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山东潍坊:服务烟农要有那么一股子闯劲、拼劲和韧劲-种烟当能手 爱拼才会赢 ——山东潍坊安丘烟农郑希杰带头种烟致富纪实

admin7分钟前1浏览0评论

山东潍坊:服务烟农要有那么一股子闯劲、拼劲和韧劲

在山东潍坊烟区,有许多奋战在烟叶基层一线、打拼在服务烟农征程上的干部职工。在他们中间,有这样一名中层人员,他就是山东潍坊安丘市烟草***局(分公司)辉渠烟站***支部书记、站长张伟。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身边同事对他的评价;全力以赴、无力不出,是辖区烟农对他的认可。自参加工作以来,张伟始终秉持“干就干到最好、争就争到第一”的优良作风,不达目的不罢休,服务烟农不懈怠,以踏实肯干的付出和无私奉献的作为,取得了优异的业绩,赢得了烟农的赞誉,并多次被行业上级及当地***委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员”“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服务烟农要有那么一股子闯劲、拼劲和韧劲!”便是他的口头禅,更是他的为民初心和切实行动。

图为张伟(右)正指导烟农加强烟田精细管理

烟叶创新有闯劲

也许有人会说,烟叶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年还不都是那些环节、那些工作吗?然而,在张伟的眼里,他认为烟叶工作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只有每天创新一点点,每天改进一点点,烟叶生产水平才能得到稳健而又持续的提升。

创新,不可以熟视无睹。细节,是张伟做好烟叶创新工作的起点。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张伟能够及早发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张伟也能够提前想到。

2023年冬天,张伟看到育苗工场管理员董会存愁眉苦展,原来这几天气温骤降,老董担心育苗棚内气温过低会影响育苗准备,就采取育苗棚背风口覆盖厚膜、育苗棚门加厚门帘等方式,但效果不够理想,却迟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正在老董唉声叹气之时,张伟心想,可以加根伴热带啊,只要精准控制,是能解决一时之急的。说干就干,张伟独自开车去城里购买了伴热带并连夜赶回,及时安装在大棚之内,并加安了安全保险装置,做到可靠通电、及时断电,在为大棚增温的同时,又确保了安全到位。看到张伟忙碌的身影,老董忍不住交口称赞。

其实,像这样的小改革、小创新不胜枚举:在直播机播种时,为防止覆土不均匀影响出苗整齐度,张伟与育苗专业队员创新直播机毛刷,及时将育苗盘表面多余的覆土扫拭干净,保证了播种质量;针对宽窄行烟田地块中耕除草窄行易操作、宽行除草不彻底的问题,张伟与合作社机械手创新了宽窄行可调节式中耕除草机,提高了中耕效率和除草质量;面对雪茄烟试种前没车、后没辙的实际困难,张伟硬是凭着学中干、干中学,带头晾晒调制,主动学习请教,圆满完成了雪茄烟试种任务,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和认可。

面对取得实效的创新成果,面对同事投来羡慕的目光,张伟始终认为这是应尽之责,工作中还有一些需要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地方,而这正是他的主攻方向,更是其潜力挖掘、工作提升之所在。所有这些,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落实到了日常的工作和服务烟农的行动中。

技术集成有拼劲

张伟自2001年在基层烟站参加工作以来,他就一直扎根烟叶大田,奋战在为烟农服务的第一线。工作中,张伟一直把不断发现问题、创新破解难题作为促进工作提升的有效途径,用心钻研,刻苦学习,积极向烟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多年来,他把绝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烟田里,与广大烟农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想烟农之所想,急烟农之所急,念烟农之所盼,团结同事,克难攻坚,提高了以创新破解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早在2020年4月,为推进提前集中移栽,促进烟叶提质、烟农增收,有效降低烟农移栽成本,张伟在创新借鉴水冲井窖移栽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烟农需求和当地生产实际,创新推出了《膜下井窖移栽技术》,他们集水冲井窖移栽与膜下移栽的优势于一体,既能有效保持井窖移栽对烟株抗旱、抗倒伏的重要作用,又能形成井窖小气候、促进烟株早发快长,还能将集中移栽期提前一周左右,使烟叶的生长期、成熟期处于光照、温度、水分最适宜的七八月份。成果创新之后,需要及时向广大烟农进行示范推广。为此,作为原创者的张伟坚持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相结合,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示范操作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烟农自觉接受、主动落实的积极性。“对膜下井窖移栽,一开始我还有点迟疑,但看到身边的烟农都尝到了甜头,我便打消了思想顾虑,积极使用膜下井窖移栽技术,结果效果就是好,不仅烟叶移栽质量有保证,每亩地还能节省不少移栽用工。”辉渠镇杏山子村烟农谢洪运说。

