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一“叶”一“机” 奏响金叶幸福乐章-丰收如花 静美如画

admin3个月前7浏览0评论

一“叶”一“机” 奏响金叶幸福乐章

时下,走进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冬耕图,一派生机勃勃的劳作忙碌景象。烟叶收购结束后,气温日渐转凉,腻脚乡悄然掀起了一股冬耕生产“热潮”,在农机的“打造”下,这些冬闲地慢慢变成了来年的“增收田”。

过去,“养牛为种田、养鸡养鸭为了生活”是腻脚乡村民的生活方式。现在,一片片“金叶”让腻脚乡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

腻脚乡位于丘北县西南部,属于高寒山区,由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优势,烘烤出炉的烟叶香气质好、香气量足、烟质优良。现在,腻脚乡的烤烟种植面积已从2011年的2630亩增加到了2.48万亩,十多年间,烤烟产业已经成为了腻脚乡的支柱产业。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主力军”。12月份以来,腻脚乡的田间地头里,随处可见正在进行机械作业的农机设备。

“突突突……”在丘北县腻脚乡新店村的岩脚地块,丘北腻脚乡腾达烤烟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王加文正驾驶着大型拖拉机在田间穿梭作业,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土地翻耕作业。这一亩地,以前用人力进行冬耕翻犁需要一整天,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本较高。自从用上农机以后,半个小时不到就能完成。随着烟草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王加文趁势搭上农机发展“快车”,抓住新“机”遇,踏上了增收致富路。自从2013年开始接触农机以来,通过不断摸索,王加文对农机性能的了解不断加深,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达人”。同时,王加文还是一名名副其实的“铁杆”烟农,他从1997年开始种烟,至今已有20余载,每每谈起机械化对烟叶种植环节的好处,王加文总有说不完的话。

腻脚乡新店村岩脚地块正在进行机械化预整地作业。

“以前烟农大多是使用劳力来进行冬耕翻犁和预整地理墒打塘作业。如今,现代农机设备、信息化平台的普及和推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烟农年龄偏大、劳动力缺乏等难题,还能帮助烟农减工降本,别提多好了。”王加文说。

望着自家的烟地一会儿就被王加文用大型拖拉机打理好了,腻脚乡新店村的烟农杨国品在田埂旁笑得很开心,这已经是他连着两年使用大型拖拉机进行冬耕翻犁了。

“这上了年纪以后,翻耕土地越来越吃力,又不忍心将土地闲置起来。现在,我们可以用‘云滴农机’平台预约农机作业,冬耕翻犁和预整地理墒打塘都有专业的农机手来操作,不仅大大缩短了时间,还节省了劳动成本,真是既省心又省力呢!”杨国品说。

腻脚乡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地地形,除了在部分地势平坦地区推广大型机械外,还大力推广小型化、多功能、组合式山地农业机械,例如小型旋耕机、覆膜打塘一体机等机械设备,因地制宜推广机械,不仅有利于提升腻脚乡烤烟生产技术水平,还能帮助烟农降本增收。

下一步,腻脚烟叶工作站将结合腻脚乡的地形地貌,在冬耕翻犁、大田移栽覆膜、中耕培土等环节,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协同使用“大、中、小”型农机具,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提高现有农机具使用效率,合理配置一机多用,降低农机具购置成本,逐步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助力烟农驶上轻松种烟“快车道”。

在腻脚乡这片宽阔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烟农像王加文一样,在每一个农忙季节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劳作的赞歌,用实际行动奏响金叶幸福乐章,铺就更宽阔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在彩云之南奏响脱贫攻坚的彩云“乐章”

人勤春来早,实干谱新篇。当下,走进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彩云镇的烤烟育苗基地,一个个大棚规范有序,全自动化育苗机隆隆作响,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装盘、压穴、播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开新局、迈好步,这得益于彩云镇脱贫攻坚的坚实基础。在脱贫攻坚中,彩云镇干部群众精准发力、真抓实干,全力答好精准脱贫的时***卷,奏响了彩云“乐章”。2019年在全县率先实现贫困人口清零目标,2019年6月被中组部、***部授予“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集体”称号,2020年圆满完成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事后质量抽查,2021年2月被***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真抓实干 跑出扶贫加速度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号令,更是使命。

脱贫攻坚以来,彩云镇成立以***委书记为指挥长,镇长为副指挥长,班子成员、站所负责人、村(社)总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为成员的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下设8支专职脱贫攻坚工作队,共175名队员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

战鼓擂动,冲锋向前。彩云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8支专职脱贫攻坚工作队严格按照工作程序,时间节点,全力以赴推进产业、住房、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群众工作、人居环境提升“七个全覆盖”。同时,把***的凝聚力汇集到脱贫攻坚最前沿,彩云镇在全县率先启动“缩面提标”“减员增效”改革。

