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利特的烟斗与米罗的照片,形式与思维的两种互逆的方式
马格利特《你看见的不是烟斗》
“放荡”、“野蛮”、“不正经”,吸烟的女性仍在经历艰难的去污名化
香烟,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一种消费品,同时,可能也是带有最多文化符号的消费品。
气质、性格、文化,以及性暗示……香烟背后的种种意味皆是它在演化的过程中诞生的。虽然在祛魅的现代,香烟在更多时候意味着尼古丁或肺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文化变迁所留下的痕迹,会在短时间内一直流传。在不同的小说、电影场景中,我们都曾经也在继续被描绘手执一根香烟,在袅袅烟雾中思索人生的人物形象。
香烟对男性而言,曾首先意味着野蛮文化和下层社会,后来又成为精英社会和文化人士爱不释手的物品;而对女性来说,香烟有着更复杂的意味,它曾经在世界范围内意味着“不道德”或性情放荡,后来又成为某种文化精英女性的代表性符号。如今,女性吸烟则与男性吸烟一样,是一件颇为稀松平常的事情,但为了抵达这个稀松平常的处境,背后却有无数次观念的更迭与争夺。
从“放荡”到“知性”,吸烟的女性仍在经历一个艰难的“去污名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还要继续下去。
在魅态摄影史中,有一张已经成为经典的照片,《吸烟的苏西》:
英国摄影师尼克·科纳特,《吸烟的苏西》,1988年。
这张照片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魅力,除了浓郁并略显诡谲的背景色外,还有对比强烈的光线,***的坐姿,扭曲的手腕,由设计师特制的服装,以及很重要的一点——从苏西的指尖缓缓升起的香烟。可以说,这根香烟让整张照片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感,为照片中的***增添了反叛与自由的精神意味。假如没有这根香烟,她或许只是摄影师镜头下又一个时装***,而现在,她成了整个摄影过程的主角,以及美学张力的中心。
然而,想象一下,假如在这张照片里,苏西手中拿着的不是一根现代工业生产的香烟,而是南美的粗雪茄,那么整张照片是否还会有相应的美学效果。为什么现在商店里能买到的,只有纤细和更纤细的卷烟?而当我们提到雪茄或大烟斗的时候,脑中蹦出的总是带着金戒指的手指、福尔摩斯式的鸭舌帽以及留着八字胡的老男人——总之不会是年轻的男士或女士。在现存的作家与艺术家肖像照中,有一大批人都会叼着一根香烟出镜,而选择雪茄和烟斗的人实在寥寥——更不用提烟枪、水烟和鼻烟了。除了哲学家萨特,他会选择烟斗是因为他坚信烟斗在哲学上属于“存在”,而香烟属于“虚无”。
如果把香烟视为定格画面上的一个符号,它总是具有太多意味,让它的使用者们具有一种额外的气质,让那些叼着香烟的作家看上去总是在乐观或悲伤地思考着什么,让女性显得更具叛逆和个性。
诺奖诗人辛波斯卡
从阳性词变成阴性词
香烟如何与女性建立联系?
