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湖南浏阳:一叶“金” 乡村“兴”-湖南浏阳:集体经济“金叶子” 乡村振兴“压舱石”

admin2个月前3浏览0评论

湖南浏阳:一叶“金” 乡村“兴”

人勤春来早、百事农为先,在湖南浏阳广袤的田野上,机器的轰鸣,劳作的身影,往来的车辆……构成了一幅壮美如画的春耕盛景。

春节过后,浏阳烟区的广大烟叶技术人员迅速收心归位,以崭新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全身心投入到烟叶生产各项工作中,确保2024年的烟叶生产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一颗小烟苗,育出“新希望”

湖南浏阳:集体经济“金叶子” 乡村振兴“压舱石”

冬日里,湖南浏阳的广袤乡村褪去往日忙碌的生产节奏。道路阡陌纵横、房屋排列有序,在暖阳的照耀下,乡间沃野多了一份恬静悠然。

盘活资源,土地流转到村;抱团发展,村集体种上烤烟;助力文旅,屋场建设徐徐推进……将视角拉近,收获的喜悦和村庄的建设脚步交织。

在烤烟产业的赋能下,片片“金叶子”成为了浏阳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烤烟为基础,粮烟齐头并进,多产有效融合,村级集体经济活力迸发,水净、村美、农业强的美好图景正在浏阳大地徐徐展开。

“金叶”强基 吹响乡村振兴“冲锋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在淳口镇南冲村的千亩粮烟双优示范基地,几名农机手正在劳作,翻耕机在田间穿梭翻耕起垄,一行行整齐划一的田垄让田野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人才支撑。”南冲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谦友介绍,和多数村庄一样,南冲村也曾面临人口外流的困局,“人气”一度是村里的稀缺资源。

当时,作为南冲村的结对帮扶单位,浏阳市烟草***局(分公司)积极引导南冲村打造了千亩粮烟双优示范基地。近年来,村集体流转了近1000亩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并提供育苗、采收、烘烤等服务。

“仅仅是种烟这个环节,每年就要用到300多个劳动力。烟叶采收完之后马上进行晚稻轮作,又需要大量劳动力。” 张谦友说,许多村民通过种植烤烟,不但解决了温饱,还盖了新房、买了小车。

(烟农在对烟田进行机械化翻耕)

烟叶产业有盼头、有前景,许多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回到村里,开展烤烟种植。村民张昌明就是典型之一。此前,他长期在广东务工,妻子体弱多病,加上有两个孩子,曾一度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张昌明返乡发展烤烟种植,每年烤烟规模稳定在40亩左右,一家人的生活实现了质变。“2023年收成好,烤烟加上晚稻差不多有20万元的收入。” 张昌明笑呵呵地表示,“在村里种烟比在外地打工强。”

如今,像张昌明这样的返乡者越来越多,村里的年轻面孔也多了起来。依托烟叶产业的有效支撑,2023年,南冲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50万元。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村里围绕“烟叶”主题建起了新舟屋场,还开设了一个烟叶文化展馆,展示着南冲村的种烟历史。与此同时,篮球场、健身设施、便民服务社等纷纷投入使用,改善了南冲村的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张谦友感慨,这一切都要“搭帮”于田间地头的“金叶子”。

烤烟助力 奏响乡村振兴“幸福曲”

提起沙市镇秧田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博士村”的美誉和当地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近30年来,这里走出了28名博士、176名硕士。

“我们村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这个‘耕’不仅指的是粮食,也是烤烟。”秧田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加长介绍。秧田村有20多年的种烟历史,近年来,烤烟种植规模稳定在1000亩以上,是G80品种烟叶的重要产区。

“许多走出博士的家庭也是烟农,可以说,烤烟不仅铺就了村民的致富路,也铺就了许多学子的求学路。” 邓加长介绍,相比其它农业产业,烤烟具有产值稳定性高、不愁销路等优势,长期以来都是村里的支柱产业。

(烟农在施洒生石灰改良土壤)

近年来,乡村旅游和研学大热,不少村庄都在文旅上做起了文章。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设施的投入,都需要村级集体经济有过硬的“身板”。为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造血能力,秧田村更是创新举措,以村集体的名义流转100亩土地开展烤烟种植。

邓加长介绍,秧田村烟叶产业基础好,不仅拥有大型育苗基地,还拥有大量铁杆烟农。这片“集体烟田”寄托了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健骨的美好期望,也是村里蹚出一条新路的试验田。为此,浏阳市烟草***局(分公司)、浏阳市烟叶产业发展中心和沙市镇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

“2023年天气好,加上管理科学得当,实现了大丰收。” 邓加长说,这块“集体烟田”收获的烤烟一共卖了50多万元,去除成本之外,有15万元左右的利润,“烤烟收获后,我们又接着种了水稻,这笔收入我们还在计算,但2023年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万元。”

距离秧田村仅有一条马路之隔的中洲村,同样是烟叶种植大村,也成功打造了千亩粮烟双优示范基地。两村一衣带水、鸡犬相闻,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产业基础,都犹如“孪生兄弟”

