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作黄金色——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烟叶烘烤专家袁坤
有的人,一生纵横捭阖,灿烂辉煌。有的人,一生固守一域,安之若素。心怀烟农的袁坤属于后者,属于乌蒙山的那片土地。
25年的楫舟破浪,他先后获得了国家知识***1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实现了烟农与企业减工降本、增质增效。获得“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云南省总工会命名的“袁坤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评“云南省烟草***局(公司)创新先进个人”。但是,他说自己依然是那个行走在烘烤、服务烟农道路上的苦行僧。
日照香炉生紫烟
磅礴乌蒙,壮美昭通。
昭通曾经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撒过火种的地方,是全国深度贫困的地区。
1995年,***总理到昭通宁边村视察,村民杨长才说一天三顿只能吃土豆。看着破旧的房屋、褴褛的村民,朱总理不觉泪流满面,离开时还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现金都留给了杨长才。
作为一个生长在昭通小山村里的孩子,贫穷是袁坤童年最深刻的印记。
那一年,袁坤已就读于昭通市技术学校烟叶分级专业。
袁坤的父亲曾是一名烟草人。小时候,母亲工作繁忙,父亲便一直把他带在身边。那绿油油的烟田、盛满金灿灿烤烟的小烤房、种烟阿伯阿嬷的家是他最熟悉的地方。父亲曾告诫他:“你是吃乡亲们的饭长大的,以后一定要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所以,袁坤开始了子承父业。
就云南而言,烟草是云南产业培育发展中最成功的典范。对昭通而言,无粮不稳,无烟不兴,烟草产业是昭通丢不起,也绝不能丢的产业。但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制约烟农收入增长的“拦路虎”。
1996年,袁坤毕业后,到大关县烟站工作。先后从事烟叶分级、烤烟生产及收购工作。
“烟叶好不好,关键在烘烤”,在昭通,对应的说法是“烤好一炉宝,烤坏如粪草”。
袁坤清楚记得有一年烘烤时节,他和几位同事去巧家县中寨村一位王姓烟农家的路上,远远就听见了嚎啕的哭泣声。走近了,就看见王叔正坐在土坯小烤房外眉头紧皱一言不发。一旁的王婶怀里抱着烤坏了的烟叶失声痛哭。他们家的大儿子那年刚考上大学,夫妻俩种植了5亩烤烟,就盼着有个好收成卖个好价钱凑上学费。结果,由于烘烤技术不过关,整整两炉烟叶都烤坏了。他们的失望和无助让人心痛,痛到无法呼吸。
“无以统计,因为烘烤环节的失败,造成一切用钱的计划落空。他们,或为子女的学杂费打了水漂忧心如焚;或为无钱娶媳妇而失魂落魄;或为无法建盖新房而仰天长叹;或为无法偿还的债务雪上加霜而绝望。他们失望无助,却束手无策,他们叹息流泪,却于事无补。”
袁坤说,当时自己心里五味杂陈,既内疚自己的***,又立誓一定要找到既便宜实惠、符合昭通实际又操作简单、乡亲们易上手的烘烤设备和方法,帮助大家守住赖以为生的这片“金叶子”。
满面尘灰烟火色
2007年,袁坤提出了改进烘烤设备和烘烤工艺的想法,得到市局(公司)的大力支持。在局(公司)烘烤老师傅石磊的指导下,开始了技术研究工作。
作为一名烟叶烘烤的门外汉,他只能笨鸟先飞,用勤补拙。他抱着书本跟着师傅们直接到烘烤房里边学习边实践,买绘图教材、上网看视频、找老师,自学建筑结构图。
在大关县红旗村,面对村民担心失败带来巨大损失而反对、质疑的压力,他耐心解释,通过测试——改进——测试--再改进的办法进行实验。
“36度最简单,叶尖变黄就上转;38度仔细看,变黄八成身要软”,何时升温、保持多久都是很有讲究的,因此适时加煤和铲除煤渣也是一门技巧活。他常常一身疲惫,满面尘灰。
为了准确掌握烘烤要领,他抱着方便面、拿着折叠椅,昼夜守在烤房边上,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起来观察烟叶变化,记录详细数据,每烤完一炉就立刻比对书本知识,总结经验。
最困难的还不在这里,师傅说“技艺设备相匹配是把烟烤好的关键”。于是,到了烘烤季节,他用湿毛巾把头一包,就钻进五六十度的烤烟房,反复实验,出烤房时,大家能看到他全身冒烟。有一次从烤房中钻出来,他头晕目眩,满头大汗,一头栽倒在烤房门口,好半天才缓过气来。
两年的实践,他终于研制出了第一代普通标准化烤房。
渐渐地,他的烘烤技术也有了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烟农找他交流找他帮忙,他成了昭通小有名气的“烟医生”。
日出江花红胜火
之后,根据不同的需求,袁坤对烤房进行了无数次改进。先后设计了可移动式复合保温密集烤房并进行烘烤工艺研究;完成了密集烤房叠层加密建设及烘烤技术应用研究;完成了密集烤房纯电能烘烤研究。
在进行新型烤房研发时,为了测烤房的各项性能,他光着膀子顶着五六十度的高温进到烤烟房里去拆卸、安装设备是常态。研发纯电烘烤房时,所需要的材料和零件,都是通过在网购或出去外面东拼西凑,还专门跑了四五个省向专家请教。通过一代、两代、三代、四代的实验更新改进,历时5年后,纯电烘烤房终于研发成功!
