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山”烟标
“天宝山”牌卷烟是地方国营山东滕县烟厂于1955年投产的一个卷烟牌号。
天宝山位于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山东著名的黄梨产区。天宝山的主要景点有天宝山、点将台、小圣堂、朝阳洞、云雾洞、龙顶山天池、九间棚等。
每年阳春三月,天宝山梨花盛开,漫山遍谷,堆雪积玉,间以桃红、柳绿、松青,更加绚丽多彩。置身其间,如在画中。游春、赏花、采风、写生者络绎不绝。
“天宝山”原为军营红星新记烟厂的卷烟品牌,1955年红星新记烟厂并入地方国营山东滕县烟厂后由该厂承接。“天宝山”烟标主版图案为风景秀丽的天宝山景色,上部写有繁体汉字“天寳山牌香煙”,副版以简体汉字写有“天宝山香烟”字样。
烟标收藏的情结
2016年下半年,《青岛卷烟厂烟标集(1919~2006)》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青岛卷烟厂80多年间的192个牌号1156枚烟标及有关史料,是该厂第一本完善翔实的烟标集,可谓内容全面、观点新颖、装帧精美。中国烟草博物馆和青岛图书馆高度评价并收藏了这本富有史料价值的书籍。
很难想到,这本厚437页、重约2公斤的烟商标集,竟是由该厂年近古稀的退休干部赵玉华和其丈夫苏家良历时六年编写而成的。
遗憾和热爱
翻开烟标集,只见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深情热爱的青岛卷烟厂。”这句话说明了作者编写此书的初衷和目的。
1968年,高中毕业的赵玉华进了青岛卷烟厂。从车间到机关,从工人到干部;从知青办到企管办,从计划处到信息中心,她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干出名堂和成绩。
赵玉华很早就了解“青烟人”对有一本企业自己的烟标集有多么渴望,知道企业曾组织编写而未出成果,她曾暗下决心编写烟标集,为此也搜集了不少烟标,但终因工作太忙而难以顾及。退休时,很少掉泪的她在欢送会上泪如雨下。她说:“总觉得烟厂给自己的太多,自己给烟厂的太少,留下了遗憾!”她所说的遗憾,其实就是指编写烟标集这件事。
退休后,赵玉华把自己的想法跟苏家良一说,立即得到喜爱收藏的苏家良的理解和支持。在2010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赵玉华夫妇迈上了编写烟标集的漫漫征途。
编写烟标集的基础工作是广泛全面地搜集烟标。古人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赵玉华夫妇搜集烟标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平时见到亲戚、朋友、同事,忘不了的问话是“有没有烟标”;看见丢弃的烟标,总会弯腰捡起,然后拆开、擦净,放到衣袋里……
老两口知道,搜集一般烟标可以要和捡,而珍贵稀缺的烟标就只能靠买了。老两口几乎天天上网寻找和购买烟标。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型烟标交流会和拍卖会,他们几乎每次都参加。在江苏南京的一次烟标拍卖会上,赵玉华用1300元钱拍下一枚较为罕见的烟标。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对那些实在买不起的烟标,赵玉华只好和烟标主人商量,采取拍照或扫描的办法留下样品。
四次英国之行
据《青岛卷烟厂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该厂生产过81个牌号的卷烟。数量虽不多,但由于年代久远,搜集这些烟标及其资料,难倒了不少烟标收藏界的“英雄好汉”。青岛卷烟厂当年组织编写未成,这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这个难题又摆在了赵玉华夫妇面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英国工作的女儿苏波帮了大忙。
苏波得知父母的难题后,提议先向总部设在伦敦的英美烟草集团(其前身英美烟公司曾于新中国成立前在青岛设厂生产卷烟)求助。于是赵玉华夫妇满怀希望,于2011年第一次来到伦敦。苏波把父母写的信译成英文寄往英美烟草集团,没想到很快得到回信说当年在华企业的烟标资料已经销毁。
赵玉华夫妇乘兴而去败兴而归。2012年,苏波得知,英国烟标收藏家俱乐部将于当年6月份举行年会,同时举办烟标交流会和拍卖会。于是赵玉华夫妇第二次来到伦敦。这次伦敦之行收获颇丰,赵玉华不仅买到了许多珍贵烟标,还结识了英国烟标收藏家俱乐部秘书长,并成为该俱乐部成员。回到国内,在女儿的帮助下,赵玉华与英国烟标收藏家俱乐部建立了经常性联系。
2013年春天,赵玉华得知,一位名叫丹尼尔的英国烟标收藏家有英美烟草集团当年在华企业的烟标资料,于是她和丈夫第三次飞到了伦敦。丹尼尔家离伦敦200多公里,第二天早上还没倒过时差的赵玉华就让女儿驾车前往丹尼尔家。
驱车近三个小时,终于见到了丹尼尔,见到了烟标和相关资料。烟标共300多枚,资料上详细记载了英美烟草集团当年在华企业生产烟标的图样、设计单位、注册单位及地点、变更情况等。