走进中洲村,这里地形平坦,烟田从眼前一路延伸到远方山脚。目前,中洲村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和美塘里屋场,烟叶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中洲村***总支副书记卜鹏带着我们来到一处高台,这里是正在建设的观景台,“到烟叶和水稻丰收的时节,从这里看去,将是一幅壮观的丰收图景。”

为了配合屋场建设,不仅有许多村民出钱出力,还有老烟农将自家的老烤房捐出,用于展示屋场的烟叶文化。“大家对于烤烟非常有感情,如今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大家的干劲也越来越足,因为烟叶,村里不仅更加富足了,也将变得更加美丽。”卜鹏说。

一叶更新满园春——湖南常德市烟草***局产业扶贫记事

石门县南北镇黑土岩社区的覆膜烟田连接成片,宛如***画卷

岁末年初,春寒料峭,但无论在高山之巅,还是平原阔地,一垄垄薄膜里,烟叶开始复苏,冒芽吐绿。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湖南常德市烟草局紧紧抓住烟叶这一片黄金叶,绿了村庄、富了百姓,让困难群众顺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2020年,常德市1870户烟农户均纯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常德市烟草局又擂响战鼓,开启“加速键”,全力推进烟叶产业现代化,为小康生活进阶。

修路搭桥兴产业

***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

“地无三尺平”,位于高山之巅的石门县壶瓶山镇黄莲棚村,耕地大多都是坡地,并且地里石头比泥土多。然而,石缝里长满了烟叶,给群众解决了生活来源,拓宽了致富门路。

岁末天寒地冻,村民汪新初、万翠娥夫妇烤着火炉,安心地看电视节目,期待在长沙工作的女儿回家过年。汪新初说,以前靠耕种玉米红薯、东挪西借,才勉强维持生计。近些年,发展烟叶产业后,收入连年攀升。家里2层高的房子也装修好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应有尽有,女儿顺利大学毕业,开始上班,全家人日子过得幸福。

黄莲棚村村干部感叹地说:“没想到这石缝里也能长出‘金叶子’,全村70%以上的收入来源靠烟叶产业。现在全村1700亩耕地,全部用于发展烟叶,百姓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在石门、桃源、临澧等烟叶生产线,这样的乡村到处都是,烟叶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桃源县三阳港镇脱贫户刘正明,前些年父母因病相继去世,欠下债务,自己年幼时因故导致右眼残疾,生活困难。2015年,在镇烟办相关负责人鼓励下,试种烟叶,从翻耕起垄到采收分选,从零开始学,一年下来烟叶纯收入就有3万余元。这些年,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收入不断增加,目前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不但还清了外债,还修起了阔气的小别墅,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示范明星”。

要致富,先修路。临澧县文家店社区年近七旬的沈元清,逢人就夸烟草部门的扶贫工作队员。他说,其所在的青龙组以前没有路、没有桥,像一座孤岛,出行要摸着石头趟过一条3米多宽的溪沟。别说挑橘子了,人通行都时常滑倒。他家里的10亩橘园,每年都要多请劳力,还常常背出去卖一半,烂在橘园里一半。搭帮工作队帮扶,路修通,桥也架起来了,他这才新买了三轮车运橘子,日子一天比一天舒坦。

位于大山深处的壶瓶山镇大京竹村,一座由常德市烟草局出资主建的钢架桥飞架于渫水峡谷。从此天堑变通途,村民进出山谷无需涉水过河。“没有这座钢架桥前,我们越河出行只能依赖一座年代久远的吊桥,机动车辆载人载物要绕道1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大京竹村村民黄家国说,大京竹村的村民终于走出了大山。

近年来,常德市烟草局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事业,累计投入6000万元修建水利项目2494个451.8千米,机耕路101条143.57千米,数万农民因此受益。同时,在石门、桃源、临澧等地区投入1.35亿元平整土地4.8万亩,打造“田成方、管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基地,推进烟叶产业和精准扶贫齐头并进,扶贫更精准、更有力,农民增收更有门道、有实效。

只为“亲戚”不再穷

春节临近,颜玫变得更加繁忙。

“颜妈妈,今年拜年又被你抢先啦!”2月5日,市烟草局交流干部宿舍,涛涛远远看到颜玫,连忙迎了过来。“涛涛,你又长个了,变得更漂亮了!”靠近打量,颜玫称赞道。两人手挽手,肩并肩,朝屋里走去,亲密得像母女俩。

15岁的涛涛并不是颜玫的女儿,却胜似亲生的。2017年,颜玫从长沙调入常德担任市烟草***局局长,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与临澧县佘市桥镇文家店社区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当时,涛涛的父亲范拥军因车祸劳动能力下降,母亲又患上严重的眼疾几近失明。颜玫第一次看到乖巧懂事的涛涛时,心疼地说:“你要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只要你努力读书,我会一直资助你!”

