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则『言顺』——新品打造从命名开始
好名字能够为一个人的形象加分,产品名称也一样。消费者对一款产品的第一感觉、第一印象是否深刻,能够产生何种联想往往都跟名称息息相关。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竞争升维,各品牌无不在通过多元的创新打造产品的与众不同。从形态创意到色彩创新,从特色技术到新潮概念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为新品上市之初构建区隔的切入点。而所有这些创新元素中,产品的名称其实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
当新品的特质化、***化趋势愈加明显,产品命名之于在产品打造的意义越来越突出。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新品的特质化还是***化,首先要能从“命名”上得以体现,名称一定程度上是产品卖点、文化、形象的有效载体,彰显着产品的价值。而且,“名”正才能“言顺”,一个好听、好记、有内涵的名字,能够让后续的营销工作更加顺畅、更有逻辑,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中式卷烟命名的新方向
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产品命名的方向也不同。如果我们对卷烟命名如果进行盘点,其实也具有一定的时代规律。近十年来,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新技术、新理念、新审美影响之下,卷烟的命名呈现出几个新的方向。
新品类入名。这是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细支、爆珠、短支、中支等创新品类的相继崛起,为了实现品类与产品卖点紧密绑定,“××中支”“中支××”成为卷烟产品命名最突出、最常用的形式。从目前的创新品类产品来看,这种命名形式的产品占据着大多数。
不过,随着品类形态的普及,当形态品类不再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强卖点,这种命名潮流正在改变,是否在名称中标榜细支或中支,则会根据产品的实际需求定夺。现在许多创新品类产品,并没有在名称中体现。
新色彩入名。以某种色彩作为名称一直以来都是中式卷烟命名的常用思路。其中,红、黄、蓝三色最为常见,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有这类名称。
近几年,随着审美流变,卷烟在颜色运用上更加时尚,更加多元。用新的色彩入名的产品越来越多,比如“黑金刚印象”、“青瓷”、“小青支”、“阳光橙中支”“流金印象”等等。未来,大量的中国传统色或将被运用到卷烟包装和产品的命名中。
新文化入名。卷烟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塑造。一方面,传统文化依然是产品命名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品牌深挖区域文化属性的趋势中,每个地方的文化元素成为产品命名的素材。
比如近年来表现突出的产品,黄山的“徽商”,利群的“楼、山、天”系列等等;另一方面从当下时代价值观、潮流文化文化中寻找产品的文化落脚点和命名。比如玉溪的“初心”,贵烟的“跨越”,芙蓉王的“荣耀”“领航”,古田的“成功”系列,人民大会堂的“辉煌”,红河的“快乐”“去野”,双喜“勿忘我”、“魅影”等等。
新卖点入名。所谓新卖点,更多是依托技术创新而生成的产品卖点。近年来,产品在卖点打造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一点技术所带来的差异化,会直接在产品命名中加以体现,虽然这类并不多见,但却很有记忆点。
比如,***“3mg”、“5mg”,长白山“5毫克”,黄鹤楼的“硬8度”等。未来,行业颠覆性的技术革新很难出现,但每个企业和品牌的微创新、微概念却层出不穷。这些微小却鲜明的创新,与单一单品之间的绑定更加紧密,比如最近表现突出的新品“视窗”,以及南京的“雨花石3mg”,这种新技术卖点入名的方式在消费者注重健康、功能体验的趋势下,或许是命名的新路径。
2、关于新品命名的思考
新消费、新竞争之下,行业对于推新的态度愈加谨慎。一款产品从酝酿到上市,打磨的过程越来越长。这其中包括对产品名称的斟酌。
在笔者看来,名称与包装、烟支一样,本身也是一种可以产生自我传播效果的载体“资源”。对于一款新品来说,产品名称看似小事,实则关系重大,不能过于随意。
尽管当下行业在新品命名上下足了功夫,但依然存在简单简单化、随意化的现象。比如在品牌之后冠以“细支”“中支”的命名方式,在新的消费需求、竞争要求下,无疑是对“名称”这种资源的一种浪费。未来的产品命名要具有一下特征:
首先,要有新鲜感。
新鲜感是记忆的前提,新品要在众多产品中,要能够脱颖而出,让消费记住,耳目一新的名称是关键一点。随着如今卷烟产品越来越多,产品名称也越来越多样,在笔者看来,只要在审批能够通过的前提下,要在产品命名上更加大胆、更加有创意。
我们现在常讲卷烟要年轻化,年轻化的首要表现就是名称是否能够带来新鲜感,甚至能够带来话题度。在这一点上,卷烟可以参考当下快消品行业的产品命名逻辑。比如元气森林、东方树叶等等。
其次,要具有时代感。
如同建国、国庆、建军、援朝等人名,背后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价值取向。卷烟产品的命名同样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面对新一代消费者,如今的新品一定要区别于那些“父辈烟”的命名,要避免新产品去了个老名字,与所处的时代脱节。
当然,时代感也并不是对一些“宣传”词汇的拿来即用,需要企业和品牌用敏锐的消费内心洞察、深刻的社会心理感知,总结、凝练出与不同人群产生共鸣的字眼。比如像星辰大海、家园、中国心等等则是时代感名称的代表。
最后,产品名称一定要有演绎、拓展的空间。
产品名称是产品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品牌要站在营销、传播的角度对产品命名。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名称要能够具有包容性、适应性,针对不同的消费场景,名称最好可以进行场景化演绎。
比如,古田的“成功”系列命名,把古田的品牌底蕴与成功文化有效融合。成功的人群多种多样,成功的场景多种多样,成功文化具有着很大的延展和演绎的空间。
再比如,利群品牌的一系列江南风格的产品命名,无论是“天外天”“山外山”“楼外楼”还是夜西湖、西子阳光等,在营销传播上具有着丰富的素材和拓展潜力。如今多品牌在这一方面做的都比较好。
对于品牌来说,名称一旦确定上报备,如同上了户口,将很难改变,因此,产品命名不能太随意。
而且,如今的行业,以品牌思维、品类思维打造产品越来越明显,一款产品的名称,将来甚至可以成为一个系列的名称、一个品牌的名称,名称看似事小,却体现着品牌在产品打造上的系统谋划,事关产品后续的发展。
面对未来竞争,新品的创新,让我们从命名开始吧。
品牌“小名”进化论
中国人擅长起名字。古代时期,人既有正式“名”,也有日常称呼的“字”,读书人甚至还有各种“号”。如今,很多人除了有姓名外,还会有“小名”。这些小名的作用,是为了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更容易称呼和记忆,也显得更具亲和力。品牌作为一种人设,也跟人相似,除了正式注册的品牌名,也需要有亲切的“小名”。
如今,越来越多品牌都拥有了自己的“小名”,品牌“小名化”已经从当初的新流行趋势逐渐趋向进化升级。
迹象:大消费时代,品牌“感性价值”初谈
“品牌感性价值”是最近很多营销学专家时常提起的热词。在大消费时代,消费者对于感性价值的诉求更加迫切和严苛,品牌只有通过产品命名、概念构建、视觉表达、价值观输出等一系列动作表达出大量的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信息,消费者与其进行情感交流,达成了某些通识,从而促使了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选择,“品牌感性价值”才得到了最终体现。
“品牌感性价值”往往展现在两方面,一是产品的品牌文化理念,二是终端促销活动。这二者的接收人,都是消费者。消费者做为一个主体,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蒙上个人的情感色彩。因此同样的一件事物,因为观看者站的角度、文化、立场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种情况下,品牌与消费者进行情感交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与消费者在情感上有交流,建立“人格化”品牌,从人的感情和情感方面来把握创新方向,才能将品牌植入到消费心智当中。如何建立“人格化”品牌?更直接的方式就是将产品进行“小名化”。
在烟草行业其实早就出现过“小名化”雏形。提税顺价以前,新品潮涌还没有之后那么激烈的市场状态下,品牌之间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和谐的发展状态。对于零售端口的感受则更加明显:零售户不用过多向消费者推荐新品,更多消费者进店后就会习惯性地说出某款产品的小名,比如,把云烟(软珍品)称为“大云”,把中华称为“华子”,把黄鹤楼(软蓝)称为“蓝楼”,把苏烟(五星红杉树)称为“小苏”,把利群(新版)称为“123利群”,等等。
