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王东海: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摩托医生”的新使命

admin2个月前4浏览0评论

王东海: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王东海(右)正在查看酥梨树长势情况

“驻村工作,既是驻村,也是驻心。”

“就是要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的精气神。”

“只有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办好,真正让老百姓满意,干群关系才会越来越密切。”

…………

这就是陕西省延安市烟草***局派驻壶口镇桑柏村第一书记王东海驻村总结出的心得。

2021年8月,王东海开始了自己的驻村工作。驻村工作任务艰巨,为了当好第一书记,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他一直战斗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战场上,用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出实招

刚到桑柏村上任的王东海,就接到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那时,桑柏村因村情复杂、人心涣散、环境基础差、社会治理难度大,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后进村。

“有困难我们就解决困难,组织派我来我就要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初到基层工作的王东海,面对这些“疑难杂症”没有退缩,一边积极向村干部请教,和他们交心,了解全村的情况和发展瓶颈;一边不断学习和琢磨相关文件精神,走进村民家里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在此基础上,王东海采取“三情三心”(即吃透上情、把准村情、掌握下情,以“情”入心、以“理”入心、以“法”入心)的工作思路,结合村情实际,以酥梨产业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制定了全村发展规划和措施,谋划、实施了总投资40万元的3大类7个项目,带动桑柏兴村富民。

“基层***组织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支部强大,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王东海由衷地说。

驻村一年多来,王东海坚持开展“三会一课”和“支部主题***日”活动,并把主题***日活动作为加强***员干部教育管理和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抓手;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带头学习***章***规,以***章***规规范言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健全《村“两委”责任分工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干部值班制度》等多项制度,真正做到“制度管人、机制励人”;指导村民委员会制定《桑柏村村规民约》,推进村级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着力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多方筹资整修村委会,改善了学习、办公条件。

铆足了精气神,漾起了文明风,***员把新时代的春风暖意送到了群众的心田。“以心交心,终于换来了干群的团结,大家开始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有王书记给我们引路,小康路上我们才不会掉队,才能过上红火的好日子。”桑柏村***支部书记杨天书深有体会地说。

心系群众,倾情服务暖民心

“王书记,你周末回延安把这两盘鸡蛋捎上,我的小孙子喜欢吃家里的土鸡蛋。”村民张爱云说。

“行,没问题。”王东海回答道。

“王书记,我这个养老保险身份认证怎么弄?儿子买的智能手机我不太会用,你给我看下。”村民冯彩群焦急地说。

“不要急,我现在就帮你认证。”王东海说。

…………

每天,村民们都会因一些“小事”来找王东海帮忙,他也会非常耐心地帮助大家解决。在王东海看来,“村民的每一件‘小事’,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大事’。做好基层工作,重点是只有抓好‘关键小事’,才能解决百姓‘心头大事’。”

为切实帮助村民群众解决心头“烦心事”,王东海与镇干部、村“两委”班子讨论,决定利用每周一集中召集一个自然村村民,解决或推动一件群众最关心的小事、难事。比如,针对村民提出村里不通班车的现状,王东海联合镇村干部组成便民服务“顺风车”车队,自己当起了村民们的“班车司机”。针对2022年村民酥梨销售难、价格低问题,王东海通过协调单位采购、亲戚朋友自购等方式,帮助村民销售苹果、酥梨2700箱,村民亲切称呼他“送货书记”。

不仅如此,在2021年10月,王东海积极协调派驻单位延安市烟草***局,为桑柏村文化图书室配备5台电脑,他个人捐赠图书500余册,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2021年12月,对接落实帮扶资金17万元,实施了寨子路1公里排水渠加盖板项目,解决了村民外出安全隐患问题;2021年冬季,协调捐赠无烟煤4吨、疫情防控资金2万元,解决了村内日常办公、疫情防控值班卡点取暖和疫情防控物资短缺问题;2021年,在市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公益捐赠活动中,协调烟草系统职工向村里捐赠16141.5元,个人捐赠1000元;2022年6月,争取资金13万元,对***员活动室、村委会院子及村口巷道护岸进行了维修。同时针对村内个别孤寡老人衣服不得体的情况,王东海累计给这些村民捐赠个人旧衣服70余件。

