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烟民普遍没素质”:何尝不是一种社会歧视-看,那个穷光蛋居然还抽烟

admin2分钟前1浏览0评论

“烟民普遍没素质”:何尝不是一种社会歧视

在中国,吸烟者常常被贴上“没素质”的标签,这种标签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吸烟行为的偏见和歧视。然而,这种简化的判断忽视了吸烟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吸烟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吸烟者并非一个单一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背景和教育水平。正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所示,与大众的普遍看法相反,澳大利亚的大多数吸烟者都受过教育,有工作,并且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艾米丽·班克斯(Emily Banks)表示,这些发现有助于打破围绕吸烟者的污名,并确保更好地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支持。在中国,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吸烟者。他们可能是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也可能是社会精英,他们的吸烟行为不应成为评价其个人素质的唯一标准。

将吸烟者一概而论为“没素质”,实际上是对他们个人选择的不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选择,包括是否吸烟。这种选择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压力、习惯、社交环境等。将吸烟行为与个人素质直接挂钩,不仅忽视了这些复杂的背景,也可能导致对吸烟者的不公平对待。

这种标签化的观点还可能导致吸烟者在社会中受到排斥和歧视。在公共场所,吸烟者往往被要求远离人群,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行为会被过度放大,成为公众谴责的对象。这种社会压力可能会加剧吸烟者的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社交生活,甚至可能导致他们更加依赖烟草来缓解压力。

在控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当采取更加人性化和科学的方法。例如,通过提供戒烟服务和支持,帮助吸烟者戒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负面标签来施加压力。同时,应当在公共场所设立合理的吸烟区域,既保护非吸烟者的健康,又尊重吸烟者的权利。这样的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公共卫生,也能减少对吸烟者的歧视。

我们还应当关注吸烟行为背后的社会问题。例如,吸烟在某些群体中可能与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有关。通过改善这些社会条件,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及心理健康支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吸烟率,而不是仅仅通过歧视和排斥来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鼓励开放和理性的对话。吸烟者和非吸烟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通过教育和沟通,可以消除误解,增进彼此的理解,共同创造一个既健康又包容的社会。

“烟民普遍没素质”的观点是一种简化和歧视性的判断。我们应该超越这种标签,关注吸烟者作为一个多元化群体的真实情况,采取更加公正和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吸烟问题。

你歧视过女烟民吗?

今天,一位阁友问了我一个关于女烟民的有趣问题。“咨询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女烟民这一群体?或者说如何看待女烟民的污名化现象,你觉得这个说法成立吗?”

女烟民:你如何看待女烟民这一群体?

孤烟阁主:没什么特殊,就是烟民的一员而已。

这个问题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在烟草行业里对于女性消费者的讨论少之又少,对于女性烟民是否可以成为卷烟营销的主要对象大多避之不谈。在传统认知中,女性烟民往往是指那些城市当中年龄偏低、收入较高、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女性,而且对她们的职业也有固化的思维认知,所以很少有行业内的工商企业把女性烟民作为品牌研发和市场营销的主体。女性烟民本身就会受到比男性烟民更大、更多的歧视和不理解,曾几何时女性吸烟与“生活不检点”是基本画上等号的,所以阁友所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污名化还在影响着现在的卷烟品牌研发和销售。

随着这几年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女性吸烟群体逐渐被各大工业企业所重视,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卷烟新品也是层出不穷,规格数虽然较多但在市场中能够长期存在并且主打女性消费群体的“明星产品”始终没有真正成为中国卷烟市场当中的“重要一员”。因此,阁友的问题才会成立。她所询问的问题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为什么女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能够被高度重视并加入到卷烟品牌的日常宣传策略当中?

女烟民:女性烟民的需求为什么不被重视?