赵玉华毫不犹豫地用重金买下了这些资料,还和丹尼尔成了好朋友。赵玉华经常通过网络向他咨询有关问题,丹尼尔每次都是详细查找资料,认真给予回答,最后成为《青岛卷烟厂烟标集(1919~2006)》的顾问。
2015年,烟标集初稿完成,赵玉华夫妇第四次来到伦敦,把初稿送给丹尼尔修改。丹尼尔先后写了七封长信,谈修改意见,这对烟标集的出版帮助很大。
三次征求意见
一开始,赵玉华认为,烟标收集齐了,按时间顺序排列,加上前言和后记就可以完工了。后来发现并非这么简单。在编写这本烟标集的六年时间里,大的改动就有三次,一次比一次要求高,一次比一次难度大。赵玉华夫妇对此不是避重就轻、退缩放弃,而是知难而进、自我加压,做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变动。
赵玉华第一次拿出征求意见的烟标集初稿,其实是一本只有烟标没有文字的图画集。大家浏览之后说,这看上去更像是一本美术作品集。有的朋友提出建议,能否像连环画一样,在每枚烟标的后面附上设计者、设计时间、注册时间、画面含义、生产数量和背后故事等。
赵玉华夫妇觉得非常有道理,又把重点从搜集烟标转向搜集其他资料。于是,两位老人成了青岛卷烟厂档案馆的常客。他们不畏严寒酷暑,戴着老花镜,一边翻档案一边做记录,还查阅了厂志、年鉴、厂报及有关文件等。
赵玉华第二次拿出烟标集征求意见,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然而,一位老领导觉得把烟厂近百年的烟标“一锅煮”不好,缺乏层次感,建议把烟标集分成“新中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前要有概括性的文字,说明它们的不同情况特点,看出变化和发展。
这个建议对赵玉华夫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他们不单是收藏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对企业发展乃至每枚烟标的内涵要有独到看法。
为做到这点,老两口推迟了编写计划。在搜集整理烟标资料的同时,买了许多与烟草和企业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研究。夫妇二人经常讨论交流,有时为不同观点而激烈争论。他们还注意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向资深烟标收藏家请教,注意倾听不同的观点,进行对照和比较。比如怎样认识改革开放前后烟草行业的变化,赵玉华夫妇数易其稿,最后才写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说明”。
烟标集付印前,赵玉华又拿着第三稿征求意见。烟标藏友们评价很好,但由于对青岛卷烟厂和英美烟草集团的发展变化不很了解,有些地方看不懂。为解决这个问题,赵玉华夫妇又查阅相关资料,写出了“青岛卷烟厂演变图”“青岛卷烟厂大事记”和关于英美烟草集团的“注释”,附在书后。对此,烟标藏友及读者都表示满意。
集体的力量
赵玉华说:“烟标集虽然署我和老伴的名字,其实是集体力量的结果,特别是青岛卷烟厂那些老领导、老职工为烟标集付出了很多,没有他们提供的大量真实、生动、鲜为人知的资料,就不可能有这本烟标集。”事实的确如此。赵玉华在烟厂工作了36年,对烟厂的老领导和老职工太熟悉了,这是她编写烟标集的特殊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卷烟厂手工绘制烟标的主要设计师有四人。第一任设计师张锡之,1992年去世。于是,其他三位成了赵玉华走访的重点。最少的走访五次,最多的走访三十余次。杜吉广是第二任烟标设计师,年近八旬,他设计的烟标最多,帮助赵玉华揭开了许多谜团和误解。
青岛卷烟厂的许多退休老领导都参与了烟标的策划设计定稿工作,他们也成了赵玉华走访的重点。例如,有关张锡之的情况,赵玉华就是通过走访90多岁的原副厂长张志俊才知道的。张锡之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设计了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卷烟厂第一枚烟标“黄河”,前后共设计了近40个牌号的烟标,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卷烟厂退休老职工听说赵玉华要编写烟标集,非常高兴和支持。赵玉华走访他们时,他们不仅认真回顾,还纷纷把自己留存的烟标、照片等送给赵玉华。
据统计,六年时间里,赵玉华夫妇走访老领导和老职工近千人次,了解到大量在档案馆查不到的历史事实和有趣故事,为烟标集内容的翔实生动打下了基础。烟标集编成后,赵玉华又印出样稿,送33位老领导和老职工审阅,征求意见,加以修改,最后才定稿付印。许多职工说,赵玉华的走访,实际上也是在做青岛卷烟厂资料的抢救工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烟标集的出版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随着我对企业历史资料和实物收藏研究的深入,以后将向烟草行业、青岛卷烟厂、烟标收藏界的朋友拿出新的成果,献出挚爱深情。”赵玉华坚定地说。