一个村发展得怎么样,产业是硬指标和方向标。针对桑柏村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王东海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奔走在派驻单位、县果业部门和镇政府争项目,通过努力争取补贴资金10万元,实施了占地面积52亩的桑柏村“壶口酥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除此之外,还争取到每亩15袋有机肥、铺设保墒防草地布、涂刷树干涂白液态膜等,激发梨树生长活力,提升果品品质,带动壶口酥梨产业发展壮大。

今年4月中上旬,漫山梨花在桑柏塬上绽放,飞花盛景将连绵山头染得一片雪白。看到这样的盛景,村民们纷纷感激地说:“自从王书记来到我们村,他就一心一意帮我们村找方法、找路子,我们都很感激。现在有了这些好方法、好产业,我们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延安市烟草***局被评为2022年度市级优秀帮扶单位;王东海个人也被评为2022年度市级优秀第一书记。“看到村子越变越好,我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心里都是甜的,非常有成就感。”王东海说,“要实现乡村振兴,这才只是第一步,我要做的还有很多。”

“摩托医生”的新使命

“方医生,来开会啦?”“方医生,来坐这边!”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大龙潭乡鱼塘村委会会议室,几位村民见到前来参会的方富光后亲切地打起了招呼。原来,方富光是大龙潭乡家喻户晓的“名人”。近些年,作为乡村医生的方富光先后被评为“玉溪好人”、玉溪市道德模范、玉溪市劳动模范、“云南好人”、云南省劳动模范、“中国网事 感动2020”网络感动人物,并先后多次被评选为市、县、乡、村优秀共产***员。

“惠民百货”惠及邻里乡亲

方富光从小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幼年时又因意外创伤感染创伤性骨髓炎,受限于困苦家境和农村医疗条件,未能及时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尽管身患残疾且多次经历病情恶化,方富光眼里的光芒却从未熄灭。

“我们村离集镇比较远,乡亲们平日里买东西很不方便,我就想着要不在村里开个小卖部,对我来说也是一份生活保障。”方富光说道。于是,1993年,方富光在当地开了一间名叫“惠民”的小卖部。小卖部开起来后,在当地烟草部门的帮助下,方富光的小店形象不断提升,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摩托医生”守护村民健康

经历过医疗资源匮乏带来的不便和痛苦,方富光一直通过看各类医学书籍自学医学知识,梦想着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2005年“久病成医”的方富光考取了药士资格证书,同年还参加了县卫生局组织的乡村医生培训,终于在2006年如愿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之后方富光在他小卖部二楼开了一间药店,开始为村民们提供诊疗及配药服务。从此,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都不必再长途跋涉了。

为了更迅速地出诊,行动不便的方富光还学会了骑三轮摩托车,迭所村及周边村寨的乡间小路上经常能看到“白大褂”骑摩托出诊的身影。长年的奔波劳累下,2012年,方富光又不幸患上急性骨髓炎,在医生建议下接受了小腿截肢手术。但在3个月后,安装上假肢的方富光又重新站了起来,当回了他的“摩托医生”。

“这已经是我的第六辆摩托车了。”方富光说道。这17年来无数次地奔波,变成了乡亲们口中一句亲切的“方医生”。

乡间小路行医途中的方富光。杨永卓摄

“一颗红心”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便民,还要利民。2021年初,方富光当选了大龙潭乡鱼塘村的***总支组织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兼烂泥塘中村***支部书记,他坦言:“现在除了帮村民看病,作为鱼塘村***总支的组织委员,还要想办法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

