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四川万源:烟叶子变身致富“金叶子”-人勤春来早 烤烟生产忙

admin5分钟前1浏览0评论

四川万源:烟叶子变身致富“金叶子”

初秋时节,在四川万源市竹峪镇道子坪村,20余名烟农忙着摘烟、捆烟、晾烟,家家户户的房檐下都挂着长长的金黄色烟叶,让该村56岁的村支部副书记陈中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些烟叶子,已变身乡亲们致富的“金叶子”,在陈中明的带领下,共赴乡村振兴。

半路出家勇创业

2021年是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作村支部副书记的陈中明表示,虽然乡亲们已经全部脱贫,但为了让大家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还应该考虑发展产业,让乡亲们有固定收入。今年年初,陈中明就开始同群众商量种植烟叶。

其实,陈中明和烟叶打交道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对烟农这个职业情有独钟,说自己和烟叶有缘分。烟叶种植在村子里是个新生事物,虽然有烟草公司的大力扶持,但对基本靠天吃饭的烟叶生产来说,稍有不慎就有“翻车”的风险。

陈中明说:“刚开始,最难的是和群众在土地流转和合作经营上沟通,要给大伙儿算好经济账,在他们怀疑能否成功的情况下,只有自己先投入试试,等看到了收益、效果,大家自然会加入起来,规模也会不断的扩大。”

烟叶基地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陈中明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说:“规模化烟叶种植虽说有风险,但只要下功夫管理经营,其实抗风险的能力要比其他种养殖要强得多,再说有烟草公司作后盾,我觉得信心会大于担心。”

陈中明是个不服输的人,在烟叶种植管理中事无巨细,再加上苦干实干,即使因为连绵秋雨的不利因素影响,今年种植效益也能达二十万元左右,这更加坚定了他继续扩大种植烟叶规模的信心。

初试牛刀显身手

今年年初,陈中明发现在村子里有许多水稻田,因地势高、地块小、种植不便,都成了荒田。而这部分原先的稻田因山高水清、气候温润的独特条件,如果种植烟叶,绝对能产出高品质的烟叶。在他眼里,这些荒废的高山稻田全都是宝贝。

薄膜棚里挂满烟叶

陈中明还总结到,如果过于追求种植规模和产量,那么产出的烟叶将慢慢地失去现有的烟叶特色和内在品质,要想把烟叶种好并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在烟叶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

说干就干,陈中明与村里协调,承包了附近几十亩荒废的田地。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中,他开始上山开荒。因为荒田地块小,大型农机无法使用,使种植用工量增加了不少,陈中明就动手改造适合山地作业的小型农用机械,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初秋,果然如陈中明所预料,这些山地烟田产出的烟叶经过精心晾晒后,品质要优于一般烟田的烟叶,不仅能收回13余万元的投资成本,预计还能赚取纯利润五六万元。看到成片的荒山野岭在自己手中变废为宝,陈中明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姜还是老的辣,陈老哥真厉害!在大家还原地踏步时,他就已经开始跑步了,我自叹不如啊!”看到陈中明的成就,村里的天麻种植大户刘明显感慨地说。

捆烟

经过半年的苦心经营,陈中明烟种植收益已经肉眼可见,也逐渐打消了大家当初的疑虑。最初也持怀疑态度的老伴,主动利用暑假不用帮女儿带孩子的闲暇来到烟叶基地帮忙。陈中明说,明年除了自己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00多亩以上,还要鼓励和带动乡亲们都来种植烟叶,让村子真正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传经送宝富乡亲

目前,陈中明在道子坪村种植烟叶的面积达到55亩,共计6400多株,设42个薄膜蓬。

初秋时节,正值烟叶采摘期。平时在竹峪小学带孙子的李明秀仅仅利用暑假做了20多天零工,便在陈中明的烟叶基地里挣得2585元工钱。村子里一位70多岁听力下降严重的老人,因为管理陈中明烟叶基地每个月要干25个以上零工,月平均收入更是达到了3000元以上。

发展烟叶种植,陈中明促使乡亲们在享有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还通过提供劳务,再多了一份收入,烟叶的种植发展留住了在家劳动力,同时也吸引着村民返乡创业。

陈中明的烟叶种得好,收益水平高,大家都向他“取经”,对此他总是毫无保留。大家被态度和蔼、做事实在的陈中明所折服,没事就喜欢到他家来串门。慢慢地,陈中明的家便成了大家互相交流学习的“根据地”。

因为事事走在前面,陈中明的烟叶基地作为典型,多次成为邻镇或邻村种植大户观摩考察的对象,这也使陈中明更加注重自身内功的***,不遗余力地做好各项生产技术落实。

对于今后烟叶种植的打算,他笑着说:“有烟草公司继续支持咱们烟农,我这身体再干十年二十年也不是问题,我愿意一直带领乡亲们通过种植烟叶,用勤劳的双手一起实现乡村振兴梦!”

