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徐延春的创业之旅-林月荣:从90后“归雁”到“四点半爸爸”

admin7分钟前1浏览0评论

徐延春的创业之旅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是湖北省恩施市卷烟零售户徐延春最喜欢的广告词,从创办“龙门书店”到建立“满上烟酒直供连锁”,拥有舞阳坝街道办事处沿江路168号的“龙门食府”,他说自己将“读好书、品美酒、尝美食”的爱好融入了创业之旅,因而他不在乎成败,更在意实现心中的“武侠梦”。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将14部作品名称首字相连组合而成的对联,虽然被朋友称为“读书人”“品酒师”“美食家”,但老徐却将“创业之旅”比作金庸先生书中的“江湖之行”,“有了侠客们胸怀正义的正气、顶天立地的豪气、潇洒自如的大气、勇往直前的锐气,人生就无往不胜!”

读书人之梦办起“龙门书店”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徐延春自幼便有的读书人之梦,不论是1995年在鹤峰县一中担任老师,抑或是2000年调入恩施州教育研究院,他都坚持每周去书店淘书或者优购书籍。

“那时候,收入也不高,几乎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工资购买了各类古典书籍、经典名著!”老徐坦言,读书能够滋润心田、涵养人生,不过他最喜欢去各类书院参观旅行,一是传承博大精深的启智、知行、儒雅、气节”书院文化,二是瞻仰先哲圣人的礼仪道德,三是品鉴含义隽永的对联文化。

“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文人墨客坐而论道,士人学子研习经典,既教化一方礼仪道德,又传播思想文化主张!”老徐曾经去过湖南省澧县“澧阳书院”、贵州省修文“龙岗书院”,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书院”, 湖南省长沙“岳麓书院”,福建省福州市“鳌峰书院”等多个名垂千史的古代书院,并将“反己有真修,须留神检到心神界上;加工无别法,务著力打开义利关头”作为个人修养的座右铭。

怀着对书院文化的敬仰和对武侠文化的情怀,2004年老徐便辞职创办了“龙门书店”。店名灵感来自胡金铨1967年执导的经典武侠片《龙门客栈》和徐克1992年监制的《新龙门客栈》,他认为“文武双全、智勇双全、侠义双全之人才能堪称侠客”,其中还有他任教老师的经历,“那些年,不少朋友都让我帮忙推荐各类教参书、社科书、工具书,创办书店也是一举多得!”

长期读书、多年从教的经历,让老徐自带文人气质,他干脆就把自家书店当成了“微型书院”,还自书了一幅对联“小小店堂,藏古今学术,诸子百家皆过客;皇皇寰宇,聚天地精华,三才万物入奇书”。

“龙门书店”地处恩施自治州首府恩施市区中心舞阳坝之北的***山麓、龙洞河畔的百年名校恩施市第一中学,其前身为建于1906年的“施南府南郡官立中学堂”,很快就吸引了不少莘莘学子和文人雅士的关注,老徐的从教经验让他对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参书目了如指掌,长期淘书的丰富经验让他对书市潮流实现了精准把握,利用这些优势,他每年都坚持自费参加书展,挑选有价值、有内涵的书目,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书友。大家也常常到书店聚聚,甚至还委托老徐订购。当然,老徐也不放过经营之便,让自己的藏书越来越多,成了一个低调的藏书家。

营销师之梦建起“龙门商贸”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人品即商道。讲信誉、有口碑是老徐的金子招牌,他也颇为自得,慢慢开始圆营销师之梦。

2012年8月13日,老徐索性与伙伴建立了恩施龙门商贸有限公司,斥资千万打造全新酒水供应生态系统,同时也尝试探索了一套卷烟零售模式。

“新手一般都是‘摸准石头过河’,而我确是利用专业优势筑梦!”朋友多,人气旺,从“龙门商贸”建立起,老徐就坚持采用VIP会员制,首先将一批书友、藏友、棋友作为会员,根据他们的需求下单订购卷烟,稳稳锁定了首批客户,加上兴趣圈的一批文人加入了,更让他信心百倍。

“不少人喜欢收藏烟标,我也不例外啊!”每当新品上市的时候,老徐便第一时间组织会员们免费品吸,新品很快打开了市场,成为畅销品。后来,便有不少会员打电话给他,也让预留一些卷烟,老徐也乐意。

2013年8月,“龙门商贸”被恩施州***、恩施州经济和信息委员会、恩施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恩施州工商局、恩施州商务局、恩施州消费者协会等单位评为“恩施州建州30年影响恩施百姓生活100品牌”。

