2023年多种了30多亩,智慧管理后产量和质量都高不少,预计年收入又会增长不少。”谈起种烟,衡阳县洪市镇80后烟农小胡的喜悦溢于言表,“村里还升级了智慧化烤房,技术员告诉我到时加燃料、调节温度都会通过手机实时提醒,以后种烟更方便了!”

原来,自2022年起,衡阳县局(分公司)累计投入300万元,在烟叶示范园内建设了气象观测仪、土壤墒情检测系统、智能监控系统、作物长势检测仪等物联网设施设备,为烟叶生产和大农业提供实时农艺预测、预警和田间生理曲线,初步构建起了 “田天空”三维一体的数字烟田检测系统,用“数智”技术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

衡阳县洪市镇明翰村烟稻公园就是全县首个应用烟叶生产数据采集系统的烟田区域,这套系统包括烟田环境、烟叶生长、生产管理、病虫害自动监测预警4个模块,不仅能实时监控烟株长势,还能采集烟田的气象、病虫害等信息,通过手机服务平台向烟叶生产管理人员和烟农及时推送生产技术指导、气象风险预警等信息。此项技术的应用,为整个衡阳烟区借助大数据优势,实现全程全面数字化生产转型积累了经验。2024年,衡阳县将新建智慧种植示范园1个,让更多烟农实现“数智”种烟,以数智化赋予烟叶产业活力,赋能乡村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应用更多物联网、信息化、大数据、云技术等智能化科技手段,乘着数智化的东风,用好‘新农具’,种好‘数智’烟,促进烟叶产业优化升级,全力助推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衡阳县局(分公司)主要负责人说道。

数据洞悉烟叶“一生管理”

东风染翠,皖南隐于山水之间,四季变换,风光各有千秋。坐落于北纬30°的皖南烟区,一颗颗小小的烟草种子在这里自由生长,春种秋收。从植烟土壤选择到成件收购入库,这颗种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通过安徽皖南烟叶公司自主研发的烟叶生产数字化管理体系,借助数智之眼,让我们见证烟叶“一生管理”的轨迹。

电子鱼鳞图

手中有图 心中有数

龙年新春飘起了第一场雪。泾县烟叶工作站副站长张仲友冒雪来到蔡村镇刘成勇家,想了解他今年的种植计划。以往,面对众多承包田地,刘成勇难以具体说明每块地的位置。但现在,情况变了。“看哪块?”老刘对承包的田块如数家珍,因为他手机里有了一张电子地图,他自信地说:“手中有图,心中有数。”

刘成勇是蔡家桥镇上吾村的种烟大户,2023年他的种烟面积达到280亩,涵盖429块土地。这些田地分布在上吾村7个村组,这也使他成为泾县种烟面积最大、信誉最高、技术实施最好的烟农。

关于电子地图的优势,刘成勇说:“田地都是从其他农户承租来的,每块田的面积均按协议确定,为了使后期每块田都做到精准管理,就需要对每块田面积进行测量。”过去,他是手持GPS在田间实地测量,再用纸绘制田块图形并标注面积,工作量极大。

现在,老刘打开“电子地图APP”,指着面前的田块,手机就自动锁定到该田块的位置。既可以手动绕田块的图形轮廓轨迹绘图,也可以人步行绕田一周绘图,并将此块田地址、服务人员、种植状态等基础信息关联保存好,同时这块田还形成了自己唯一身份编码。如此一来,所有田块便汇成了一张详尽的地图,每年动态更新数据,田块位置是空间,动态更新是时间。张站长开心地说:“电子地图浓缩了空间和时间。”

刘成勇接着展示了电子地图的实用性:“这张图的智慧之处可远不止于绘图,带你们去看看我的22A3块田烟叶长势情况。”说罢他点开“电子地图APP”,输入自己的名字,立即展现出他所有种植的烟田,再选择22A3地块后,依照导航提示,便能轻松引领大家至该田块旁。

烟农可以看到烟叶烘烤情况

数智管理 智慧生产

皖南烟叶公司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数字化育苗、数字化田管到智慧化烘烤,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智慧烟叶生产管理模式。

当春风渐暖,烟叶开始在育苗大棚里萌发时,城区烟站杨柳镇兴洋村的育苗工场便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育苗服务队长冯伦玉,今年负责40个大棚的烟苗育成。在用工紧张的春节期间,如何高效管理近5000亩的烟苗,成了他的“燃眉之急”。“多亏了公司开发的信息系统,通过手机APP可以实时监测育苗大棚的环境。”冯伦玉打开手机界面,小程序里清晰显示出育苗大棚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还可以设定目标值,超出范围系统会自动预警并给我们发送短信,方便及时处理。”

随着烟苗移栽到田间,皖南烟叶公司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便开始全方位地监测田间的每一寸土地。通过在育苗大棚、烤房和分级点安装的物联网设备,以及小型气象监测站,公司能够实时监测环境变化,并将数据共享至云端。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田间管理的效率,还有效降低现场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春季,当蚜虫等害虫开始威胁烟田的安全时,皖南烟叶公司的智慧植保系统便显现出它的威力。信息中心主任王志勇介绍:“通过田间安装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我们可以实时获取虫情信息,并通过无人机精准喷洒药剂,既保证了烟苗的健康成长,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药剂的使用,实现环保和效益的双赢。”

而在烟叶采摘后,烘烤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则为烟农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烟技员万光荣分享道:“现在,通过手机就能远程设置烘烤工艺,实时监控温湿度,大大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烟站分级收购的数据看板

数据看板 活力收购

金秋九月,走进南陵烟叶工作站分级收购场,阳光洒满了整个分级收购场。这里,8台65寸的数据大屏如同智慧的眼睛,吸引着每一位进入场地人的目光。

原来,南陵烟站的分级场好比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分级数据靠人工记录,后来有了分级系统,但分级系统和收购系统,收购系统和支付系统都是***的。皖南烟叶公司自主研发内有纽扣式电子标签分级手环,成件烟包上的二维码标签,烟叶自动化收购线,把这些散点串成珍珠项链,再到蜘蛛网,实现数据电子化,流程自动化。

谈起数据看板的大屏幕,南陵烟站分级收购场负责人张路路如数家珍:“这个数据看板可是发挥了大作用,我们能实时了解到15个小组的当日分级重量、累计分级重量、上中等烟比例等信息。如果某小组的等级比例过高或低了,巡检人员就及时地指导和调整……”这时,刚巧碰到来卖烟的烟农何治国和陈景春。

何治国说:“我是弋江凤洲人,种了80亩烟叶,现在不再需要自己找车运烟到站,公司的专业队伍会负责运输。到了烟站,我在烟农休息室里,通过大屏就能实时看到自己烟叶分级情况和销售情况,心里有数。”“我也想说两句。”烟农陈景春抢过话,“我是三里镇澄桥村人,种了156亩烟叶。今天卖烟的感觉是,分级流程不像过去疙疙瘩瘩的、磕磕碰碰的,分级设备更智能了,尤其是在结算这一环节。卖完烟,操作这台触摸屏,就能打印***烟明细和需要支付的分级劳务费。皖南公司搞的这些高科技真是方便,真是智能!”

通过数据看板,以大数据指导烟站管理决策,提高烟叶分级服务质量和效率,让管理更有“温度”,让烟叶分级“活起来”。

智慧烟草农业,开启美好未来。下一步,皖南烟叶公司将聚焦数字化转型和一体化平台建设,突出“生产经营一体化”和“综合管理一体化”,双轮驱动烟叶数字化创新实践,让数智技术不断为皖南烟区注入勃勃生机,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插上数字化腾飞的翅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