把绿叶子变成“金叶子”

春天的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泗南江镇干坝村,山峦叠翠,四周环山的村子,显得格外的幽静美丽,说这里是天然氧吧,一点都不为过。然而因四周环山,干坝村的土地基本是坡地,在坡地上耕种,这里的老百姓常开完笑说,得扎个坚实的马步。

村民殷成忠又早早起了床,骑着摩托车便来到烟站,想再次确认一下今年的种烟事项。今年他想继续种植20亩烤烟,因为去年种植的20亩,让他收入8万多元,令他更加信心满满。

殷成忠种烟10年,年年都有不错的收成,对烤烟也有着深深的感情。泗南江镇2011年开始发展种烟,殷成忠是第一批烟农,成为这个第一,功劳还得归他的妻子杨俊梅和烤烟技术员罗成文。

杨俊梅是村上的干部,妇女代表,思想意识和觉悟也很高,只要是对村子有利的事情,她都第一个冲锋在前,带领大家一起干。当罗成文他们来到干坝村发展烤烟种植时,杨俊梅意识到,烤烟会是脱贫致富的产业。说干就干,在她的劝说下,丈夫殷成忠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殷成忠是个爱摸索的人,种烟也有自己的一套经验,整地、施肥、分类编烟、烘烤,每一个环节他都认真研究,再加上烟站和合作社人员的悉心指导,他已然成为一个种植土专家。种烟效益好,这是“专家”最大的说服力,正因为有了这一份说服力,他现在已经成为干坝村上三组的烘烤指导员。

2016年,普洱供电局挂钩扶贫干坝村,李德顺成为干坝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到干坝村后,想了许多发展产业的办法,当看到烤烟种植效益后,他毅然决定发动更多的村民种植烤烟。罗成文、殷成忠、杨俊梅成了他的“编外队员”,每天晚上都到村民家中动员种植烤烟,殷成忠、杨俊梅现身说法,用他们的种植经验一一说道种烟的效益,就这样,他们四人一家一家地做工作,退种的农户重拾烤烟,新的村民接受了烤烟。

干坝村的耕地多为山地,在山地上种烟,用水成为一个大问题。因为需要轮作,建水池、水窖的成本较高,因此,用水管浇烟,成为最经济便捷的办法。为了能让烟农用上水,李德顺和殷成忠协调使用其他村小组的坝塘,李德顺还回单位汇报请示,申请了一批水管和水桶发给烟农,极大的鼓舞了烟农的种植信心。

李德顺常说“我要把干坝村的两片绿叶子变成金叶子”,这两片绿叶就是茶叶和烟叶。殷成忠他们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绿叶变金叶”的梦想。

“我们书记是个实在的人,从他到这里的第一天起,他都在实实在在的做事,今年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他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我们为他自豪。”提起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殷成忠抑制不住的为李德顺高兴。

电网人、烟草人、干坝人,每一个人都在为脱贫致富竭尽全力, 山青、花红、柳绿,春天从来不会迟到,干坝村的现在与未来,必定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湖南浏阳:集体经济“金叶子” 乡村振兴“压舱石”

冬日里,湖南浏阳的广袤乡村褪去往日忙碌的生产节奏。道路阡陌纵横、房屋排列有序,在暖阳的照耀下,乡间沃野多了一份恬静悠然。

盘活资源,土地流转到村;抱团发展,村集体种上烤烟;助力文旅,屋场建设徐徐推进……将视角拉近,收获的喜悦和村庄的建设脚步交织。

在烤烟产业的赋能下,片片“金叶子”成为了浏阳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烤烟为基础,粮烟齐头并进,多产有效融合,村级集体经济活力迸发,水净、村美、农业强的美好图景正在浏阳大地徐徐展开。