趣谈烟标历史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烟草一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和文化符号。作为一种消费品,烟草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物质属性,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烟标,作为烟草文化的载体之一,从出现到发展至今,经历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历史变迁。本文将从烟标的起源、历史变迁、技术进步、文化内涵等方面,带领读者了解烟标的历史趣谈。
烟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烟草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区分不同的品牌和品质,商家开始设计并制作独特的烟标。最初的烟标主要是纸质标签,上面印有商家的标志、名称和产品的简要描述。随着烟草行业的快速发展,烟标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品牌宣传手段。
烟标的历史变迁可以从不同国家和时期的烟标来展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之一。这个时期的烟标设计风格以华丽繁复为主,许多烟标都采用了复杂的图案和色彩搭配。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烟草公司如R.J. Reynolds和Philip Morris逐渐崛起,烟标设计也逐渐简洁化,注重品牌名称和标志性的图案。同时,烟标也开始成为了一种时尚元素,不少设计师和艺术家都参与到了烟标设计之中。
烟标制作技术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烟标的发展。20世纪初,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烟标制作开始采用更加丰富的色彩、更高质量的纸张和更加精细的印刷工艺。此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烟标制作也开始走向个性化、定制化和多功能化。许多烟草公司开始采用数字化印刷技术,制作出更加精细、个性化的烟标,以此来吸引消费者。
烟标不仅是一种品牌宣传手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烟标背后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狮子等吉祥物常常被用作烟标的图案,寓意着祥瑞、富贵和权力。此外,一些烟标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例如,20世纪中期,美国烟标常常出现西部牛仔、飞鹰、火箭等图案,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开拓精神和国家形象。
同时,烟标也常常与一些社会热点和事件相关联。例如,在二战期间,英国的烟草公司推出了许多以战争为主题的烟标,如“胜利之吻”、“胜利之光”等,以鼓舞国民士气。此外,烟标也常常被用作一种政治宣传工具。例如,在20世纪初的美国,一些烟草公司曾经推出过以反对禁酒和女性选举为主题的烟标,以此来迎合公众***和政治立场。
总之,烟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它的历史变迁、技术进步和文化内涵都反映了人类社会和烟草文化的不断发展。通过了解烟标的历史趣谈,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烟草行业的发展历程,还可以领略到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文化风貌。
在今天的社会中,虽然烟草制品的使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管控,但烟标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仍然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该在欣赏烟标的同时,也要关注烟草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积极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作为烟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烟标的历史趣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烟草文化的独特视角。让我们在欣赏烟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烟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烟草制品的使用问题,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
哪些烟标值得收藏?