方富光开始同***总支一起为鱼塘村致富增收出谋划策。2022年,鱼塘村委会承包了23亩土地种植烤烟。有了一年的种植经验,为推动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鱼塘村委会开始探索“烟 N”种植的致富新路子。

“我们村委会今年栽种了35亩烤烟,还在烟草部门烟叶技术员的指导下栽了15亩雪茄烟烟叶呢!”方富光高兴地说道。

召开烂泥塘中村***支部会议的方富光。毕舒然摄

如今,方富光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鱼塘村乡亲们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刘俊红: “这些年村民们日子越来越好”

腊月冬闲,刘俊红感觉有些不习惯。“等过完年就好一些了,有活儿做,心里踏实。”坐在堂屋的沙发上,这名年近五旬的彝族汉子笑着说。

刘俊红家住云南省弥勒市西三镇法依哨村,与其他村民相比,他除了要忙地里的活计,还在每年的7月底到8月末承担一项工作——指导近200户烤烟种植户烘烤烟叶。这项工作有个岗位名称——烘烤指导员。这份工作,刘俊红已经干了14年。

法依哨村一角。马丽菊摄

法依哨村种烤烟的历史有三十多年,在这个人均耕地面积不多的彝族小山村,老百姓靠着烤烟和其他产业甩掉了“穷帽子”,稳住了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刘俊红担任烘烤指导员,有一定的机缘巧合。“当时,烟草部门出资在我们村建了八十多座卧式烤房,需要专人负责烤房的技术指导,负责我们村的技术员推荐我去试一试,结果竟然通过了。”他说。

刘俊红这话说得有点谦虚,“他是种烟能手,学习能力强、头脑活,能顺利通过考试,能力占大部分。”推荐他做烘烤指导员的技术员说。

刘俊红家整洁的小院。马丽菊摄

担任烘烤指导员第一年,为便于走村串寨指导乡亲们,刘俊红拿出积蓄买了一台摩托车。彼时,法依哨村的村道还是土路,有摩托车的人家不多,超过一半的村民住的还是土坯房。

乡亲们的日子尚不宽裕,当地烟草部门想方设法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除了建盖烤房群,还以补贴的方式动员大伙儿开挖了二百多口地边小水窖,并修建了十多个平均容积在100立方米以上的水池。

时间来到2016年。这年,刘俊红花了8万多元买了一辆国产越野车,有了这辆越野车的“加持”,他的工作有了坚实保障,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夜里处理完设备的突发故障后,还能在车上打个盹。

闲时,刘俊红喜欢打理家里的多肉植物。马丽菊摄

刘俊红一家生活条件的改变,也是法依哨村村民日子越过越好的缩影。“目前村里建小楼的人家有一百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一半,买小汽车的超过了70%,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刘俊红说。

留住好日子

“以前村里乡亲们的经济来源只能靠种玉米和养几头猪,日子不好过。当时我就想,只要能刨出穷根,再苦再累我都愿意。”说起以前的生活,李建平颇为感慨。

李建平家住云南省个旧市斐贾村委会斐贾村小组,是斐贾村小组长。2010年冬天,云南省个旧市烟草***局(分公司)把斐贾村列为新烟区发展对象。了解烤烟种植政策后,李建平拿出家里仅有的500元积蓄购买了化肥、烟苗,又贷款修建了烤房,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了种植烤烟上。

在烟站技术员的悉心指导下,李建平的种烟水平提升很快,到2012年的时候,已是村里的种烟能手。依靠种植烤烟,李建平刨掉了穷根,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自己富了,李建平也没有忘记乡亲们。看准了种烤烟这条路,李建平在村里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和烟站技术员一同积极动员大伙儿种植烤烟。就这样,乡亲们纷纷种起了烤烟,决心推倒那座挡在幸福路上的穷山。

