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综合体建设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一“叶”一“机” 奏响金叶幸福乐章

admin5分钟前1浏览0评论

综合体建设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发展乡村经济是关键一环。近日,***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烟稻轮作,将烟稻轮作作为全力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永安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源优势,构建产业综合体,鼓足农民“腰包”,实现多方共赢,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农田土地铺就幸福路

过去,福建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三溪村烟农洪宝龙常为在哪里种烟而发愁。要想烟叶品质好,就得开展轮作,这给洪宝龙带来不小的压力。作为种烟二十几年的铁杆烟农,他每年要种植二十余亩的烟叶,大部分靠租地。“租的地块,种植很不方便,农田主人今年给你种烟,明年就想种植蔬菜。”洪宝龙说。“各类经济作物之间争人争地的现象不少呢。”

为有效解决作物之间争人争地现象,青水畲族乡政府***了《青水畲族乡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将烟叶产区与其他经济作物产区严格分隔开来;烟草部门联合国土、农业等部门制定《永安市永久稻烟田建设保护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将全市4.6万亩永久稻烟田和1900座密集烤房纳入保护,深入推进烟稻轮作,为产业综合体建设打下有利的基础。

图为永安青水畲族乡三溪村烟后水稻。田艳华供图

在此基础上,三明永安市烟草***局(分公司)探索将烤房升级成生物质燃料烤房,建设绿色防控天敌繁育基地,推广秸秆溶田,实现百分百地膜回收,以“减肥、减药、减碳、减害”为重点,持续推动烟叶产业绿色高效发展。2023年,青水乡21个村有16个村主要以种植烟叶为主,保障了稳定的村财和乡财收入。青水乡三溪村作为福建省美丽农村试点村,共有39户烟农,生产规模更是翻了一倍多。

多元融合形成致富道

七月,玉米遍地,排排田畦上是一位位身材高挑的“绿衣公主”;八月,金叶飘香,片片烤烟让烤房摇身变成了“黄金屋”;九月,稻浪涛涛,希望的田野上一位位“绅士”正向你深情地鞠躬。

陈宜雷是安砂的种植大户,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拥有30多年种植烟叶经验,今年种植烤烟20余亩,是当地名副其实的种烟致富能手。2017年,陈宜雷开始走上了多元化种植的“好路子”,开启了玉米、烟叶、水稻的种植模式,曾经的烟田变成了“聚宝盆”。“要是没有烟草站和烟农合作社的支持帮助,我根本不可能住小楼、开轿车。”陈宜雷告诉笔者,“过去家里兄弟姐妹多,读书少,日子过的很艰难。在烟草站和烟农合作社的帮助下,不仅掌握了种烟技术,还学会种植玉米和水稻,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为切实解决农户种植玉米的后顾之忧,永安市局(分公司)依托农产品交易市场、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平台,构建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以订单的模式在玉米上市旺季之前统一收购,价格可达1.6-1.8元/斤,实现农产品产销***,有效拓宽了烟后玉米销售渠道,充分保障烟农效益。

永安市安砂镇副书记陈庆给笔者算了一笔账:“2023年烟后水稻、烟后玉米实现增收4800万元。”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种植模式使得亩均收入不断增加,“烟叶 ”种烟模式犹如一股春风在安砂镇宝地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烟农按照“以烟为主、种养结合”的多元化增收思路,发展“烟叶 ”种植模式。

图为永安青水畲族乡专业采收队采收烟后玉米。田艳华供图

“在烟稻轮作区种植烤烟并实现稻草溶田,不仅有效改良土壤环境还能提高烟叶品质。”以生态增值促烟叶增效,以烟叶增效促烟农增收,如此良性循环让陈宜雷喜笑颜开。多元、发展,是烟农们探索增收创富的武器,成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舞台。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在这片故乡的热土上,种出的不仅是翠碧一号的小叶子,更是发家致富的金叶子。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沉下心,俯下身,一步一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多元产业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云南省西畴县,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23年,西畴县烤烟种植面积达15690亩,实现户均收入达15.9万元,烤烟产业已然成为西畴县的支柱产业。西畴县烟草***局(分公司)在全力做精做强烤烟主业基础上,同时积极探寻利用烟草产业资源开展多元产业发展,帮助烟农增收,带领群众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起来,群众才会富起来,人才才会留下来、乡村才会振兴起来!”这是西畴县生产技术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大家行动的初心,更是支撑大家攻坚克难的信念。

