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香扇枕温衾
黄香,字文强,汉朝时期江夏人,小时候家中生活条件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黄香的父亲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就寝。冬天,天寒地冻,他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孝道深得乡邻的称赞。
在黄香十二岁时,江夏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曾嘉奖过他。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黄香担任太守时,体恤百姓疾苦,为百姓谋利。黄香的一生,以孝子、贤人闻名于世,因此黄香的事迹在当时就流传得很广,在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华美烟公司出品过《二十四孝——扇枕温衾》烟卡,烟卡正面还原了小黄香夏天用扇子为父亲扇凉枕席的感人场景。烟卡背面则是对黄香扇枕温衾的文字介绍。
10年26万公里 从农网阵地走出来的烟草行业劳模黄雪峰
五月的三门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走进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三门镇探访卷烟市场,全镇大大小小百余户“湘村636”加盟终端、星级终端、“容城·爱心店”“一店多能”店以及普通终端井然有序地分布着,一片欣欣向荣。当地零售户流传的一句“遇到问题找雪峰”的顺口溜,诠释了当地的客户经理、烟草行业劳动模范黄雪峰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十载光阴让这片偏远的农村市场由颓转盛的平凡和伟大。
钉在“三难”地 用脚步擦亮新农网底色
三门镇,距离市中心40多公里,是全市出了名的“三难”片区。2013年面对部门人员变动、片区不好指派客户经理的情况,黄雪峰主动请缨投身这片农网建设,10年时间,黄雪峰平均每天走访百余公里,走过近26万公里的拜访路程,这距离远到足以绕地球6圈,却近到让黄雪峰与零售户没有距离。
三门有“三难”,首先“难”在条件艰苦导致维系服务难。作为距离市区最偏远的农网片区,遍处都是乡间小道坑坑洼洼,一路颠簸的路上还经常会出现村道泥泞抛锚、会车倒车让路、无法开车或没有乡村大巴的困境。其次“难”在零售终端数量少但分布极散,且店面普遍昏暗破败,卷烟陈列凌乱无章,难以维护终端形象。三门的“难”还“难”在零售户多为老人或文化层次较低、经营观念落后且规范意识淡薄,难以接收新兴模式。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难住黄雪峰,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让这片偏远的农村市场由颓转盛的决心。面对路难行、零售终端分布极散的现状,黄雪峰走访市场改骑摩托车,将路上单程时间成本降低到两小时,每天早出晚归延长工作时间。在走访中,他以“地毯式”拜访、个性化定制与关怀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一户户上门帮忙打扫经营区卫生并整理烟柜、一遍遍反复宣讲终端建设知识、一次次面对面手把手地开展一对一经营指导,做深做实零售户服务工作。
走访中,黄雪峰为目标零售户制定“一户一策”提升方案,选育“带头人”“示范店”树立“新标杆”发挥辐射效应,组织开展观摩活动,引导其他零售户自觉提升终端形象……在黄雪峰日复一日地努力下,三门的终端形象逐步改善,零售户经营理念也开始转变,效益也慢慢显现。在响水村,一家满秀商店的店老板李满秀年近70岁,体弱多病,老人独居以守店为生,档位长年稳定在1档。了解老人情况后,黄雪峰经常到店教老人订烟与陈列,协调工业赠送新烟柜和打火机,还时不时站柜促销。数年如一日,黄雪峰想方设法让其转变经营理念提升盈利。除了时常陪伴满秀老人,黄雪峰还经常陪李伯边下棋边介绍卷烟推介方法,帮刘哥边掰玉米边规劝他规范经营,借着给小王的儿子送文具的契机,劝说让他拆零上柜改善陈列……
路在千辛万苦中,访入千家万户心。6年间,黄雪峰从零售户口中的“黄经理”变成“峰伢子”“雪峰”和“峰哥”,而他服务的三门也从“三难”片区变成新农网建设中的典范。
心在“三门”地,以初心点亮困难户心灯
作为一名烟草行业劳模,黄雪峰身上的光环不只有爱岗敬业的华彩,还闪耀着无私奉献的光辉。从来脚步迈进三门的那一刻起,黄雪峰便把自己的心与当地零售户紧紧贴在一起。在三门,除了像李满秀这样的独居老人外,仅靠小店和简单耕作艰难营生的残疾人、贫困户、失业者等弱势群体,都一一牵动着黄雪峰的心。
“峰叔,我想吃粽子还要等多久?”在铁牛商店的大院里,两个小孩正围着黄雪峰迫不及待地嚷嚷着,身边的蒸锅正热气腾腾地蒸着他刚包好的粽子。三门的困难零售户逢年过节,店里总是格外热闹,因为黄雪峰此时都会联合支部力量上门送上节日慰问,甚至自费加赠一批物资或慰问金。
在坳上商店,店主刘水华患有眼疾导致视力障碍,丈夫病逝前的高昂医药费掏空了整个家底,独女又是智障需要长年贴身照料。为帮其减轻负担,黄雪峰除了上门服务、定期捐助及节假日慰问之外,还协调机关支部、村委、工业企业、爱心零售户、银行等多方资源,打造了全市第一家“容城·爱心店”,推进爱心帮扶多维度常态化开展。