孤烟阁主:不是不想,多半是不敢。

这个问题似乎不难解决,但那仅限于理论层面,在现实生活中这个问题很难解决。正因为存在“刻板印象”,因为宣传的少、不敢宣传,才会给人一种女性烟民不被重视甚至是被歧视的感觉;正因为有着比较大的社会集体刻板印象,才会使女性烟民的污名化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让工商企业都没有办法进行正面宣传。

在行业外的大众心中,如果烟草行业大力宣传“女性卷烟”就会和向青少年宣传吸烟一样被禁止,会受到比较大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保护妇女和儿童免受香烟毒害是一种“社会共识”。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承认身边的女性烟民其实很多,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7.7%,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2.1%,女性为2.7%,经济发达地区女性吸烟率达到了3.3%以上。

女烟民:如何看待对女烟民的歧视?

孤烟阁主:任何消费都应被尊重,无论男女。

我只能说“她们应该不被歧视,应该拥有自己的选择权利(吸烟或者戒烟)”。不管我们的内心多么不能接受女性吸烟,但是现实就是在庞大的烟民队伍中,女性烟民显示出了勃勃生机,不仅吸烟比例增长迅速,而且起点高、潜力大、影响深远。尽管全社会戒烟行动的声势越来越大,尽管人们对吸烟危害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但女性吸烟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女性烟民(特别是城市女性消费者)之所以会在数据表现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上升、女性在职场中的压力增大,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套用一句老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变化的同时自身面对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吸烟作为一种解压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女性的接受和认可。原来社会当中对女烟民的职业歧视在减少,大多数人也会正视。她们有的时候吸烟和男人一样是出于社交的需要,职场女性吸烟率在所有女性烟民中的比重较高也是最好的“证据”。

至于“如何看待女烟民的污名化现象,觉得这个说法成立吗?”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对于女性吸烟社会大众的包容度已经呈现出理解和尊重的改变,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公开对女性吸烟者的形象进行污名化了。阁主也觉得其实这个说法现在也已经不成立了,因为它已经没有了存在的“社会基础”,现在的女性烟民,特别是城市女性消费者往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新时代女性,她们对于吸烟的这个选择也是多元化的。有人是因为时髦,有人是因为时尚,有人是因为从众,有人是因为职场,有人是因为应酬,有人是因为压力,正因为选择原因的多样性也使这个群体渐渐融入到了“卷烟消费者”当中,低调且朴实无华。

女烟民:如何看待女烟民的污名化现象?

孤烟阁主:看看万宝路的例子就会明白了。

万宝路的故事在很多烟民当中都是耳熟能详的,这个品牌的诞生其实就是面向女性消费者的,但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卷烟品牌发现女性消费者在整个卷烟产业链里面确实属于“小众”,很难成为这个行业中的“重点”。而且卷烟品牌一旦贴上了“面向女性消费”的标签就会遭到很多无形的压力以及负面影响,所以与其大张旗鼓地去宣传自己是“女士卷烟”,还不如安安静静地做成“女士们喜欢的卷烟”。很多细支卷烟都曾经被视为女士烟,但是工业企业却不太愿意这样,因为一旦这样给品牌定位之后,或者消费者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你就会放弃了绝大多数男性消费者,这对于一个卷烟品牌来说代价似乎有点大。

当然,烟草行业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活力就在于越来越多的“小众需求”会被满足,越来越多的单品会去深耕“小众市场”,对于卷烟品牌来说研发“女士卷烟”并不是什么难题,只是需要对这部分消费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罢了。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女性烟民没有什么特殊的符号和标签,也更不需要用所谓道德去进行绑架。

这就是现实生活,残酷且无奈,只要自己不歧视自己,没有人能够歧视任何人。

烟雾背后的偏见:探讨社会对女性吸烟者的隐性歧视

在当今社会,吸烟已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尤其是关于女性吸烟者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尽管吸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到限制和批评,但女性吸烟者往往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压力和隐性歧视。

01、隐性歧视的表现形式

隐性歧视不同于公开的、明显的歧视行为,它通常是无形的、不易察觉的,但却真实存在于社会的日常互动中。对于女性吸烟者而言,这种歧视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期望与性别角色:传统上,女性被期望扮演温柔、顾家、注重健康的角色。吸烟往往与这些期望相悖,导致女性吸烟者在社会中受到负面评价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人际关系压力:在社交场合,女性吸烟者可能会遭遇排斥和疏远。朋友、家人和伴侣可能会对她们的吸烟行为持反对态度,甚至施加压力要求她们戒烟。