袁坤研发的可移动式复合保温密集烤房,能重复拆卸使用,在提高烘烤质量的同时,还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目前,在昭通市已推广了4500座。他研究出的密集烤房叠层加密建设及烘烤技术,让密集烤房装烟容量的国家标准尺寸增加了,但是建设成本、补贴投入和烘烤成本降低了,使烟叶均价提高0.08元/kg,每炉烟叶节约烘烤用工两个。2012年以来,在全市14344座密集烤房中推广应用,每年每座烤房节省资金1422元,累计节省资金14284万元。在对现有密集烤房进行改造,以电能转换热能替代燃煤取热,解决了“密集烤房烘烤”能耗较高问题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烟农烘烤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达到了“减工、增效、环保”的目的。他还研发了翻筐针插式散叶烘烤装置及配套烘烤工艺,该装置及配套技术革新了烟竿编烟、挂杆烘烤的传统烘烤工艺。
2019年,昭通烟区遭遇极其严重的旱情,田间烟叶后发、返青现象突出,许多烤了几十年烟的职业烟农都没办法,烤房边上堆满了烤坏的烟叶,烟田里是快要熟烂的烟叶,烘烤损失率一直在飙升。
一刻也不能等呀!袁坤抱着一堆资料带着工作室的成员就钻进了烤房。他们对影响烟叶烘烤的每一种因素都进行详细分析,每种地块、每个烟叶部位、每次采摘环境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反复试验。5天时间,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终于,他们确定了一套以烟叶变化状态为核心的烘烤方案。团队3人分布到各乡(镇),组织召开群众会,白天到烤房指导如何烘烤,到田间指导如何采摘烟叶,晚上组织烘烤技师、烘烤技术人员、烟农等开培训会。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最终全市烟叶烘烤损失率降到了7%。看到金灿灿的烟叶和乡亲们的笑容,他感觉如蜂蜜滋润着心田。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昭通的烟叶烘烤损失率从15%降至了7%,累计帮助烟农挽回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确保了烟农收入稳定,为昭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是橙黄橘绿时
2020年,山区、半山区烟叶种植规模已占据昭通烟叶生产的70%以上。受地形地势等自然原因所限,不但难以在烟叶生产中应用机械设备,且不便于在烘烤工场进行专业化烘烤。烤一炕烟平均要请4个工、花费500元左右,这对于刚刚摆脱贫困的老百姓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
在2020年底,袁坤带领团队,牵头开展《昭通烟草“十四五”时期智能烘烤 可移动式烤房建设》项目研究工作。
所谓“智能烘烤”,是指利用自主研发的可移动式烤房,加大推广以生物质燃料、电力为主的新能源烘烤模式,在烤房的前后观察窗位置,分别加装高抗防雾、耐高温的可移动摄像头。烟农、烘烤技师等利用自主研发的“昭通烟草智能烘烤APP”,可以实现实时烘烤数据、现场画面远程监控,远程操控。
在昭通,受自然环境所限,传统的燃煤,仍是烟叶烘烤的主要燃料。他带领团队,以烤房内温度为依据,自主研发、设计了烟叶烘烤自动加煤装置,实现在温度不足时自动加煤,温度达标后自动恒温,煤灰积攒到一定数量后还可以自动清灰。应用这个装置,烟农每天进行1-2次手动加煤,就可以满足正常烘烤使用。该项目目前已经较为成熟,在2021年进一步优化后将在昭通烟区大面积推广,助力破解困扰烟农的现实困难。
生命原本没有色彩,但前行的路会赋予它色彩。用心灵去选择,生命从此鲜活。最适合你的颜色,才是世界上最美的颜色。
袁坤说,如果让他选择一种颜色,他选择金黄色,因为,它会给人安全、殷厚之感。他想守护这片金黄色,因为它能为乡村振兴助力,能让乡亲们笑逐颜开,更希望能为昭通未来的磅礴大气、跨越腾飞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技兴烟促振兴——记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烟叶站技术员宋仕印
他很年轻,因为热爱,而刻苦钻研烟叶种植的技术,成为行业翘楚,兴烟富农的“老师”;