全镇8个村(社)164人190个岗位整合由66人兼任,建设了一支相对职业化的村(社)干部队伍,激发村(社)干部潜心脱贫攻坚***。基层支部争创“红旗”72面,兑现绩效奖励资金130余万元,营造村(社)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比学赶超氛围。为了优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采取“扶贫公司 龙头企业 ***总支领导下的专业合作社 深度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在蓝莓基地建立非公企业联合***支部做优产业基地,并带动全镇821户贫困户种植黑桃2088亩。

通过真抓实干、稳扎稳打落实扶贫政策和措施,彩云镇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0年全镇1958户8162人全部高质量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2145.05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13.10元,8个贫困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5.3万元。

真帮实扶画出脱贫同心圆

“小巢筑成感***恩,安居幸福跟***走。”这是脱贫户何国昌为***书写的感恩对联,也是彩云镇全镇4万余群众的幸福心声。

2020年6月,彩云镇长街村的何国昌一家搬进了新房,他喜滋滋地把早已写好的对联贴在门上,他们一家也在这开启了新生活。从一开始的犹豫、抵触到新房的建成,帮扶干部们用了四年的时间做通了何国昌的工作,盖新房解决住房问题,提供公益岗位增加收入,何国昌一家脱贫了。“现在何国昌见到我们非常客气,还经常说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长街村***总支书记秦永辉说。

尽锐出战,用真情感化群众。何国昌的改变是彩云镇在脱贫攻坚中真帮实扶的体现。以脱贫攻坚统揽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彩云镇干部职工全员下沉到村,包保到户,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精准施策、聚拳发力。

组织开展“真包”“真走”“真访”“真投入”,他们对全镇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制定帮扶计划、确定帮扶措施。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1886场群众会、院坝会、田间会在彩云大地上“遍地开花”,全方位讲解脱贫政策、倾听群众心声、化解群众心结、拉近干群距离。

脱贫户张建安家如今房屋修好,通过产业帮扶养殖20多头黑山羊,帮扶干部定期提供药品给多病的妻子,日子又有了奔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和这些帮扶干部对我们家庭的关心。”张建安这位朴实的老人表达着感恩之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彩云镇***委书记朱正华表示,脱贫群众的幸福就是我们的最大幸福,群众的口碑就是对镇***委最大的褒奖。

谋划长远 绘制最大成色图

春节过后,彩云镇红土村的蓝莓种植基地里蓝莓花开、蝶飞蜂舞。正在基地里忙着给蓝莓除草的脱贫户王家贵谈起这几年的变化,他笑着说:“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到基地里帮着除草、施肥。在家门口打工不仅可以挣钱,还方便照顾家人。”

近几年,彩云镇在红土村引进联想佳沃集团发展高端蓝莓1100亩,培育新型产业,65户贫困户流转土地获得收益40余万元、74户贫困户120余人到基地务工实现劳务收入200余万元、带动82户贫困户增收脱贫退出。

这只是彩云镇开展产业扶贫,谋划产业布局的一部分。为了让贫困户有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撑产业,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彩云镇围绕“144150”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产业。即在巩固4万亩烤烟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引进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万亩高端蓝莓、万亩有机蔬菜、万亩足法辣椒、万亩美国黑桃、规模养殖年出栏50万头生猪“五大产业”。

在推动落实中,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以产业就业为抓手、以干部联挂为硬招,全镇114名干部职工挂联821户产业户,采取“包干管护”和“共建共管”的模式,确保产业扶贫“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出成效,达到产业示范带动效果。通过产业发展,解决了全镇5000余人就近就业,带动近万余人增收致富。2020年仅烤烟种植实现产值1.41亿元,户均实现收入2.81万元,覆盖贫困户867户,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彩云镇,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水泥公路环绕其间,连片水果、蔬菜大棚生机盎然……彩云的发展未来可期。

福建三明:肥好“金叶”香 质好烟农笑

这几天,福建三明金明农资有限公司质检中心江庆长成了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城南镇横锁村各烟农家中的常客。回访、填单、业务指导,他走进烟农家中和他们“拉家常”。

“马叔,今年家里收成还可以吧?”