提税顺价后至今,品牌推新的主动意识增强,新品爆发,随着更多新品的涌入,零售户需要向消费者传达更多品牌信息,小名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不仅容易记忆,如国酒香(30)被称为“30”,云烟(细支云龙)被称为(小白龙);还会给消费者物超所值的印象,比如在南京九五系列上市之后,南京(雨花石)一直被坊间称为“小九五”。
总体来说,目前烟草品牌的小名在零售端口已经十分常见,多为零售户、消费者之间的默契表达——作为零售户与消费者约定俗成的“暗号”。
趋向:精神崛起,“小名化”是感性价值的重要体现
我们的消费观,审美观、道德观,正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加先进化、包容化。一个具有感性价值的品牌,能够将人的生活、情感、审美的需求自然纳于品牌的含义之中,显现物质与精神的交合。精神文化的崛起,推动了感性价值的进化,进而驱动着“小名化”的真正落地与普适。
那么,“小名化”是否可以称为品牌当下发展阶段在感性价值升级上的一种有效手段呢?我们分别从行业外、行业内的具体案例进行例证分析。
从白酒企业来看,无论是年销售额过亿甚至十亿级的产品,还是区域性产品,都已经开始“小名化”发展:比如“歪嘴郎”“牛二”“普五”“古8”;从汽车行业来看,越来越多消费者喜欢某款车是源自于那些让人一见倾心的小名:如“马六”“陆虎”;从美妆行业来看,“小名化”更是成为品牌与品牌之间竞争的关键词:“小红罐”“小黑管”“小灯泡”“小棕瓶”等大单品,以及“雕牌”“驴牌”“杨树林“香奶奶””等等。
从烟草行业内来看,产品“小名化”趋势开始增强。从一开始的民间自发兴起开始转向企业有意为之。对于更多企业来说,“小名化”带给品牌的作用更可能是正向引导,尤其在固有产品形象深入人心、新品蓄势待发的关键阶段,一个恰逢其时的小名,或许会为品牌带来二次传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如云烟(细支珍品)小名为“金腰带”,云烟(小熊猫家园)小名为“家园猫”,云烟(黑金印象)小名为“黑金刚”。
现象:IP时代,“小名化”品牌符号打造正当时
全行业IP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越来越多品牌都有自己的小名,从人的视角来理解品牌,我们可以发现,接地气的品牌小名能够帮助品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快速脱颖而出,扎根于消费者的心中。消费者热衷于给品牌重新起小名,也是出于消费者对品牌的喜欢,拉近与品牌之间的距离,实现品效共振。具体到烟草行业,小名化品牌符号打造的方式和意义在哪儿?
从打造的方式来讲,一方面,从小名的客观载体,即零售户、消费者角度,大多数情况下,品牌小名是由消费者端产生或传播开来的,因其非主动性,被消费者热议的小名能够帮助品牌强化辨识度,树立人格化属性。这时,企不如因势利导,给予小名以官方认证,成为真正的品牌小名,不失为一次很好的二次传播机会。
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在消费升级、多元化发展的当下,更多烟草品牌开始重视小名的打造,这就需要企业做出系统化的策划,如前期的普及化、市场教化问题,一线走访调研、问卷调查;中期的线上线下小名征集相关活动开展、评选体系建立;后期的终端教化与培育,小名的有效传导等。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或许能够逐渐找到小名在现阶段发展的更多可取之处:快速在消费群体中形成互动感、娱乐感、存在感,不仅让品牌变得更加时尚、灵动,也大大提升了品牌的网感,话题度进一步增强,拉长品牌的生命周期。
一方面,推动品牌在高质量发展市场中的IP化塑造。在小名的娱乐精神***下,能够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的用户的共鸣。另一方面,降低品牌的认知成本和扩散成本。品牌名称是品牌的一个特殊符号,但是很多时候,烟草品牌的官方名称相对都比较严肃,不利于与消费者沟通互动,这时候,简短响亮的品牌小名就可以帮助品牌在无数竞争对手中,第一时间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让消费者看一眼或者是听一遍就能记住品牌,并乐意于分享给别人,从而大大降低了品牌的认知成本和扩散成本。
好名字,占山头。
一个好的小名,相较于严肃的品牌官方名称而言,更加顺口,也更便于记忆,因此更会引导品牌走向消费者内心深处,进化升级。最后,请各品牌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自身还没有形成小名?是品牌特点不鲜明,没有让消费者记忆深刻的点,还是品牌未能及时触达消费者,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芳心呢?