他是***员,因为忠诚,而背井离乡,扎根深山奉献青春,为山区百姓增收致富默默付出,被烟农称为“兄弟”,却被妻子称为“野人”……
他就是中国烟草公司行业技术能手、湖北省技术能手、竹溪县丰溪镇烟叶站技术员宋仕印。
外来的“老师”
中等个子,身材匀称,戴着眼镜,几分儒雅……
现年35岁的宋仕印,郧西人。2008年进入郧西县烟草公司,后因工作调动,他来到离家近800里的竹溪县烟草公司,先后在向坝乡、丰溪镇烟叶站从事技术员工作。
初冬的丰溪,寒气逼人,一间只有几把小木椅的单身宿舍,窗明几净,几本厚厚的烟叶栽培、调制、分级等方面的书籍放在床头吸引人的眼球。
爱学习的宋仕印,利用闲暇之余,把别人看电视、刷手机、喝茶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这些书,已被宋仕印翻得卷起了毛边。”他说,理论武装头脑,方能指导实践。
丰溪镇烟叶站负责人介绍,“宋仕印是整个竹溪烟区第一个背着笔记本电脑下乡的技术员。”为让烟农学习种烟技术,他结合自身多年的烘烤经验,制作烟叶烘烤分级等相关知识课件PPT,通过电脑图文并茂地向烟农讲解,把书面语转化成烟农听得懂的土话方言。他还鼓励烟农提问题,现场交流解答、探讨切磋,慢慢地烟农的烘烤技术逐步提高,竹溪产区的“职业烟农”也越来越多了。
在宋仕印所驻丰溪镇戈边河村的3年里,该村烟叶质量年年有提升:从最初的6户种烟发展到现在的12户,面积由260亩增至410亩,上等烟率由52%涨至68%,亩产量由99公斤上升到131公斤,亩产值由2716元涨至4459元。
能者多劳。烟叶站负责人见贤思齐,委派宋仕印巡回为镇内所有种烟村开展烘烤培训,他从一名技术员转型成了一名“讲师”。在竹溪烟区,“宋老师”的外号不胫而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7月、9月,宋仕印两次荣获湖北省烟叶烘烤技能比武第一名;2019年6月在全国第一届烟叶调制职业技能竞赛中,宋仕印获得总成绩第38名,在所有湖北选手中排名第一;2019年8月,在第一届湖北烟草商业系统烟叶调制职业技能竞赛中,宋仕印再次获得第一名,先后被中国烟草公司授予“行业技术能手”、湖北省人社厅授予“湖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烟农的“兄弟”
“我为烟农办实事”在宋仕印身上有生动体现。
戈边河村烟农李定才年轻时因意外失去一只手臂,曾经生活有困难。几年前,李定才在邻居帮助下开始种植烟叶。可由于肢残,做农活非常不便。宋仕印驻该村后,了解到这一情况,便隔三差五地帮李定才干起烟田除草、培土、采烟上炕等农活。
2015年夏天,当得知李定才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请不起零工,导致烟叶移栽滞后,宋仕印立即向烟叶站负责人汇报这一实情。次日,烟叶站技术员和职工一行10人,在宋仕印的带领下来到李定才家,帮助移栽烟苗1天,圆满完成了25亩的移栽任务。
李定才逢人就说:“宋兄弟是我的大恩人啦!”李定才亲切地称呼宋仕印为“宋兄弟”。近两年,李定才、彭泽喜、魏定清等烟农都是通过发展烤烟脱贫致富,结对帮扶他们的技术员正是宋仕印。
作为烟叶生产的关键环节,烟叶烘烤不仅决定着烟叶的最终质量,还直接关乎广大烟农的切身利益。在烟叶集中烘烤关键时期,宋仕印24小时开着手机,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因为他要随时解答烟农的困惑和提问。凌晨两***,烟农视频电话给宋仕印,请教烟叶烘烤过程中的难题并不鲜见。宋仕印从不抱怨,根据烟农视频中描述的难题,总能做出科学的分析和研判、给出指导参考意见。有时,宋仕印冒着倾盆大雨,深夜来到烟农家现场指导;有时候因突发状况,导致突然停电,心急如焚的烟农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宋仕印。他只要接到求助电话,就会及时赶到,帮助烟农临时发电,确保烟叶烘烤不断电,最大限度降低烟农的损失。
这些年,宋仕印的私家车成了“便民车”“货车”“应急车”。为烟农捎带粮油、农药等物资已成常态;半夜三更,风里雨里,驱车前往烟农家指导烟叶烘烤不在少数。戈边河村支书黄晓平说:“别看宋技术员年轻,他的技术却盖过许多老师傅。宋技术员还特别能吃苦,服务态度也好,他可真的是烟农的亲人。”
老家的“陌生人”