烟标即卷烟制品的商标,俗称烟盒,是世界四大平面印刷收藏品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还管它叫“烟盒子”“烟壳子”,或叠成三角形叫“撇撇”、叠成锁状叫“分子”等等。
烟标这一名词的出现,是这一收藏品升温发展的必然。它的意义不仅是将烟盒子、撇撇、分子等通俗叫法规范化,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烟标的收集、欣赏、宣传、研究和更规范地开展藏品交流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世界都有烟标收集者,对于他们来说,烟标的设计、印刷、制作水平和风格才是主要的,一个珍奇烟标的价值在他们心目中的价值远远高过卷烟本身。
套标是藏品中的珍品,烟标收集者对它尤为趋之如鹜。烟标收藏界将同一厂家生产的3枚或3枚以上的,有统一标名,设计风格和包装形式一致,有特定的主题内容,能连续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组烟标,简称为“套标”。通常以4枚、5枚、10枚为一套,其表现符号为4×1、5×1或10×1。
对于烟标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套标是藏品中的佼佼者。其原因有***:一是套标十分精美,许多套标集诗、书、画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二是一组套标少则三四枚,多则十来张一套,要想集全,并非易事。对于收藏者来说,越是难收集的,吸引力就越大;三是套标出得最少,物以稀为贵。
中国是世界上发行套标最多的国家之一。就设计的风格而言;中国的套标最丰富多彩,它主要有以下三大类:第一类为标名相同、图案不同的图案标;第二类是标名不同的文字标;第三类为标名、图案均不同的图文并茂标。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类套标。第一类套标是通过一幅幅漂亮的图案,向人们展示了祖国河山的秀丽、中华历史的悠久、古今文明的璀璨。这类烟标又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一为照相版,它把原物原景通过摄影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来,再展现给消费者;另一为绘画版,它通过艺术加工,呈现给消费者的是多种艺术的结晶。这类套标还有一特点,就是一套之中的枚数相对多些,通常都是五枚或十枚一套,若能集全,放在一起观赏,岂不美哉?
“唐月舞”烟标
“唐月舞”牌卷烟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它的套标却是如此唯美动人。波澜壮阔的歌舞剧表演,美艳动人的女性演员,让消失的唐月舞再次跃然于你我眼前。
“千山”烟标
此套烟标包含了辽宁省鞍山市千山景区的十个景点,让人仿若游历千山一番。
“巴蜀”烟标
四川绵阳卷烟厂出品的“巴蜀”烟标,不但五幅泼墨山水画气势雄浑,副牌每首诗上面的题名更使人叫绝:“三峡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九寨天下奇”“峨嵋天下秀”“剑门天下雄”,它们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巴山蜀水的特点。目前现存的烟标中,也少有五幅烟标集聚的“大场面”了。由此可见,套标收藏的难度是极大的。
“珍异”烟标
“珍异”很好理解:珍禽异兽,即珍稀动物。从大熊猫到孔雀雉,从丹顶鹤到金丝猴,无不符合“珍异”之头衔。
“西游”烟标
“西游”烟标色彩明润,画自生风,有种回到儿时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西游记水墨动画片中的感觉。
还有一类文字烟标,利用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给人们满满的喜庆感。
“福”“禄”“富”“贵”“寿”烟标
看到这样的烟标,确实是格外的喜庆,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
还有一类烟标图文并茂,具备了上述两类的特点,备受收集者的“溺爱”。
“金陵十二钗”烟标
南京卷烟厂出品的“金陵十二钗”烟标,十二枚一套,上面既有著名画家刘旦宅先生的画: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元春省亲、探春结社、湘云拾麟、妙玉奉茶、迎春诵经、惜春描园、凤姐设局、巧姐纺绩、李纨课子、可卿春困;又有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题的字;还有著名书画家陈大羽先生题的字。好诗、好字,好画,真真儿一个“三好”套标!