口彩红利,真香!
口彩,即吉利话、吉祥语,讨口彩就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和事物的特性,通过象征、谐音等方式加以独特诠释,从而获得新的寓意,来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
不管是喜事佳节还是日常生活,人们都喜讨口彩,目的就是图吉利,讨彩头,不仅增添喜庆、热烈的气氛,还能加强人们愉悦、欢快的心情。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未来远景的祈望和祝福。
那些耳熟能详的“口彩”习俗
比如说,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一定有一道鱼,因为“鱼”与“余”同音,所以就有年年有余的口彩之说。如果这道鱼被剩下来,就衍生出连年有余的口彩。
又比如,结婚仪式上,人们要在新房的床上摆好枣、花生、桂圆、栗子,寓意“早生贵子”、“立子”、“早子”、“早立子”、“连子”、“花着生”等等口彩。
以上种种都在说明,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在生活中创造并使用吉利话是人们的习惯,口彩早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一款产品的名字抓住口彩红利,一定能被消费者过目难忘且赞同不已。
产品命名也能借助“口彩红利”
产品命名一直是新品推出的“头等大事”,一个好听好记、朗朗上口的名字会让消费者接受程度更高,为产品营销助益颇深。这一点,各行各业都了然于心。
小编有个朋友,每逢重要节日、纪念日必定为另一半买珠宝,而且是那些具有好口彩、代表好意头的创新系列产品。
小编一方面对这种土豪的浪漫方式十分羡慕,另一方面也开始感慨当代主流消费者对于口彩的需求真的与日俱增。比如说某珠宝品牌所推出的“宝护”系列,“好事发生”系列都是针对当下年轻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而诞生的产品。
烟草行业借助口彩为产品赋能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中式卷烟从发轫伊始,就洞悉国人对于口彩的向往,深谙口彩红利之术。
品牌名有“双喜”“紫气东来”等等,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于美好的向往,有好口彩的品规名更是数不胜数——“福”、“祥瑞”、“如意”、“平安”、“大彩”、“好运”、“彩中”、“龙凤呈祥”、“和气生财”等等。
当然,以上列举的产品绝大多数都上市时间较长,所以虽然有好口彩和较为稳固的市场基础,但是并没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原因很简单,同期产品命名同样取材于传统文化,同样拥有好口彩,势均力敌,难分伯仲,自然难以凭借单纯的口彩胜出。
至于将来,笔者认为口彩红利依然具备挖掘的价值,但是不能沿用传统套路,而是创意设计、创新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利用口彩红利。
首先,产品要保持高颜值,创意设计有新鲜感、包装风格有特色,极大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传递着青春、美好、时尚的多元化品牌价值。消费者一眼爱上,才能念念不忘。
其次,除了“高颜值”“美学价值”之外,产品以好彩头来满足当代消费者的自我表达和美好愿望。这会让消费者产生了精神共鸣,令消费者乐意选择为情怀、美好期待买单。比如文中提到的某珠宝品牌的生肖系列,产品命名就很有趣味性和口彩价值,比如印钞鸡、收款马、猴运来等等。
当代消费者对品质好又能取悦自己的产品保持着极高的兴趣,这也是当代烟草品牌应对新消费需求做出的变革。小编认为,口彩红利值得深入挖掘。
你的烟包颜色应该拥有名字
最近,五菱汽车公布的宏光MINI EV GAMEBOY系列配色引发关注,其车身颜色结合网络热梗分别被命名为“渣渣灰”、“东北银”、“螺蛳粉”、“乌漆嘛黑”、“健康码绿”。这在引发关注的同时,也因玩梗而愈发具有亲和力。
近些年的手机行业也兴起一股为颜色命名的现象。白色可以是汝窑白、冰丝白、远山白,黑色可以是曜石黑、月夜黑、星空黑……
给产品颜色命名,正成为当下的潮流,也成为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开展新营销的方式之一。
为产品颜色命名,正在进行时
纵观各行各业的市场,给自家的产品颜色起一个漂亮的名字,正成为大流行。从手机、衣服到汽车、饮品,无不热衷于此。
总结市场上各种各样的颜色名字,可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传统派命名。在标明颜色的基础上,用一些概念或具象化物质进行修饰。比如陶瓷黑、月夜黑、星空蓝等。
第二类是抽象派命名。在标明颜色的基础上,用一种“看上去很美”的艺术表达进行修饰。让人乍一看很高深,细想却也想不通。比如“时光静紫”、“浅梦星河”、“流光幻境”、“幻境星空”,让人想不通前者是一种怎样的“紫”,后面三者在描述什么颜色。
