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云南师宗:高标准烟田让烟粮轮作“转”起来-云南师宗县烟草加强2024年烟叶生产优化布局管理

admin2个月前5浏览0评论

云南师宗:高标准烟田让烟粮轮作“转”起来

人勤春来早,田间农事忙。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但在云南省师宗县农村各地,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土地又热闹了起来,人们抓紧农时劳作,争取开好春耕局、起好备耕步。

阳光普照,气温升高。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漾月街道捏龙村委会高标准农田里,望着万顷绿油油的麦苗,烟农金林海心潮澎湃。 “虽然去冬今春雨水不足,但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工程,小麦长势依然良好。2024年小麦产量高、价格高,赚钱了!”

烟粮的稳产丰收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现在已经成为师宗县粮食稳产高产的有力保障。

2023年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漾月街道捏龙村委会开展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全力建造一个600立方米的圆形水池,水池建成完工后满足了周边五千余亩烟田的灌溉用水。

到农民中去、从田地中来,共赴春天之约,共谱奋进新篇。2024年,师宗县准确把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刻内涵,全面落实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系列部署,坚持粮食、经果、烟叶“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粮食稳烟叶,以经果稳烟叶,以烟叶稳粮经,确保以耕地为载体,以产业为抓手,以融合为路径,用粮食装满米袋子,用烟叶装满钱袋子,有力推动以粮食为主的多元化产业一体化发展。

“‘粮食 烟叶’模式太好了,种植过程中,粮食收成不仅满足了一家人的生活需要,烟叶收入还极大地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质量。” 师宗县漾月街道捏龙村委会烟农金崇山掰着手指头说,同一块田里,他一年能获得两份收益。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师宗县全面推行‘基本农田必种粮,粮烟结合两样强’的轮作模式,在全县9个栽烟乡、镇(街道)打造不同的产业融合发展带。”师宗县烟草***局(分公司)***委书记、局长、经理李天华表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农田一改造,烟农丰收会更有底气。

“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落地,农田连片、排水浇灌技术升级,能有效解决长期以来田块分散,道路和排灌设施落后,烟田综合效益不理想的问题。同时,绝大部分用来规划作为样板烟田,这不仅在大田移栽的过程中省时省力、机械化移栽效率提高了,同时通过使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方式,增加了烟田的土壤肥力,烟苗的后期长势良好,烟叶品质不错,帮助烟农增加了不少的收入。”师宗县烟草***局漾月烟叶站站长杨富介绍道。

近日,师宗县漾月街道捏龙村委会正在田间管理小麦的烟农金林海说:“我家去年种植了11亩烤烟,收入5万多元,烟后全部种植小麦,到4月中旬收割小麦,估计小麦收入1.1万元左右,收完小麦种烤烟,烟粮轮作,产值比以前多,收入也更高。”

“改造出来的田,好耕种、好管理,又省工又省时。”烟农金从山笑眯眯地介绍。凭借丰富的种植经验,金从山在捏龙村流转了13多亩改造好的高标准农田用于种植烤烟,2023年烤烟收入7万元左右,烟后种植小麦,预计每亩产量在200公斤以上,这茬小麦总产值将超1.4万元。

“以前大伙儿在自家田里零散种植,东边一块西边一丘,机械化程度低。规模化种植以后,田地聚零为整,宜机化程度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师宗县漾月街道捏龙村委会副书记金永城说,“去年捏龙村委会单烤烟产值就超过了2780万元,是村里实打实的支柱产业,预计烟后种植小麦收入500万元左右”

通过土地流转,村民们既能获得土地租金,还能到田里务工,挖掘了土地的生产潜力,也缓解了农业发展的要素制约问题,一举多得。

漾月街道按照全县“以烟稳粮、以烟促粮”思路,在小春提早播种小麦,实行“烟—麦”合理轮作提高复种指数、耕地产出率,实现“粮烟双增长”。

漾月烟区从产业布局烟麦互补、生产节令烟麦匹配、生产方式烟麦协同的角度,推广和落实“前麦后烟”轮作模式。当前烟区90%左右的烟田前作是小麦,并在烟区形成“要种烟,先种小麦”“烤完烟,必种小麦”的耕作方式,形成了“以烟稳麦”的良好局面。通过大面积实施小麦、烤烟秸秆还田项目,农家肥产量得到有力保障,烟区土壤保育工作有力推进。

