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熟带来好“丰”景
走进黄素英的家里,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挂在门头上、铺在院里、排在台阶旁,黄澄澄的暖意瞬间驱走了寒冬清晨的凉意。
听说家里来了客人,黄素英麻利地烧起火、倒好茶,坐在火塘边,黄素英讲起了她丰收的故事。
黄素英家的门头挂着一串串金黄的玉米。
黄素英是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曲石镇箐桥社区的农民,丈夫是家中独子,继承了家里的10亩田,夫妻二人靠种地供出了两个大学生。
2023年,黄素英家种了10亩烤烟,实现收入6万多元;又租了7亩田种水稻,留下自己吃的,还卖了三千多元钱。烤烟收完上部叶后,抢茬种植玉米10亩。院子里堆放的就是刚采收的玉米,边收边卖,已经卖出去二千多斤,收入大概三千多元。现在玉米地里抢茬种植的油菜长势良好,4月份收完油菜,又将迎来下一个烤烟季。
烤烟、水稻一季,加上抢茬的玉米、油菜,一年有三季作物的收成。除此之外,黄素英还用青储玉米养牛、养猪,一年下来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
黄素英一家正是箐桥社区农民粮烟协同促增收的缩影。
箐桥社区***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永林介绍,近年来,箐桥社区积极发展烟后作物,推行粮烟协作发展,逐步形成“烟—粮—油”周年三熟的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箐桥社区群众“烤烟 烟后作物”亩均收入9000元以上,粮烟协同使农户亩均增收4000元左右。
黄素英在院子里晾晒玉米。
不仅如此,粮烟协同发展还带动了箐桥社区畜牧业的发展,箐桥社区将玉米秆作为青储饲料喂养牲畜,牲畜的农家肥还田,形成了种养良性循环。
谈话慢慢接近尾声,火塘里的火烧得正旺,映照在黄素英的脸上,红红的,就像箐桥社区群众的日子,红红火火,越来越旺。
湖南茶陵:万象“耕”新时 乡村好“丰”景
春寒料峭,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田间地头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湖南茶陵县烟草***局(分公司)烟技员下“田间”入“地头”,递温暖、送服务,烟农们勤备耕、忙春耕,把“农闲”变“农忙”,一幅和美乡村“丰”景图正徐徐展开。
除雪护苗暖人心
烟叶技术员撒盐除雪。
俗话说得好:“苗好一半收。”烟苗的管护是烟叶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环。1月22日,茶陵县迎来了十年难得一见的低温雨雪天气,给正在开展的烟叶育苗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天夜里,站长何伟盯着手机上实时更新的大棚温度,辗转难眠:“不行,不能再等了!”天还没亮,他就匆匆驱车赶往育苗大棚。
“请各站点迅速检查苗棚情况,确认烟苗是否安全,苗棚有无严重积雪!”
“枣园育苗工厂安全!”“末头育苗工厂安全!”“红色农场育苗点安全!”,各个育苗点的负责人也迅速到位,随着确认安全的消息不断传来,何伟悬着的心慢慢落了下来。可就在这时,洞头育苗工厂责任人苏二苟焦急地打来电话:“何站长,快来洞头育苗工厂看看,这边的积雪太深了,需要支援!”
正当何伟协调各方人员支援时,育苗***来了一群“红马甲”。原来是烟叶生产经营分部王旋得知洞头育苗工厂除雪任务较重,第一时间组织***员先锋队来到了现场。他们顶着严寒、冒着风雪,铆足干劲开展除雪保苗工作,除雪行动进行了整整6个小时。
在这场风雪大战中,茶陵烟草积极践行烟草责任担当,守土保苗。第一时间开展宣传动员,联合政府烟办、合作社、育苗专业户,组织人手对育苗工厂实施24小时动态盯防、循环检查。组织技术员和育苗主体对育苗设施进行加固,利用加盖小棚膜、安装加温灯、增加电加热设施等措施,确保棚内最低温度在1℃以上,保证大棚和烟苗安全。培育壮苗是烟叶生产的关键,是保护烟农“钱袋子”的开端。烟草人用冲锋在前的担当,彰显为烟农服务的温暖情意。
千家万户送服务
烟用物资上货。
随着一车载满15吨基肥的卡车驶入枣园村,茶陵烟区2024年度烟用物资进村入户的序幕正式拉开。“真是给我们省了不少事呢!以前还要开着车去城里拖肥料,现在坐在家门口,肥料就送上门了。”烟农老谭说道。
今年,茶陵烟草秉持“用心用情优服务 全心全意解民忧”的宗旨,秉承为烟农办实事的精神,统筹部署、抢抓农时,做实备耕备肥工作,将3740余吨烟用物资配送入户。
“肥料入户,是烟草局积极协调的结果,既方便了广大烟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烤烟办主任谢华说道。
茶陵烟草积极组建物资配送协调小组,由片区网格员联合乡镇、村组专干根据物资到货时间灵活部署,分村分批有序安排车辆供应物资上门,确保烟叶物资年前入户,不误农时。协同物资供应商、火车站、种烟乡镇共同发力,紧盯配送服务质量,加强物资到货验收工作,将物资配送入村工作做优做细。技术员配合物资发放进度,上门同步指导烟农做好烟田深翻耕、起垄及肥料使用等工作。组建考核小组对物资配送满意度及关键技术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考核结果与运输服务费用结算、烟叶技术员月度绩效直接挂钩,充分调动配送员、烟叶技术员的工作积极性。
烟用物资进村入户行动在茶陵已经开展了三年,平均节省烟农运输成本20元/亩,实现肥料配送100%准确,有效减轻了烟农生产负担,提升烟农满意度、幸福感,为烟叶产业“旺”与乡村“美”筑牢基础。
田间沃野建课堂
烟叶高质量发展培训会。
