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默默无闻的实干者
在陕西中烟汉中卷烟厂卷包车间滤嘴生产线上,有一位默默无闻的实干者,他兢兢业业工作,确保嘴棒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做到安全生产,增加经济效益,为车间卷烟生产甘当“老黄牛”,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这个人就是汉中卷烟厂卷包车间滤嘴生产线设备轮保组组长周凤军。
周凤军,汉中市南郑区郭滩镇人,1969年11月生,身高1.60米,为人质朴、善良,不多言多语。1989年进厂,刚开始开过卷烟机,后来从事与嘴棒成型设备有关的工作。先后当辅助工3年,操作工15年,维修工10多年,淡泊名利,扎根一线默默奉献。他曾被车间树为标杆,他有一个原则就是把本职工作干好。嘴棒生产线并不简单,技术含量丝毫不亚于卷烟生产。一旦出问题,影响面比较广泛。实际上,嘴棒对烟支、吸食质量影响很大。周凤军喜欢嘴棒生产工作,一直沿着嘴棒成型技术的路子往前走。当过两次厂里先进工作者。
用精湛技能打造滤嘴精品
周凤军在技术上善钻研,经常实践琢磨,平时爱看专业资料,爱网上搜集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长本事。据车间魏平夷工程师介绍,周凤军在设备维修方面很有一套经验,现在是领军人物、技术骨干。设备上的疑难杂症他一上手就妙手回春,手到擒拿。烟枪、刀盘切割装置维修上他有独到技巧,一般在一个小时内就能修好。在技术修理方面讲求精益求精,刀头、喇叭嘴、砂轮等部位修理要求精度高,他的经验非常丰富,凭借经验很快可以调好机子。对嘴棒质量一丝不苟地讲究和追求,搭口的宽度、位置把握得很好,对圆周也把握得很有功夫,能采取有效措施,快速高效地修理设备。
在新线生产中,周凤军对设备维修模式由传统模式转向预防性维修为主、现场维修为辅模式非常重视,颇有心得和体会,确保设备运行状况良好,嘴棒质量稳定提高,设备全速运行技术稳定。平时设备精益管理和新型预防维修模式对生产质量促进很大。设备点检、巡检、预防维修体制、制度不断完善。车间5台KDF2成型机、4台YF24B发射机接收机,点多,面广,工作量大,周凤军根据生产实际做好设备维修工作,整个滤嘴生产线新线从2013年10月底到现在8年来设备运行稳定高效。由于注重事前预防维修,加强与操作工沟通,把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在轮保、跟班等方面把隐患问题解决好。
周凤军在车间嘴棒生产线设备小改小革、技术创新、TPM体系等方面,是骨干分子,主动找设备改进点,思考研究,改进创新,解决疑难杂症,完善设备性能。他本人参加过省2016年技术比武活动,获得亚军。他不骄傲,在厂里技术比武中当教练,对参赛选手进行培训,培训的两个选手徐国建、张宏斌曾获得省技术比武冠军。他工作态度好,人品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一次,车间设备事故发生后,周凤军紧急更换齿轮抢救设备,保证滤嘴生产和卷烟生产正常进行,他加班加点连轴转,抢修设备不知疲倦,自主解决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疫情期间想办法把配件当天弄回来,更换损害件,调整设备,把整个传动链滤了一下,精心修理,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属于沉浸在一线的“幕后英雄”。
用无私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他最大的体会是干得时间长,经验比别人多一点,搞技术要有悟性。干完活后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固化下来,通过单点课(OPL)操作法命名等形式,推广出去,让别人少走弯路。他充分利用车间搭建的一个好的平台,有了用武之地,工具、工装配备齐全,干活得心应手。他积极参加车间嘴棒单耗对标课题攻关活动,在嘴棒生产、运输、供应等环节把好消耗控制关口。他把老线的技术传承下来,发自内心地投入到新线生产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后,有庖丁解牛般的成就感。在周凤军和他的同伴的努力下,车间嘴棒成型机的平均效率达到96%以上,给车间17台卷接机组供应着嘴棒,全年产能几十亿支,产值几亿元。
周凤军热爱生活,喜欢做饭,研究钻研美食,富有生活情趣。由于上班时间紧张,他利用节假日到汉中当地就近旅游,感受汉文化的无穷魅力。他打算退休以后带上家人到远方旅游,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感谢家人对他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对自己因为工作忙而对家人关心不够感到遗憾。
在创新与摸索,拼搏与奉献中,伴随着嘴棒生产团队的成长,周凤军传递着奉献嘴棒热爱烟草的执着精神、勇于攻坚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敬业和无私奉献的背后,涌动着热爱的力量,诠释出嘴棒生产者对祖国烟草事业责任与担当的高尚情怀。
扎根广袤烟田 谱写青春之歌
在湖南常宁,有这样一群特殊的青年人,他们以站为家,扎下根来、扑下身子、蹲到村里。春耕时,他们用脚步丈量泥土地,检查翻耕深度、起垄高度是否符合标准;中耕时,他们挨家挨户指导烟农揭膜、提沟、培土;收购时,他们初检、过磅、分级、成包管理,连续工作50多天,始终坚守岗位,用实干唱响了青春之歌。他们,就是衡阳常宁市烟草***局(分公司)的青年们。
坚守一线,烟田诠释初心
(技术员帮烟农整垄)