15世纪末,当西班牙探险家抵达南美大陆的时候,他们在印第安人中发现了一种被称为“达巴科”(Tobacco)的魔草。当地人把这种植物晒干,然后卷在棕榈叶里吸食,在很多部落里这种烟草被当做药物使用,它可以涂抹在腹部加热来治疗疾病,可以在战争时期驱逐饥饿感,可以使人亢奋、愉悦。
不同部落使用烟草的方法各不相同(有些部落只有男人吸烟草,有些部落男女皆使用大量烟草,有些部落则完全拒绝烟草),在吸烟草时,有部落会使用棕榈叶,也有部落使用中空的植物茎秆吸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家把烟草带回欧洲之前,它的形态要远比现在的雪茄还要粗糙,即使最精巧的一种,其直径也超过了手指。
《香烟:一个人类痼习的文化研究》
作者:理查德·克莱恩
译者:乐晓飞
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6月
传入欧洲后,烟草迅速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国家风靡起来,由于需求量、种植量和进口量都足够庞大,烟草价格迅速下降,成为普通大众也能消费的日常用品。虽然在不同国家,对待烟草的态度依旧是一部大众与上流社会的阶层对抗史。尤其在天主教保守氛围浓厚的西班牙,当烟草在15世纪末第一次传入的时候,就引发了宗教上的争论,教会把这种外来品称为“黑弥撒”。罗德里戈·德·杰雷兹(此人是哥伦布手下的水手,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个吸烟的人)于1498年在巴塞罗那街头因吸烟被捕,理由是“施行妖术”,并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但纵使以保守呆滞著称的西班牙教会,也无法阻止世俗化的趋势,尤其当边缘地区的教士们都开始边做弥撒边抽烟的时候,烟草最终还是从水手等下等阶层传向了大众。当时欧洲人吸食烟草的方式和印第安人差不多,要么吸卷烟,要么用一根改良版的烟枪,唯独法国例外。
作为推崇贵族气质的法国,他们无法接受像野蛮的印第安人一样的吸烟方式,他们只接受鼻烟。而且,直到18世纪以前,女性抽烟在法国都被视为一项禁忌,与之相对的,法国男性抽烟则被列入贵族的礼仪规范。当西班牙从法国那里接受启蒙运动影响时,西班牙人也开始抛弃烟枪,采用鼻烟的吸食方式。但在随后的法国大革命中,贵族鼻烟的对立物开始盛行,皇帝贵族们喜欢抽鼻烟,而民众则选择卷烟和雪茄,后者象征着博爱、自由等新时代的价值观。然而到了19世纪,雪茄在大众化的同时成本也不断攀升,于是法国人开始用纸卷烟,它比雪茄更精细,更易燃,便捷快速,更有现代化的意味。与雪茄相比,它也显得更轻盈,于是雪茄开始成为男性的象征,而烟卷则逐渐女性化。
1924年的万宝路广告。在首次出现时,万宝路主打女性市场,并设计了过滤嘴,让吸烟看上去更加优雅体面。香烟也在形式上更加女性化。
与之相对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二战期间的美国士兵把万宝路、骆驼、好彩等香烟带向了全世界。
战后,万宝路也改变了销售思路,开始在海报上使用牛仔或强健男子的形象。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香烟都让那个时代的性别特征更加明显。
而谈及具体的女性吸烟形象,还需追溯到文学与影视作品。1848年,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文章中出现了“香烟”这个词,在《1848年沙龙》里,波德莱尔把阳性名词le cigare变成了带有-ette的阴性词cigarette,以此暗示香烟所具有的柔媚特质。而在15年前,正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首次做出了这样的改变。在乔治·桑之后,香烟与女性之间的暗示开始蔓生,在19世纪的大量法国文学作品中,想让一个女性角色显得邪魅、放浪、诱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她和香烟写在一起。
在这些作品中,又以法国小说家梅里美塑造的“卡门”影响力最大。
梅里美的小说本身就充满异域和邪魅的风情,卡门作为他创造的最知名角色,更是从骨子里就充满不可驯服的烈性以及强烈的自由情感,正如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她仿佛一个美丽的魔鬼,可以让男主角瞬间爱上她并为之神魂颠倒,也可以说走就走,毫不在乎死亡的威胁。而香烟也成为衬托卡门个人魅力的一个配件,在当时的法国,女士吸烟依旧带有禁忌色彩,男士也最好不要当着女性的面吸烟,但是卡门十分喜欢香烟的味道。随着《卡门》戏剧的走红,这个魅力十足的角色也让香烟染上了卡门式的女性色彩:自由,叛逆,***。