去年,李建平家种植了30亩烤烟,纯收入8万元;养了3头繁育母猪和3头肉牛,卖猪崽和肉牛为他增收7.5万元,成为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种植烤烟后,乡亲们的日子一年一个样,不少人家建起了新房,买了小汽车,共同富裕的甜头滋润着这个曾经贫困的彝家山村。最近,乡亲们自发筹款17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长约6.5公里的机耕路,路把之前烟草援建的40口小水窖串联起来,使得种植烤烟和发展其他产业更为便利。

“十三五”期间,斐贾村累计种植烤烟3353亩,售烟收入1300余万元,户均年收入5万元。“今年打算种40亩烤烟,在刨掉穷根的窝窝上‘浇上混凝土’,留住好日子。”李建平说。(记者 *** 通讯员 孙梦辉)

“‘瓦’住穷根 上篮得分”

近两年,水井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产业的势头很旺。邓楚瑜摄

2月25日上午,村里的公房里,常树青正和村“两委”干部分发上级派发下来的垃圾桶,“治理好村容村貌,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部分。”

常树青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弥阳镇卫泸村委会水井村民小组***支部书记。说起自己当年,年过五旬的她打开了话匣子。

“我初中毕业后在村里的小学当了7年代课教师,2001年嫁到了水井村。”常树青的老家在另一个乡镇,距离水井村有60多公里。2000年,在本村组织的一次摔跤比赛上,常树青认识了从水井村赶去凑热闹的丈夫。

水井村是一个彝家小山村,缺水、缺产业,尚未规模化种植烤烟前,种玉米是乡亲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家人能解决温饱就算是过好了日子。

“当时村里的篮球架是用枯树做的,球场是红土夯的,一场球下来,个个成了‘红人’。”条件虽艰苦,但常树青心里高兴:村里的篮球运动氛围浓厚,其中不乏女同志,这让从小喜欢打篮球的她很有归属感。

有了玩伴,常树青和小姐妹们组建了村里的女子篮球队,一有时间就去和其他村的球队切磋。用常树青的话说,那几年的汗水,一半洒在了田地里,一半洒在了球场上。

乡亲们精神生活虽富足,可物质生活却不咋样。成规模种植烤烟以前,村里绝大多数人家住的是土墙瓦顶的房子,除去生活开销,手里的余钱不多。

2003年,在当地***委政府支持下,烟草部门帮助水井村大力发展烤烟种植产业,“当时村里有70多户人家,60多户种了烤烟。”那时,常树青的丈夫是当地烟站聘请的烤烟辅导员,平日忙于工作,家里种烤烟的大部分担子,落在了常树青肩上。

丈夫没有太多时间忙家里的活计,加之自己腰椎痼疾复发,2006年,常树青一家无奈放弃了种植烤烟,转为了种桉树、烤桉油。

2016年,***支部换届选举,勤劳能干、做事公正的常树青被村***支部的***员高票选举为支部书记。同年,常树青被推选为镇里的***代表。次年,被推选为弥勒市人大代表。

在水井村民小组小组长武光亮眼中,常树青干工作就像她打篮球一样风风火火。推选为弥勒市人大代表后,常树青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一边带着村里的***员干在先,发挥支部堡垒作用,一边琢磨如何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好。

嫁到水井村20年,常树青早已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虽家里已未种烤烟,但她深知发展烤烟才是乡亲们致富的主心骨。

今年弥勒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继续巩固全市烤烟种植产业的思路。镇里的代表团分组讨论时,不少代表提出了水井村所在片区要继续大力发展烤烟种植的建议,这让常树青很是振奋,“前几年村里也引进过一些产业,但效果不明显,对比下来,还是种烤烟把稳。”

这阵子,常树青和武光亮及村干部们开会时,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是说得最多的话题。

“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让乡亲们的口袋里有更多余钱。”常树青说,对于水井村的未来,村“两委”班子的思路很清晰:坚持烤烟种植支柱产业地位不动摇,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积极发展生猪养殖产业。

“干工作就像打篮球,‘瓦’(注:当地口语,防守之意)住穷根,多上篮得分,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常树青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