“ 今年收成比往年肯定要好!这些年,烟叶从育苗到田管,多亏了你们的肥料,烟叶等级也上去了。”该村烟农马永松笑呵呵地说。

烟农的口碑是对金明公司产品的肯定,也是最好的宣传。一直以来,金明公司致力为三明、南平两烟区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保障烟区烟叶品质,以真情实意降低烟农种烟成本,助力烟区乡村振兴。

控成本降价格  惠农利农实惠多

近年来,金明公司优化成本管控,让利烟农,让烟农用上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烟叶肥料。为此,公司全面推进着眼全员、全要素、全价值链成本管理。在原料采购方面,准确把握采购时机,深化采购源头降本。在生产、调拨方面,狠抓生产关键环节降本,严控生产过程、配方养分及生产和装卸配送损耗。在后勤管理方面,实施精细管理创效益。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的“组合拳”,把优质低价的产品给到烟农,让烟农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重质量强管理助力烟叶增效益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对烟叶和烟农而言,肥好根壮苗才好,烟叶质好效益高,过硬的产品质量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保障。

金明公司通过构建质量提升制度体系,严把优质原料供给,升级质检硬件设备,改善质量检测环境,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而且联动有力、运转有效,推动企业***出优质产品。

公司严格按工艺配方生产,加强生产流程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同时,强化考核导向作用,抓好质量管控目标,确保指标进班组、进岗位,严格考核追溯问责,让员工切实守好质量“生命线”。

图为质检中心化验员产品检测现场。金明公司供图

优服务强技术  多措并举显担当

这些年,金明公司产品跟着烟叶产业走,服务跟着烟农需求走,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为烟农“量体裁衣”提供优质服务。

一方面,不断提升技能水平,保障肥料及时供应。生产指标、质量标准落实,关键都在人。公司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如何激发员工动力、提升员工技能水平上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模式,保障肥料高效供应。公司树牢“向设备要效益”的管理理念,坚持“设备保工艺、工艺保质量”主基调,创新设备管理模式,做实做细维保工作,为提高生产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坚强保障。

同时,积极开展“走基层、访烟农”系列活动,就公司烟用物资使用情况、意见建议等问计于农、问计于需,为公司今后产品质量改进、技术储备提供思路。

图为公司总经理吴玉泉察看烤烟湿润育苗基质、营养液使用情况。金明公司供图

通过企业与烟农双向发力,奏响了烟农得实惠、企业得发展、双向互利的乡村振兴协奏曲,跑出了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度”。接下来,金明公司将进一步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走好乡村振兴“幸福路”。

丰收如花 静美如画

丰收的烟国里,一抹微笑,如花绽放,随着花开的芬芳,烟的清香,洒满人间,温暖心田。金叶,静美如画,如梦如幻的意境,使人留恋其中,韵味无穷。恍若置身于仙境,在画中赏花看景,唯美的情景,交融生活的意境,便在烟农心灵深处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温暖中孕育丰收,快乐中秋意开花,芬芳溢满农家院。

花开烟区,静美如画,美丽的风景,让人心生欢喜,迷醉于心。回眸感悟,于安静的秋意中,用键盘代笔,鼠标为墨,在显示屏上写出意境之美,绘出烟区美丽画卷,正是好年景好个秋。让时光放慢脚步,伴机耕路悠然前行,定格烟区丰收幸福的画面,收藏烟农们最美的风景。

你看,石缸的烟农甜甜微笑暖心灵,绵绵情意思共鸣,朵朵花开溢芬芳,漫漫人生伴真情。漫步烟区,遇见金色的美好,心中豁然开朗,淡淡的烟叶飘香,缠绵着岁月静好。跟烟叶对语,呢喃中伴着关爱与温暖,和烟叶成长,伴烟香入眠,梦境都随着快乐香甜起来。

浓浓的秋意,黄黄的烟叶,幸福的生活,带着一抹微笑,静待增收的美好;留下一缕烟叶清香,芬芳温暖的情怀。美丽的金叶,安静地绽放,一片片,一丝丝,温婉中带着可爱,玲珑中伴着优雅,与农家烟火交相辉映,互相衬托,仿佛有了灵性,栩栩如生,美丽至极。

宣威烟区,秋光恬静安然,生活幸福快乐,笑容灿烂如叶如花,花开静美如画,一片金黄话丰收。拥着淡然如水的心境,让我们的烟农笑容灿烂如花,伴着淡淡的清香,心灵漫过烟田溢满芬芳。现代化收购点,热闹的场面,金色铺满一地,喜悦出墙来。中秋收获季,幸福的时光,快乐而美好。恬静中,唯愿烟农的微笑长长久久,唯愿美丽的烟区更加美好。

湖南浏阳:集体经济“金叶子” 乡村振兴“压舱石”

冬日里,湖南浏阳的广袤乡村褪去往日忙碌的生产节奏。道路阡陌纵横、房屋排列有序,在暖阳的照耀下,乡间沃野多了一份恬静悠然。

盘活资源,土地流转到村;抱团发展,村集体种上烤烟;助力文旅,屋场建设徐徐推进……将视角拉近,收获的喜悦和村庄的建设脚步交织。

在烤烟产业的赋能下,片片“金叶子”成为了浏阳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烤烟为基础,粮烟齐头并进,多产有效融合,村级集体经济活力迸发,水净、村美、农业强的美好图景正在浏阳大地徐徐展开。