创新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膜下井窖移栽技术也是如此。为巩固提升创新效果,张伟依托烟站QC活动小组,开展《膜下水造井窖移栽技术的研究》课题并实施重点攻关。其间,张伟和小组成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查阅大量的相关技术书籍的同时,深入安丘市9个村36户烟农,调查需要改进完善的技术要求和意见建议,通过深入研究、集中攻关,形成了《膜下水造井窖管理技术规范》,实现了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服务烟农的便利化。

助农增收有韧劲

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烟农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坚持以烟农为中心,张伟没这样去说,可他却敬终如始地坚持这样去做。正是促农增收的坚定目标,正是对提高烟农获得感、幸福感的不懈追求,澎湃起张伟求实创新的不竭动力。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有多少芬芳。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有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为创新工作深入开展提供“源头活水”。2019年7月份,张伟针对广大烟农烟叶生产用工难、用工人员归属感不强、精细作业质量不高等现状,主动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调研,他与同事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广大烟农、务工人员中间,虚心向烟农请教,切实摸透烟农、把头、用工人员、投资者等多方的现实关切和利益诉求,充分借鉴地方专业合作社在入股分红、利益联结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创新推出《烟叶股份制分红农场经营管理新模式》,烟田把头根据农场纯利润提取一定比例红利,用工人员根据作业量入股分红,激励和引导用工人员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该模式试运行便成效显著,得到了烟农和用工人员的一致好评。该做法经总结提炼,形成了学术论文,先后在多家期刊发表。

为推动烟叶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确保将促农增收举措落到实处,张伟作为骨干成员,踊跃参加了安丘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工作。一方面,他引导烟农种植稻谷子、丹参、紫薯等作物,并积极联系向深加工企业销售,努力增加烟农收入。另一方面,他积极探索烟叶—豌豆、烟叶—大蒜一年两作,为拓宽烟农增收渠道、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新途径。

图为张伟(左)正仔细查看育苗播种质量

张伟一直认为,烟叶创新的舞台在烟叶大田,烟叶人员创新的价值在促农增收。立足“三农”大局,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对接,烟叶人的创新空间将更加广阔。“作为一名共产***员,只有多想烟农之所想,多急烟农之所急,多念烟农之所盼,才能砥砺初心使命,更好地抓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落实,推动烟叶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张伟满怀信心地说道。这是他的为民情怀,更是他的创新起点。

以培训总结打造烟农增收的“软实力”

大寒已至,正在四九,愈是冬寒深,愈是厚植着春天更多的蓬勃生机。

从入户指导到小班培训,从经验交流到总结提升,在山东潍坊安丘市烟草***局(分公司),广大烟叶战线工作人员立足不断满足广大烟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烟农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扎实做好当前烟叶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和经验总结工作,以培训总结打造烟农增收的“软实力”。

图为烟技员(右)正在指导烟农备足腐熟大豆等有机肥

培训交流强互动,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烟叶生产中,做到精准施肥至为关键,但肥料使用不能‘一个方子开药’,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宜,根据地块土样化验结果,并充分考虑前茬作物、作物长势等因素,在保证烟株生长所需营养的基础上,适当增施腐熟大豆、豆饼等有机肥,这样产出的烟叶油分足,也易烘烤。”1月25日上午9点,一场小班制培训在安丘市局(分公司)景芝烟站会议室进行,该局(分公司)烟叶科科长李伟向烟农讲解道,“对新茬口的地块,由于我们烟农对地力状况不是很熟悉,在施肥上宁可少施一点,也不要多施。如果少施一点,后续还可以追肥,但如果多施了,那可就扒不出来了。”

“这种培训实用性强,通俗易懂,不但教会我们怎么干,而且还让我们明白这样干的道理。我们烟农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安丘市景芝镇东杨庄村烟农杨忠国说。

将烟叶生产各项技术措施变成广大烟农的行动自觉,在认识上深入理解,在落实上不打折扣,有助于推动各项技术措施落实落地、见行见效。为此,安丘市局(分公司)用足用好小班制培训这种方式,组织广大烟农分类开展各种培训,让广大烟农不但明白“干什么”“怎么干”,而且还能清楚“为什么这样干、怎样干得更好”,做到了学有目标、干有方向,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中提升生产水平。