“金叶”强基 吹响乡村振兴“冲锋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在淳口镇南冲村的千亩粮烟双优示范基地,几名农机手正在劳作,翻耕机在田间穿梭翻耕起垄,一行行整齐划一的田垄让田野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人才支撑。”南冲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谦友介绍,和多数村庄一样,南冲村也曾面临人口外流的困局,“人气”一度是村里的稀缺资源。

当时,作为南冲村的结对帮扶单位,浏阳市烟草***局(分公司)积极引导南冲村打造了千亩粮烟双优示范基地。近年来,村集体流转了近1000亩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并提供育苗、采收、烘烤等服务。

“仅仅是种烟这个环节,每年就要用到300多个劳动力。烟叶采收完之后马上进行晚稻轮作,又需要大量劳动力。” 张谦友说,许多村民通过种植烤烟,不但解决了温饱,还盖了新房、买了小车。

(烟农在对烟田进行机械化翻耕)

烟叶产业有盼头、有前景,许多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回到村里,开展烤烟种植。村民张昌明就是典型之一。此前,他长期在广东务工,妻子体弱多病,加上有两个孩子,曾一度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张昌明返乡发展烤烟种植,每年烤烟规模稳定在40亩左右,一家人的生活实现了质变。“2023年收成好,烤烟加上晚稻差不多有20万元的收入。” 张昌明笑呵呵地表示,“在村里种烟比在外地打工强。”

如今,像张昌明这样的返乡者越来越多,村里的年轻面孔也多了起来。依托烟叶产业的有效支撑,2023年,南冲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50万元。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村里围绕“烟叶”主题建起了新舟屋场,还开设了一个烟叶文化展馆,展示着南冲村的种烟历史。与此同时,篮球场、健身设施、便民服务社等纷纷投入使用,改善了南冲村的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张谦友感慨,这一切都要“搭帮”于田间地头的“金叶子”。

烤烟助力 奏响乡村振兴“幸福曲”

提起沙市镇秧田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博士村”的美誉和当地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近30年来,这里走出了28名博士、176名硕士。

“我们村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这个‘耕’不仅指的是粮食,也是烤烟。”秧田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加长介绍。秧田村有20多年的种烟历史,近年来,烤烟种植规模稳定在1000亩以上,是G80品种烟叶的重要产区。

“许多走出博士的家庭也是烟农,可以说,烤烟不仅铺就了村民的致富路,也铺就了许多学子的求学路。” 邓加长介绍,相比其它农业产业,烤烟具有产值稳定性高、不愁销路等优势,长期以来都是村里的支柱产业。

(烟农在施洒生石灰改良土壤)

近年来,乡村旅游和研学大热,不少村庄都在文旅上做起了文章。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设施的投入,都需要村级集体经济有过硬的“身板”。为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造血能力,秧田村更是创新举措,以村集体的名义流转100亩土地开展烤烟种植。

邓加长介绍,秧田村烟叶产业基础好,不仅拥有大型育苗基地,还拥有大量铁杆烟农。这片“集体烟田”寄托了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健骨的美好期望,也是村里蹚出一条新路的试验田。为此,浏阳市烟草***局(分公司)、浏阳市烟叶产业发展中心和沙市镇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

“2023年天气好,加上管理科学得当,实现了大丰收。” 邓加长说,这块“集体烟田”收获的烤烟一共卖了50多万元,去除成本之外,有15万元左右的利润,“烤烟收获后,我们又接着种了水稻,这笔收入我们还在计算,但2023年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万元。”

距离秧田村仅有一条马路之隔的中洲村,同样是烟叶种植大村,也成功打造了千亩粮烟双优示范基地。两村一衣带水、鸡犬相闻,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产业基础,都犹如“孪生兄弟”

走进中洲村,这里地形平坦,烟田从眼前一路延伸到远方山脚。目前,中洲村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和美塘里屋场,烟叶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中洲村***总支副书记卜鹏带着我们来到一处高台,这里是正在建设的观景台,“到烟叶和水稻丰收的时节,从这里看去,将是一幅壮观的丰收图景。”

为了配合屋场建设,不仅有许多村民出钱出力,还有老烟农将自家的老烤房捐出,用于展示屋场的烟叶文化。“大家对于烤烟非常有感情,如今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大家的干劲也越来越足,因为烟叶,村里不仅更加富足了,也将变得更加美丽。”卜鹏说。

父亲的金叶情怀

在重庆市武隆区大水村,***员烟农左永合生前带领村民种烟脱贫,临终前嘱咐女儿左春兰回来“接棒”,带领更多乡亲共享产业发展成果。近日,笔者前往大水村走访左春兰,聆听她回忆——