媒体形象:媒体在塑造公众对吸烟者的看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女性吸烟者常常被描绘成负面形象,如不健康、不负责任或缺乏自控力,这些形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她们的歧视。

02、隐性歧视的根源

要理解对女性吸烟者的隐性歧视,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根源:

文化传统:在许多文化中,吸烟被视为男性的特权。女性吸烟者打破了这一传统,可能会被视为挑战现有性别规范,从而引发不适和歧视。

健康观念:由于生物学差异,女性吸烟者面临的健康风险可能与男性不同。这种差异被社会放大,导致对女性吸烟者的过度关注和歧视。

社会规范:社会对吸烟的负面看法影响了对吸烟者的态度。女性吸烟者由于不符合社会对女性行为的期望,更容易成为歧视的对象。

03、隐性歧视的消除

为了减少对女性吸烟者的隐性歧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和个人选择权的认识,消除对女性吸烟者的刻板印象。

媒体责任:媒体应负起责任,公正、客观地报道吸烟问题,避免对特定群体进行负面刻画。

戒烟支持:为所有希望戒烟的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包括女性吸烟者。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她们的健康,也有助于减少社会对她们的歧视。

女性吸烟者面临的隐性歧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提高公众意识、法律保护、媒体责任和戒烟支持,可以逐步消除对女性吸烟者的歧视,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非控烟场所吞云吐雾要有度

吸烟不违法,也不犯罪,但要把握好尺度和边界,至少应以不侵害他人健康为底线。

前不久,一男子到杭州旅游,在一家网红菜馆用餐时,因劝阻邻桌吸烟的客人而发生肢体摩擦,导致其手指被抓伤。

吸烟者与被动吸烟者两者之间的***,其实是个***利和公共权利之争,在非控烟场所吸烟吞云吐雾确实不违法,但基于公共利益应当优先保护的原则,抽烟者还需有道德边界,无节制的个人自由是对他***利的侵犯。

吸烟有害健康,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二手烟危害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吸烟者与被动吸烟者之间的权利***也愈发凸显。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吸烟不仅严重危害吸烟者健康,而且对公共卫生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也会造成严重危害。可尽管如此,吸烟依旧属于个人行为,作为同等的民事主体,被动吸烟者无权给吸烟者施加强制力或制裁。

基于公共利益应优先保护的原则,全面控烟其实是社会为确保公共利益而对个***利做出的调节。政府立法控烟的目的,在于减少烟草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虽然一定程度限制了吸烟者的自由,但最大限度上保障了公众的生命健康权。

面对政府控烟条例,有不少人亮出“自由”“民权”的旗帜反对控烟,认为控烟是在侵犯私权。也有人认为,吸烟不是***,个人行为为何要受管制?以美国为例,纽约市、纽约州都禁止室内吸烟,就有烟民以“受到歧视”来打官司,但法院认为:禁烟令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共健康的目的而做出的合理举措,不是“歧视”。

今年8月,《银川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草案)》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公民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餐厅等场所并未被列入控烟范围。在很多烟民看来,法无禁止便可为,既然没有立规矩,就意味着在餐厅可以随心所欲地吞云吐雾了。

这种观念从法理上是讲得通,但却忽略了道德因素。吸烟是吸烟者的一项重要权利没错,在法律所明确禁止的公共场所之外,你有选择是否吸烟的自由,但必须以“不得侵害他人”为前提,除了控烟立法所规定的权利边界之外,我们还需有一定的道德边界。

在一些非控烟场所,只要身边的人不反对,你可以抽得昏天黑地,但当身边有孕妇或未成年人,自觉掐掉烟头其实是一种素质的体现。如果有人明确提出意见,那么还请予以尊重。

看,那个穷光蛋居然还抽烟

年底了,同学聚会,小老板周松习惯性发烟:来来来,老同学们,来根儿华子~~

凡是好这口儿的都接过来点上,我也很自然地接过来,刚没抽两口,旁边校花大喊一声:“阿张,你不是刚哭完穷说今年没赚到钱,饭都快吃不上了,怎么还好意思抽烟!”