“以前我们捏龙村委会的田间道路很差,一年收庄稼全靠老牛车来拉,一到雨季天老牛车都走不动,有时候还要用挑箩挑。现在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建设的相当好,路这些全部修通,农用车直接开到田边,以前庄稼要两天才收完,现在一天都不要就全部收到家,给群众带来了很大的实惠,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师宗县漾月街道捏龙村委会书记王树林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村民带来的便利有着深刻的感受。

据了解,为确保烟粮协同,师宗县烟草***局(分公司)与合作社、村民小组广泛征集意见,组建了专业化机收队伍,通过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调度,为烟民解决了难题,实现前作快速集中收割,保障了烤烟最佳移栽节令,在确保收割进度的同时帮助广大农民持续减工降本增收。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强则国家强。这个春天,师宗粮烟轮作的融合发展,正全面盘活农村农民的多元化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产业基础,一幅幅秀美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旱地变良田 沃野“丰”景新——云南红河州建成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区

春分近,农事忙。走进云南省开远市中和营镇,登上黑果山远眺,数万亩连片耕地一望无垠。近处,5000亩烟稻轮作区已完成翻耕、理墒、打塘作业,等待烟苗移栽;向西北望去,上千亩连片种植的蚕豆绿意盎然。

近年来,红河州烟草***局(公司)协同当地政府,在中和营镇开展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构建以区域化、专业化、机械化、绿色化、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烟草农业生产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做强烟区产业综合体,是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们抓好高标准烟田建设,持续优化烟粮轮作,大力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在烟粮经协同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道路。”红河州烟草***局(公司)局长、经理朱艳梅表示。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中和营镇耕地多为喀斯特地貌,土壤保水能力差,大多为丘陵旱地,同时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农业产业发展十分困难。

为夯实现代农业基础,2011年,红河州局(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协同开远市委市政府实施“东山基地单元”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灌溉水利、机耕路等,涉及以中和营镇为主的三个项目区。

项目按照“依托水源定项目、围绕烟田抓配套、因地制宜搞建设”以及”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连片推进”的原则实施,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相结合,归并分散零星地块,形成了“管网、沟、渠道、路相配套,田成快、地成方,旱能浇、涝能排”的良好局面,当地群众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有了强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2022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指导下,红河州局(公司)组织中和营镇烟农试种500余亩旱地水稻,取得成功,为规模化种植打下基础。2023年年初,开远市委市政府牵头引进开远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自主流转及农民带土地入股的方式,在黑果山片区流转了1万亩土地,建成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

“按照规划,项目区的种粮区和种烟区各为一半,以轮作模式开展生产,发挥稻烟交替种植对土地的保育作用,实现优质稳定产出。”红河州局(公司)副经理高松介绍道。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基于成熟技术保障和专业团队指导,2023年秋季,项目区5000亩旱地水稻喜获丰收,亩均收获稻谷650.2公斤,千里旱坝稻飘香的愿景变成现实。

加快烟叶产业转型

来到项目区烘烤工场,100座冷热一体多功能烤房整齐排列,烤房顶全部装有光伏发电板。与烤房群一路之隔的,是集回潮、专业化分级、收购等功能为一体的仓库,仓库上方同样也安装着光伏发电板。

“这些光伏发电板在烘烤期间可保障75座烤房用电需求。”开远市局(分公司)主要负责人雷荣介绍,在非烘烤季,烤房群中具备冷藏功能的50座烤房可直接作为冷库使用,缓解了当地时销农产品收购端冷链不足的难题。

为提升烟叶生产绿色化、精益化水平,红河州局(公司)进行统筹规划,在项目区构建起以化肥减量化、植保绿色化、能源清洁化和资源循环化为特征的烟叶生产模式。同时,以生产组织模式再造推动生产管理体系革新,实现生产管理网格化、生产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专业化、管理方式数字化,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烟草农业经营体系。

