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中生存的中国卷烟公司(下)
在20世纪20年代末遭受重大损失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挣扎着想恢复昔日的荣光。内部管理不善导致该公司在1927年至1930年期间的亏空超过了570万元。在20世纪30年代初,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不得不关闭上海的工厂,撤回香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最终在上海恢复生产,***了比以往更多的卷烟。它依然是在华运营的第二大卷烟公司,仅次于英美烟草公司,但它从未重现20世纪20年代初取得的成功。
相比之下,华成烟草公司的资本从1933年的360万元增加到1936年的1240万元。与此同时,日本的***烟草株式会社和几家***的日本公司不仅向东北扩张,而且通过在北京、天津、青岛和上海建立工厂,进军华北和长江下游的市场。最终,***烟草株式会社取代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成为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尽管政府税收和许可政策倾向于大公司,但较小的中国***商一直继续为地方和区域市场生产卷烟。
即使面对来自日本企业的新竞争,英美烟草公司依然继续蓬勃发展。英美烟草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中叶吞并了主要的国际竞争对手——利吉特和梅尔烟草公司、阿德斯烟草公司,并且再也不用面对来自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激烈竞争,其销量从1928年的260亿支激增到1929年的420亿支。英美烟草公司的扩张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仍在继续。尽管1931年日军入侵东北后,英美烟草公司在东北的市场份额日益受到***烟草株式会社的挑战,但英美烟草公司在伪满洲国依然能够以大约75%的市场份额维持优势地位,其销量在1931年至1937年期间实际上翻了一番。到1937年,英美烟草公司在全国销售了550亿支卷烟,创造了该公司销售业务的最高纪录。1937年中日开战之后,英美烟草公司发现经营越来越困难,而且销量下降,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1941年12月美国加入战争,这使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的运销在太平洋战争的4年间完全陷入停顿。该公司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再度崛起了一段时间,但几年后开始走向衰落。1953年,英美烟草公司将剩余的在华财产转让给中国政府,并将其大大缩减的业务迁至香港。
缝隙中生存的中国卷烟公司(上)
从1902年直到1941年,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一直保持明显的销量优势。在整个***时期,英美烟草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华资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不同时期,这家巨型跨国公司也必须与其他外国公司竞争,诸如美国的利吉特和梅尔烟草公司、英国的阿德斯烟草公司和日本的***烟草株式会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中国卷烟公司,特别是华成烟草公司,成功地与英美烟巨头竞争。像英美烟草公司一样,大多数国内的中国卷烟***商将他们的总部和工厂设在上海、天津、烟台或汉口等条约口岸城市。但与英美烟草公司不同的是,中国公司通常将目标受众缩小到特定的潜在顾客群体。有些像华成烟草公司一样,将卷烟作为高端奢侈品销售给那些拥有大量可支配收入的人,或者虽然预算较少但渴望向上层流动的人。其他公司则侧重于那些处于社会经济底层的人群,为其提供极为廉价的卷烟。无论针对富人还是穷人,中国卷烟公司只有在成功开拓出英美烟草公司力所不及的缝隙市场时才能生存下来。
从1912年****成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货卷烟***业急剧发展。据估计,在1912年到1936年之间,华资工厂的卷烟机和工人数量以每年26%至30%的速度增长,卷烟产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诚然,这种增长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遵循1905年至1906年间第一次***洋货运动期间确立的一种模式:在激烈的政治运动时期,许多中国卷烟公司得以建立,但当民族主义狂热的潮流消退时,这些公司只会遭遇英美烟草公司有力的竞争。
因此,华资卷烟工厂的数量在1905年至1908年之间激增,当时成立了20多家机制卷烟公司。这些公司相比于英美烟草公司都很小,在***运动时得以扩张。类似的***也出现在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而一旦***运动结束,英美烟草公司卷土重来,就迫使大多数华资公司宣告破产。
湖南长沙烟草高级农艺师向世鹏:播撒希望在田间
一粒种子,孕育着生命的力量,寄托着丰收的希望。从被埋进土里的那一刻,它便成了一切美好希冀的源头。
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生命的成长显得如此自然,常常让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一切的源头——种子,究竟从何而来?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聚焦烟叶产业现代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烟草育种相关研究一直是烟草行业科研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2020年,在福建厦门召开的全国烟草品种审定会上,由湖南烟草选育的烤烟新品种湘烟7号(HN2146)凭借优异的经济性状、抗逆性表现,以全票通过审定。