宋仕印成了烟农的“亲人”,可是在家人眼里,他却成了“生人”。他家在郧西县店子镇,竹溪县丰溪镇距离他家近400公里。由于工作繁忙和交通不便,他一般两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到了收烟的季节,甚至三个月都回不了家。即便好不容易回家一趟,还免不了妻子的戏谑:“你是野人,你怎么知道回家呢?”话没说完,妻子背转身抽泣起来。
其实宋仕印何尝不想多回家陪陪家人,他也知道他亏欠妻子太多,但是为了烟农、为了工作、为了一份责任,他不得不舍弃小家呀!他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两个孩子,大的上小学5年级,小的刚满3岁,妻子为了照顾一家人,没法出去工作挣钱,一家人至今还住在农村……
“今年丰溪镇烟叶喜获丰收,宋技术员功不可没。”面对烟叶站负责人对他的赞誉,宋仕印总是谦虚地说:“这是我应尽之责,我做的还不够。”
成绩面前,宋仕印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精力、更加干练的作风投入到新的烟叶生产工作中去,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继续挥洒热血,奉献青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福建政和职业化烟农宋春伟成长记:金叶铺就致富路
9月28日,阳光和煦,笔者赴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东平镇新口村,专访职业化烟农暨烟叶种植大户宋春伟。
宋春伟今年53岁,是政和县东平镇新口村一位普通农民。2005年,在乡村干部和烟技员帮助下,宋春伟试着种植烟叶,开始的时候种植8亩,慢慢摸索种植技术,逐年扩大种植规模。2019年种植49亩烟叶,年收入17万元;2020年种了75亩烟叶,年收入38万元。2021年,有着16年种烟经历的老烟农宋春伟光荣地成为政和县烟草***局(分公司)培育的职业化烟农,种植规模达到了115亩,年收入58万多元,亩产达到了5100元,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百亩种植大户。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加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烟叶比较效益走弱,烟农队伍发生流失和老龄化现象。为提高烟农烤烟种植水平、提升烟叶质量、增加烟农收入,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一支素质高、技术精、会生产、善经营的职业化烟农队伍,政和县烟草***局(分公司)近年来持续推进职业烟农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新型职业烟农,以职业化为抓手提高烟叶质量、促进烟农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宋春伟面带笑容,聊起了这几年种烟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前些年,我家里很困难,儿子小时候因为一次高烧得了小儿***症,造成了终身残疾,家庭负担雪上加霜,只能通过种植一些水稻、茶叶等作物维持生活。然而,这几年通过种植烟叶,保障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实现了个人的致富路,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宋春伟家里自有农田只有3.5亩,2021年宋春伟希望进一步扩大烟叶种植规模,为了有效解决烟叶调田难、调田贵的问题,在当地乡村干部和烟草公司的大力帮助之下,宋春伟以个人的名义,2020年申请成立了政和县丰茂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范围是水稻种植、香菇种植等经济作物。合作社成立以后,宋春伟就有了大规模种植水稻的能力,随即在当地乡村干部和烟草公司的大力帮助协调之下,以合作社的名义从当地农民手中租赁了110 多亩农田,田租600元/亩,租赁期限5年,有了水稻田就可以开展烟稻轮作,水稻收割以后种植烟叶,烟叶采烤以后再种植水稻,这样烟稻轮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田块、改良土壤,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争取烤房政策扶持