——划分种植网格。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方式,按照30~50亩/片的标准划分片区,公示片区位置、面积、价格等信息,原则上“每户只种一片田”,方便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优化管理模式。推进烟叶生产管理网格化、生产作业机械化、管理方式数字化发展。组建专业服务队,建立烟叶生产全周期服务体系,构建非烟作物服务新模式;建立差异性惠农定价收费机制,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实施与网格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合作社规范运营机制,建立专业化服务满意度评价机制。

——培养职业烟农。加强生产组织和烟农队伍管理,按照“技术精、素质强”的原则培训烟农,在培训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用工管理、经营管理、智慧农业管理培训,提升综合技能,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

拓宽多元增收路径

在项目区千亩蚕豆种植基地,一排排“绿篱笆”矗立在地头,饱满的豆荚缀满枝头。

“去年9月底播下豆种,当年便摘了第一茬。当前正是高产期,亩均收益能达5000余元。”凉棚下,种植户李本云正在给几名工人安排活计。

围绕项目区多元化种植、多元化增收,红河州局(公司)积极联合地方及相关农业企业,合作开展了旱地水稻、油菜、蚕豆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把握特色产业发展规律,以“粮烟双优、产业融合”为发展思路,利用当地“夏长无冬、秋春相连”气候条件,合理规划旱地水稻、烤烟、玉米、蔬菜四类作物轮作区,抓实责任落实和工作推进,增加亩均收益。

变革组织方式,实施村***组织领办种植合作社,建立政府、农投公司、村委会(种植合作社)、烟农合作社、烟农之间的利益共同体,推行政府主导的烟区大产业规划,种植合作社统一开展生产经营管理,烟农合作社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有效促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推动产业化发展,引入第三方加工型、销售型企业,通过联合运营,解决农作物加工、销售问题,提升附加值,形成稳定产业链。

“去年年初,我将25亩土地流转出去,又返租种植了45亩集中连片的烟田,耕作不用来回跑,还可以托管给专业服务队种植,省心多了。”34岁的李丹怀是中和营镇响水村村民,流转土地后,他加入烟农合作社,成为一名专业化机耕队员,烟田整地备耕不到两个月时间,便有3万余元机耕费进账。“去年,我种烟、机耕,以及到蚕豆基地打工的纯收入,加起来有20万元哩。”李丹怀高兴地说。

项目发展带来的不止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此前我们村5000多名村民中,外出打工的就有1000多人,基本都是青壮年。得知家乡有了增收的‘大项目’,许多人又回家乡发展了。”响水村***总支副书记何荣军说道。

“有了各方面经验积累,今年项目区发展一定更顺畅。”朱艳梅表示,为了适配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红河州局(公司)引导各村委会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将拓宽粮经作物种植种类,让烟粮经协同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云南师宗县烟草落实好计划政策稳固烟叶产业发展基础

近日,为打牢2024年烟叶生产基础,云南师宗县烟草***局(分公司)坚持以政策落地为抓手,多措并举狠抓烤烟面积落实,推动全县生产总量由“稳”向“增”转变,助推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

师宗县烟草***局(分公司)根据生产实际持续调优计划布局,切实把计划向市场需求旺、烟叶品质优、烟农种植积极性高、产能足的区域倾斜。烟叶工作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在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层管理、推动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全面发力,助推烟叶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多项工作成效明显,各项工作跑出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烟叶生产暨打击涉烟违法犯罪工作会议精神,从稳固烟叶基础、增强发展动能、做精做强产业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烟叶发展规划落地落细,全力推动师宗烟叶渐进式可持续发展,持续提升师宗烟叶总体竞争实力。