天际泛白,鸟鸣震碎了露珠。一个清瘦的身影独自前行在三角塘镇幸福村的山路上。他叫刘亮,2012年大学一毕业就进入衡阳常宁市局(分公司),成为一名基层烟叶技术员。从此,他几乎将烟站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默默躬耕于烟田一线,恪尽职守、攻坚克难、脚踏实地,为衡阳烟叶生产、烟农增收贡献青春力量。
从参加工作开始,刘亮为了提高自己服务烟农的水平,他坚持不断学习,白天走遍辖区的每一片烟田,查看烟株长势,与烟农交流,深入了解烟田特性和烟农情况;晚上挑灯夜读,上网查资料、看网课、记笔记,刻苦钻研烟叶病虫害防治、大田管理及创新技术等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12年以来,他始终保有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曾获“湖南省烟叶生产先进个人”等许多荣誉。
“小刘是个好同志,遇到困难找他准没错。”烟农老刘对他赞不绝口,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老刘年纪大了,身体不是很好,子女也不在身边,刘亮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仅为他解决种烟的技术难题,还经常上门串门,帮忙扫扫地,在节假日送上慰问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暖心事。
在常宁烟草还有许许多多个“刘亮”,每一年都有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加入常宁烟草,他们每一个人都从基层锻炼开始,扎根基层、砥砺奋斗,他们用热情和实干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促农增收,实干推动创新
(技术员开展田间调查)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每年到了四月中旬,位于衡阳常宁市三角塘镇双湾村的蚜茧蜂扩繁基地就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基地自2016年建立以来,每年为全市五个产烟县及株洲市供应烟田及大农业放蜂所需僵蚜苗,年供应能力16万余亩。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提倡的绿色环保理念,降低农药造成的环境破坏,常宁烟草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针对烟区易发主要病虫害,推行天敌昆虫防治烟草虫害、生物菌剂替代化学药剂防治病害。其中以蚜茧蜂防治蚜虫就是率先开展的一项研究与推广工作。该项工作最先起步于云南,为了将其本地化,培养出自己的蚜茧蜂,技术员们深入云南取经,为了保障试验成果,他们轮流守在扩繁大棚,风雨无休,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长时间未与亲人团聚。
从2016年至今,近8年时间,团队成员相继开展了不同接蚜量、不同接蜂量、不同寄主作物等对扩繁效果的影响研究,繁育出的蚜茧蜂质量越来越好,对蚜虫的防治效果不断提升,有效减少化学药剂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这项技术推广应用到了其他农业生产上,覆盖衡阳、株洲两市范围内的油茶、果树、油菜等大农业作物近10万亩。“用虫吃虫的方式来防治虫害,烟田里蚜虫少了,农药用的也少了,农作物品质也提高了,效益也跟着提高了。”三角塘镇烟农老廖满意地说。
敬业奉献,用心更是用情
(技术员在田间开展“金叶课堂”)
“谢谢你们,让我感受到了组织对我们的温暖与关怀!”烟农老李提着米、油说道。2023年因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常宁许多烟田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灾。为此,常宁烟草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展“听*** 访民情 送温暖”实践活动,纷纷自愿捐款,为烟农购买米、油、纸巾等生活物资,开展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受灾烟农二十余户,解决其生活困难。而这只是无数次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冰山一角。
鼓励村民发展烤烟产业致富,在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手把手指导烟农施肥、病虫害防治、揭膜培土、打顶留叶、采摘烘烤等技巧,为烟农解决技术难题,提升烟叶品质、促农增收;收购期间白天初检、过磅、定级,晚上对烟农进行政策讲解;成立应急先锋队,在抗击自然灾害、应对突发事件等关键时刻冲锋在前……他们忙碌且充实,认真而努力,只为将每一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好。
常宁烟草的青年们扎根基层一线,在广袤烟田中谱写着绚丽的青春之歌,用实干担当诠释着初心和使命。
张静波:扎根一线四十年的“螺丝钉”
他,中等个头,皮肤黝黑,经常穿一身深蓝色工作服,背一个小小的工具箱穿梭在原料仓库各角落,排查安全隐患,维护保养各仓库的除湿机,他就是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零陵卷烟厂物资配送部仓储设施维修工——张静波。1982年17岁的他,参加工作,至今在岗41载,在平凡岗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如同一根“螺丝钉”,虽然微小,却始终扎根在基层,为企业发展默默奉献力量。
(图为张静波在工作)
扎根一线守初心
“原料仓库5-2库的除湿机运转有点嘎吱响,除湿效果不稳定,张师傅,你来检查下……”
“张师傅,快来帮看下,这空调咋制冷效果不好了?”