“卡门”成为“女吸烟者”代名词的同时,也给香烟带去了吉普赛色彩——在小说中,卡门是一位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在吉普赛文化中,女性往往自由奔放,并带有些许放荡的性质,她们可以在露天的河水中沐浴,丝毫不在意旁边是否有男性围观,这在当时的法国是相当大胆的。在《烟火撩人》中,法国的当代史教授努里松认为卡门就是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女烟民,她在成为“***撩人”的代名词的同时,也让香烟成为放浪与诱惑的象征。
《卡门》剧照
在18至19世纪,法国诞生了大量与社会风俗相关的文学作品。香烟在这些作品中从不缺席,但也并未与正当的情爱关系联系在一起,它们大多出现在***的手里,当被男方抛弃或者被警察质询的时候,通常会靠在墙角抽一支香烟,男性亦是如此。当时的***经常被称作“吸烟的女人”。女性在公共场合吸烟,终归不算一件体面事。她们看起来总是带有***意味。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20年代之后,得益于欧洲的女性解放运动、美国的烟草广告和好莱坞电影,才有所好转。
手执香烟的香奈儿,奥黛丽·赫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女性也开始寻求自身解放。
女性喜欢剪短头发、穿长裙,并迷恋加长的烟嘴。就像摆脱袜带和***一样,吸烟成为了象征自由的行为。
大量的运动员、作家和艺术家也提倡女性大胆吸烟,并将此视为一种魅力。图为手执香烟的可可·香奈儿。
从好莱坞中走出的奥黛丽·赫本,是一个绝对现代的、优雅的、世界化的女性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香烟从不缺席,它在电影中扮演着“气质”的角色。奥黛丽·赫本作为十分喜爱香烟的女性,把这种气质发挥到了极致。
奥黛丽·赫本,手执一根长烟杆。
在《蒂凡尼的早餐》中,奥黛丽·赫本的那根烟杆枪犹如一根魔术法杖,在多年之后,这成为了赫本的形象标志。后来的人在模仿奥黛丽·赫本的时候,都会在手里拿上一根。那本魔法棒成为了赫本的本体。正如萨特所思考的那个“存在”与“虚无”的哲学问题一样,标志性的复古长烟杆成为了赫本的存在,它定义着赫本,同时它也被赫本的魅力所定义。这种长烟杆既是时代的象征,也是香烟女性化的极致——想象一下,如果让五十岁的美国西部金矿主叼着一根纤细的长烟杆,画面会失去美感显得十分违和。
才女与***
中国女性吸烟的“污名史”
而在大陆另一侧的中国,烟草的发展也与女性染上了关系。不过这并非得益于某部文学作品,中国女性与烟草的联系更多地来自现实。
《烟火撩人》
作者:(法)迪迪埃·努里松
译者:陈睿 李敏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10月
烟草早在16世纪便经由菲律宾,传播到中国福建。
1611年,一位名叫姚旅的福建人在笔记《露书》中记载了烟草种植的情况。而到了17世纪末,烟草在中国已经极度流行,上到精英人士,下至黎民百姓,无论男女都有吸食烟草的习惯。清朝诗人厉鹗写道,“今日伟男髻女,无人不嗜”。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清朝连部分儿童都有吸旱烟的习惯,“孩子们一到他们能手执烟筒时,就由父母教他们吸烟”,当时的父母相信吸烟能帮助小孩子抵御疾病,强身健体,而女子吸烟自然更不是稀罕事。这与满清贵族喜欢吸烟袋的习俗有关,也与江南人文坚信烟草有益于身体健康有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都坚信烟草有入药作用,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无害,被誉为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但在中国古代,女性吸烟也有诸多禁忌。其中一项便是不能在公共场合当众吸烟,否则会被视为行为不检、有损清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烟女性与性暗示之间的关联由来已久,在明代的青楼中,江南名妓便会用香烟招待客人,与来者饮宴交谈。明朝灭亡后,清军对江南地区展开了大规模屠城,江南名盛一时的青楼文化就此消陨。几年后,清朝统治者开始重建江南,也随之重建了青楼文化,把香烟作为一种礼仪来招待客人的风俗恢复了生机,有研究者指出,对当时的娱乐场所来说,吸烟不仅放松身心,同时也带有对明王朝的缅怀之情。无论这种对明王朝缅怀的情节是否迅速消散,香烟和***以及性暗示之间的联系还是保留了下来。“烟花”成为***的委婉称谓。而在如《儿女英雄传》之类的清代小说中,也描述了香烟和性之间的联系,男性也认为香烟具有辅助***的功能。