现在的老徐,卷烟零售囊括了全市在销的所有品牌146个,品规之全、品牌之多,让他的店铺成为了一个微型卷烟品牌陈列馆。

“营销的最好方式就是文化熏陶,文化熏陶胜过品牌宣传!所以我们营销师都会通过文化来吸引消费者!”恩施有着四百多年的烟草文化,这也让老徐打算开辟一个以卷烟周边产品为主的新市场,通过烟文化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八百里清江奔腾眼底,山水自成,孕育神奇恩施;四百年烟草葱茏岭间,生态仙居,展开如诗画卷!我打算把一些引入老式烟斗、烟盒、烟具,这些周边产品有艺术价值、学术价值!”

美食家之梦撑起“龙门食府”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古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简朴追求,老徐也不例外,他说对饮食文化也略知一二, “叫‘美食家’愧不敢当, 称‘好吃佬’名副其实!”

老徐认为,中国美食视野广、层次深、角度多、品位高、技法异的特点和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的范式,加之名厨们的顺手拈来、浑然天成。这是他从电影《饮食男女》《食神》《金玉满堂》《海南鸡饭》所感悟的。

圆了读书人、品酒师之梦,老徐仍然感觉到意犹未尽,“毕竟,美食家之梦依然让我魂牵梦绕!”2012年,一部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勾起了老徐的美食梦。

行动不如行动。2013年,老徐便在如今的店址开起了“龙门食府”,店名创意依然来自《新龙门客栈》,“《新龙门客栈》中行云流水般地切分烤羊、《食神》鬼斧神工的豆雕虽然是艺术化处理,但也充满了难以名状的美感......”

“恩施自古地处苗疆,苗疆就是湘鄂川渝黔滇等苗人聚居之地,将川渝麻辣之味,湘鄂火辣之味、黔滇香辣之味传承吸纳、兼收积蓄,配之酸辣口味,就形成苗疆饮食风味!”老徐说,虽然自己爱美食、品美食、做美食,但缺乏烹饪之功,为了提升厨艺,特意去烹饪学校学习,掌握了炒、爆、炸、烹、溜、煎、贴、等十八般武艺,并拜访本地名厨学习菜品。

“搞好烹饪,抓好经营不是说买几本菜谱,添几套设备,购几套餐具,招几名厨子就能一蹴而就的,关键是要有独特的理念!”秉承“传统菜为根,本地菜为基,特色菜为本”的理念,“龙门食府” 的“食源天然、食材地道、食品精致”的四大原与店铺对联“以酒会友,品味舍得;物美价廉,真材实料”相得益彰。

“书是知心友,食是珍馐场”,“龙门食府”与“龙门商贸”实行了场地共享、合署办公,既方便了食客,也兼顾了酒友、更招待了客户。

“一些线上客户不惜千里迢迢来我这里实地考察调研,美酒佳肴后增加了了解,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说到这儿,老徐对于当初圆美食梦依然很是满足,虽然老徐已经不常亲自下厨了,但面对远道而来的贵客、知心贴己的朋友、志同道合的伙伴,老徐还是亲自操刀上阵、下厨烹饪,“偶尔秀一把手艺,也不荒废厨艺!”

从2004年白手起家到如今事业有成,徐延春表示,“创业之路如江湖之行,坎坷而曲折,但累并快乐者!尽管武侠小说、功夫电影是成年人的通话,但侠文化的激励人们坚持奋进,就是价值所在!”他说,正是侠义精神、侠客风采让他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

在寒冬季节播种春的希望

播种的季节,要根据作物的特性,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播种,才能得到好的收成。播种可以是阳光明媚的春天,也可以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但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在播种的季节里只要把握好节令,适时地点钟耕耘,播下一粒种子,就意味着播下了一份收获的希望。

显然,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付出了辛苦努力,丰收着金黄的喜悦,一段时间仍然沉浸在沉甸甸的果实之中。然而,硕果累累只能代表过去,却不能代替未来,因此,新年伊始,绝不能躺在丰收的怀里,长眠不起。否则,丰收的笑脸也会逐渐消失在沉溺之中,最多只能作为以后工作的基础,只能作为新目标的一个新起点。在烤烟播种的季节里,我们需要抵御寒冷而漫长的冬天,需要壮怀激烈和奋发有为,需要精心组织和宣传培训,为着收获希望在前进的车轮上不断增添润滑剂。