每一家,每一户,黄雪峰都清楚记着他们的情况,他满心里装着的都是这些零售户的“困难”。为有效解决困难零售户“急难愁盼”问题,黄雪峰自己花时间精力全面收集片区零售户的信息进行分类建档,按照捐助帮扶一批、智力援助一批、项目扶持一批的“三个一”帮扶模式,通过长期资助与偶发募捐、定期开展品牌宣讲活动和店铺管理培训、牵线搭桥邀请专家和企业助力种植产业创业、不定期组织农副产品团购实行消费帮扶、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展惠民服务等多种方式,实实在在帮零售户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十年来,在黄雪峰的帮扶下越来越多的零售户走出困境,他们有长年承担丈夫尿毒症巨额医药费和全家经济开销压力的;有突发火灾导致人财两失几近丧失生活信心的;有缺乏资金和技术,但想发展杨梅种植产业实现创业梦而苦于无门无路的……黄雪峰的用心付出,客户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天热了想给黄雪峰送瓶水,自家的瓜果蔬菜想着给黄雪峰拿一些……农村人以他们质朴的方式表达感激,但黄雪峰始终坚持不取零售户“一针一线”。于是,拉拉扯扯拒收瓜果蔬菜、想方设法婉拒请客吃饭成了黄雪峰的日常“烦恼”,但在拉扯和婉拒的背后,藏着的是各自的信任和爱。
谋在“三门”地 用“湘村636”擘画乡村振兴宏图
让困难零售户走出困境,让百姓致富多一条道路,这是黄雪峰的目标,但他的目标不止于此。他说自己要扎根广袤农村,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宏图描绘得更加精彩。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面对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薄弱的三门,黄雪峰着力发挥行业优势,从2021年起,围绕“加盟终端进大镇、现代终端进乡村、助农专柜进终端、普通终端有提升”的发展目标,从环境形象、商品陈列、消费体验、品牌培育、现代经营五个方面打造最美乡村终端,推进形成以小店为业、以多维赋能终端创富的发展格局,让行业政策红利惠及更多零售户。
作为株洲首批“湘村636”加盟店,株木批发部是最早享受到政策红利甜头的零售终端之一。店主曹利平经营这家店子已达18余年,新形势下固化陈旧的经营模式,让他深感必须紧跟上时代步伐进行转型升级。黄雪峰得知他的想法后,第一时间将“湘村636”招募加盟的消息告知并全方位指导完成加盟,加盟后该店铺客流量、月盈利、档位均稳步提升。
与株木批发部主动求变不同的是,佳信烟酒轩的加盟是黄雪峰“保姆式”服务助推的结果。店主汪灿作为“店二代”,原本只是混混日子打打下手,却因父母外出另谋生意,经营压力瞬间转移到他的身上。黄雪峰见该店生意日渐衰落,便将其纳入重点拜访户,想方设法激发起他的责任心和经营兴趣,加盟“湘村636”后,引入云POS信息系统,实现全商品扫码、全店铺管理、全场景营销的现代终端经营模式。
政策带来红利,越来越多的零售户见状,主动申请加入“湘村636”建设行列。两年时间,黄雪峰已推进建成“湘村636”加盟终端2家、“容城·爱心店”1家、“一店多能”店1家、星级终端159家,零售终端经营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全面提升。农网终端赋能,为零售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也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生活面貌的改变。
从一名普通客户经理到烟草行业劳动模范,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路上,在农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脉络上,黄雪峰用行动诠释“烟草人”感恩、责任、奉献、担当、敬业的精神。十年入户走访解民忧,黄雪峰用时间和汗水述说着自己与零售户、与三门群众的不解之缘,绘就了一幅三门农网建设的新兴画卷。
黄国强:寄情翰墨 写意人生
在黄国强看来,学习书法贵在坚持。楼倩倩摄
黄国强的书法作品。 黄国强供图
他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世代拽耙扶犁的家中全无半点墨香。他却偏偏喜欢上了书法,四十余年如一日与翰墨相伴,潜心钻研,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草根书法家。他就是义乌市卷烟零售客户黄国强。
结下笔墨情缘
1954年出生的黄国强,虽然只读过5年书,但就是这短短的5年里,他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看着老师那工整漂亮的板书,他很是羡慕,就暗自下定决心要写好字。由于当时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买不起好的笔墨纸砚,黄国强就收集挂历、画报、包装纸等一切能利用起来的资源,从横、竖、撇、捺、勾、点、折、挑开始学起,写了擦、擦了写,反反复复练习。