左永合,重庆市武隆区大水村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一名与土地、与烟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员。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去世时也没有给我们兄妹存下多少家产,但留下的做人与做事这笔财富,会让我们受益一生。”对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女儿左春兰始终铭记于心。

左春兰说,自儿时记事起,父亲就经常对他们五兄妹讲人民解放军打进山区解放家乡的那段历史,并时常教育他们要牢记***的恩情。

在饥饿与贫穷中成长的左永合,踏着这样一条红色印迹,不到20岁便主动向***组织递交了入***申请书,立志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上世纪70年代,地处深山老林的大水村,是一个无水、无电、无路、无产业的“四无”贫困村,大多数村民以种植红苕、洋芋、苞谷“三大坨”为主要经济来源,要靠国家这个“大家庭”救济过日子。

在这样一个贫瘠的村落里,左永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担任村干部,带领乡亲们在脱贫道路上艰难前行。

1987年,烟草部门打算在大水村推广烤烟种植,可乡亲们都不敢贸然尝试这一“新产业”。经过烟草工作人员和左永合等村干部坚持不懈宣传发动,最终由几名村干部带头、20多户村民参与,终于开辟出了种烟这条新路子。

左永合就是带头人之一,当年他种烟6亩,收入2000多元。烤烟带来的“真金白银”,让许多犹豫观望的村民开始对“金叶子”刮目相看。很快,烟叶产业在大水村快速发展起来。

在初尝甜头后,左永合借助当地政府和烟草行业大力发展烟叶产业的利好政策,不但把所有土地都种上烤烟,还大力开荒种烟,并注重科学种植、提高质量。

“我清楚地记得,1991年我家种了20亩烟,收入第一次过了1万元,年底父亲受到政府表彰奖励,抱回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左春兰指着屋里那台12英寸电视机说,“我家电视机早已经黑白变彩色、小屏变大屏,但它至今还保留着。”

后来,左春兰五兄妹相继成家立业,多次劝父亲不要再种烟了,可他怎么也不肯放弃这“金灿灿”的事业,还一心想着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对“金叶子”有着深厚情谊的左永合,自始至终没有离开操劳了一辈子的烟田。2018年,已过古稀之年的他种烟28亩,还自筹资金新建了一座烤房。不成想,刚进入8月烘烤时节,左永合被突发疾病夺走了生命。

“临终前,他拉着我的手说,闺女,致富不忘***恩情,烟叶对我们家贡献不小,你要答应我回来种烟,帮助更多乡亲富起来……”回忆起父亲临终时的一幕,左春兰语带哽咽。

其实,当时左春兰已嫁到沧沟乡向山村20多年,两个孩子都参加工作了,完全可以不用再回娘家种烟。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2019年,左春兰在向山村继续发展生猪养殖产业的同时,回到家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开启了种烟事业。

尽管这样两头奔忙很苦很累,但左春兰说,有***的富民好政策,有烟草公司倾情帮扶,自己干起来觉得有希望、有奔头。这两年,她的种烟规模稳定在30亩左右,还开垦荒地来进行轮作,效益节节攀升。与此同时,她也像父亲生前那样,带动更多村民特别是年轻人一起种烟,并教给他们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对于村里一些没有土地或不方便种烟的老年人等群体,我就请他们到自家烟田做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站在烟田里,左春兰信心满满地说,“我要继承父亲的遗志,一直把烟叶产业发展下去,让更多人享受到‘金叶子’结出的‘致富果’!”

人勤春来早 烤烟生产忙

“老张,今天能把这块苗床地平整出来嘛?”初春时节,四川盐边县烟草***局(分公司)和爱烟点烟技员简连均朝着正在对苗床地进行平整的育苗队员张银生问道。

“今天弄完,明天就开始建池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烟农朋友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在盐边县各烟区随处可见一幅幅春耕忙碌的景象。

继攀枝花市局烟草***局(公司)召开烟叶条线总结会后,盐边县烟草***局(分公司)积极筹划2024年各项生产工作,召开推进会2次,全县进行工作督导调研1次,***重点工作措施20项,各烟点召开烟农座谈会18场次,烟叶条线人员积极行动、多措并举,有序组织推进烟叶春耕备耕工作,为新一轮的烟叶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加强政策宣传  适应发展新形势

“去年种烟效益还满意吗?”