为提高培训交流效果,安丘市局(分公司)在培训前开展培训需求调查,他们面向烟叶生产一线人员、烟农分类调查培训需求,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座谈交流等方式,紧盯地块选择、冬耕深翻、春耕春耙、起垄施肥、烟叶移栽、大田管理、采收烘烤、抗旱防涝等方面,紧盯关键节点和注意事项,分别制作针对性培训课件,并抽调精干力量开展培训,切实解决了广大烟农和一线烟叶生产人员的急难愁盼。

图为烟技员正在测量烟田深翻深度,确保深翻质量

经验总结促提升,促农增收展作为

“经验总结很重要,关键问题要找到。有了问题不要急,多个角度来分析。只要症结找得准,生产提升落地稳。咱们广大烟农在多年的烟叶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我们要进行分享、进行碰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1 1>2’的良好效果。下面,请部分烟农代表进行经验分享。”近日,在安丘市局(分公司)辉渠烟站,站长张伟打开了话匣子。

“提升烟叶生产水平就如同登山,为了登上山顶,我们需要每年爬一段,每年爬一段,不断坚持下去,持续走下去,才能登到山顶。进行经验总结,我认为烟农心里要有一本明白账,每个生产环节开始前,要提前用心做好计划,在每个生产环节,都要严格控制,做到该花的钱一分不少,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多。把一个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控制好,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我们的成本费用也不是越低越好,要适度控制,以求得更好的投入产出比。”安丘市辉渠镇董家宅村烟农李金武深有感触地说。

“进行经验总结,要多找自身的问题,多学别人的优点。要多从身边找标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董家宅村李学堂勤劳能干、烟田管理精细,祖官村李培弟眼界开阔、管理上很有一套。我听有的烟农说,咱们种植烟叶,就要把烟叶当花来栽,这样说很有道理,关键是要用心、细心,还要保持恒心和韧劲。”安丘市凌河街道朱家埠村烟农谢建帅接着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交流着,每个人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一幕幕的生产画面,一年下来确实不易,但正是在这些不易中,广大烟农经历着、总结着、提升着、准备着,一场向烟田管理要质量、向经验总结要效益的大考已然拉开帷幕。人勤地不懒,奋进正当时,这律动的培训、这脉动的***,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

美全超市的“温暖密码”

“美红啊,你这驿站这么快就装修好了,这布置变得我都认不出来了,这可花了不少钱吧。”今年年初,老街坊们看到刘美红焕然一新的爱心驿站都围了进来。

“多亏了烟草上的志愿者们,是他们帮我忙前忙后,才能让我的爱心驿站焕然一新,而且还为我提供了专项资金,驿站提供特价饭菜和热汤,大家快来尝尝!”刘美红和街坊们说道。

站在刘美红建设的爱心驿站门口,你便可以看见这样一张***:“天气逐渐寒冷,本店为环卫工人、残疾人等有困难的顾客免费提供热汤热饭。”

刘美红高中毕业后从老家来到寿光闯荡生活,饱尝打拼疾苦的她在寿光市孙家集街道胡营王村开了一家“美全超市”。初来乍到的她从来没有开超市的经验,店铺管理做不好,生意也一直不见起色。山东潍坊寿光市烟草***局(营销部)了解到刘美红的情况,决定组织开展重点帮扶。负责该辖区的第一基层服务站成立了“红心志愿者小队”,对刘美红开展驻店一对一帮扶。

“烟草的工作人员是我的好邻居和贴心人,他们隔三岔五的就来店里帮我做好商品分区和店面规划,指导我采购丰富多样的生鲜蔬果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到店消费,他们一直竭尽所能地为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生意越来越红火的刘美红也想像烟草人一样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她和丈夫把超市旁边的门头租赁下来,利用晚上空闲的时间将爱心驿站打造起来,装修采买都是两个人亲历亲为。

“现在周围的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常到店里打饭喝茶,他们购买副食百货我也给打折,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把烟草的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刘美红诚恳地说。

尽管刘美红超市的生意非常忙碌,但她和丈夫每天都坚持轮流到驿站准备热汤和饭菜,免费提供给辛苦奔波的工人和老人。随着消息慢慢传开,刘美红干脆在店门口贴出大大的***,欢迎更多有需要的困难群众来驿站免费就餐喝汤。