从此,颜玫在文家店社区多了一户“亲戚”,还认了“干女儿”,每次来到文家店扶贫,必到老范家走走看看,“干女儿”成了颜玫最牵挂的人,时常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暑期还把她接到常德小住,逛常德城,看电影、吃披萨,不是母女却胜似母女。涛涛学习也很努力,去年8月,涛涛以全县第16名、总分859分的好成绩被临澧县一中录取。

2019年,根据市里统一安排,市烟草局对口扶贫点村调整到临澧太浮镇万福村,颜玫与脱贫户张军结对帮扶,张军的一对双胞胎子女张雨鑫、张子豪又成了“颜妈妈”的“干儿女”。

“扶贫最关键的是要成为帮扶家庭的亲人朋友。这没什么诀窍,就是要多联系多接触。就是亲兄弟姐妹之间,时间长了不联系也会慢慢疏远。平时想起来了打个电话问问情况也行,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感情自然会慢慢加深……”颜玫经常给扶贫干部支招。

领导率先垂范,常德烟草部门形成了“扶真贫、真扶贫”的浓厚氛围。“鄢妹子,上班那么忙,怎么还特意跑过来看我啊!”近日,桃源县脱贫户朱春浓生病住院,刚躺下,便看到了桃源县烟草局扶贫干部过来探视,比自己的家人还来得快些。朱春浓说:“心里从来没有这么踏实过。现在,政府扶贫政策好,看病报销比例高,而且是先看病后交钱。帮扶干部经常嘘寒问暖,感觉脱贫路上不孤单。”

常德市烟草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始终践行***的群众路线,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哪里有困难,就从哪里帮扶;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生。常德市烟草部门急百姓之所急,得知澧县大堰垱镇玉圃村的贫困户缺少红薯种苗,便连夜送去了红薯种苗;发现石门县南北镇大城村贫困户缺少有机肥,便冒着严寒送去肥料,并围绕“技术、资金、销路”发力解决难题。

2015年以来,常德市烟草***局统筹做好驻村扶贫、结对扶贫、捐赠扶贫工作,先后与15个脱贫村结对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先后派出4支工作队15名工作队员进驻帮扶,224名***员与753户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目前帮扶的15个贫困村、753户贫困户已全部摘了贫困帽。常德市烟草***局连续6年被评为常德市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开启现代农业加速度

当下已立春,烟叶开始冒芽吐绿。到了三四月份,烟叶盛开,从高山之巅到平原阔地,总能看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烟田。垄垄烟叶一线条,一叶翻新满园春,烟田成为乡村最美景色。

然而,美景背后是农业机械现代化。烟农们耕地有旋耕机、植保有无人机、搬运有轨道运输机。3年内,常德市烟草局投入资金175万元,为农户购置烟草农用机械149台套。还投入了7400多万元修建了一批现代化烘烤场、育苗大棚、机械运输专用道等。一批“田成方、渠相连、路畅通、机能耕”现代烟草农业基地正相继建成。

烟草产业是常德重点培育的四大千亿产业之一,常德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行自动称重、分等级自动下线等智能化管理,使得烟叶产业发展走在现代农业的前面。

“作为‘两烟’强省,探索构建‘烟叶 N’现代烟草农业产业体系,围绕设施利用、科技引领、品牌打造等多个方面做好发展文章,形成稻、菜、果、烟等多元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为小康生活进阶。”今年两会期间,湖南省政协委员、常德市烟草***局(公司)局长(经理)、***组书记颜玫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颜玫认为,全省每年数以亿元计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保护了基本农田的稳定,又显著辐射带动了大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对基本烟田开展烟稻轮作模式,不仅避免了耕地抛荒,提升粮食安全性,而且还能实现增收,促进农民致富。

“以烟叶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来支持、牵引、带动、补充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产业互补型、链条型、生态型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大农业,对推进‘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颜玫信心满满地表示。

湖南浏阳:6万亩烤烟育苗播种完成

近日,湖南浏阳市烟草***局(分公司)抢抓时令,高质量完成6万亩烤烟育苗播种工作,全市56个育苗大棚共计播种51万盘,为2024年烟叶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俗话说“苗好一半收”。为确保育苗播种质量,全面做好播种准备工作,育苗前,技术人员指导各地育苗大棚进行全面检修,确保大棚膜、骨架完好无损,扎实做好消毒工作,并开展4期播种操作培训,确保相关人员熟悉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同时,市烟草***局(分公司)采取精准施策、分类指导的策略,由27名网格技术员驻点现场,监督播种均匀性、苗盘入池吸水等情况,确保播种质量,提升出苗率。

浏阳市烟草***局(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批苗预计3月上旬可以顺利移栽,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持续加强技术指导,督促育苗管理人员做好大棚日常温湿度管理,确保苗壮、苗齐、苗匀,为烟叶优质适产打下坚实基础。

湖南浏阳市烟草局(分公司)烟叶工作获表彰

在近日召开的湖南省烟叶工作会议上,浏阳市烟草***局(分公司)获评2020年度全省烟叶工作先进单位。

浏阳市局(分公司)着力稳定核心烟区、核心烟农;稳步提升生产水平,推进原料定制化生产,建立科技推广示范区,落实土壤保育等关键技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建立绿色防控体系,落实“两蜂一虫一诱一制剂”关键技术,新建、改造生物质烤房549座,实现清洁烘烤;生产组织形式不断丰富,培育职业烟农608户,规模化种植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规模化效益得到明显体现,户均收入同比增加1.94万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