那一刻,作为该品种的主要研发人之一,湖南省长沙市烟草***局(公司)科研员、高级农艺师向世鹏心中充满自豪感与成就感。
“花了十年时间,获得这样一份成绩,虽然过程中有很多艰辛坎坷,但对育种科研者而言,我感觉自己十分幸运。”身为一名专业从事烟草育种的科研工作者,向世鹏深知一株植物的优化迭代需要时间的孕育,十年也不过只是开始,前方还有更长的路等着他一步步走。
或许在普通人看来,如此漫长的科研周期似乎有些夸张,但对于育种科研工作而言,这就是现实。
以烟草种子为例,其品种的性状不仅直接关系着育苗移栽、大田管理、采摘烘烤,同时还关系着卷烟配方的加工使用。因此,要成为一名育种专家,前提便要对烟草生产全产业链熟稔于心。只有熟知烟叶在每个产业环节应有的表现,才能准确判断所育品种是否符合预期,这仅仅只是入行的基础。
向世鹏也不例外。2005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他进入宁乡市烟草***局(分公司),之后几年时间里,他扎根生产一线,在整日与烟田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步摸透了烟叶生产门道,同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烟叶育种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
2010年,向世鹏接受组织安排,与湖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胡日生博士一起着手强化湖南烟草育种研究相关工作。尽管当时湖南烟草在育种领域已有一定基础,但基因资源不足依然是制约项目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
“依托经典遗传学理论,以传统方式开展优势品种培育,首先必须拥有足够庞大的种质资源库。一方面,不同的优势基因存在于不同资源材料之中;另一方面,不同资源在同样条件下变异方向也会不同。烟草作为遗传学上的异源四倍体植物,其基因的复杂性、多变性决定了只有拥有更大的种质资源库,才能更高概率地育出良种。”向世鹏说道。
为了丰富种质资源库,向世鹏经常不辞辛苦多方寻找。有一次,他和同事到湘西出差,路过一个山村时听说村里一位老农手里有老辈流传下来的烟叶种子。
想到如果不抓紧收集,这些种子可能再过几年便会彻底消失,向世鹏便主动找到这位老农,向他询问购买种子。然而令向世鹏失望的是,这位老农手里已经没有种子了。于是向世鹏又抽时间专程赶往周边村寨询问,终于在一户村民家中的布包缝隙里,找到了仅存的几粒种子。
多年来,除了每年正常的样本交流外,向世鹏每到一地都会留意发掘不同品种的烟叶。他先后收集、整理烟草种质资源3000余份。对于收集到的每份资源,他都会认真总结记录其性状特征,并分门别类建立种质资源档案。
如果说资源收集需要的是时间的积累,是不辞辛劳的奔波,是繁杂琐碎的整理研究,那么对不同基因样本采用杂交或者回交等技术路线进行新品种培育,则又多了一项——不可预期的失败。
物种的多样性决定了在烟株繁育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设计出多么完美合理的育种技术路线,实际生长出的烟株依旧会千差万别。技术路线的设计,只能最大限度为优势品种繁育提供方向上的可能,最终能否得到想要的结果,只能交给烟叶本身。
“一个组合一般至少要种几代,每代至少上百株,最后能筛选出符合预期的可能只有几株,也可能一株没有,无论哪个结果对我们来说都是常态。”多年的科研实践让向世鹏形成了良好的心态。
对向世鹏而言,试验过程中的失败只是家常便饭。一个品种要想培育成功,至少要经过6轮田间筛选,再经过2轮省区域试验,最后经过3轮行业试验,每轮试验都意味着一个烟叶生长季,同时种植区域的不同也可能产生不同效果,任何一个不可控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同时,优秀的品种必须综合考察其经济性状、抗病害性、抗逆性等多方面表现,任何一个指标都不能存在明显短板。2017年,向世鹏所培育的CS1545烟种样本,在经过前期几轮试验后,进入了省区域试验。对于这个品种,向世鹏最开始满怀期待,然而在第二轮省区域试验中,有几个试验点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赤星病,只能选择淘汰。
“在育种领域,靠得就是一个‘磨’字。生物的进化迭代千变万化,我们只能通过技术路线穷尽所能地创造更多进化的可能,再从这无数多可能中找寻到自己期待的结果。或许这个结果就在身边这株烟叶,或许它又在十分遥远的未来。我觉得这种对生命的期待,就是育种科研最大的魅力所在。”向世鹏感慨道。
强监管让电子烟远离青少年
上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烟草***局研究起草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国烟草***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中关于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但业内人士认为,仅有此还不够,整治眼下乱局,***电子烟国家标准是当务之急。
过去多年来,由于行业门槛低、盈利空间大,大批掘金者入局电子烟市场。有报道显示,目前电子烟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组装都可以外包,出厂价30元不到的电子烟,在市场上可卖到300元左右,利润率超过900%。