面对慕名前来的顾客,刘美红的热情从未消减。绿油油的青菜,诱人的什锦小炒,香气扑鼻的卤肉,一道道还冒着热气的菜肴被她连同新出锅的米饭,一起交到前来打饭的顾客手上。

“常来的几个客人,有的行动不方便没什么收入,有的家庭困难还要照顾老人,帮助他们只算是我的举手之劳。”刘美红凭借着这样一股子韧劲一直经营着爱心驿站。

受她帮助的顾客感慨道“冬天在外面忙活一天,能到店里喝口热汤吃口热饭,不只是胃暖和了,心里也暖洋洋的,有时把饭菜带回家,吃不完还能当第二天的早饭。”不加修饰的话语和质朴的笑容,是对刘美红最大的回馈,也是她将爱心传递延续下去的动力。

近些年,随着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刘美红夫妇也有一个女儿,还在上小学的女儿,总喜欢把在家“落单”的同学领到店里一起做作业。久而久之,夫妻俩的小超市总是聚集着很多孩子,刘美红把孩子们安置在爱心驿站里做功课,累了饿了还能吃上水果和现成的饭菜。孩子们有时会询问一些课本知识,或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刘美红总是有问必答,遇到她也不懂的,便会在顾客群里咨询“明白人”。久而久之,孩子们都把刘美红这里当成了“课后补习班”,把好邻居超市当成了“聚集点”。

“孩子的父母都在青岛打工,我和老伴年纪大了,在孩子功课辅导上面使不上劲啊,多亏了小刘两口子,能给孩子指导功课,我们特别放心啊。”常来店里购物的刘长海已经67岁了,他称赞刘美红是大家的暖心人。

最近,周边村落的农产品出现了滞销的现象,乡亲们出产的蘑菇、包菜、蜜桃、萝卜等土特产销不出去,收购的商家把价格一压再压,很多优质土特产都烂在了地里,刘美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善于思考的她,决定将这些农产生鲜带上网络平台,通过网上直播带货的形式,帮助乡亲们把产品销售出去。

说干就干,刘美红主动与困难村的村书记对接,表示可以通过线上直播助农的方式帮助村民们拓展销路。在确定好带货品类和产品质量后,刘美红利用“露天采摘+室内介绍”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直播,直观地为消费者展现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养育方式、口感特点等。

随着和粉丝的深入互动,她的商品“圈粉”越来越多,直播间人气不断高涨,平均一场直播下来能有3000元左右的成交额,相关小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经过二次传播“发酵”,又带来了不少成交量。

图为刘美红帮助村民直播销售水果萝卜

刘美红在店内打造了“微光助农专区”,帮助乡亲们代卖农副产品,各种包装精美的特产礼盒在店里悉数亮相。她还利用微信小程序开设了“云端助农专区”,周边居民下单后,可以免费送货上门,通过刘美红的不懈努力,原本滞销的农产品成了致富增收的抢手货。

“用心、用情、用爱把店铺经营下去,诚心诚意的把顾客当成亲人,多做一些方便顾客、方便群众的小事好事,我也感受到了稳稳地幸福,我愿用不变的热情,传递给顾客长久的温暖。”刘美红笑着说。

张利民:服务烟农“好把式” 辖区治理“活地图”

在山东潍坊安丘市烟草***局(分公司)有这样一个人,他无论是在烟叶生产的第一线还是辖区治理的最前沿,总能敬业爱岗、担当尽责。他就是安丘市局(分公司)第二基层服务站***稽查员张利民。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为了服务烟农的的“好把式”和辖区治理的“活地图”。

图为张利民(右)在向零售客户进行普法宣传

服务烟农“好把式”

“烟叶生产指导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良心活。只有时时处处想烟农之所想、急烟农之所急,才能把服务做到烟农的心坎上,让烟农增收致富。”这是张利民自1990参加工作至今,始终秉持的服务理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提高服务烟农的技术水平,张利民积极学习各种生产技术,他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学起,从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学起,主动向书本学,向身边的专家学,向先进烟农学,在学用结合、以学促干中不断历练成长。

2008年,在王家庄烟站担任评级员的张利民看到徐村烟农赵树阶对异常天气的烟叶烘烤畏难发愁,尽管之前也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指导,但张利民还是放心不下,他直接住在烘烤工场,日夜陪着赵树阶研究烟叶烘烤技术,把握关键节点要领,直至烤出黄灿灿的烟叶。看到赵树阶满意的笑容,张利民才放心地离开。