明清时期描绘女性吸烟的画作。
美国学者戴真兰曾经分析过清朝的贞节文化,他记述过几起丑陋的***案:一个女人仅仅是因为在家门口抽烟,便被陌生男性视为愿意发生不正当关系的***,从而入室***。也有丈夫看到妻子抽烟,便怀疑她与其他人发生了奸情,由此引发凶杀案。
但与这种情况相对的,则是吸烟女性的另一种身份:精英妇女。在明清时代,大多数女性都吸烟,而上层与底层的区别则在于吸烟的场合。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面前吸烟是放荡的、底层的行为,而在私密场合吸烟则视为良好教养,尤其是文人阶层,他们很喜欢在优雅的空间里和女性一起吸烟,谈论风雅,并且以“烟花”为题材作诗。至于为什么普通女性没有办法像精英妇女那样在私密空间抽烟,则有着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例如,普通女性必然只能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没有打理的丫鬟,也没有文人集会,即使在私密的闺房里抽烟,香烟散发的味道也会弥漫整个房屋,而精英女性的生活空间要宽敞得多。
《中国烟草史》
作者:(美)班凯乐
译者:皇甫秋实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不管怎么说,吸烟女性的这两种割裂的身份一直被保持了下去,并且在不同时期遭遇了污名化。儒学卫道士坚持认为吸烟是“坏女性”的表现,一个道德良好的女人永远不应该吸烟。清朝结束后,到了***时期,吸烟的女性依然***成两极,要么代表着放浪的上海***,要么代表着摩登化的、受过精英教育的现代女性。最近的大半个世纪,吸烟的女性则迎来了一段更加污名化的时期,吸烟开始与奢侈糜烂、资产阶级情结、不守规矩、毒害民族等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
据资料统计,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女性吸烟的比例降到了历史新低的3%,与明清时期几乎人人吸烟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倘若基于吸烟有害健康的考虑,所以放弃吸烟,这对身体来说是个很好的选择,但禁烟这一行为不应建立在“污名化”的基础上。“吸烟=不正当女性”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除了观念之外,吸烟也与现代中国的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时期,她们的个人收入只能拿来养家糊口,没有经济能力来承担烟草的开销。
因此,当今天的年轻女性开始重新拿起香烟的时候,如同文章开头的那张照片,它具有了很多意味,包括自由叛逆的精神、***的社会地位以及单纯的美学魅力。
当然,我们无需再给“吸烟”这个行为赋予太多解读意味,尽管它看上去是一件与“现代禁烟社会”相悖的举动,它在形象背后总是会有些意涵——但就像人在某个时刻需要喝一杯酒排忧解愁,或者感受一下人生虚无一样,吸烟也不过是诸多日常行为中的一种。相对于“大众吸烟时代已经过去了”的期待,我们倒更愿意说“大众给吸烟者赋予某个形象意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最终,一种更舒服的状态或许是:让吸烟与否成为一个稀松平常的选择,一件只与在场的人健康相关的事情,一个与任何文化标签无关的动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方烟斗,蕴情怀
烟斗是男人最好的饰物与玩物。
它代表着男人独有的阳刚、成熟与勇敢。点燃案台上一方精致的烟斗,飘飞的烟雾,伴着烟草燃烧时发出的窸窣声,织起了一块朦胧的帘幕,这块轻纱将万物的嘈杂都隔绝在外。
任世间云卷云舒,于一斗烟一缕香中静观花开花败,这便是品斗尝烟之趣。
马克·吐温曾说:“如果天堂里没有烟斗,我宁愿选择地狱。”由此可见烟斗在人心中的地位。
现如今烟斗早已从单纯的烟具跻身于收藏品的行列,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用,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奇特的造型、罕见的质地、复杂的工艺,以及经过时间考验的工艺……
从油画中走出的烟斗
为什么说“抽烟斗才是注重享受的人?抽烟喝酒就是俗人了吗”,你可以看看各大博物馆里陈列的油画,尤其是男性肖像,近三分之一都是拿着或者叼着烟斗的。