2010年,宋春伟种植烟叶21亩,为了解决烟叶烘烤问题,在乡村干部和烟草公司的帮助下,宋春伟建设了一座密集烤房,一直使用至今。
2021年宋春伟成了职业化烟农,他决定种植115亩烟叶,当时在包村烟技员张福华对新型生物质烤房政策的宣传下,宋春伟决定新建5座新型生物质烤房,选址用地就在自家的一座包山上。
新建的5座烤房建成后,宋春伟想到6座烤房还是不能有效缓解烘烤期间的烤房紧张情况,他又租赁了2座烤房,租金1500 元/座。在使用过新型生物质烤房以后,宋春伟表示:“新型生物质烤房的帮助太大了,彻底解决了我烘烤难的问题,既省工又降低了成本。”
据了解,2021年政和县新建生物质烤房81座,技改烤房67座。 同时,新建烤房设备50850元/套, 烟草资金补贴40000元/套;技改设备14850元/套,烟草资金补贴13100元/套。全年烟草补贴资金累计411.77万元。
积极实施种采烤分一体化
2021年,宋春伟为了节约成本、 减工降本,在烟草公司的牵头下,积极实施种采烤分一体化工作,从 “育苗、集中移栽、水肥管理、打顶抹杈、烟叶采收、集中烘烤”等多个环节全面实施种采烤分一体化工作。宋春伟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没有实施一体化工作以前,各个环节都要自己亲自参与,没有更多的精力花在技术和管理上,必须要雇佣当地的一些农民帮忙打理烟叶各环节生产工作,雇佣一个男工一天要180元,雇佣一个女工一天要140元,还要负责他们每天的吃喝,真是用工成本太大,种烟负担很重。”
实施种采烤分一体化工作以后,宋春伟高兴地告诉我们:“种烟是个细活,就怕管不好。被确定为职业化烟农以后,按技术规程进行管理,由烟草公司统一供应肥料、农膜等农资,统一技术服务。有了烟草公司和乡镇的帮助,田租也降下来了,每亩租金600元;烟苗是固定的价格,每亩87 元;还有农药费用每亩50元,冬翻起垄盖膜每亩90元,肥料物资每亩315元,移栽每亩20元,田管每亩200元,打顶优化每亩100元,采烟每亩500元,编烟解杆每亩150元,烘烤环节我就是烟农烘烤师,这一块又省去了很多成本。这样算下来总的成本每亩2112元,比以前的传统用工省了将近1000元。有了种采烤分一体化,现在我们种烟越来越轻松了,负担也小了。”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剧增,雇工难、请工贵成为烟叶生产中的一个大难题。为了解决种烟雇工难的问题,2021年政和县烟草***局(分公司)100% 推进烟叶种采烤分一体化工作,全县共组建烟叶生产联合组数量13个,根据实际需求每个联合组下辖8支专业化队伍(备耕队、田管队、采收队、运输队、编烟队、上下烤队、烘烤队、去青去杂队),全县协同提供专业化服务。
在政和,通过培育职业化烟农,逐步扩大烟叶规模的百亩种植大户不在少数。
胡雅杰:扎根八年练内功 霜刃初试显锋芒
盛夏的金叶小镇——湖南嘉禾普满,处处洋溢着烟叶的清香,在嘉禾县普满乡群英山分级工场,一个年轻的身影活跃在烤房里,特别引人注目。他不高的个子,微胖的身材,嘴角总是挂着微笑,一边动手示意,一边耐心讲解,正在指导烟农烘烤待烤烟叶、分级出烤的金叶。他就是湖南嘉禾县烟草***局(分公司)首届烟草行业青年技能竞赛烟叶评级职业技能竞赛全国第三名获得者胡雅杰。
藏锋,八年扎根生产一线
“我是真爱烟叶呀,这是‘家学渊源’”,胡雅杰开玩笑说道。胡雅杰的父亲胡春祥是传统烟区嘉禾县的一名烟草老定级员、老站长,在胡雅杰还小的时候就经常带着去下乡,父亲在与烟农大叔看烟叶,小雅杰就蹲在地里玩虫子,收购的时候忙不过来,也有在烟堆上等父亲下班等得直接睡着然后被抱回家的经历。从小的耳濡目染,让胡雅杰对烟叶有着天然的熟悉和亲切感。
从部队退伍后,2012年胡雅杰正式入职桂阳县烟草***局,成为了一名基层的烟叶技术员,在桂阳燕塘烟草站一待就是8年。作为刚入职不久的“小白”,胡雅杰深知自己学历不高,不比其他人科班出身,这是自己的短板,所以便在实战中下苦功。他主动拜老技术员为师,白天跟着师傅下乡,熟悉当地烟农生产特点,学习烟叶生产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晚上一有时间就找相关烟草资料来看,从育苗、移栽、大田管理、采摘烘烤到烟叶收购,只要是涉及烟叶方面的知识,他都认真去学,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吸取烟叶知识。