……
其实,在刚接触仓库除湿机之前,他是一名普通电工,并未接触过除湿机的操作及保养维护,更别说系统的培训了。为深入了解除湿机的原理及操作,有效控制仓库除湿机对片烟叶的恒温除湿,他查阅大量相关书籍,查找验证除湿机运转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
有一会,仓库里三、四台除湿机同时不能正常运转,为解燃眉之急,他搬出搁置的移动式除湿机,经过精心改善,采用氯化钙除湿控制温湿度,保障了仓库烟叶的质量安全。他常跟同事们说:“感恩企业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为厂里做事是幸福的。”
恪尽职守为匠心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见到张师傅的身影,办公室的空调忽冷忽热,办公桌下电源插座不通电了……只要电话一响,张师傅便立即赶到现场。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一概不去“打扰”专业的职能部门。调休期间,多次参加技改项目——配合高压配电设备预防性试验、检测工作。不管在哪一个岗位,张师傅永远都是那个冲锋在前的“排头兵”,无任何怨言。张师傅笑呵呵地说:“能为企业排忧解难,我倍感高兴,企业发展好了,员工才能真正好!”
古道热肠暖人心
张师傅,除了干好本职工作,还时常帮助他人。有一年厂里放中秋假,原料仓库监控室需要24小时值班,当班的值班员因家住县城,多日没回家,想陪家人过节,张师傅知道情况后,主动跟领导提出帮他替班,并笑着说:“你回家好好跟家人团圆过节,这值班有我呢!”这算不上什么大事难事,但他的古道热肠,让同事倍感温暖。
张师傅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喜欢研究拍照。他谦虚地说:“是因为儿子开了一家影楼,跟着在一起时间久了,潜移默化中学习了点皮毛,自然不知不觉地喜欢上摄影。”他经常与同事一起分享拍照的技巧与乐趣,喜欢用相机抓拍工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同事们不经意间成了他摄影的***,并收到了他拍摄的照片,这就是平易近人、可爱亲切的他,物资配送部的“贴心暖宝”。
平凡岗位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生活中谦和有爱、不计名利是张静波的真实写照,他如一股暖流温暖着大家,坚守平凡岗位几十年如一日,为企业默默奉献发光发热。
真情扶贫暖民心
女儿结婚那天,他在云顶;外甥出生那天,他还在云顶……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烟草***局(公司)驻龙山县里耶镇云顶村第一书记张向阳舍小家顾大家,真情扶贫暖民心,赢得人们赞誉,在2021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扶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表彰。2年来,他带领村民新修产业路15 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组织安排到村旅游人员千余人次,共创收20余万元。全村烤烟、五倍子、菊芋、高山萝卜、土鸡、黑猪、黄牛等产业获得蓬勃发展,总产值达近千万元。
扶贫要动真感情。贫困群众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了贫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贫困群众动真情,是道义、也是责任。正是因为对“穷乡亲”有着深情厚谊,张向阳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艰难艰苦,才能对贫穷有“切肤之痛”,才会在帮扶的路上坚定不移。
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的政策要用真情去落实,帮扶到户要用真情去体现。不带真情扶贫,不叫真扶贫,感情不到位,就扶不好贫。只有付出真情才能温暖贫困群众的心。他们的心里暖和了,才会信任扶贫干部,这样贫困群众才有劲头把日子过好。
暖民心,要有深厚情怀。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云顶村曾经是当地出了名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面对这样的情况,张向阳坚持修路开山,发展产业,为村民增收,摘掉了贫困帽子。***员、干部应该具有这样的情怀,把人民当亲人,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始终坚持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暖民心,要靠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要落脚在服务上来,也就是要落脚在行动上,要切实为群众办事,才能真正体现出宗旨意识。张向阳坚持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一心为民、履职尽责,用默默的坚守书写了一名共产***员的责任担当,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员、干部在为民事业中应该要用真心换来真情,用实干赢得信任。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人还是那些人,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云顶村脱胎换骨、化茧成蝶。如今道路变宽、村庄变美、环境变优、村民变富、生活变好。发生此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有张向阳这样真情扶贫的烟草企业干部。在边远贫困地区打开工作新局面,打牢脱贫致富的坚实基础,往往要比在发达地区干工作多出几倍的汗水、付出更多的精力,多几个“张向阳”式的干部,群众脱贫致富才有盼头、有奔头。
罗俊涛:在实干中绽放青春之花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奋楫笃行。在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漯河卷烟厂有这样一位年轻的“95后”青年,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从细微处入手,干在实处,争创一流,描绘出属于自己的青春画卷。他就是动力车间电气维修工——罗俊涛。
扎根一线 逐梦起航
图为罗俊涛在学习空调自控程序
2019年,大学毕业后的罗俊涛通过竞聘来到漯河卷烟厂,从此开始了他与动能设备的不解之缘,也打开了他钻研技术的奋斗之门。
分配到动力车间后,罗俊涛首先从中控副挡操作工开始干起,看到生产现场空调机组、真空、空压等诸多庞大复杂的设备在操作人员的调控下有序运行,让热爱技术的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空调机组的自控程序是如何自动调节温湿度的?”