19世纪,塞尚在自己的画作《玩牌者》中,更将自己身感受与烟斗融合,加入他与烟斗或者抽食烟斗的内容。
19世纪还有一位杰出艺术家就是梵高,他在《自由像》中也将烟斗加入了进去。
20世纪初,勃拉克的《小提琴和烟斗》等作品的问世开始真正上的将烟斗推上艺术的风口浪尖。
除了油画身边也有不少名人也是烟斗客。
据爱因斯坦回忆,自己在工作时,会在桌子上摆上一排烟斗,思考时就点上一根,他还曾坦言说:“我相信抽烟斗有助于冷静、客观地判断人世间的大小事情。”
曾经上过《时尚先生》封面的著名画家黄永玉先也是烟斗客,不仅是平时的照片中经常出现烟斗的身影,就连登封面也是烟斗不离口,可见他对烟斗的“宠爱”。
从容烟客
在社会中,人们总是从一些小细节判断他人,如一根领带、一双袜子,或者一支笔。而烟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它雄踞在人的脸上,将一个人的个性十足地刻画出来。
烟斗吸烟是男人最原始的吸烟方式,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就用玉米芯制成的长柄烟具吸食烟叶。用烟斗是印第安人的一种崇高的礼仪。
后来,探险家们把“新大陆”的烟斗带到了欧洲。在16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女士们流行享用从“新大陆”带回的巧克力,而男士们的时尚则是用烟斗。到了18世纪,英国的工匠***出了石楠根烟斗,法国的工匠***出了海泡石烟斗,烟斗的制作技术由此达到了高峰,并形成诸多烟斗艺术流派,也逐渐成为男人的必需品。
每一个烟斗无疑都有各自本身的特点,而且作为一个男士最私人的物品,烟斗与主人的亲密程度要超过任何人。
脱离现实的冥想
除了欣赏烟斗形式上的艺术美,更让玩家迷恋沉醉的是它的精神特征。抽烟斗的享受有如冥想,气定神开。抽烟斗的节奏甚至成为抽烟斗艺术中的艺术。
所谓的节奏,亦是“中庸之道”,既保持合理的抽吸次数,又能使烟草不断保持燃烧,细啜轻吐的享受烟斗,温和而有节制,以求达到人斗合一的境界。闲适时,装上一斗,既可沉思冥想片刻,亦可随手翻起一本闲书,边抽边读;当然也可以倒一杯威士忌,或泡一盅茶,寻求不同形式的芳香撞击而起的惊喜……
即便是不喜烟草,执起这精美的一斗烟枪,遐想细小配件之美
在日夜把玩中享受这男人味十足的弧度与触感,日积月累,烟斗表面浮起油脂般细腻美丽的包浆就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
与香烟之区别
抽烟斗不能像抽香烟一样,一口气将烟吸到肺里。抽烟斗要像品尝好酒一般,轻含烟斗,用自然呼吸先吹一口,再轻吸一口,让口腔的每一寸都细细品味各种烟草的特殊韵味,然后将它从鼻子或嘴慢慢地吐出来,而非吞下去
这也是抽烟斗无害于健康的道理。抽烟斗从头到尾自己是主人,一定要在身心皆平静的时候,才能享受它的乐趣。
烟斗客中一直流行着一个很生动的比喻:香烟像艳遇——快餐式的味道,且风险较大;雪茄像***——不单可以解决***,且花费巨大;烟斗像妻子——花费不多,一次添置,长久维系,常伴终生。
在萨特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里,萨特甚至将烟斗作为一个哲学例证。他认为香烟是“虚无”的象征,是抽象的、没有固有的特性、容易消失的物体;而烟斗则是“存在”的象征:“烟斗就放在那儿,在桌子上,***存在着,平平常常。我把它拿到手上,我抚摸着它,注视着它,以使自己获得拥有感。”
香烟与烟斗在身份上也略有不同。香烟的使用时间常常是在紧张、恐惧、不安、疲惫的时候使用,而烟斗则必须在闲适的时候从容地去享受。
比如我们在看电影时,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公式化的情节:那些犯罪分子在接受审讯的时候,往往会对警察请求:“能给我一支烟吗?”这个时候,即使给他一只烟斗,恐怕他也没有心情抽一口。
烟斗与香烟的区别就在于此,香烟是为了缓解疲惫、紧张,而烟斗则必须在闲适的时候从容享受。烟可以一支接一支地抽,而一支抽过的烟斗,必须得给它时间完全冷却后,才能再装上一斗。
一支8厘米长的香烟,大约可以燃烧8分钟;而享用一斗烟丝,则需要40分钟甚至更久。香烟可以根据心情随时加快燃烧的速度,而烟斗是一种温和而有节制的享受。
对于达到一定段位的资深烟斗客来说,用烟斗抽烟的最高境界是“不温不火”吸快了会烫到手和嘴,而吸慢了又可能会熄火。用烟斗需要一定的技巧、经验和修养,在某种程度上说,用烟斗不但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过程。可以说,一个男人只有***到一定的人生境界,才可能把握好自己的烟斗。
烟具:烟文化的缩影