第三种是狂野派命名。例如文章开头所说的“东北银”、“健康码绿”、“螺丝粉”等。
给产品颜色命名,最早源于网友对iPhone手机的玩梗。2013年后,苹果开始推出彩色手机,如金色、银色、黄色、白色等,网友戏称其为“土豪金”、“东北银”、“古德白”等。之后,各大手机厂商相继研发彩色手机,并内卷到主动命名颜色。之后,这一风潮又延展至其它行业。
从产品角度来看,新的色彩、工艺、材质不断出现,在排列组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元选项。为产品取一个特别的名字,是产品文化营销、色彩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产品颜色区别于其他颜色的方式。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群体迭代,消费审美、消费理念日趋进步。年轻的消费者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经典颜色,对新的色彩更为关注。近年来,就有“莫兰迪色”、“马尔斯绿”、“爱马仕橙”纷纷登上热搜,从中可以看到颜色审美的变迁。为产品的颜色命名,是品牌拥抱新消费理念,满足消费新趋势的表现之一。
烟草品牌:给烟包颜色起一个漂亮的名字
近年来,烟草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产品与产品在功能、味道、审美上的区隔日渐缩小。同时,消费群体迭代,消费审美提升,品质消费、理性消费成为潮流。人们对精致化、高端化的产品接受程度更高。
随着消费美学的普及,烟草品牌在烟包审美上的造诣逐渐深厚。一方面,烟包色彩愈加丰富,更符合现代审美,与国际美学接轨。在传统经典的红、蓝、金等颜色外,还出现了白、黑、绿等新潮色彩。
另一方面,烟草品牌开始对烟包颜色命名,比如“荷花”的“马尔斯绿”、“春天细支”的“云杉绿”、“春天中支”的“天幕蓝” 等。这几种颜色的选择与命名,都颇为考究,有文化底蕴、有想象空间、有艺术表达。
对于当下而言,烟包颜色越来越丰富是一个整体的趋势。彩色能激发消费***,色彩定制还能增加消费体验。出奇出新的色彩背后,是消费者愈加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以及不断进步的科技工艺。如果能对色彩再加以命名,或许烟草品牌就能启动一种新型的营销按钮。
在命名方式上,烟草品牌既可以借鉴古人的方式传递美的意蕴,如“天青”、“云白”、“黛色”、“冰川湖蓝”;还能从西方美学中汲取灵感,如潘通色卡常用的“蛛丝粉”、“可口摩卡”、“伊比萨蓝”等;还能从网络中汲取灵感,如“玫瑰金”、“土豪金”、“五彩斑斓的黑”。另外还能从家国正能量中寻求智慧,如“星空灰”、“正统红”等。
好的产品颜色命名,可以助力产品更有格调、质感、个性化,打开充分的想象空间,吸引市场注意力,为新品打开第一步的销量。
但产品想长期留住消费者,还要从品质、吸味等根源上进行努力。如此,才能持续打动消费者、成就经典产品。
元帅命名寄厚望,132秘史永流传
元帅命名寄厚望
长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也展示着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辉煌。“长城”作为中国雪茄的领军品牌,它的命名也有着一段传奇往事。
长城雪茄厂的前身是益川工业社。它创建于1918年,建国后公私合营为益川烟厂。
长城雪茄厂
1949年12月,***元帅率部由陕入川,任西南军区司令员,从此便与四川烟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4年,***元帅因工作原因上调中央,仍然非常关心四川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意见》。***元帅亲自接见了益川烟厂(长城雪茄厂前身)负责人,对高档雪茄的研制提出要求,并为产品命名“长城”。
当年,“长城”品牌建立,举全国烟草力量共同攻克“长城”工艺技术难题,从原料发酵、烟叶配方、产品造型、卷制技术和生产设施等全方位攻关,先后作了178个配方的试验。1959年试制出甲级“长城”牌雪茄并投入规模生产。当年8月向国务院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烟草研究所寄出样品,受到肯定的评价。
1960年,“长城”牌雪茄由中国国际贸易会促进委员会送往几内亚、阿联酋、加纳等8国的展览会展出。
1965年3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来川视察工作,在四川省政府礼堂专门接见了益川烟厂***委书记李振明等三人,对工厂试制的高级雪茄作了积极的评价,也指出不足之处,并鼓励说:“你们要把雪茄烟外包皮(茄衣)这道难关攻破,几年内将相应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好,把***雄狮的声望树起来!”