每年,我们烟草人的工作,都要经历一个从育苗播种到苗床管理、整地理墒、大田移栽、中耕管理,再到科学烘烤、分级梱包、烟叶交售的过程。烟农朋友们种烟工序繁多,十分辛苦。而每逢寒冬腊月,便是烤烟育苗播种的季节。为减轻烟农负担,烟草部门自己动手研发出了多种育苗播种器,更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出了播种机,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近年来,我们又转变了烟叶生产方式,各烟区纷纷组织专业户实行商品化育苗,只待移栽最佳节令一到,烟农只需要出点成本钱就可以将壮实的烟苗领去移栽。在育苗现场,我们看着大型播种机极富节奏地播着烟种,一头是育苗盘不停地进,另一头是播好种子的漂盘不停地出。不一会,一个大池子就摆满了漂盘,把个烟草农业现代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在烤烟育苗播种前,烟草部门还要做很多准备工作。首先要进行全年烤烟生产工作谋划,召开烤烟工作会议,总结过去生产工作中的不足,提出解决办法,并安排部署下年工作,分解烟叶工作目标任务。各烟区按照分解的任务,依据新的措施办法落实下步工作。单是育苗工作,按照种植面积定出各品种的用种量,要提前进行种子就位和其它育苗物资就位,接下来要选择好育苗专业户,再进行育苗场地清理、育苗盘消毒、用水准备等,还要制定***全年育苗实施方案,待节令一到才能进行播种。整个播种期,由于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专业化育苗工作人员十分辛苦,培育适龄壮苗实属不易。

或许是烟草文化的渗透,或许是烟草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或许是有一支团结务实的班子能带领队伍团结干事的缘故,宣威烟草人不会骄傲自满,不会懈怠不前,不会只满足现状,他们依旧在岗位上,依旧在育苗点,依旧在烟田里。新的一年孕育着新的生机、新的希望,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鼓起了勇气,坚定了信心,树起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透过育苗点顶风雪、冒严寒播种的场景,我们仿佛看到了整地移栽中耕、烘烤分级交售的画面,这是走向希望的画面,也是继续发展的画面。一个个穿着工作服紧张播种的技术能手,正在进行着连续作战,“梯度育苗、一乡一品、严格规范、烟种台账、苗床管理……”都在走实现自己的理想之路,都在走收获金黄的希望之路。老中青,传帮带,育苗点,烟田里,总把冬天当春天,总把岗位当做责任田,激起的是工作的燃情火花,扬起的是理想的风帆。相信,烟草的彩虹一定能够常现!

鲁迅曾经说过: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可见,现代烟草、卓越烟草、大成文化便是我们烟草人常走的必由之路。前面的灯塔是***建之光,永远闪烁在育苗工场、田间地头和***管理、卷烟市场,不论是朗朗的晴天,还是阴霾的风雨天,还是数九寒天的风雪祥瑞路。总有***建之光长明,照亮了我们的科技之路,消除了我们的惰性,赶走了我们的颓废,为我们鼓起了勇气,正不畏严寒育苗播种,不畏酷暑抗旱移栽,不畏秋风中耕管理,不畏阴雨连绵规范收购烟叶,最终走向成熟发展的彼岸。

敢于追寻梦想的邓蓉花

出生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童坊镇的邓蓉花,从卫校毕业就进入医院工作,做一名白衣天使,服务需要帮助的人。蓉花在工作之余,做起了“代购”,积攒了不少粉丝。但日子久了,她觉得“代购”并不能完全发挥她的潜能,觉得应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更大的梦想。于是,她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捧,在童坊镇大埔村下村经营起了上下两层300多平方米的百货超市,成为当地有名的零售行家。

返乡创业,方便邻里造福家乡

蓉花创业梦想,来自一次踏春之旅。

春天的某一天,难得空闲的蓉花,在周未举家骑上自行车来到出生的小村庄游玩。每到一处,都能看到村里的变化,一天下来,让蓉花感触最深的是,乡村道路的改变、村里环境的转变,到处是花的海洋,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村里越来越漂亮了,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了。

此行让这个努力走出农村的蓉花姑娘,突然有了回村创业的冲动。看着年迈的母亲经营着的拐角小店,有点脱离了现代经营理念,辛苦又不赚钱,更加坚定了她的创业梦想。于是,她辞职开始了自己的梦想,走上回乡创业之路。