“金叶”强基 吹响乡村振兴“冲锋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在淳口镇南冲村的千亩粮烟双优示范基地,几名农机手正在劳作,翻耕机在田间穿梭翻耕起垄,一行行整齐划一的田垄让田野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人才支撑。”南冲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谦友介绍,和多数村庄一样,南冲村也曾面临人口外流的困局,“人气”一度是村里的稀缺资源。

当时,作为南冲村的结对帮扶单位,浏阳市烟草***局(分公司)积极引导南冲村打造了千亩粮烟双优示范基地。近年来,村集体流转了近1000亩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并提供育苗、采收、烘烤等服务。

“仅仅是种烟这个环节,每年就要用到300多个劳动力。烟叶采收完之后马上进行晚稻轮作,又需要大量劳动力。” 张谦友说,许多村民通过种植烤烟,不但解决了温饱,还盖了新房、买了小车。

(烟农在对烟田进行机械化翻耕)

烟叶产业有盼头、有前景,许多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回到村里,开展烤烟种植。村民张昌明就是典型之一。此前,他长期在广东务工,妻子体弱多病,加上有两个孩子,曾一度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张昌明返乡发展烤烟种植,每年烤烟规模稳定在40亩左右,一家人的生活实现了质变。“2023年收成好,烤烟加上晚稻差不多有20万元的收入。” 张昌明笑呵呵地表示,“在村里种烟比在外地打工强。”

如今,像张昌明这样的返乡者越来越多,村里的年轻面孔也多了起来。依托烟叶产业的有效支撑,2023年,南冲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50万元。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村里围绕“烟叶”主题建起了新舟屋场,还开设了一个烟叶文化展馆,展示着南冲村的种烟历史。与此同时,篮球场、健身设施、便民服务社等纷纷投入使用,改善了南冲村的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张谦友感慨,这一切都要“搭帮”于田间地头的“金叶子”。

烤烟助力 奏响乡村振兴“幸福曲”

提起沙市镇秧田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博士村”的美誉和当地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近30年来,这里走出了28名博士、176名硕士。

“我们村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这个‘耕’不仅指的是粮食,也是烤烟。”秧田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加长介绍。秧田村有20多年的种烟历史,近年来,烤烟种植规模稳定在1000亩以上,是G80品种烟叶的重要产区。

“许多走出博士的家庭也是烟农,可以说,烤烟不仅铺就了村民的致富路,也铺就了许多学子的求学路。” 邓加长介绍,相比其它农业产业,烤烟具有产值稳定性高、不愁销路等优势,长期以来都是村里的支柱产业。

(烟农在施洒生石灰改良土壤)

近年来,乡村旅游和研学大热,不少村庄都在文旅上做起了文章。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设施的投入,都需要村级集体经济有过硬的“身板”。为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造血能力,秧田村更是创新举措,以村集体的名义流转100亩土地开展烤烟种植。

邓加长介绍,秧田村烟叶产业基础好,不仅拥有大型育苗基地,还拥有大量铁杆烟农。这片“集体烟田”寄托了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健骨的美好期望,也是村里蹚出一条新路的试验田。为此,浏阳市烟草***局(分公司)、浏阳市烟叶产业发展中心和沙市镇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

“2023年天气好,加上管理科学得当,实现了大丰收。” 邓加长说,这块“集体烟田”收获的烤烟一共卖了50多万元,去除成本之外,有15万元左右的利润,“烤烟收获后,我们又接着种了水稻,这笔收入我们还在计算,但2023年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万元。”

距离秧田村仅有一条马路之隔的中洲村,同样是烟叶种植大村,也成功打造了千亩粮烟双优示范基地。两村一衣带水、鸡犬相闻,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产业基础,都犹如“孪生兄弟”

走进中洲村,这里地形平坦,烟田从眼前一路延伸到远方山脚。目前,中洲村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和美塘里屋场,烟叶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中洲村***总支副书记卜鹏带着我们来到一处高台,这里是正在建设的观景台,“到烟叶和水稻丰收的时节,从这里看去,将是一幅壮观的丰收图景。”

为了配合屋场建设,不仅有许多村民出钱出力,还有老烟农将自家的老烤房捐出,用于展示屋场的烟叶文化。“大家对于烤烟非常有感情,如今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大家的干劲也越来越足,因为烟叶,村里不仅更加富足了,也将变得更加美丽。”卜鹏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