期间,***副总理还特地转赠了古巴赠送的雪茄以供研制参考,领导的关怀极大鼓舞了工厂,加速研究并改进了相关工艺。
自此,益川烟厂随着技术的革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今天,今天,“长城”依旧不忘首长的嘱托,以振兴民族雪茄产业为使命,不断创新前行。
2017年长城(揽胜1号)盲评85分上榜欧洲权威雪茄杂志Cigar Journal;2018年,在Cigar Journal组织的雪茄专家盲评中,长城(GL1号)更以盲评95分的极高分,超越众多国际知名雪茄品牌,技惊全球。
“长城”这头亚洲雄狮,不断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力量!
辉煌的“132”缘起
在元帅命名后的几年里,益川烟厂在制作手工雪茄技术领域有了质的突破,量产运营后开始供给西南军区及部分中央首长,得到一致好评。
1964年,毛主席身患感冒,抽烟时咳嗽得很厉害。***看到后便向主席推荐长城雪茄,说抽这种烟咳嗽会明显减少。主席抽后果然是既过瘾又不咳嗽了,从此便爱上了这种产自什邡的雪茄。四川省轻工厅也正式授命工厂为****卷制特供烟。
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工厂专门成立了卷制小组。经过技术攻关,一共研制出了35个配方,其中的1、2、13、33号成为选定产品。最初,主席等领导人抽用的全部是13号雪茄,这种雪茄烟一头粗一头细,细的一端用来吸,粗的一端用来点火。在一次接见外宾时,主席习惯性地点燃一支雪茄。
这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主席把雪茄烟拿倒了。主席忙于谈话不小心把火点在细的那头,把粗的一头放在嘴里,这样既不好看也不易抽吸。生产小组随即将雪茄烟卷成两头一样粗的圆柱形,任意一头都适合抽吸或点火。这种烟的型号为2号,也就是主席最常抽吸的雪茄。
1971年以前,毛主席所吸雪茄一直由什邡卷制提供,卷制出的雪茄每次都由成都军区和机要文件一起转送北京。
1971年后,为了确保安全,中央警卫局派孟进鸿同志亲自去四川什邡了解、监督手工卷制雪茄的全过程。同时,北京卷烟厂的孙忠兴(军代表)也带了两名工人于1971年10月底同赴四川什邡,准备在短期内学习有关卷制特供烟的技术。但是谈何容易,20多天的实地学习最终以失败告终。于是,经向中办汇报,决定由什邡派遣范国荣、黄炳福、姜跃秀赴京,完成这项政治任务。第二年,黄炳福回川,刘宗贵师傅接替了他。
1971 年11月初,市委领导同志为生产组亲自选址。从安全、保密、方便的角度出发,选在***对面的南长街80号。整个院落按照四川什邡卷制雪茄烟的厂房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132小组所在的南长街80号院子
二十多天后,这里已经“面目全非”。作为生产区的里院,房上装有铁丝网,室内按手工卷烟要求,分为卷烟、晾烟、蒸烟三个套间;外院是宿舍、食堂等生活区。平时,这里大门紧闭,附近的居民谁也不知道这里是何处所在。
1971年11月23日上午,北京市委专门召开市委***、市经委、市财贸、市房管部门、市一轻局、市***局联席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市房管部门关于南长街80号的筹备情况;随后,听取关于生产人员的介绍。人员组成除了从四川调来的三位师傅外,还有曾去四川学习过的两位学徒工及一名38年入***的老炊事员谷彩和两名锅炉工任保平、朱景林。
鉴于过去供应给部分领导同志的是13号烟,而特供给毛主席的是2号烟的历史,决定特供烟厂起名“ 132”。因人员不多,即不能称厂,也不能叫车间,所以参加会议的人员一致认为,称“ 132小组”比较适合。