“相当满意!去年我种了30亩烤烟,光卖烟就收入将近20万,还没算烟草公司的一些补贴款和政府的扶持,今年我还想增加点面积呢。”

“这个还得感谢政策好,但是,老廖,我正要给你说这事,今年你的种烟面积可能扩大不了,最多给你保持去年的面积,而且我们还要用无人机来测量你实际栽的亩数,在收购等级方面,也有很大变化。”

在新九镇踏鲊村廖宏家,技术员张天桂正在宣传今年的烤烟生产政策和变化。

面对当前面积计划“求大于供”的现状,为让烟农朋友及时了解烤烟生产由增转稳的新形势,连日来,盐边县各站点技术员走村入户,通过召开座谈会、坝坝会等形式,听取烟农意见建议和预种植烟叶面积情况,摸底种烟面积需求,同时针对今年在面积核实、合同管理、单产核定、收购政策等及超产不超收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耐心宣传解读。截至目前,全县实现烟农户数同比增长81户,为做实面积、做大烟农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强技术培训,推广生产新技术

“老陈,你今年烟苗一定要栽早点,你看去年,都11月份了还在烤烟。”永兴烟点技术员王兴发对着正在田间堆捂农家肥的烤烟种植大户陈昌华说道。

“去年3月份气温比较低,土壤温度一直起不来,移栽用水又跟不上,后来就栽晚了,导致采烤时间拖久了,又遇低温天气,上部叶很不好烤,烤烂了好多叶子,今年一定要吸取教训了,早栽早烤。”

“去年隔壁老李那20亩就用了水肥滴灌设备,烟好得很。今年,公司专门***了水肥一体化的产投补贴政策,一亩补贴100元,这样算下来,你一亩基本出不到什么成本。”

“政策这么好!那我几十亩地都申报上!”

在红民烟区蒿支坪村田间地头,许多农户正在进行绿肥翻压、农家肥积造。

“我种烟十余年了,烤烟施用农家肥可以有效提高烟叶油份,提高上等烟比例,这是我多年来的经验,有了这些农家肥,今年肯定又有一个好收成。”作为老烟农的刘庭文,尝到过烟田上农家肥的甜头,干起活来格外有劲。

为了确保烤烟生产的顺利进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与烟农们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逐户组织烟农将经过腐熟发酵后的农家肥运输到大田,为烟地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实现土地用养结合,进一步提高烟田土壤质量、改善植烟环境。这种贴心的服务让烟农们倍感温暖,也让他们对烤烟收益充满了信心。

开春以来,各烟点(收购线)积极引导烟农利用抗旱资金,自建简易水池46口,实现蓄水1.63万立方米。购买管网61.4千米、水泵17台,水池修补16口,受益面积6780亩。2024年重点推广免打窝水肥一体化技术“一号工程”,覆盖烟区1.1万亩,引导烟农购买铺管覆膜一体机,省工又方便,重点向新区、土地平坦连片及种植大户倾斜,以网格为单位建立示范点,带动技术变革,实现减工降本、早栽早烤,解决后期低温寡照对生产烘烤带来的影响。

搭建金叶工坊,践行致富新途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月2日,走进格萨拉乡韭菜坪村的烟叶育苗工场,一个个工人们正在平整土地、消毒、建池、建棚、铺膜,育苗队员们正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拌基质、装盘播种、摆盘入池……整套工序操作有条不紊,不多时,一个个漂盘就整整齐齐摆放在育苗池里,播下的不仅仅是烟种,更是当地百姓致富的梦。

格萨拉乡继推进烤烟新区以来,烤烟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收入,改变了当地以种植土豆、荞燕麦等传统农作物产业布局,盘活了土地,留住了劳动力,使烤烟成为本乡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收入来源进一步拓宽。

盐边县烟草***局(分公司)积极将烤烟融入县政府大农业规划,重点规化烟 玉米、烟 荞麦,积极打造新九、格萨拉、红民3个粮烟融合示范片1000余亩,积极探索“烤烟 ”多元增收新渠道,同时规划多个“金叶工坊”示范点,切实提高土地的周年效益,力争实现亩产值1万元以上,带动烟农共同致富。

人勤春来早,烤烟生产忙。

伴随着布谷鸟欢快的歌声,烟农们正用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书写着春天的故事。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我们期待着新的一年烤烟能迎来大丰收,为烟农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盐边县烟草***局(分公司)的每一个烟叶人,正立足岗位,大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着烤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