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辽宁建平县烟草“加减乘除”保障烟农增收-贵州黄平烟田春耕高效有序

admin7分钟前1浏览0评论

辽宁建平县烟草“加减乘除”保障烟农增收

今年烟叶收购以来,辽宁省建平县烟草***局(分公司)构筑烟叶收购“服务网”,做好“加减乘除”法,切实保障烟农利益。

算好“加法”整合服务力量。抓好统筹协调,主动争取烟区政府的支持,切实形成“政府支持、烟草主导、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壮大服务烟农力量。根据工作需要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合理解决烟叶收购质量控制、器具检测、市场管理等问题,确保烟叶收购工作有序推进。

活用“减法”缩短售烟时间。坚持推行精准预约收购模式,推行“约时定点、轮流交售”办法,缩短售烟排队等候时间,保障烟农按时间段交售烟叶。

强化“乘法”做好收购服务。积极改善售烟环境,为烟农备好热水、药品等,提供免费休息场所、车辆维修工具等便民服务设施。主动公开收购等级、价格、质量标准等信息,并摆放收购样品,坚持秤具定期检验。

巧用“除法”优化烟区环境。***部门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烟叶等违法活动,维护好烟叶收购秩序。

贵州黄平烟田春耕高效有序

2月28日早晨,在贵州省黄平县野洞河镇泥巴寨村,太阳还未升起,田野里已响起阵阵拖拉机的轰鸣声。

“大型拖拉机作业速度快、效率高,翻耕一亩烟地大概需要20多分钟,相比传统犁耕更能实现烟地深翻晒垡、减少烟叶病虫害。”黄平方正烤烟专业合作社52岁的机耕手陈振祥笑着说,春节前雨水较多,烟地没有来得及翻耕,趁今天天气不错,把最后一块田翻耕完,好帮助村里其他烟农翻耕。

“烟农年龄普遍较大,为提高春耕春种效率,我们合作社在新州烟叶站***支部的建议下,购置了拖拉机、起垄器等专业设备,建立了机耕专业队,减轻了烟农负担。”黄平县上塘镇木江村***支部书记、黄平方正烤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贞华介绍说。

春耕翻犁正在进行,烟叶技术人员纷纷深入各村田间地头,烟田里升起新的致富希望。

“我今年准备种植烤烟150亩,预计产值可达40万元,平日里有***员上门宣传和指导,现在种烟越来越轻松了!”有着20多年种烟经历的泥巴寨村铁杆烟农田茂友激动地说。

烟叶种植是黄平县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黄平县烟草***局(分公司)坚持以***建为引领,积极探索推行“***支部 合作社”“***员 烟农”等模式,全县烟叶种植规模稳定在1.6万亩左右,烟农户均年收入8万余元。

云南新平县烟草多措并举抓实烟叶生产

当前,正值烤烟育苗、备耕的关键时期,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各种烟乡(镇)以抢抓节令、抗旱保苗为中心,通过责任压实、人员配备、技术指导等措施,扎实抓好烟叶生产工作。

在老厂乡,烟农们正忙着布局种植、准备育苗、保育土壤等工作,同时深入排查水源情况,全面维护抗旱设施,采取蓄、引、抽、拉、提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坝塘、水池、小水窖的蓄水量,最大限度保障烟农移栽用水。杨文俊是老厂乡苛苴社区白沙湾小组的烤烟种植能手,今年,乡里***了相关鼓励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种植大户,他打算把烤烟种植面积从往年的30亩增加到50亩。

新化乡新化社区黑达代小组今年烤烟合同面积为121亩,共有10户种烟户,其中6户因病、受伤、年老等原因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3月10日,利用晴好天气,新化社区***总支成立备耕突击队,村组干部和***员以身作则,迅速投入到田间地头备耕工作中。

2021年,市级下达新平县烤烟生产指导性种植面积7.25万亩,收购烟叶950万公斤。

云南省罗平县:“油烟”轮作 奏响产业振兴曲

三月,在迤东大地的小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已是油菜花开,满目金黄。从阿岗镇的草白海子到旧屋基乡的十万大山,从板桥镇的美女峰下到鲁布格乡的多依河畔,百万亩花海迎风摇曳,构成了一幅春天美丽的画卷,预示着油烟闭合轮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金鸡花海。

3月 11日下午,在烟站技术人员的陪同下,板桥镇金鸡村烟农吴正奎的地里,看着齐腰深的油菜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吴正奎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自有20亩土地,去年种烤烟还租了30亩,除去各项费用,纯收入14万元左右,今年自家的20亩地全部种上油菜,预计可收入2.4万元。

吴正奎和烟站技术人员查看油菜长势。

吴正奎说道:“在菜花盛开的农闲时节,我和媳妇也没闲着,利用游客蜂拥而至的大好机遇,我买了4辆人力游览车租借给游客使用,媳妇摆摊卖点地方特色产品和小吃,一个花季下来,也可以收入1.5万元。”

“连作同一种作物往往会积累特定的病虫害,而轮作能有效阻断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减少其对作物的影响,油烟闭合轮作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防止病虫害的累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可以有效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板桥烟叶站副站长王文楷介绍。

据了解,油菜烤烟闭合轮作模式具有多重优势。油菜籽采收后,秸秆通过机械打碎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为烤烟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油菜的种植和采收过程能够吸收部分劳动力,为农民提供额外的工作机会,油菜籽作为经济作物,更能为农民增加一季的收入。

罗平烟草分公司生产科科长王所良说道:“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我们充分利用罗平县‘世界最大天成花园’的自然优势,积极开展油烟闭合轮作,结合当地政策机遇,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高标准烟田等系列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要特色。近年来,罗平县充分利用自身独有的自然条件和气候优势,将生态、气候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资源优势,以传统产业烤烟为基础,探索多种方式发展增收产业,实施“烤烟 油菜”为主、“烤烟 大豆”“烤烟 金银花”为辅等多种途径,农业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了特色突出、资源高效配置的产业体系,构建以烟叶为主的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走出乡村振兴致富新路子。