蚌谷乡大吉厂烟区产业综合体。

自2019年起,西畴县开始探索利用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来发展多元产业,如何流转利用土地?如何引进配套产业?如何构建运营体系?这是当时困扰大家最大的问题。那段时间,生产技术员们每天奔走于项目考察、产业规划、群众动员、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用行动解决困扰,面对基层群众的不解和阻挠,大家总是一家家做工作、一遍遍耐心解释,并同步引导烟农合作社协力开展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最终,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成功建设西畴县第一个与烟配套的产业孵化基地、第一个国家级烟区产业综合体:蚌谷乡长箐烟区产业综合体,在蚌谷乡长箐村成功流转核心烟区土地1000亩,引进试验种植了紫薯、魔芋、葛根、向日葵、丹参、玉米等与烟配套产业,实现了“烟 N”多产业发展。

西畴县将目光聚焦在兴街镇最大的种烟村——三光村,通过充分整合土地、人力、技术资源,在兴街镇三光村建设起了一个州级烟区产业综合体——杨梅冲烟区产业综合体,流转土地2020亩,种植烤烟1260亩,轮作760亩,构建起以“合作社 村集体”发展为主体,以政府主导、烟草推动、企业合作、职业烟农自愿全程参与的运行模式,推进以烟为主、“烟 花 苦荞”种植、“‘西畴精神’教育 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栽了十几年烟了,以前,只知道种烤烟就只有种烤烟的收入,哪里能想到还能有其他收入。现在,烟卖完了,地里的苦荞、万寿菊还能卖不少钱!”三光村的老烟农杨发明笑着说。

兴街镇的科技辅导员肖昌敏说:“以前,11月份地里只剩烟杆,灰蒙蒙一片,现在,地里的万寿菊花开得红艳艳,加上来旅游的人也多了,寨子里喜庆又热闹!”

西畴县抓住“粮烟协同”发展契机,从“粮 烟 N”多产业融合发展着手,在蚌谷乡大吉厂村建设起了一个国家级千亩烟区产业综合体,开展“烟 大豆 蔬菜 养殖”多产业培育。除了建设烟区综合体,西畴县还在烤烟种植面积超过千亩的兴街镇三光村、蚌谷乡长箐村、新马街乡坡脚村三个村分别成立了种植型专业合作社,全力支持多元产业发展。

烟后黄瓜喜获丰收。

除此,西畴县局(分公司)通过与蚌谷乡嫩吆吆豆腐厂实行订单生产,建立起合作“双绑”机制;借助本土品牌流量,探索新型销售终端,逐步完善线下门店;通过制定合作社积分制分红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促进技术措施落实,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优化运营模式后,‘产销分’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农户种植积极性更高了,企业合作意愿更强了,下乡时群众都乐乐呵呵的,工作也更好开展了!”蚌谷烟站的生产技术员赵兴旺说。

今年,全县共落实烟后玉米2990亩、油菜1010亩、大豆410亩、苦荞600亩、红薯35亩、蔬菜540亩,烟后作物产值预计可达1089.73万元;通过多元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加了周边群众收入。

经过5年的努力,西畴县共有2个国家级烟区产业综合体、1个州级烟区产业综合体,3个种植型合作社、1个综合服务型合作社;全县形成了“政府政策支持 烟草牵头引领 烟农自愿种植 合作社技术帮扶 企业订单生产 多方协作运营”的“产销分”多元产业运营模式;形成了烟后玉米、油菜、大豆、苦荞、万寿菊、薯类、蔬菜等多种烟后种植模式。5年来,西畴县烟草***局通过发展多元产业,累计为群众增收约2939.87万元,累计吸纳地方劳动用工3.34万人次以上,累计带动群众劳动收入300.67万元以上。

西畴县通过发展多元产业建设的现代农业新型产业经营体系,持续健全了政、工、商、农四方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成为了烟农增收的“新引擎”,成为了地方农业生态建设的典范。在这片石漠高原大地上,多元产业发展也使得群众的幸福之花伴着乡村振兴的“致富曲”绚烂绽放。

湖北五峰烟草:烟草、供销共谱曲 奏响“知音乡惠”助农音

“知音乡惠”乡村生活综合服务社

在持续推进农网终端建设工作中,湖北省宜昌市烟草公司五峰营销部以建设具有“零售终端 ”功能的农网终端综合服务平台为抓手,与县供销社深度合作,围绕升级改造农村网络终端、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提升市场服务能力等重点,通过定调、谱曲、搭台,发挥“烟草 供销”叠加功能,助农网终端“一店多能”提供一站式增值服务,共同助农兴村、惠及民生。

定好乡村振兴“调”

供销、烟草都以服务百姓、便民利民为共同目标,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原则,在农网终端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合作点,共同打造乡村终端服务平台,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市场综合服务能力,主动融入并服务于乡村振兴大局。

