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法水村“90后”烟农以“烤烟 ”模式致富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法水村“90后”烟农李银今年种了98亩烤烟,实现收入45.3万元,种植烟后菜豌豆预计产量3.9万公斤,产值15万元。
今年29岁的李银,2018年辞去工作后回乡学习种植烤烟,通过父亲及技术员手把手地传授经验技术,现在已经是十里八乡的种植技术能手。
除了烟后种植菜豌豆,李银还发展了甘蔗、玉米种植和养殖业,并开辟了豌豆代收业务,今年他还在家门口开了一家杂货店,收入累计达30余万元。通过“烤烟 烟后作物 N”的模式,李银一家的年收入接近80万元。现在李银不仅购置了货车、轿车,同时还配备了全链接农机设备,靠着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小康”。
据法水村监委会主任王文昌介绍,今年法水村烤烟产值470.2万元,烟后作物以菜豌豆为主,预计产量39.6万公斤,产值118.8万元。法水村群众种植烤烟和菜豌豆亩均收入6000元左右,粮烟协作使农户亩均增收1200元左右。王文昌表示,种植烟后作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烟田剩余肥料得到了充分利用,提升了土地效益和土地价值,减少了土地杂草,桔梗还田,缓解了土地板结。
许在春天的心愿
3月春意浓,“高原粮仓”保山坝的原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铺满了天地;碧绿的蚕豆一望无际,硕大的果实挂满枝头。新的一年在五彩斑斓的田园衣装中拉开了帷幕,勤劳的人也在这大好春光里盘算着新的幸福、新的活路。
“今年我的心愿是种30亩烟、收入增加2万元!”正在采摘蚕豆的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金鸡村烟农张潮忠对身边的老伴说。从22岁开始承担家庭重担的张潮忠,20年来靠种植烤烟供养父母、起房盖屋、抚养两个孩子。眼看20岁的长子即将谈婚论嫁,张潮忠连忙和老伴商量从今年起多种几亩烟,攒够娶儿媳妇的彩礼钱。
“现在出门打工的门路多,钱也赚得多一点。但我们上有老、下有小丢不开,只有种烟是稳稳当当的好活路。”张潮忠老伴应道。按照张潮忠的打算:现在的20亩田,大春种烤烟每亩有4000多元的收入、小春种蚕豆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今年如果种烟的田增加到30亩,每年的纯收入就可以增加到2万多元,3、5年后儿子结婚的费用就攒够了。
腾冲市界头镇永乐村铁杆烟农李发应,这几天正为今年承包哪块田种烟的事情奔忙着。几经考察,李发应相中了一块连片200亩的好田。兴奋地跟界头烟叶工作站站长李成科说:“把这块田流转给我,一包三年。三年后姑娘在厦门买房子的首付就够了,我的心愿也了啦!”
3月10日,申报今年种烟面积工作开始后,保山市各烟叶工作站内人头攒动、前来报名的烟农络绎不绝。仅一周时间,已受理近3万户烟农的种烟申请,户均申报面积15亩以上。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的烟农早已做好准备,只等烟苗长大……苍天不负苦心人,今年必定又是一个好年景!