烟草流入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人们在烟草吸食过程中***了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吸烟用具,在追寻“烟文化”踪迹时,烟具为我们展示出“烟文化”明显的脉络。烟具,一般是指与吸食烟草入其制品有关的工具和用具。烟具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消费者习惯的改变,逐步定型和完善,能明显地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状态、自身的社会地位及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心理心态等。
人类早期的烟具出现在15世纪左右。烟具的造型更接近自然,装饰也只可能是原始而古朴的。烟具随着烟草及其制品进入较为发达的人类社会后,其发展是惊人的。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注意其实用性的同时,更注意其装饰性,而烟具的等级和层次更加鲜明。中期出现角质、骨质、玉石等烟盒。后期则大量出现金属、陶瓷、塑料等制品,进一步发展到镶金嵌银、脱胎漆、景泰兰等工艺品。
常用的烟具主要有旱烟袋,水烟袋,烟吹,烟斗等,这些烟具,有的做工讲究,***精巧,有的美观大方,经济实用,有很强的观赏和收藏价值。随着我国烟草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这些烟具除农村还有少数人使用外,在城市已很难再见到了,但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人来说,只要一提到这些烟具,就会记忆犹新,联想起许多美好的回忆。
“旱烟袋”是吸食烟片或烟丝的,早期称“烟袋”,是历史上民间常用吸烟的器具。后来出现了“水烟袋”,“烟袋”才改称“旱烟袋”。据有关资料显示,***二年(公元1913年)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这种烟具了。“旱烟袋”由烟袋哨、烟袋杆、烟袋锅、烟布袋四部分组成。烟袋哨是安在旱烟袋一端,为人吸用时入口的部位,它的大小是根据烟袋杆的粗细而定的,其质料有铁、铜、玉石等,早期,一般有私家手工作坊加工,价格最昂贵的还要属玉石烟袋哨,当时的一斗麦才能换得一个玉石哨,战争年代也有用子弹壳刻磨而成的。烟袋锅是安在旱烟袋的另一端,以装放烟片或烟丝,用铜、铁、铝等制成。烟袋杆是连节烟袋哨与烟袋锅的吸气通管,最长的有80厘米,最短的有10厘米,其直径有0.5—2厘米。质料用竹、木、铜、铁等多种,以竹管为最多。烟布袋是用来装烟丝或烟片的,一般挂在汗烟袋上,讲究者在上面绣有花型图案,也有外系彩球和珠穗等装饰品的,一般农家用布皮等料制做。这种烟具多为年龄稍高的人使用,早期,在农村可以看到三五个端座的年长吸烟爱好者,聚集闲聊时,手托着旱烟袋,上面挂着烟布袋,一袋烟吸完后在自己便鞋底上轻轻一磕,随手又漫不经心地装一袋,十分瑕意。
水烟袋是通过一道水管来吸食烟叶的,这种烟具颇有趣味,烟箱内装清水,吸食时,在气和水的作用下,发出“咕噜噜噜”的响声。“水烟袋”制作比较复杂,整体全用青铜制作,有烟锅,烟袋杆、小水箱、烟丝盒四部分组成。“水烟袋”以吸烟丝为主,也可吸食烟片。它的特点是:可以自动吹掉烟灰,无焊缝痕迹,有过滤焦油、调和气味、清除燥感的功能,并有减少对人体危害的妙用。一只水烟袋可用几代人。我国民间曾流传着“四四方方一座船,船内有水船外干。只见船上着了火,不见失火着了船。”的迷语,其迷底就是“水烟袋”。可见,水烟袋当时在民间是相当风靡的。“水烟袋”流行后,吸烟爱好者曾以备有“水烟袋”为荣。
烟斗是专用来吸烟丝的,因安放烟丝的地方象“斗”(古代的一种容粮器具)型,故称“烟斗”。“烟斗”柄短而弯,斗内嵌有铜蓖。“烟斗”多用木、竹制作,也有骨制的。“烟斗”用的烟称“烟斗丝”。“烟斗”式样美观,吸用方便,早期常用的旱、水烟袋,大部分曾被它取而代之,“烟斗”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都很受吸烟爱好者的青睐,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元帅就十分宠爱“烟斗”,有一幅肖象画的就是***元帅抽烟时的神态。斯大林同志,一生酷爱抽烟,在我们所见到他的照片或影视资料中,斯大林总是与“烟斗”形影不离。可见,“烟斗”不仅为一般百姓所喜爱,也是一些伟人和领袖们工作和生活的好伴侣。
现在与烟直接有关和间接相关的器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烟文化的范围也必然越来越扩展,烟的道具作用也越来越大。烟草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个小烟斗