“现场设备与上位机之间是怎样建立通信的?”
为了能更有效地学习,罗俊涛坚持带着问题去学,在摸索和思考中不断将各类疑难杂症弄懂吃透。尽管大学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有所出入,但他深知不能局限于眼前,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己才能快速成长。
漫漫征途,他始终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决心,沉浸到设备中去,上班时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仔细揣摩设备调控原理,下班后翻看设备说明书与技术规章,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加班钻研设备维修、自动控制等相关专业知识。扎实的学习不仅让罗俊涛掌握了专业知识,也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平时的学习积累、潜心钻研,他的操作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凭借着这份韧劲、拼劲,他在从业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就先后斩获“河南中烟技术能手”“漯河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金奖”“河南中烟创新工作室联盟优秀个人”等荣誉,并一步步成长为车间独当一面的青年技术骨干。
精益求精 苦练技能
图为罗俊涛在巡检空压机进气管道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者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罗俊涛深知工匠之路不仅在于精雕细琢,更在于行而不辍,想要练出过硬的本领,就必须立足本职工作,持之以恒地践行匠心精神。
进入车间电工班学习锻炼后,他始终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标准来要求自己,为了更好地弄懂吃透电气维修知识,一有空就拿着设备说明书和电路图到现场去,对照着现场设备,从设备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多方面进行学习研究。同时,他也不忘加强锻炼自身动手能力,当学徒期间,每当车间有换下来的继电器、执行器及变频器等故障元器件的时候,他都忍不住动手将其拆解开来,以便更好地查找故障原因。
“咱们年轻人学技术的最忌眼高手低,只有脚踏实地,把心沉下来、钻进去才能快速成长。”成长路上,罗俊涛始终秉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毅力与决心,不断啃下一块又一块的硬骨头。
有一次动力车间综合站房自控系统上位机固态盘磁道发生损坏,导致电脑不能开机,车间现场温湿度数据***无法传输。在原始资料丢失,改造厂家联系不上的情况下,他主动请缨利用自身所学,通过***、还原等一系列尝试,最终经过十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修复了工控电脑,避免了风险扩大。
正是凭借着求学若渴的钻劲和锲而不舍的韧劲,他的专业知识和维修技能在点滴的积累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孜孜不倦 勇担重任
图为罗俊涛在记录真空设备运行参数
面对现阶段漯河卷烟厂“一厂两区”生产的新形势,如何学好本领,适应企业要求,并发挥才智对设备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了罗俊涛首要关心的事情。
为圆满完成此项任务,罗俊涛充分利用停产休息时间,跟随设备厂家学习设备原理。“如果将这些问题及解决方法记录下来,建立一个问题库,以后遇到同类疑难问题,就能举一反三了!”
说干就干!他白天学调试,晚上做总结,深入钻研新技术、新系统的重点、难点。生产现场里,布满了罗俊涛奔波忙碌的足迹。
“冷干机排水电磁阀启动间隔过长,导致管路存水,压缩空气排气压力降低。”
“真空冷却塔变频器总是提示过载,建议改为接触器直接启动。”
……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各类设备隐患清单和整改建议纷纷跃然纸上。为了更好地将“问题库”利用起来,他充分利用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向外寻助力,广泛咨询专家和借鉴他人的金点子积极开展各类精益改善活动,持续推动生产操作更加智能化;向内挖潜力,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举措及时整理、认真总结,从中提炼经验,并不时进行复盘、思考,让“问题库”变成“经验库”。自身从传帮带中得到了受益,他也从未忘记将学习到本领给“传”下去,将学习经验与他人分享,把知识和技术奉献于岗位。
在实践中磨炼技能,在钻研中学习新知,在实干中点亮青春,这就是罗俊涛的成长之路。他扎根一线、刻苦自励,以恒心践行初心,奋力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