基层烟站远离城市喧嚣,年轻职工初上工作岗位,自然也就拥有了很多工作之余的时间,与其他人窝宿舍玩手机、出去游玩不同,胡雅杰却一心钻进了烟叶生产的各项工作中,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
正是这一份8年的基层坚守,为他在国赛场上与其他高手过招竞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基层烟站8年多,我受益匪浅,我的领导、我的师傅、我的同事们和烟农们都让我学到了更多知识,见识了更大的世界,接下来我要继续努力,践行烟草初心,更好服务烟农!”
初试,一举勇夺国赛探花
如何种出高质量烟叶、如何又快又准地定级,这是胡雅杰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寻找答案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融知识于实践,胡雅杰开始逐步思考烟叶的良好生长与否对最后的烟叶品质到底有多大影响,这就要求他从播种育苗开始就将整个工作糅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此他几乎泡在站里了,1月的寒风、7月份的热浪,钻烟田、爬烤房、验等级、守仓库,无论是冻得瑟瑟发抖,还是热得衬衫汗透,他始终在边干边学。
同时,为了更好地学习烟叶竞技技能,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他十分珍惜每次外出培训的机会,聚精会神听授课老师讲解,只要碰到没搞懂的知识点,他都会及时向授课老师请教,他的笔记本记满了每次培训的内容和知识,并把它视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2017年,年仅24岁的他作为后备力量第一次被选派参加郴州市的烟叶评级职业技能竞赛,初上赛场,他是第14名;2018年,上到更加一级的竞赛平台,他参加了全省的烟叶评级职业技能竞赛,虽挺进决赛但无缘奖牌。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继续默默地做着平凡的工作,探索可以提高工作能力的方法,抓住一切培训机会,提升自己的技能,更深入、更细致地帮助烟农解决生产实际困难。他外出学习的脚步遍布湖南湘潭、河南郑州、河南许昌、山东青州、云南昆明、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2021年11月,胡雅杰再次代表郴州、代表湖南参加了首届烟草行业青年技能竞赛—烟叶评级职业技能竞赛,有了工作的积累,有了前期参赛的历练,这一次,胡雅杰心稳手更稳,终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实现了嘉禾烟草国手“零”的突破。
“大家水平都差不了很多,就看谁发挥更好、失误更少,大赛比的是技术,更是心态,紧张是在所难免的,我是一名退伍子弟,在很多方面还有不足,我想要继续努力。”这是在得知自己获得烟草行业青年赛第三名之后,胡雅杰对向他道贺的同事说的话。
振翅,且看未来锋芒尽展
成绩再光鲜亮丽也只能代表过去,胡雅杰深知,只有把平凡的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倾其所能帮助烟农解决生产实际困难,才能真正发挥出“国手”的价值和含金量,真正践行服务烟农的初心。于是,他不断探索针对烟农培训的有效途径,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以“金叶夜校”的形式送课到村、到户,因地因时制宜,采取一事一训、一技一训方式,开展烟农培训。集中授课后,他带着烟农深入田间地头,现场示范讲解,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烟农遇到难题时及时咨询。
2021年5月,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嘉禾县普满烟叶生产收购站工作,接手管理板贝片区,5、6月正是烟叶成熟采烤的关键期,为了确保烟农烤出好烟,他跑遍服务区域内所有烘烤工场,进行督查与指导。电话24小时不关机,随时进行烘烤“110”接警式服务。“小胡,我这个烟叶怎么全部烤青了”半夜12点接到烟农的“报警”,烟农在电话里焦急地问道。他赶忙起床驱车赶往现场,发现这位烟农烘烤下部叶时湿球温度过低,导致烟叶脱水过快出现烟叶烤青现象。“你的这房烟叶同之前的烟叶所处的天气不一样,之前雨水充足,烟叶含水较多,你利用低湿的烤法可以适应雨天烟叶,但是目前持续高温天气,烟叶含水量降低,这样烟叶脱水过快达不到变黄的水分要求,就会导致变青。”他一边耐心地给烟农解释原理,一边帮助烟农开展操作,一直忙到凌晨2点多才回家。同时,他发现这户烟农的烟叶素质比较好,但是烘烤水平较差。于是他每天抽出时间前去指导这位烟农烘烤,每一房烟叶都参与进来,为这户烟农打样,获得了烟农的认可。