在吸烟有害健康这样一个现代医学观点得出的结论面前,我们甚至会忽视烟草行业,给国家带来的巨大财富,从而对吸烟深恶痛绝。
但实际上烟草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伴随着人类从古代走向近代,走向现代,走向当代,而且必然走向未来的一种神奇的植物,它与人类相结合的时间,非常漫长。我们甚至可以说粮食和烟草伴随着人类成长。
在人类文明开始初期,烟草和茶叶一样,实际上是一种药品。人们在社会实践当中发现,烟草可以消除人类的紧张情绪、舒缓神经、减轻疼痛、降低饥饿的感受、提神醒脑、振奋精神。烟草烧成灰以后又是一剂可以快速减轻疼痛、止血杀菌,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科良药。同样跟茶叶一样,烟草的特性,比如芳香,比如有效的让人集中精力,使茶叶和烟草逐步的,从单纯的药品发展成为药食同用,可药可食的生活消费品。和茶叶的发展脉络几乎完全一样,茶叶从单纯的药品,从追求疗效逐步的发展成为追求品尝茶叶的清爽甘甜芳香,而轻视或者忽视,甚至是忽略了它的药用价值,进而发展为似追求口感、享受为主的各种各样的茶叶;烟草也一样,发展到今天的烟草,我们不但不再提它的药用价值,反而在反复的强调它有害健康!作为离开了药用价值的烟草,向消费品发展时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满足各地各类人群的需要,发展出了许许多多的烟草的种类,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吸食烟草的方式方法。
其中比较主流的吸食烟草的方法有三类:
一是最为方便的,在全世界所有的角落都存在的卷烟;
二是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当中比较常见的雪茄烟;
三是受众逐渐减少,但一直长盛不衰的用烟斗品吸烟草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对工具、对烟草的质量、对吸食烟草者的技艺,都有很高的要求,甚至对品吸的场合、着装、交谈的语气话题,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两个字麻烦,所以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中,被芸芸众生抛弃。但同时又受到一群不怕麻烦,自找麻烦的烟友的极力追捧,在西方国家用烟斗品吸烟草,站在了烟草行业或者吸烟人群,这个不健康群体鄙视链的顶端。
用烟斗品吸烟草,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烟斗。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出土的实物烟斗距今已经3000多年,是在北美发现的。因此在烟草历史中,人们往往就认为是印第安人,最先把烟草和人类结合在一起,也由此认为人们吸食烟草最古老,最传统的方式就是用烟斗吸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作为品吸烟草的主要工具烟斗,也发展出了众多的款式。正如我们喝茶用的紫砂壶,有了曼生18式,有了供春壶有了大彬壶有了孟臣罐一样,烟斗的款式也是长长短短大大小小弯弯直直五彩缤纷,也正如我们普罗大众认为泡茶最好的壶是宜兴用紫砂材料做的壶一样(这个不认同),做烟斗的材料,也被公认被认定为两种:一是生长在地中海沿岸的石楠根;二是一种矿物质,要挖很深的洞去开采的叫海泡石。
今天给大家展示的这一个烟斗,就是用石楠根制作的。与其他我们通常所见的烟斗不同,这一个小烟斗是一个旅行斗。它的设计非常巧妙,通过简单的把烟嘴内折就可以极大的缩小烟斗的体积,方便携带。斗身由一整块石楠根雕刻而成,这一块石楠根,虽然没有人们追捧的火焰纹鸟眼纹,但其木纹致密美观,自然天成。特别是没有批灰,没有上漆没有补眼,说明了这是一块上好的天然材料。其自然内敛的颜色,与交错的木纹相结合,不由得让人想起所谓低调的奢华这样一句话。这个斗的嘴,设计的非常巧妙合理。使用金属滤芯,减小旅行携物量。更采用了一个弯曲度非常高的斗嘴设计,一方面可以通过内折减小它的体积,更重要的是因为嘴身比较短,弯曲度越高,就越容易降低在品吸烟草过程当中,烟气蒸汽对舌头牙齿的伤害,同时又与半圆形的斗身形成一个完美的角度,具有很高的审美追求。这样一只小斗,即使不用来品吸烟草,仅拿在手里细细把玩,也是能让人赏心悦目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