闲田巧变“致富田” 多元产业促增收
站在鲁图山上,放眼望去,田间地头一排排整齐的“绿篱笆”映入眼帘,枝条上挂满一串串鲜嫩翠绿的青豌豆,忙碌在采摘、装袋、搬运各个环节的豆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每年1月上旬到3月底,到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鲁图村收购青豌豆的商家络绎不绝。连续两个多月来,村民杨宏继天天“泡”在自家的豌豆地里与工人们一起摘豌豆。今年雨水充足,他家豌豆长势好,24亩豌豆实现了增产增收。
青豌豆连片种植区。郭积修摄
“除了雨水充足,我家豌豆增产增收还有个原因,就是村里联合当地烟草部门推广实施的‘鲁图模式’。”杨宏继说。
鲁图村有703户3100多人,共有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以前村民发展农业基本是靠天吃饭,地块零星分散、基础设施薄弱、中低产田普遍居多、灌溉不便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针对群众的增收难题,鲁图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 烟草配套设施 土地集中流转 产业统筹规划”的“鲁图模式”,将原本小而散的“补丁地”“巴掌田”进行重新“洗牌”,改造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大大改善提升了生产条件。
“近年来,村里搞土地流转,兴修道路、水利,前几年耕种土地东一片西一片,产业做不大还费工,甚至连工钱也挣不到。现在土地流转以后,我种的24亩都是连片的,省工省时,还方便管理。”杨宏继说。
为进一步提升连片种植的效益,鲁图村委会还采取自愿报名、集中管理、专业培训的方式,组建专业化服务队伍,帮助种植主体在生产各环节集中进行专业化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实现“土地租金 务工收入”双收益。
“通过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布局,我们构建起了大春种烤烟、小春种高经济附加值作物的‘烟叶 N’多元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鲁图村***总支副书记王金智说。
***总支“搭台”、合作社“唱戏”、村集体增收、老百姓致富。去年,鲁图村还成立农业有限公司,通过购买大型耕作机械、建冷库等,继续深挖农户增收潜力。
如今的鲁图村,民心齐,干劲足,村民们正大步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云南保山复烤厂会同社区对老厂区周边进行消防安全巡查
2月11日除夕夜,云南保山复烤厂会同保山市隆阳区兰城街道办事处窑湾社区对老厂区周边区域进行消防安全巡查。
巡查组采取登门入户的方式与周边住户进行沟通交流,普及消防安全常识,扎实做好禁放烟花爆竹的宣传引导工作,及早发现隐患和苗头,把各类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此次联合巡查活动,加强了与社区的信息沟通和工作交流,增强了周边住户的安全意识,为老厂区周边安全环境状况持续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方钧和的“第二人生”
“山歌荡漾玛瑙红,米酒醉人火腿香”。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杨柳白族彝族乡杨柳村,坐落着一家漂亮的民宿酒店。酒店老板名叫方钧和,原是乡里有名的大学生,成绩优异、工作体面,一直以来都是乡亲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方钧和是怎么“摇身一变”,成为一名酒店老板的呢?这得从他的返乡创业故事说起。
焕然一新的酒店。方钧和摄
不破不立 晓喻新生
2005年,方钧和从昆明理工大学毕业后,顺利考进某电力公司工作,成为一名水电人。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他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绩。基层电站的工作稳定,但对喜欢勇攀高峰的方钧和来说,工作逐渐失去了挑战性。但父母一天天老去,孩子一天天长大,与家人的聚少离多,使这个中年男人有些愧疚。此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他对返乡创业充满信心。于是,方钧和萌生了辞职的想法。从萌生想法到最终实现,从家人反对到全力支持,他花了三年时间。最终于2021年11月,方钧和正式提交辞呈,离开了为之奋斗十七载的工作岗位,回到老家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民宿改造前。方钧和摄
子承父业 转型升级
开民宿的想法并非临时起意。方钧和的父母从上世纪80年***始就经营宾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提高,父母的经营理念已渐渐跟不上时代,宾馆生意也慢慢萧条。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让方钧和十分清晰地知道自己真正想开一家什么样的酒店。
说干就干,学习能力极强的方钧和先是自学建筑学及室内装修设计课程,并凭借自身过硬的CAD制图技能,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画出了酒店设计图。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21年底,辞职后的方钧和回到老家后正式启动工程。无论是对施工的策划指导,与乙方的沟通衔接,还是对质量的跟进把控,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注册安全工程师对安全作业的监管,均由他亲力亲为。2022年8月,新酒店正式开张营业,方钧和用实际行动接过了父亲手里的接力棒,开启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正在打扫客房卫生的方钧和。方丽仙摄
精益求精 品质为王
酒店开业以来,方钧和始终恪守“品质为王”的经营理念,精准定位目标消费群体,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力争为每一位客人提供最舒适的入住体验。他也常常到星级酒店入住考察,把大城市里优质酒店的标准带回自家酒店,并严格遵循。
除环境卫生外,方钧和还致力于为客人提供最周到的服务。为了方便客人购买日用百货,还在酒店大堂设置了副食百货区,在保山市隆阳区烟草***局客户经理的服务指导下,小店形象越来越***,营业额也越来越好,成为酒店收入的稳定补充。运行一年多以来,民宿已成为各级政企人员下乡入住的首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