从此,他们的命运与当时这一光荣的政治任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四川“工匠”传奇
1971年11月底,“132小组”正式投入生产。生产雪茄烟的工具很简单,只有蒸锅、烘箱、桶、盆、筛子、切刀等。
首先是选叶工序。先将所用的烟叶喷洒酒和清水,使之留香、除杂气。润湿的烟叶存放到第二天,然后再选叶。通常一捆50斤的烟叶经过精挑细选后,能用上的也只有10斤左右。
随后是蒸叶。将选好的烟叶加入四川特曲、桂皮酒泡上12个小时后上屉蒸,取出后再用四川毛尖茶浸泡半小时后捞出,待每张烟叶表面的水分晾干后,再加入内蒙的甘草流浸膏、越南的企鞭桂皮、四川的特曲酒存放12个小时以上。
卷制工艺也非寻常。把茄衣烟叶上下劈成对称的两张,用刷子刷湿铺平,分别放在两块木板上。用切好的茄套将茄芯包住,凭娴熟的技巧用手卷搓成棒状,放在展平的茄衣烟叶上,由两人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同时卷烟。卷制好的烟用中药白笈做粘合剂粘住,用剪刀将两头剪齐,整个卷制工序才完成。2号雪茄烟两头一般粗,13号雪茄烟一头大,另一端小。
卷好的雪茄并不能马上包装,还要放入晾烟房阴干,在烟支水分达到11℃时,才能包装。比起现在的雪茄包装,那时的“ 132”产品的包装,让人看了实在普通得有点寒酸。里面是一层防潮纸,外面一层就是普通的白纸。规格是10支一包,10包一条。小包上盖有卷制的编号,条包上盖有烟号,日期。
复杂的工艺令今人都为之怯步。在那个年代,人们拼的就是觉悟和精神。开工仅一周,第一批540支2号特制雪茄烟试制成功,质量完全符合要求。
为了追求品质的原汁原味,雪茄在原材料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132”雪茄选用的是四川省新都县50亩油沙地中生长的一级红柳烟。在种植过程中无化肥、无污染。这种烟叶的独特之处在于燃烧后不落灰,烟灰呈白色,抽吸时喉咙可感到丝丝凉意,且点着的烟长时间搁置也不会熄灭。
这些精品烟叶每年采摘后都要用红曲、醪糟、蜂蜜、茶水、白酒,喷洒在烟叶上发酵处理,然后打成捆,存放三年后再运往北京备用。
由于工艺日臻成熟,加之13号烟的需求越来越多,卷制的数量时有提高,所以当时由什邡带来的10担烟叶很快就所剩不多。于是由危德纯同志亲自前往四川调运红柳烟叶。经多方努力,只找到10担二级红柳烟。此后,独桥镇的红柳烟扩种到200亩,以防原料不足。
为了进一步解决问题,刘宗贵师傅开始负责在北京试种红柳烟叶。从1973年到1974年,在两亩实验田上,种上独桥镇红柳烟的种子,采用当地的种植方法……但等到烟叶丰收后试用生产,发现不成。烟叶一经浸蒸就变得一团糟,根本不能再加工。看来离开四川的天然环境,红柳烟叶是无法达到一级水平的。试种最终宣告失败,独桥镇的红柳烟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1976年,在主席临终前的几个月,就遵医嘱停止了吸烟。当时,中办和市委领导考虑到还有其他领导同志仍在吸特制雪茄,所以决定“132小组”仍然保留。但供应烟的价格由原来的每条6元调到9元。直到1978年,手工卷烟才停止生产。
1984年12月,“132”小组撤销。
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传奇才被世人熟知。长城,这个流淌着“132”小组工匠精神的品牌,正代表着中国迈向世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