没有专业的字帖,黄国强就自己找例字,不管是去亲戚家作客,还是去镇上赶集,只要看到哪里有写得好的对联、牌匾等,他就会拿手当笔,在地面上临摹比划,把字形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课间休息时,当别的同学都在教室外疯玩的时候,黄国强总是全神贯注地坐在课桌前练习书法。练习时间久了,黄国强的字越写越好,在学校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老师经常找他写宣传标语、制作黑板报等。
小学毕业后,黄国强早早加入务农队伍,虽然看书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他始终都没有放弃练习。1983年黄国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始下海经商,家庭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提升。他开始大量购买书法技巧方面的书籍,学习名家写字的笔法、调墨、章法等技巧,然后开始逐一临摹王羲之、赵孟頫等大家作品,博采众家之长。
日夜勤于练习
2015年,打拼了大半辈子的黄国强将工厂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只负责家中的烟酒生意。空闲时间多了以后,黄国强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艺术中。只要一得闲,他就与笔墨纸砚为伴。
“有的时候,早晨起床不吃早饭,先练习写字,练到忘记时间,甚至把早饭拖延成午饭。”黄国强笑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黄国强写出来的行书笔墨奔放、苍劲有力、个性鲜明。他很讲究用笔,用手、腕、臂的力量来控制和调整字体。在他的笔下,字体有开有合、有胎有骨,曲直弯折的线条有的重如崩石,有的轻如飞花,千姿百态、韵味浑厚。他坦言,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练习书法要脚踏实地,不练好基本功一切都是徒劳。因此,直到现在,他还是坚持每天练字。
都说“字如其人”,黄国强大气豪放字体的背后是他那颗古道热肠之心。义乌市矛盾纠纷巡回调解团成员、义乌市五水共治督察员、美丽义乌促进会理事……曾担任过义乌市个私企业协会副会长的黄国强,退休后的头衔有增无减,因为他的一颗热衷于邻里调解和美丽城市建设的公益之心,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娘舅”。
2019年,他还和志同道合的书法爱好者牵头成立了义乌市后宅街道书法联谊会,每月定期组织活动。为庆祝建***100周年,作为名誉会长的他和协会成员提前两个月策划,筹备举办了“笔墨书盛世 丹青颂***恩”书画展。
一路走来,黄国强坚信——书法贵在坚持,无关名利,只与个人修养相融相契。
黄秀华:卧龙山下***旗红
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卧龙山脚下,有一家卧龙食杂店。店主黄秀华现年55岁,1998年入***,做过棉纺厂工人,开过丝绸旗袍店。后来,随着长汀“红色小上海”旧址保护提升项目的实施,她转型开起了食杂店,照顾家庭和服务游客两不误。
近年来,随着长汀红色文化得到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大美汀州”文旅品牌建设进一步推进,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而黄秀华夫妇凭着店铺的旅游区位优势和老***员的责任心,做起了长汀红色文化故事志愿讲解员,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为进店歇脚的游客讲述这片土地的红色风云。
图为黄秀华为游客义务讲解当地红色故事。罗晗彪/摄
“沿着兆征路往西走到汀江巷,有一座辛耕别墅,红四军曾在那里设置司令部、政治部,毛委员也在那里开展了数次调查研究,为日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宝贵建议。”黄秀华一边泡着闽西特有的岩茶,一边绘声绘色地为游客介绍道。说罢,她的丈夫朱正崇拉响二胡唱起了《十送红军》,游客们纷纷为歌中的军民情所动容,黄秀华夫妇也沉浸其中。
“几十年前我们看的都是胶片电影,像《地道战》《红色娘子军》,胶片轱辘吱吱呀呀地转。现在有了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我们也要跟上潮流,提升红色故事宣讲的覆盖面、生命力和影响力,助力革命老区旅游业发展。”黄秀华表示,为了不被时代所“抛弃”,她还创建了长汀县复兴文化传媒工作室,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实现了红色故事宣讲数字化。