这类烟标是比较少见的,物以稀为贵,这也是收藏者为什么会如此青睐它的原因。
老烟标里的故事有很多,希望你我都能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去发掘,用自己的双手保护好烟标这块文化的瑰宝。
烟标上都有哪些图案呢?
烟标上都有哪些类型的图案呢?这些图案又有何意义呢?下面是小编汇总出来的七大类型图案,分享给大家!
品质象征
动物类
烟标上展示的动物大多是人们熟悉的对象,并根据动物的习性和故事赋予了品质象征,如经典的十二生肖、鸟、鱼、蝶、猫、鹿、狼等。其中最珍贵最有名的,就是国宝级的熊猫了,很多品牌都使用熊猫图案来表达产品品质极佳,如「熊猫」牌烟标、「娇子」牌烟标等。
美好化身
植物类
植物烟标以花、叶、松、竹为主,尤以美丽的花类居多。我国十大名花: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荷花、桂花和水仙,都在烟标上留下了芳影,如以高洁品格闻名于世的梅花被应用在「红梅」牌烟标上,有花中君子美誉的荷花是「荷花」烟标主图案。
精神榜样
人物类
烟标上的人物题材众多,如神话人物嫦娥、八仙、孙悟空等;历史人物岳飞、武则天、李白等;文学创作人物十二金钗、五虎将、诸葛亮、刘三姐等,因为人物都有一定的故事性,内涵更丰富而被放在烟标上,如金陵十二钗出现在「南京」牌烟标上。
见证历史
建筑类
这一类的烟标图案分为纪念性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有葛洲坝、三峡大坝、长江大桥等图案来纪念这些建设成就,还有黄鹤楼、***、人民大会堂等地域标志性建筑,以天安门为烟标图案的「中华」烟被广大烟民喜爱。
吉祥祝福
文字类
烟标上所选取的文字多为含义美好的字,如囍、达、鑫、美、梅、忠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囍」这个在民间风俗中占有独特地位的字,传说因为王安石在成婚喜宴上又得到金榜题名的喜讯,遂挥笔写下两个喜字贴在门上,而后演变为今天的囍字,成为双喜临门、喜上加喜的吉祥图符。「双喜」牌烟标便是应用了这个寓意吉祥的囍字。
美轮美奂
风景类
我国地域辽阔,各种名山大川、壮丽奇景美轮美奂,长江、黄河、西湖、天河、庐山、泰山、井冈山、五台山、红塔山等纷纷被纳入烟标中。身未至,心向往,国庆将至,还不知道去哪里游玩的话,不妨先在一个个烟标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文化印记
器物类
我国烟草企业出品的许多烟标以文物珍品、工艺器物为图案,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如青铜器、陶器、瓷器、帛画、画作等。近日获得「中国十大烟标」金奖荣誉的金圣「青瓷」便是通过展现江西灿烂的瓷器文化、再现瓷器的精致温润,在80多款烟标中脱颖而出。用烟标记录历史、弘扬文化也是烟草行业为文化事业做出的一份努力。
小小的烟标记录着天地人文,传播了历史文化,也反映出社会变迁,随着时代发展,烟标也在不断创新,当代的烟标设计感更强、元素更多样却又不失个性。你还见过哪些印象深刻的烟标呢?欢迎来和小编分享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