2021年普满板贝项目区155户烟农交售烟叶8821担,均价15.4元,户均收入达到87650元,同比往年进步显著,得到了众多老烟农的一致肯定。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胡雅杰始终坚持岁月因青春之勃发而更加静好,时光因挺身之奋斗更加瑰丽,他将用一生去践行他的那句座右铭“相信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贵州烟区:产业有奔头 种地有钱挣
在贵州铜仁市,农机在烟田翻犁中大显身手,生动诠释“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践;在黔北遵义市,胖墩墩、绿莹莹的白菜、芥菜收获,一车车运往贵阳、重庆等市场销售,仿佛“流金淌银”……
农闲不停歇,人勤促增收,热闹的场景刻录着全国第二大烟区——贵州烟区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不懈努力。
增加农民收入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贵州烟区以“稳烟农就是稳烟叶产业发展基础”为遵循,围绕降强度、提效率,减成本、增效益,全力打好烟叶主业稳增收和多元产业促增收组合拳,充分发挥产业对共同富裕的带动作用。
贵州烟区统筹推进烟叶与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种植有效衔接,为烟农增收注入持久动力。图为遵义市播州区产业综合体一角
农机作业 助力轻松种烟
冬尽春来,暖阳下,铜仁市石阡县石固镇石场村烟农徐万源的120亩烟田正在翻犁,一台大型拖拉机“突突”欢叫着来回穿梭、犁地松土。
“前几年用小型旋耕机翻犁,耗时长,翻犁深度不到5寸。”徐万源感慨:“现在好了,流转土地小田变大田,产业路通地头,多数烟田可以开进大型拖拉机,以前要忙1个月的地块现在只要8天左右就可以翻犁结束,深度达7寸以上。”
机械化作业进度快、效率高,大量节省劳动用工、降低劳动强度,对于动辄上百元的用工价格而言,省工就能省钱,降低成本相当于增加收入。
石固烟叶站站长张德华介绍,2023年烟叶收购结束后,烟站加强入户宣传,帮烟农算成本账、效益账,引导更多烟农使用大型农机,“我们协调合作社组织了26台大型农机开展翻犁作业,到12月10日统计时,石固镇4100亩烟田全面翻犁结束。”
聚焦高质量发展,贵州烟区主动服务和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抓烟区优化布局,抓农机资源整合与农服中心建设,大力推动烟草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不断推进烟叶生产减工降本。
谈及机械化作业,铜仁市德江县复兴镇喻家桥村烟农冯江竖起大拇指,“大型农机深翻效果好、成本低、速度快,98亩烟田翻犁成本节约了2000多块钱。”随着烟叶生产减工增效重点环节机械化作业率持续提升,减工将更多,降本更有效。
烟蔬茬作 增加种植收益
走进遵义市播州区团溪农庄烟区产业综合体,1200亩蔬菜种植基地内,一垄垄平整的田地里白菜、芥菜长势喜人。
随着白菜、芥菜成熟并收获,一车车蔬菜运向贵阳、重庆销售,本应冬闲的烟田变成了热闹的“菜市场”“交售场”。“这白菜长得好!烟后田种蔬菜,增加收入的同时又为土地增肥,一个生意两笔账,有搞头哟!”团溪镇农庄社区烟蔬轮作种植户沈登发说。
团溪农庄烟区综合体建设规模4050亩,采取“烟稻轮作”“烟菜轮作”等方式合理布局烟叶产业及非烟产业,筛选培育了两家“有实力、有技术、有渠道、有订单”的优质经营主体,订单式种植白菜、莲花白、红菜薹3700余亩。
冬季白菜成熟,一批批蔬菜在地里长得好、在市场卖得好,团溪农庄烟区综合体通过冬季茬口种植,亩均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