在张利民看来,烟叶生产千重要、万重要,烟农满意最重要。为赢得广大烟农的更大满意,张利民坚持问题导向,经常深入烟田和广大烟农中间,用心征询烟农的意见建议。对烟农提出的意见,他总是虚心接纳,对烟农提出的建议,他总能用心思考,并逐项梳理、研究措施、及时反馈,着力解决烟农的急难愁盼,努力打通服务烟农的“最后一公里”。“张利民工作认真,拿着我们烟农的事比他自己的事还急,他考虑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打出提前量,烟田去的比我们烟农自己还勤。这些年种植烟叶效益好,多亏了张利民的服务指导。”时至今日,谈起张利民的服务,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王家庄街道孟家官庄村烟农李永全感激地说。

辖区治理“活地图”

2010年,由于工作需要,张利民从烟叶队伍来到了***战线,成为了一名扎根一线的***稽查员。

为尽快胜任***稽查工作,张利民认真学习烟草***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办案文书制作要求,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做到了直到彻底弄懂方肯罢休。为深学强记,张利民制定了学习计划,涵盖烟草***法律法规解疑答惑、真假烟鉴别注意事项等内容,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每天学习几个知识点,力求学深学透,做到了积薄为厚、厚积薄发。

在安丘***队伍中,能够深入熟悉辖区状况、深入了解每一名零售客户情况的,能比得上张利民的的确不多,他也因此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活地图”。从辖区的路线到零售客户,从市场的净化程度到净化状态,每个片区的市场状况怎样,每名零售客户的家庭情况如何,他都能“一口清”,做到了耳熟能详。

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任何一项工作能够取得出色成绩必然要下非常之功。为此,张利民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创新建立了市场治理多维观察分析台账,采取手工的方式,对辖区所查获的每一起案件,他都认真记录,不但记录案发时间、地点、查获卷烟数量、规格牌号等基本信息,而且还对案件性质、案发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深入分析,及时制定跟进措施,增强了后续普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烟草***执法需要守土负责,眼睛向内紧盯辖区市场,始终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为提高市场净化能力,张利民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烟违法行为的同时,更加注重前置教育,以小班制、上门送法等方式,开展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各位零售客户朋友们,市场要靠我们广大零售客户共同维护。只要我们每一名零售客户都能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大家携起手来,就一定能够营造更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6月20日下午3点,在安丘市局(分公司)第二基层服务站会议室里,张利民向前来参加普法学习的多名零售客户讲道。

图为张利民在认真分析辖区市场

“老张组织对我们进行普法学习,还真有一套,我们零售客户的所思所想,瞒不过老张的眼睛,他直接说到我们心里去了。”安丘市景芝镇区连学烟酒门市店主李连学深有感触地说。

种烟当能手 爱拼才会赢 ——山东潍坊安丘烟农郑希杰带头种烟致富纪实

图为郑希杰攥起一把土,及时查看烟田墒情。

每年5月底到6月中旬的农忙时节,山东潍坊地区的农民都会在田间抢种抢收,一派繁忙景象。而对安丘市官庄镇郑家沙沟村烟农郑希杰来说,烟田抗旱工作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

烟田小团棵前后,在郑家沙沟村西面丘陵的一片烟田里,皮肤黝黑的郑希杰正顶着烈日认真查看烟田旱情,以便确定接下来的地块浇灌顺序。凭借多年种烟经验,他攥起一把烟垄底部的泥土,看着泥土在手中结成团,脸上便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勇闯新路,做致富能手

1993年,初中毕业的郑希杰看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生活不易,决定帮助他们分担一些压力。他心想,自己不懂种地,要想为家里增加收入,就得靠技术。于是,他独自一人到潍坊市学习制冷设备安装技术。

郑希杰深知父母掏出的学费来之不易。求学期间,他勤奋好学、善于钻研,别人用半年才能学完的课程,他用了不到4个月就学完了。

学成后,郑希杰开始跟着作业队给冷库安装制冷设备,在磨砺中不断成长,也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后来,常年在外奔波的郑希杰得知加工芋头丸收益不错。他想,老家有很多人种植芋头,如果回老家加工芋头丸,一方面可以帮助乡亲们销售芋头,另一方面还能随时照顾家人。