“我们供销、烟草两家要建立相互沟通联系机制,以五峰为试点,共同探讨双方合作共建渠道与方式。”在市供销、烟草座谈交流会上,宜昌市烟草局、市供销合作社主要负责人表示。

目前,五峰县供销集采集配流通体系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县城为枢纽、乡镇为重点、村级为终端,已经形成县有1个集采集配中心、镇有7个综合超市、村有97个综合服务社的完整网络体系,烟草与供销打造农网终端网、建强终端功能区、服务乡村生活点已经有基础有条件。

谱好为农服务“曲”

为了探索有效合作方式,县烟草协同供销相关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对供销100多个网点实施农网终端经营现状专项调查;对附近老百姓开展幸福生活需求专项调查,为农网终端提质、开展惠民服务提供第一手素材。

“农网终端提质、便民服务项目,我们可以打造一站式服务。”“供销网点就是要一店多能,在提供商品销售同时,开展商品代购***、快递代收代发、金融服务、便民缴费等生活性便民服务,提高综合服务能力……”讨论会上,双方围绕合作内容探讨。

“我们的综合服务社就叫‘知音乡惠’乡村生活综合服务社吧,‘知音’即烟草、供销为代表的相关部门要做老百姓的知音,尊重和理解村民需求,满足村民需要;‘乡惠’意为为乡村、村民提供民生实惠,也谐音‘相会’,即众多知音在农网终端相会合作、助农兴乡。”就这样,以仁和坪镇集采集配中心店为试点的仁和坪“知音乡惠”综合服务社正式成立。

为建成一个可供复制和推广的农网终端标杆,烟草、供销双方合力对该店铺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一是对店内布局进行分区设置;二是对烟酒区进行合资改造;三是利用空间建成活动阵地,包括惠民直播间、农技政策读书角、客户歇茶休息点、雨伞应急专用架等,可供近20人开展品牌培育、政策宣传、技能学习等活动。

搭好功能发挥“台”

“这个服务社功能厉害了,不仅有便民项目,更有劳务信息帮助找工作、艺人信息提供‘九佬十八匠’相关内容、农产品销售信息帮助销售土特产,这些对老百姓来说,太有用了!”社区工作人员对服务社夸赞不已。

为建好“知音乡惠”乡村生活综合服务社阵地,分“***员家”“政策窗”“金叶苑”“万绿园”“朋友圈”“艺人榜”六个功能版块,由烟草、供销、村委会***员牵头,定期联合邮政、农业、社区、电信、人社等部门开展驻店服务活动,发挥政策宣传平台、烟叶技术学习平台、农产品上行交流平台、综合信息查阅平台、劳务用工信息平台以及乡村艺人(能手)联络平台作用,为村民提供就近办事、能办事、办成事的综合***场所。

“今年的弥猴桃、八月瓜盛产,要不是你们协助我们线上、线上下宣传销售,我们也不可能赚钱,实在太感谢了!”“前几天连续阴雨,我怕烟叶受损,在这里的烟叶技术册上一查,就知道怎么处理了,有看不懂的还可以电话询问,我的烟叶今年可是大丰收!”仁和坪是宜昌市雪茄烟叶种植基地,服务社的建立,同时也为烟叶生产、市场监管发挥了应有作用。

仁和坪农网终端综合服务社的建设,在该县的一个先行试点,村村有不同、一店一特色,在其他乡镇、村农网终端及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中。五峰烟草将以“知音乡惠”这一服务理念,结合各区域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产业需求以及农产品***种类,因地制宜、因店制宜,助推烟草主责主业有利发展,打造更受老百姓欢迎的农网终端!

云南省罗平县:“油烟”轮作 奏响产业振兴曲

三月,在迤东大地的小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已是油菜花开,满目金黄。从阿岗镇的草白海子到旧屋基乡的十万大山,从板桥镇的美女峰下到鲁布格乡的多依河畔,百万亩花海迎风摇曳,构成了一幅春天美丽的画卷,预示着油烟闭合轮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金鸡花海。

3月 11日下午,在烟站技术人员的陪同下,板桥镇金鸡村烟农吴正奎的地里,看着齐腰深的油菜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吴正奎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自有20亩土地,去年种烤烟还租了30亩,除去各项费用,纯收入14万元左右,今年自家的20亩地全部种上油菜,预计可收入2.4万元。

吴正奎和烟站技术人员查看油菜长势。

吴正奎说道:“在菜花盛开的农闲时节,我和媳妇也没闲着,利用游客蜂拥而至的大好机遇,我买了4辆人力游览车租借给游客使用,媳妇摆摊卖点地方特色产品和小吃,一个花季下来,也可以收入1.5万元。”