一路狂飙增长的同时,电子烟也潜藏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正是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影响。套上炫彩的外壳,装上口味多元的烟弹,在社交短视频的推波助澜和花式营销下,电子烟披上了时尚、健康的外衣,许多青少年认为吸食电子烟是一种新奇、无害的潮流,成为“电子烟民”。中国疾控中心2014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结果显示:45.0%的初中生听说过电子烟,1.2%的初中生在过去30天使用过电子烟。2019年后者比例达到2.7%。毫无疑问,电子烟也是烟,电子烟对人身体产生的危害绝不亚于传统烟卷。不少专家指出,电子烟含有尼古丁,具有成瘾性和危害性。
当前,有关部门作出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卷烟监管的决定,无疑迈出了重要一步,弥补了法律漏洞,消除了监管盲区。但这远远不够,规范电子烟行业发展仍要久久为功。一方面,电子烟国家标准亟待***。既然电子烟参照卷烟管理,那么相关标准也要尽快***。比如,对电子烟中含有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进行规范标志,明确其中的浓度、危害等;再如,在销售推广上,电子烟也要符合无烟立法、警示包装、禁止烟草广告和促销等规定。另一方面,要实施全链条管理。比如,参照国际上的通用做法,由卫生健康部门、工业、工商等多个部门一齐参与监管,对电子烟实现全产业链、全覆盖的监管。
管好电子烟事关青少年身心健康,只有订立好标准,强化监管和控制,才能最大化保护好公众健康,防止电子烟成为青少年接触香烟的“第一口烟”。
最新全国中学生烟草调查出炉:上海多项指标领跑全国
近日,全国控烟工作会议上传出信息,全国最近一次开展的中学生烟草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中学生在现在吸烟率、尝试吸烟率、现在电子烟使用率等多项控烟核心指标在31个省份中最低,控烟工作处全国领先水平。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21年组织实施中国中学生烟草流行调查,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7个县(市、区),共936所初中和891所高中(含254所职业学校)的269250名学生完成问卷,应答率为95.9%。
调查对象为在校初中生和高中生(包括普高生和职高生),调查结果具有全国和省级代表性、以及国际可比性。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烟草使用、电子烟使用、烟草依赖与戒烟、二手烟暴露、烟草制品的获得、控烟宣传与健康教育烟草广告或促销、对烟草危害的认知等。
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中学生现在吸卷烟的比例为1.0%,其中,初中学生0.7%、普通高中学生0.9%、职业学校学生2.6%;尝试吸卷烟的比例为5.4%,其中,初中学生3.5%、普通高中学生6.0%、职业学校学生10.9%;经常吸卷烟的比例为0.4%,其中,初中学生0.3%、普通高中学生0.3%、职业学校学生0.7%。
此外,上海市中学生现在电子烟使用率为1.7%,其中,初中学生1.2%、普通高中学生1.6%、职业学校学生3.7%;使用过电子烟的比例为6.3%,其中,初中学生4.5%、普通高中学生5.9%、职业学校学生13.2%;听说过电子烟的比例为93.8%,其中,初中学生92.1%、普通高中学生96.1%、职业学校学生93.7%。
上海是国内较早开展控烟工作的城市之一,在卫生健康和教育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尤其注重青少年控烟工作和无烟学校建设,并形成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使青少年学生从小形成“拒吸第一支烟,包括电子烟”的健康理念和行为。
1994年,上海就制定了政府规章《上海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2010年3月1日,《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简称《条例》)生效实施,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后,大陆地区首部省级人大颁布的控烟地方法规。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条例》助力诞生世博会159年历史上首个“无烟世博”,并推动大陆地区的城市控烟立法进程;2017年3月1日,《条例》第一次修订后生效实施,实现室内全面禁烟,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上海市人民政府“世界无烟日奖”;2022年10月28日,《条例》第二次修订,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控烟法制保障与时俱进,接轨国际。
一直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致力打造健康之城,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创造有利青少年远离烟草的支持性环境,严格遵循《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创新模式、寻求突破,逐步形成和完善控烟宣传与监督执法“六个一”特色管理模式,即一套制度(控烟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一个机制(多部门协同合作与社会共治机制)、一根线(12345控烟投诉举报热线)、一幅图(控烟热力地图)、一张网(全市综合戒烟服务网络)和一系列工作方法(专业支撑、问题导向、人文关怀等),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健康城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