稻烟一体美画卷

集中连片的田地里,夏有烟叶碧波、秋有稻穗金浪,一年双收富裕着农民、兴旺着乡村……这美丽壮阔的新农村画卷,如今在福建烟区随处可见。

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福建省烟草***局(公司)将烟叶产业深植于大农业土壤,通过产业政策、基础设施、生产技术、综合体建设“四个融合”,促进稻烟产业在政策协同、土壤保育、绿色防控、机械作业、种植主体培育上实现“五个全程一体化”,打造出高效能可持续的稻烟融合发展新模式。

稻烟田里“种”希望

【现场见闻】

进入4月,雨水增多,南平市邵武县古山村烟农何治国抓紧找来开沟机,深挖烟田里的排水沟。

今年,何治国种了26亩烟。看着烟田里已有半人高的烟株,何治国感慨道:“这烟叶和水稻真是‘黄金搭档’。春天种上烟叶,7月收完再种稻谷,旱涝轮作能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而且现在政策也鼓励,又有育苗棚、烤房、农机资源可以通用,我们既省了劲又赚了钱。”

【工作解读】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乡村振兴,国之战略。稻烟融合,稳粮富农。

如今的福建烟区,烟稻轮作不再是简单的耕作制度,而成为一项系统的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工程、一个解决烟区“三农”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经过多年努力,福建省局(公司)推动烟区构建起更有保障、更加生态、更为绿色、更具效率、更可持续的“五个全程一体化”稻烟融合生产体系,在提高土地收益和农事轻简度中调动起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要将稻烟双产业要素配置好,一体化政策是关键。福建烟草商业系统相关单位、部门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强化烟草与农业政策的协同联动;多部门联合下发推进基本烟田保护区建设相关文件,统筹整合粮食和烟叶生产大政策及各类补贴,为农民种植烟后稻打造强力推手。

与此同时,他们协同相关部门通过土地流转、权属调整、田块平整、设施配套等方式,让“巴掌田”成方连片、阡陌纵横、易浇易排。冬耕深翻、科学施用有机肥、做好茬口衔接,一体化土壤保育使土地更健康地运转起来。

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生态文明。2020年,福建省局(公司)联合相关部门在龙岩市长汀县探索一体化全程绿色防控项目,建设全省第一个天敌昆虫繁育基地,累计释放烟蚜茧蜂、蠋蝽、叉角厉蝽1000余万头,覆盖农田、果园30余万亩,为农民降低病虫防治成本500余万元。当前,福建烟区实现了绿色防控、清洁能源烘烤、地膜回收3个100%。

在长汀县河田镇稻烟双优生产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一辆可更换车载挂件、满足水旱两个作业场景需求的农夫902新型手扶拖拉机。这样的稻烟共用机,福建烟草商业系统因地制宜研发引进了多款,通过优化提升、协同推广、专业保养,一体化推进稻烟机械作业,解决了无机可用、机不好用、机难推广、机难维修等问题。

优选适宜组合品系,实行订单式生产,旱涝保收;设施设备通用,降本明显……政策资源和生产资源的共享,赋予福建烟区更充足的烟稻轮作效能。2023年,福建烟叶加水稻的综合亩产值达到6500元左右,亩均纯收入3500元以上。

稻烟农人笑开颜

【现场见闻】

4月22日中午,龙岩市武平县东岗村青年李文富正带领合作社社员在烟田里打顶抹杈。

25岁的李文富是武平县烟草***局(分公司)青年烟农托举计划最年轻的培育对象。2022年4月,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的他被青年烟农托举计划吸引回家,并很快成长为一名职业稻烟农。

两年来,在烟草部门帮助下,李文富学种植技术、农机操作、现代化农场经营管理,创建了“合作社 农户”耕作模式,带动村民共同提高稻、烟种植水平和效益。

2023年,他种植了70亩烟叶、水稻,收入稳定增加。说起自己的选择,他喜笑颜开:“烟草帮我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愿望,既能照顾父母又能致富增收,这份事业有奔头!”

【工作解读】

如今,在福建烟区,像李文富这样的“稻烟农”越来越多。

“稻烟农”,是稻烟种植主体培育全程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称谓。福建省局(公司)联合***门共同开展稻烟种植主体素质提升行动,稳定稻烟种植队伍。青年烟农托举计划即是其中一项有力举措。

针对35岁以下自愿返乡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福建省局(公司)采用“跟班师傅 跟班农户 托举对象”模式,组织相关人员参与种植理论学习、生产技术培训、生产管理跟班学习等。

对于有资金、有技术、有文化且愿意投身稻烟产业的其他返乡青年、退役军人等,他们积极实施创业帮扶:政策上给予多类补贴,技术上提供全流程针对性培训,生产上进行“一对一”产业帮扶。

通过托举计划,一批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成长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型种植主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人才蔚,事业兴。随着新型种植主体队伍的茁壮成长,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化稻烟生产组织模式日益成熟。

在烟草部门引导下,一批有能力有意愿的烟农以股份合作等形式成立家庭农场,风险共担、盈余共享,小户则与大户组成一体化单元互帮互助。同时,实施烟稻轮作的家庭农场被纳入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评选范围。福建省工商注册登记的稻烟类家庭农场日渐增多,联合经营的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稻烟融合,融出农人好生活。2023年,福建全省稻烟农户均综合收入达18.7万元,创历史新高。

稻烟融合、生生不息,稳了饭碗、富了农民、美了乡村,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显著,已成为福建烟区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