“连作同一种作物往往会积累特定的病虫害,而轮作能有效阻断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减少其对作物的影响,油烟闭合轮作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防止病虫害的累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可以有效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板桥烟叶站副站长王文楷介绍。

据了解,油菜烤烟闭合轮作模式具有多重优势。油菜籽采收后,秸秆通过机械打碎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为烤烟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油菜的种植和采收过程能够吸收部分劳动力,为农民提供额外的工作机会,油菜籽作为经济作物,更能为农民增加一季的收入。

罗平烟草分公司生产科科长王所良说道:“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我们充分利用罗平县‘世界最大天成花园’的自然优势,积极开展油烟闭合轮作,结合当地政策机遇,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高标准烟田等系列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要特色。近年来,罗平县充分利用自身独有的自然条件和气候优势,将生态、气候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资源优势,以传统产业烤烟为基础,探索多种方式发展增收产业,实施“烤烟 油菜”为主、“烤烟 大豆”“烤烟 金银花”为辅等多种途径,农业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了特色突出、资源高效配置的产业体系,构建以烟叶为主的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走出乡村振兴致富新路子。

一“叶”一“机” 奏响金叶幸福乐章

时下,走进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冬耕图,一派生机勃勃的劳作忙碌景象。烟叶收购结束后,气温日渐转凉,腻脚乡悄然掀起了一股冬耕生产“热潮”,在农机的“打造”下,这些冬闲地慢慢变成了来年的“增收田”。

过去,“养牛为种田、养鸡养鸭为了生活”是腻脚乡村民的生活方式。现在,一片片“金叶”让腻脚乡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

腻脚乡位于丘北县西南部,属于高寒山区,由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优势,烘烤出炉的烟叶香气质好、香气量足、烟质优良。现在,腻脚乡的烤烟种植面积已从2011年的2630亩增加到了2.48万亩,十多年间,烤烟产业已经成为了腻脚乡的支柱产业。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主力军”。12月份以来,腻脚乡的田间地头里,随处可见正在进行机械作业的农机设备。

“突突突……”在丘北县腻脚乡新店村的岩脚地块,丘北腻脚乡腾达烤烟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王加文正驾驶着大型拖拉机在田间穿梭作业,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土地翻耕作业。这一亩地,以前用人力进行冬耕翻犁需要一整天,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本较高。自从用上农机以后,半个小时不到就能完成。随着烟草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王加文趁势搭上农机发展“快车”,抓住新“机”遇,踏上了增收致富路。自从2013年开始接触农机以来,通过不断摸索,王加文对农机性能的了解不断加深,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达人”。同时,王加文还是一名名副其实的“铁杆”烟农,他从1997年开始种烟,至今已有20余载,每每谈起机械化对烟叶种植环节的好处,王加文总有说不完的话。

腻脚乡新店村岩脚地块正在进行机械化预整地作业。

“以前烟农大多是使用劳力来进行冬耕翻犁和预整地理墒打塘作业。如今,现代农机设备、信息化平台的普及和推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烟农年龄偏大、劳动力缺乏等难题,还能帮助烟农减工降本,别提多好了。”王加文说。

望着自家的烟地一会儿就被王加文用大型拖拉机打理好了,腻脚乡新店村的烟农杨国品在田埂旁笑得很开心,这已经是他连着两年使用大型拖拉机进行冬耕翻犁了。

“这上了年纪以后,翻耕土地越来越吃力,又不忍心将土地闲置起来。现在,我们可以用‘云滴农机’平台预约农机作业,冬耕翻犁和预整地理墒打塘都有专业的农机手来操作,不仅大大缩短了时间,还节省了劳动成本,真是既省心又省力呢!”杨国品说。

腻脚乡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地地形,除了在部分地势平坦地区推广大型机械外,还大力推广小型化、多功能、组合式山地农业机械,例如小型旋耕机、覆膜打塘一体机等机械设备,因地制宜推广机械,不仅有利于提升腻脚乡烤烟生产技术水平,还能帮助烟农降本增收。

下一步,腻脚烟叶工作站将结合腻脚乡的地形地貌,在冬耕翻犁、大田移栽覆膜、中耕培土等环节,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协同使用“大、中、小”型农机具,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提高现有农机具使用效率,合理配置一机多用,降低农机具购置成本,逐步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助力烟农驶上轻松种烟“快车道”。

在腻脚乡这片宽阔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烟农像王加文一样,在每一个农忙季节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劳作的赞歌,用实际行动奏响金叶幸福乐章,铺就更宽阔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