啊?我很惊恐,我说:“校花,你莫要歧视俺们穷人,俺穷,就不配抽烟了吗?”

校花拿出手机截图给我看:“人家专家都说了,抽烟的人,越抽越穷,越穷越抽!”

这下,抽烟的同学们都沸腾了。

穷人连抽烟的资格都被剥夺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爱较真的同学马上搜了下那些说“吸烟导致贫穷”的文章,我们也看了所谓调查的人群和数据,从头到尾的看下来,越发认为这说法荒唐,典型的颠倒因果,将结果归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丝特•杜弗洛早就在他们的著作《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严密论证,批评和驳斥了“上层人群”说贫困人口是“社会的负担”、“弱国劣政的牺牲品”等居高临下“何不食肉糜”式的观点,并解释了医疗、教育、融资、准入等各方面远高于其他群体的社会环境摩擦成本才是贫穷的根源。只有从这些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解决贫穷。

他们认为,穷人生活压力大,烦恼更多,经济能力上限制了他们无法像富人一样选择减压的方式。现在多数年轻人下班后释放压力几乎都是通过街边小摊三五好友聚众喝一顿、连线电子游戏可以通宵玩上一整晚、煲剧荒废周末时间的方式来缓解工作上的压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众现象,除了懒惰和享乐主义外,真正的根源是外部环境。

经济学家并不是胡说八道,他们的结论是经过深入五大洲各个贫困国家和地区实地调研所得出的。比如:在一些贫穷的国家,由于地区环境恶劣,有饥荒有疾病,人的生存都是严重的问题。当你连吃都顾不上时,即使再勤奋、再聪明、再积极向上也几乎没有办法摆脱贫穷。相反,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即便是懒惰、愚蠢、甚至享乐主义的普通人的生活品质都比贫困人口中的最勤奋、聪明、上进的人要好得多。这是社会结构下保障机制的不同反衬出来的社会情况。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观点是:贫穷源于环境,只有环境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贫穷。

再来看一下“吸烟导致贫穷”的所谓调查,就是混淆了“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根本没有搞清楚是因为贫穷愁苦而吸烟解压,还是因为吸烟解压才导致贫穷,所以这样的调查根本没有意义。按照这样的逻辑,其实很多原因都能导致贫穷,比如买衣服会导致贫穷、买化妆品会导致贫穷、喝牛奶会导致贫穷、喝****会导致贫穷……

这样的调查结果受到网友的群嘲就不足为奇了:

但这样哗众取宠的文章还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跟近两年控烟形势日趋偏激、反烟氛围日益浓厚有很大的关系,不管说什么,只要“逢烟必反”、“烟草危害一切”就肯定是对,就会受到媒体的追捧,只站队不站对,但莫要忘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素质的提升,节奏也不那么好带了,是非曲直,老百姓心中有杆称。

好好一场同学聚会,差点因为抽根烟而形成贫富两群,我跟同学们开玩笑说,虽然我穷,但我勤劳正直有礼貌,是个勇敢努力积极奋斗的“穷光蛋”,只不过心烦气燥累了乏了抽根烟,不是懒人和坏人,你们有钱的不吸烟的人不要歧视我,吸烟的有钱的人也不要歧视我哦。

另外,真心想问一下那些砖家们:我抽烟,我穷,难道我就不配拥有人生?抽烟导致贫穷跟直接说“穷人抽烟可耻”有什么区别?现在这个社会大环境,对抽烟的人,已经很不友好了,但吸烟产生的二手烟会影响别人,所以公共场所都不让吸烟咱也理解,咱也配合,但反烟要有理,控烟要有度,这大过年的,拿烟民和穷人开涮实在是:

太过分啦!

太过分啦!

太过分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