图为黄秀华丈夫朱正崇在店铺用二胡练习演奏红歌。罗晗彪/摄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力量。”这是黄秀华夫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21年,长汀县被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培育对象,得知这个好消息的黄秀华夫妇充满干劲:“我们一家人都是***员,更应该作表率、讲奉献,关键时刻要顶得上来、豁得出去!”为此,她大力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维护城市形象,不仅主动落实门前三包,还带头清理辖区街道卫生,走街串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主动报名参加文明交通劝导。如今,黄秀华与其他***员零售客户自发成立了“创城先锋队”,活跃在长汀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活动中。
“秀华夫妻俩为人诚实厚道,又乐善好施,左邻右舍谁家要是有困难,只要你开口,他俩随叫随到,就像一家人似的。”说到黄秀华夫妇,街坊邻居称赞有加。2021年,在长汀县烟草***局(分公司)的政策支持下,黄秀华对店铺的软硬件进行全面升级,引入智慧收银管理系统,利用智慧助手的数据分析功能,店铺管理和经营决策更加智能、更加轻松,在服务消费者方面更加游刃有余,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店铺盈利水平也随着当地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而稳步提升。
图为黄秀华在卧龙书院景区开展志愿服务。罗晗彪/摄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直以来,黄秀华夫妇永葆***员本色,凭着对家乡的热爱,积极投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文明城市、你我共建,城市文明、你我共享”理念,为革命老区的发展添砖加瓦。
感受红***怀 追忆秀美人生
4月,笔者和同事们一起坐上了前往河池东兰的大巴车,2021年是*****成立100周年,怀着对此次“感悟红色历史 书写奋斗青春”学习教育活动的无比期待与憧憬,我们出发了。
在韦拔群纪念馆,我们认识了韦拔群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在***岩,我们感受了韦拔群带领右江人民进行农***动的激烈壮举;在粤东会馆,我们领略了***运筹指挥百色起义的激昂岁月;在百坭村,我们看到了黄文秀同志为***的事业奉献一切的坚定初心。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不禁让我震撼,无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以满腔的热血投身*****,跟随***的脚步不断奋进,造就了如今繁荣强盛的中国。其中黄文秀的事迹,最让我难忘。
行走在百坭村里,就像在小花园中散步,道路干净整洁,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村民向我们热情地打招呼,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不禁让我想到黄文秀对村子、村民是多么的热爱才让百坭村焕发出如此蓬勃生机。村部还保留着黄文秀挥洒青春的痕迹,她利用饮料瓶子制作的笔筒、清楚记录着每一个贫困户情况的工作笔记、村民为了感谢黄文秀而赠送的两个南瓜、用来为村民庆祝脱贫却没来得及打开的米酒、她和村民一起下厨做饭的锅碗瓢盆……每一处都记录着黄文秀在百坭村的点点滴滴。村部门口的工作去向牌上,黄文秀一直处在请假状态,村民说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黄文秀从未离开。
百坭村有一片片烟田和一个烟叶烘烤基地。我们走在烟田边上,绿色硕大的烟叶在清风的吹动下摇曳着身姿,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它们和黄文秀的故事。
据说黄文秀第一次来到烟田,因为没有见过烟叶,便问烟农这是哪种蔬菜,烟农被这个小姑娘逗笑了,也是从那一次开始,黄文秀和烟农们有了更深厚的情谊。不了解烟叶的种植和烘烤,她就多次向烟农请教,经常来到烘烤基地和烟农们聊天,那时候烘烤烟叶,烟农需要住在烘烤基地,24小时随时观察烘烤情况,黄文秀也会在一旁陪着。烘烤室铁门上还贴着黄文秀用闲置出来的烟叶夹充当烧烤架和村民们一起烧烤的照片,照片里的黄文秀是幸福的,烟农也是幸福的。黄文秀希望村民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她,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她,她做到了,遗憾的是黄文秀心里的长征路停留在了驻百坭村的第二年。
如今新时代的烟草“长征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考验,我们一定要以韦拔群、黄文秀等不畏险阻甘于奉献的***员同志学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谱写辉煌篇章,以甘于奉献的精神,答好这一份新时代的答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