培育新农人,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关键,茶陵烟草利用农闲时间,积极组织农业专家及种烟能手,采用“面对面 手把手”“田间地头 流动课堂”“互动交流 答疑解难”“实地调查 现场指导”的方式,对新农人展开技术培训,充分发挥新农人在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产业能机等方面的优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这种‘课堂+田间’‘专家+农民’的培训方式将理论结合实际,让我们对烟叶种植、烘烤、分级、保管有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认识,这样的培训既接地气,又长知识!”一位参加培训的农民说道。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类型的烟农,依据其能力素质分类设置培训课程,分专业制定培训标准,开展精细化培训、实训及跟踪服务,有效促进学用结合,传授农业技术,解决农业技术难题,让学员真正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一批又一批新农人从中受益,在乡村振兴中挑起“大梁”,成为增收致富的“领头羊”、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田间观摩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就是为了让农民群众在田间地头就掌握到实用技术。这样的模式不仅为烟农学习搭建了交流平台,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还为加快新技术落地应用、提高烟叶产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从而助力烟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站长何伟表示。
2024年以来,茶陵烟草累计开展培训12次,参与培训600余人次,烟农覆盖面达100%。当前,已联合烤烟办、合作社策划培训场次23场,将在烟叶大田生长期间同频开展。
下一步,茶陵烟草将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发挥烤烟产业经济优势和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纵向和横向融合发展,实现烟叶生产提质、农民增产丰收、乡村和美振兴。
线上经营绘“丰”景
梁淑丽(左)和苗伟通过直播销售地瓜。
10月30日清晨,山东荣成市埠柳镇学福村豆山百货商店店主梁海波在店门前忙着接收村民送来的农产品,妻子梁淑丽则精心挑选出无花果、苹果、地瓜等农产品作为直播带货的“主角”。
开店15年,梁海波夫妇一直心系乡亲,先后增设了水电费代缴、农产品收购、代收代发快递等便民服务,为村民少跑腿、增收益花了不少心思。在村民心中,豆山百货商店就是诚信经营、价格合理、爱心助农的代名词。
这个时节采收的无花果格外甜,掰开熟透的果子一口咬下去,甜甜的味道能让人幸福一整天。荣成的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无花果,其中埠柳、港西等乡镇是无花果的主要产区,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无花果树。以前,学福村的村民会在凌晨伴着露水采摘无花果,再乘车到市里或镇上售卖,每天的销售情况都是一个未知数。
今年入秋后,受连续几场降雨和收购价格波动的影响,无花果销售情况明显不如往年,不少成熟的果子因为销售不及时被倒掉,梁海波夫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正在夫妻俩苦思解决方法时,荣成市烟草***局(营销部)客户经理苗伟建议他们采用直播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
在苗伟的帮助下,首轮直播顺利销售出30余箱无花果。“往年我们自己到镇上卖无花果,常常被压价。现在,梁老板开直播帮我们卖果子,我们赚的钱比以前还多了。”学福村村民梁学朗说。
直播带货打开了梁海波夫妇销售农产品的思路:既然无花果可以线上售卖,那埠柳镇远近闻名的蜂蜜罐地瓜、大苹果也可以当直播间的“主角”。为了做好线上销售,梁海波夫妇没少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学习销售话术。如今,原本性格腼腆的梁淑丽在直播中表现得越来越自然,小店的农产品销售额也节节攀升。
梁海波夫妇直播时,苗伟也会来帮忙。他们积极帮村民销售无花果、地瓜、苹果等农产品,彰显了小店铺的大担当。
土地流转 云南施甸县坡脚村烟草产业实现从无到有
今年以来,云南保山市施甸县烟草“156”项目区落地由旺镇坡脚村,村***组织领办的施甸县绿辰养殖专业合作社向村民流转400亩土地,建成现代化标准烟田,村民即将开始种植烤烟,实现坡脚村烟草产业从无到有。目前,项目区已完成土地流转和地块平整,正在开展机械化深耕、晒垡工作。
由旺镇坡脚村“156”项目区建设现场。郭康 摄
坡脚村的传统农作物主要有莲藕、蚕桑、甜柿。土地连片开始进行机械化耕种后,将由传统单一的莲藕种植向“烤烟 玉米 豌豆”种植转变,做到一年三熟,提升烟田产出综合效益,烟农可实现增产、增收,形成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良好局面。
由旺镇坡脚村“156”项目区建设现场。郭康 摄