蓉花加入创业青年的队伍之后,她把拐角小店进行重新梳理,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把店铺重新进行规划。建立起花园式的休闲购物环境,在她店铺收银区左边种植了各种花草,配上了各种精致的桌椅及茶具,让消费者在购物之余,歇歇脚,让空闲的村民,拉拉家常,给他们家的感觉。在收银的另一角,她建立起小朋友娱乐区域,供村里的小朋友周未游玩。环境的改变吸引着周边小村的村民来购物、娱乐。现在,蓉花百货超市远近闻名,成为附近村民购物首先之店。

借鸡生蛋,累积忠实消费者

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蓉花的百货超市也受到不小的***,生意一落千丈,一天下来做不了几单生意。每天看着门外来来往往的村民到镇上取快递,蓉花心里七上八下,怎样才能挽回这些一直光顾百货超市的村民,蓉花陷入深深的沉思。

“网上买东西很方便,不但种类多,而且价格也实惠,现在买菜买肉都能在橙心优选、美团优选。但我们边远山区的村民取快递包裹要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有时碰上农忙季节,无法及时到镇上取,要是能送到家就好了。”听了村民这些话,蓉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何不搭上这个平台借鸡生蛋?于是,蓉花开始行动,她找到多家快递公司进行沟通,承诺第一时间送货入户,互惠互利,达成合作意向。

有了合作平台,蓉花借助这个平台建起了村民小档案,规划好线路,方便在每次送货的时候,做一个规定动作,那就是给同一路线村民挂上一个电话,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带点其它生活用品,形成采送一体。就是这样一个小小举动,再次焕发蓉花百货超市的生意,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的黏性。

经商不忘本,建立爱心医用区

走进蓉花百货超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区域,分别是商品购物区、业务洽谈区、爱心医用区。各个区域整洁有序,村民根据需要选择区域。

生意越来越好的蓉花,没有忘记自己多年在卫校学习的知识,多年从医工作累积的经验,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有需要的人。蓉花在百货超市的一角专门设立了爱心医用区,采购一些风油精、创口贴等一些简便医用品。区域设计好了,每天忙碌的蓉花都会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坐镇在这个区域,力所能及的帮助村民。久而久之,村民都热情的称呼蓉花为“美丽村医”。

如今,蓉花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富裕。不满足于现状的她,正在描绘着自己的电商新蓝图,及时充电,每天坚持学习营销和商务管理类知识,让家乡的特产被更多人知道,带领大家走向致富之路。

林月荣:从90后“归雁”到“四点半爸爸”

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都有一颗牵挂家乡的心。浙江温州龙港市世纪科技创业园的一间小小的便利店,成为了90后“归雁”林月荣的“创业巢”和服务社会的“暖心屋”。

图为林月荣的便利店由龙港市慈善总会授牌成立“我为群众办实事”户外劳动者便民服务站点。黄贝妮/摄

秉承初心 成为敢闯敢试的“创业青年”

2018年,在一线城市杭州漂泊6年之后,林月荣回到了家乡。从创办会计事务所,到做电力销售,他尝试着在这座从小生活的小城闯出一番天地。一路兜兜转转,在2021年,他终于在工业园区盘下了一间店面,从此成为了“店主小林”。

“在外漂泊的那几年,我常常有一种‘无根’的孤独感,但在这里,家乡的人和事都带着温度,让我一下子就有了归属感!”在外漂泊归多年的“店主小林”终于叶落归根。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创业青年”林月荣开始面临数字化经营转型的考验。在龙港市烟草***局(分公司)客户经理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林月荣给小店安装上了双屏机,快速培养起运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查流水、盘库存、算毛利、线上订货等一系列技能,掌握了结合电子经营指导书和运用“终端画像”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方法。同时,他更加注重规范经营,明码标价,积极参与“诚信互助小组”,通过交流分享经验,切实提升了经营本领。

在林月荣的努力下,这间小小的便利店迈开了数字化经营的步伐,“指尖上的经营”让林月荣的创业之路渲染上便捷、智能和高效的“数字化色彩”,也让他的“还巢之旅”更加扎实稳健。

播撒爱心  成为身体力行的“公益达人”

毕业于警察学院的林月荣始终秉持着服务为民、奉献社会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他曾积极参与马拉松比赛、烟花节等重要执勤任务,连续多年在线上公益平台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进行慈善捐款,参与无偿献血2次;回乡创业后,有着在外打拼经历的他是周边外来务工青年倾吐衷肠的“心灵导师”,他把便利店经营成了异乡人的“深夜食堂”。