说干就干。1996年,在朋友的帮助下,郑希杰做起了芋头丸加工生意。与外地压价的收购商不同,郑希杰尽可能提高芋头收购价格,这样既保证了芋头的质量,又增加了乡亲们的种植收入。

由于严把质量关,郑希杰加工的芋头丸成了各收购厂家的抢手货。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收入了近3万元。

2000年,在女儿一岁生日那天,郑希杰用加工芋头丸赚来的钱买了一辆轻卡货车,除了加工芋头丸,平时还做一些棉花、花生、西瓜的收购生意。那段时间,他整个人像上紧了的发条一样,一年四季穿梭在去往潍坊、日照甚至南京、大连的路上。

其间,郑希杰有过每车货赚3000多元的欣喜,也有过出一趟车亏1万多元的辛酸。有一次,他从老家收购西瓜运到南京售卖,由于没有把握好西瓜的成熟度,收购的西瓜有些生。等西瓜运到南京后,切开多个都不熟,这让郑希杰傻了眼。那一车西瓜,他就亏了1万多元。

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了那次的失败教训,郑希杰潜心向瓜农和同行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慢慢地,对一个西瓜,郑希杰只要拿起来看看颜色、轻轻一敲,就能估摸出其成熟度。

贩瓜到南京的生意失利后,郑希杰改为往大连贩卖西瓜,返程时再将大连二手市场的冰箱、洗衣机等运回家乡销售。没想到,那些二手家电竟很受欢迎。

2006年,饱尝常年运输劳顿之苦的郑希杰,看着妻子和自己一起受累,又顾不上老人和孩子,决定改变现状。他将结婚时盖的平房改建成了二层楼房,一楼经营农资,二楼用来居住。

在经营农资之余,2009年,郑希杰得知本村有土地要流转,便流转了90亩土地用来种植烟叶。虽说烟叶种植对郑希杰来说是个陌生的行当,但他自幼看多了乡亲们干农活,又经过这些年的打拼,觉得自己肯定能干好。“只要是他决定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我们全家也都支持他。”郑希杰的妻子刘丽说。

勤学善思,做种烟达人

身为烟叶种植的“门外汉”,种烟之初,郑希杰却并不担心。因为什么时候需要干什么事情,官庄烟站包线技术员都会及时提醒并进行现场指导。正是在这种不折不扣的技术落实中,2009年,郑希杰种植的90亩烟叶纯收入近9万元,这让他信心倍增。此后多年,他的种烟面积一直维持在150亩左右,成了名副其实的烟叶农场主。

当好农场主并不容易,不仅要熟悉烟叶生产各环节技术,还要在用工方面做到精细管理。为学习各种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郑希杰与老烟农交朋友,遇到不明白的事便第一时间向他们请教。他还会将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别人,追求共同提升。

“希杰善于向别人学习,能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对烟叶种植也有独到思考,不仅周边烟农向他学习,我们烟站工作人员也经常跟他一起切磋,他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烟能手。”谈到郑希杰的种植技术,官庄烟站技术员吴希瑞说。

打铁必须自身硬。郑希杰喜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先进技术,他总是先行先试。

2019年4月,在烟叶移栽初期,郑希杰看到一名烟农朋友发的水插式井窖移栽器的照片后,竟比照着画出了设备改造图纸。在与加工人员反复商议修改后,他们当晚就制作出了一款铁制水插式井窖移栽器,不仅成本大幅下降,而且更加结实耐用。

“水插井窖移栽器集造墒、浇水、移栽功能于一体,既能省去造墒的繁杂劳动,又能确保浇足水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烟叶移栽质量和效率。”郑希杰说,他看到新型水插式井窖移栽器很好用,想早用早受益,便连夜改造出了一台。

郑希杰勤学善思、活学活用。看到别人轮作烟田种植丹参,他也种了42亩,仅此一项当年就增收近5万元。

在烟叶农场经营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增加用工成本,郑希杰对此深有体会。对农场管理,他有一套“真经”:他对雇工真诚相待,嘱咐妻子在用工期间提供周到的后勤保障服务;为防止雇工窝工,他有时实行包工制,有时按小时计工,有效调动雇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遇到困难的雇工,他总会竭尽所能为其提供帮助……一分付出一分收获,郑希杰对雇工的真诚,换来了他们的全心付出,实现了双赢。

如今,郑希杰俨然成为烟农们心中的种烟达人。靠的,是他对烟叶一片钟情,更是他对事业的“爱拼才会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