施甸县由旺镇坡脚村***总支书记施艳说:“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土地现代化,我们村以烟草‘156’项目区为切口,以‘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通过‘土地中长期流转,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技术人才赋能’等多个途径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把农民培养成懂技术、懂科学的专业人才”。
同时,坡脚村立足于乡村振兴及“双碳”目标,牢牢抓住施甸县“以补代建”电能烤房建设契机,计划建设电能烤房20座,全面实施烟叶商品化烘烤。
由旺镇坡脚村“156”项目区建设现场。郭康 摄
此外,坡脚村通过构建“施甸县绿辰养殖专业合作社 施甸善云烤烟专业合作社”的“社社”联合产业工人组建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成立了坡脚村就业驿站劳务平台,建立产业人才赋能中心,联合施甸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对产业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用活劳动力,解决村民就业难的问题。
开启烟农增收新“钱”景
“去年,烟站指导我在轮作的烟田上种了丹参,由于组织管理到位,烟叶和丹参都有很好的收成,这让我取得了多年来最好的经营收入……”近日,在山东诸城市烟草***局(分公司)贾悦烟站组织的一场烟农座谈会上,贾悦镇李二庄村烟农王汝彬介绍着自己“烤烟 丹参”的轮作经验。2023年,王汝彬在经营75亩烤烟之余,利用轮作烟田种了40亩丹参,这些丹参的亩均产值超过三千元,让他获得了十万多元的额外收入。
2023年,在烟草部门的大力引导下,诸城烟区共有40余户烟农,像周善光这样实施了“烟叶 丹参”轮作种植,丹参种植总面积超过2000亩,他们的经营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图为:合作社机械化采收丹参现场
利用烟田轮作土地有序种植非烟作物是诸城市局(分公司)大力助推产业融合、有效增长烟农收益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诸城市局(分公司)坚持“以烟为主、多业融合”的发展思路,积极加强顶层设计,争取县、镇两级政府***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烤烟和其他多元化产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形成“烟叶 小麦”“烟叶 谷子”“烟叶 中草药”等多个特色产业带,实现烟叶与粮经作物的“双促进、双稳定”。
“目前,诸城烟区掌控基本农田12万亩,约为烟叶常年种植面积的两倍,为科学规划产业区、打造‘烟叶 N’产业带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诸城市局(分公司)烟叶分管副经理赵清海介绍说。
实施规模化组织、专业化运作是诸城烟区提高产业轮作效益的关键。诸城市局(分公司)建立“龙头企业 合作社 种植主体”多元生产组织模式,烟农合作社对接社会化农产品公司,统一接收多元农产品订单,结合烟农意愿,把订单和合同分解到户,把烟区变为特色产业基地、合作社变为经营“指挥部”,把农户变为生产“第一车间”,解决了多元产业发展过程中烟农参与度低、收益水平不高的问题。
“我种植丹参,种子由加工企业统一提供,管理由烟农合作社组织实施,生产出来的丹参根块由加工企业订单回收,不但管理起来省心省力,销量和收益也得到了充足的保障。”谈起自家丹参的产供销模式,王汝彬如是说。
2月29日,笔者看到通往诸城市局(分公司)洛庄烟站农耕道两旁广袤的烟田里,种植其中的作物在寒风凛冽中,已经长出了一片新绿。
“这里是去年烟叶采收后种下的‘冬牧70’,等到今年4月份下旬它可以长成畜牧业所需的高质量饲料。”洛庄烟站站长孙玉军指着地里的牧草介绍说。
图为:合作社机械化收获牧草现场
这是诸城市局(分公司)推广的“烤烟 冬牧70”一年两收种植作业。该模式不但改变了传统的一年一收烟叶种植,更重要的是它将烟叶生产与畜牧业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实现了“烟-草-畜”绿色循环农业的新模式。
2023年,诸城市局(分公司)结合当地养牛业较为发达的实际,组织种植了1000余亩冬牧70,这些适熟收割后的牧草,不但适口性好,营养物质含量也比较高,是肉牛和奶牛的理想饲料,受到当地畜牧业的广泛欢迎。2024年,诸城市局(分公司)又进一步将冬牧70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000余亩,以满足烟农增收的需要和养牛户饲料的需求。
收获的牧草在为地方养牛业解决饲料短缺难题、给予发展支持的同时,养牛户产出的牛粪也为全市的烤烟种植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牛粪经过充分腐熟发酵后,有机质含量高、肥效持久、绿色环保,是烟田上好的肥料,不但能提供烤烟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烤烟 冬牧70”一年两收种植模式的推广,无形中打通了烟叶生产、牧草种植与畜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农业循环,形成了“烟草-农牧”生态循环农业的全链条,实现了烟农、畜牧养殖户和社会经济的多方共赢。
“烟田轮作有效促进了产业融合、开启了烟农增收新前景。下步,我们将加大统筹力度,精选轮作组合,优化组织模式,深入做好农田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助力烟农增收、促进烟粮经作物融合发展。”赵清海表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