严格按照市局(公司)下达的计划组织烟叶生产,要准确把握和适应烟叶生产发展新常态,适应市场发展变化,严格计划合同管理,扎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主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稳定基础、提质增效、推进高质量发展上来。要科学评估近年来种植水平、烘烤水平、灾害损失等实际情况,确保株数足、面积实,坚决杜绝多报少种、少报多种现象发生,切实提高计划含金量。严格按照下达计划层层分解任务,将种植面积落实到乡镇、村组、农户、地块。规范合同管理,严格按照烟叶种植收购合同管理要求,规范合同签订流程,抓好合同签订工作,做到一户一签,严禁合同代签、代领、代保管和不发给烟农等不规范行为。当前烟叶生产由“控总量”向“稳产业”转变,要增强紧迫感,千方百计做好稳定核心烟区、稳定烟农队伍、稳定种烟收益工作,***相关规定,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将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核心烟区倾斜,稳住优质烟区,稳定优质烟田。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规模化、长期流转土地种植烟叶,在核心烟区创新土地互换、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模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烟叶 生产”,形成以烟为主的种植模式,促进烟区稳定。着力培育认定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种植面积长期稳定的核心烟农。

认真总结2023年烟叶生产收购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抓实抓好2024年烟叶生基础工作。夯实计划面积分解落实及合同管理,严厉打击多签少种、少签多种及签而不种的现象。夯实基本烟农,为目标指标高质量完成打好基础。夯实技术措施落地管理和指导,确保烟叶质量符合工业需求,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夯实基本烟田保护,结合基本农田保护正策,创新产业综合体建设,以烟粮轮作方式为主,既保护了好田好土,又稳定产业发展,同时增加烟农收入。

湖南蓝山:“烟粮协同”让村民的“幸福账单”底色更足

走进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的烟田里,随处可见翻耕机轰鸣作业起垄的忙碌景象,一台台起垄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机器驶过,一排排深翻过的、整齐划一土块便出现在了烟田中。为了让烤烟生产“早字诀”的概念深入人心,蓝山县相关部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烟叶技术员下田指导等方式,积极引导烟农早整地、早起垄,为2024年烟叶生产做好准备。

(专业化服务队机耕手正在抢抓时节翻耕起垄)

烟粮协同算好“发展账”

烟叶生产是蓝山县传统农业种植的优势产业,也是村级集体、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近年来,蓝山县开展“专业化”烟叶生产组织模式、烟草绿色防控、适用烟用机械推广、机耕专业化服务推广,2023年烟农户均售烟收入达到17.25万元。

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核心在于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蓝山县政府和蓝山县烟草部门紧紧抓住“产业融合”这个“牛鼻子”,在核心烟区打造“烟粮协同”高标准综合烟区。

(在蓝山县核心烟区,成片的烟田和完善的烟水烟路设施为农民增收带来新希望)

目前,蓝山烟草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见到了效果。“2023年,烟草部门投入1482万元,联合农业、水利等部门修建机耕道、沟渠、烤房等,并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3000余亩土地,受益农户超1000余户。”蓝山县烤烟办负责人陈于春边指边说,现在,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可耕……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为蓝山县农业带来新的变革。蓝屏村总支部书记李素梅介绍:“我村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全村可新增高产田160余亩,全村农田可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200元以上,全村可增产稻谷200余吨。”

受益的是农民、土地和村集体,蓝山县高标准烟区建设探索统一规划产业、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对接市场,以村级合作社土地流转平台为载体开展土地长期稳定流转。

锦亿合作社联社理事长李树华算了一笔账。“蓝山县规划永久稻烟田保护区5.1万亩,取得群众支持后制定了永久稻烟田‘六个不’的村规民约。土地稳定下来了,有利于各种产业的规模化种植,还解决了700余亩土地撂荒难题,保证了‘第一车间’稳定产能。”

生态赋能算好“绿色账”

在蓝山县舜耕生态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座大型稻谷烘干器正在轰隆隆地运转着,经过长时间机械干燥后的稻谷被有序地装入袋里。

“‘湘江源’稻米品种生产期短、米质优、附加值较高,烟后稻凭借烟叶种植时残留的钾、氮、磷等养分,稻谷口感也更加软糯香甜。”据蓝山舜源米业工作人员反馈,2023年该公司大米销售情况不错。

近年来,蓝山县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生物防治等措施,从源头筑牢烟区大农业绿色生态屏障。