图为林月荣引导户外劳动者从“驿管家”中扫码领取便民物资。黄贝妮/摄

自便利店被打造为“香溢红色驿站”之后,服务群众更成为了他生活经营的一部分。为了给周边百姓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林月荣和龙港市烟草***局(分公司)的志愿者们一起不断拓宽红色驿站的服务范围和渠道,搭建户外桌椅,打造“流动书亭”,积极开展“红色宣讲”“夏日送清茶”“清风阅读”“家门口的鉴别咨询站”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实实在在的便民服务收获了周边群众的好评。

守护童心  成为陪伴成长的“四点半爸爸”

林月荣的便利店坐落在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多,大部分学龄期的随迁子女进入了本地的学校就读,但孩子们课后无人看护的现象十分普遍。

林月荣留意到这样的情况后,主动承担起帮助照看和陪伴孩子们的责任。他专门为便利店配置图书、绘本、文具和孩子们喜爱的零食,让随迁子女们在“校—家”这段过渡时间里能够快乐安全地进行阅读、游戏和作业等一系列活动。

“我们家孩子一放学、一到周末就往便利店里跑,有时候我也忙得没时间看他,但把孩子放小林那里,我一百个放心!”孩子们课余时间“缺失”陪伴和管理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90后”的林月荣也成为了孩子们信任、依靠的“四点半爸爸”。

“曾经的我也是一个在外漂泊的异乡人,返乡创业的经历让我无比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事业和生活,我会继续扎根故土,将这小店方寸之间的温暖传递给更广阔的社会!”林月荣以身体力行回馈这片故乡热土。

种烟增收共致富

村民在周德春的烟田里务工。(资料图片)

“常姐,我把你这段时间的工钱送来了,过年后再请你来帮我种烟啊。”1月24 日,湖北咸丰县坪坝营镇苟家营村一组烟农周德春顶风冒雪将1200多元现金送到一名帮工手中,并邀请她年后继续到烟田当帮工,共同奔向种烟致富奔小康之路。

周德春是一个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种地好把式。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烟叶技术员的指导下种烟“淘金”,学得了一手过硬的科学种烟技术。10年前,周德春看中咸丰县适宜种植优质烟叶土地、气候等条件,抓住该县吸纳种烟能人、培育职业烟农队伍,加快推进烟草产业发展的机会,毅然从来凤县来到苟家营村“安营扎寨”,成为外县来的一名“种烟客”。

在镇、村干部和烟叶技术员协调帮助下,周德春择优租赁村民的闲置土地,与烟草部门签订合同,开始规模化种烟。几年间,他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优秀职业烟农。

“我到这里种烟的这些年,每年卖烟叶的收入,除去租地、买肥料和劳务支出等开支后,不仅自己有10多万元进‘腰包’,还能给帮我种烟的10多名乡亲带来近10万块钱的收入。”周德春租赁村民的闲置土地,聘用当地村民当帮工,自己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还为苟家营村部分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的机会。

“我每年都有不错的收成,离不开镇、村干部和烟叶技术员的帮助和指导,更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周德春常怀感恩之心,对家庭相对较困难的村民多有照顾,常常优先聘用他们在烟田务工增收。

长期给周德春当帮工的苟家营村七组村民冉江琼庆幸在家门口找到了务工增收的机会:“周老板请我帮他种烟,我在家门口找到了生财路,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有了不掉队的底气和信心。”

冉江琼一家原本依靠老公做点小本生意赚钱维持家庭开销,日子过得不宽裕,她因需要在家照顾孩子上学读书,不能外出务工,无法为家庭增加收入。周德春来苟家营村种烟后,在烟叶生产各个环节都请她当帮工。

“我一年至少能到周老板的烟田里做130多天活路,务工收入有1万多元。”有了这份劳动收入,冉江琼一家日子过得更红火了。

苟家营村十一组村民莫荣仙家中,上有年近八旬的老人需要照看,下有年幼的孩子还在读书。丈夫外出务工,她留守在家无事可做。把土地租赁给周德春种烟后,她也常常穿行在周德春的烟田里当帮工,因为踏实肯干、有号召力,被周德春聘为领班。“我帮周老板种烟,加上土地租赁收入,一年能拿到2万多块钱。”

“周德春在这里种烟,既盘活了部分村民的闲置土地,又为10多名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的机会,为我们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苟家营村的村干部一说起周德春,总是要伸出大拇指。

“能携手与大家同走增收致富道路,何乐而不为!”在周德春看来,这是一条发家致富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双赢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