蓝山县恒华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负责人介绍,“前烟后稻”模式使烟叶和水稻在种植时间上刚好衔接。由于种植烟叶时已经进行过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有效减少了稻田施肥和病害防治成本。

在蓝山,烟稻轮作已成为农民的“黄金产业”。据统计,核心烟区域烟田实现烟稻轮作超过95%,为烟粮稳产高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家门口“种”粮算好“民生账”

以往深秋时节,烤烟房早已停炉“休息”。2023年来,有的烤烟房还在“工作中”,帮助粮农解决“晒谷难”问题,确保颗粒归仓。

“烟草的设施、设备资源是可以和大农业共享的,我们利用空闲烤房和烟站余坪帮助村民烘干稻谷,还有大型起垄、旋耕机、无人机、水肥一体机循环用于烟叶及水稻作业。”蓝山县局(分公司)烟叶分部主任李林海说,随着机械推广和专业化服务推进,种植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

人力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之一,和土地一样,伴随着搞标准烟区的建设,蓝山的农业劳动力的组织方式也向“更集中、专业化”上更进一步。

“一家一户闯市场非常难,遇到资金、技术难题也无法解决。我们通过‘农业公司 烟农专业合作社 农户 品牌销售’的运作模式,开展烟后优质稻产业化种植、订单式生产、品牌化销售。”蓝山烟草主要负责人张剑说道,通过深入考察、积极对接,蓝山烟草努力寻找到一批有发展意愿、有经济能力、有责任担当、有农业情怀的新型农业主体。

随着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建立,各种烟乡镇改变了过去每家每户分散单干的生产方式,通过产业对接,农户与市场、企业有效对接起来了。在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务工人员也积累了一些种植技术、生产管理经验,转变了观念,为成为职业农民奠定了基础。

更实在的变化还在账里:现年38岁的廖永明是种植能手,也是村里80后的种烟模范。他说,村民除了有土地流转、劳动务工、烟叶、优质稻等收入外,在稻田成熟后还能吃上“旅游饭”。“农民只管种,保证交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保证稳定的收益。不用出去外面打工,在土里刨金也能过上好日子!”

云南师宗县烟草加强2024年烟叶生产优化布局管理

为进一步改善烟叶种植环境,持续“打造需求最旺烟区”风格特色,近日,云南师宗县烟草***局(分公司)在做好育苗工作的同时,紧密结合实际,以选择适宜烟田为重点,积极优化烟叶种植布局,为扎实推进2024年烟叶生产工作“提质量、增效益”打好坚实基础。

师宗县烟草***局(分公司)依托烟农合作社持续推进土地流转,制定烤烟种植轮作实施方案,科学设定多样性轮作模式,有序安排烟田轮作休耕,实现对烟田的永久保护、合理利用。

师宗县烟草***局(分公司)根据前期土壤检测结果,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和生产实践论证,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打造集中连片烟叶种植示范园区,持续优化烟区布局。同时,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群众会宣传,积极引导烟农轮作调茬,为种植优质烟、生产优质烟提供基础保障。在此基础上,各烟站根据烟农申请意向,重点打造种植规模合同履约好、技术执行强的家庭式职业烟农队伍,并严格管理种植规模以上的种植户、兼顾稳定种植规模的种植户,全面优化烟农队伍,为烟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在种植布局上优先安排种植适宜区域、优先满足职业烟农和种植专业户、优先满足基础设施配套区域,打造优质特色集约化生产,助推烟叶产业持续稳健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工业企业和烟农需求,紧扣烟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优化项目布局,明确攻关方向,加强技术合作,在新品种、粮烟融合、绿色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等方向积极着手立项。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商业供需关系、品种适应性与产区生态关系,将种植计划优先供给工业青睐、生态良好、政府支持的核心烟区和重点烟区。遴选一批实用性强的科技成果,坚持“研究 示范”相结合的成果推广模式,加快推进创新成果示范应用,狠抓新成果新技术到位率,以成果转化支撑全县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积极争取乡镇***委政府的支持,成立烤烟土地流转工作小组,宣传土地流转对提高效能、增加烟农收入的好处,加强土地流转工作引导,将连片土地承包权流转给烟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