一个综合体恰如一滴水,折射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状况。“主体投入最小化、土地利用最优化、群众利益最大化”,放眼贵州烟区,以烟为主、多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助力农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宽。
专业服务 保障采烤效益
“烤得好是宝,烤不好是草。”烘烤影响烟叶品质,直接关系着烟农收入。
在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烟叶站副站长郎强深有体会:“烟叶采烤对烟叶质量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但这一环节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请工难、用工贵,尤其对种植大户开展烘烤作业影响较大。”
如何提升保障采烤效益?贵州烟区在大力推广专业化烘烤上下足绣花功夫。
一方面,贵州烟区着力优化烤房布局,提升烤点集中度,大力推广新能源烤房建设,打牢专业化烘烤设施基础;另一方面,聚焦烟叶采烤提质行动,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流程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强化技术标准落实,降低烘烤损失,提升烟叶品质,有效促进烟叶提质增效、烟农降本增收。
以许家坝烟叶站为例,该站大力推广专业化烘烤,覆盖比例达98%,重点实施采烤一体化及“1 N”烘烤模式,在“采、分、编、上、烤、下”6个环节狠抓技术落实,2023年在大幅降低采烤成本、每炕平均节约成本842元的同时,实现了烟叶采烤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思南县瓮溪镇黄坪村烟农樊佩芝2023年种植烟叶62亩,收入近35万元,纯收入15万元左右。她算了一笔账,“这一年采烤全部专业化,烘烤烟叶21炕,支付费用5.5万元,比自己烘烤节约1.8万元,而且烤得好,人轻松。”
关键技术 提升产业效益
去岁金秋,遵义市播州区枫香花茂烟区产业综合体***粮烟轮作示范区1145亩“红圣源”精品水稻喜获丰收。想起稻田里金色一片、沉甸甸的稻穗挂满禾秆的景象,至今花茂村村民王伦生仍然喜上眉梢。
2023年,王伦生种了50亩水稻,收获2.5万斤,“虽然没得常规水稻数量多,但价格是常规水稻的3倍,每亩多赚1000多块钱呢!”
同样是水稻,为何价格相差这么大?奥秘就在于关键技术。
在烟草公司指导下,枫香花茂烟区产业综合体严格按照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种植“玉针香”优质水稻品种,全面使用烤烟酒糟有机肥,每亩施用量800斤,有效改善了田块的土壤结构,所产水稻产量适中、口感优良、市场接受度好。好稻谷卖上好价钱,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2016年以来,遵义市局(公司)将增施有机肥作为烤烟生产主推技术,建设遵义微生物有机肥工程中心播州马蹄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推进酒糟有机肥加工生产,有机肥年产能达2万吨以上。
目前,烟叶生产亩均施用有机肥120公斤以上,有效提升了烟叶田间耐熟性,烟叶内在品质得到不断改善,遵义“蜜甜香”烟叶风格特色得到持续彰显,市场接受度、美誉度逐年提升。与此同时,有机肥施用逐步延伸至水稻、高粱及茶叶生产当中,进一步擦亮当地农业发展的绿色底色。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是烟叶生产的亮丽底色。在贵州烟区,厚植绿色底色的不止有机肥,还有“虫医生”。
——构建完善“放飞一只虫、用活一株菌、施好一袋肥、回收一张膜、升级一座房”的“五个一”烟叶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产业绿色发展和烟区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
——依托“天敌昆虫繁育中心”,创新开展烟草捕食性天敌昆虫规模化扩繁研究,“以虫治虫”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集成食蚜瘿蚊防治烟蚜、蠋蝽防治地老虎(烟青虫/斜纹夜蛾)等主要害虫生物防治体系。
科学防治病虫害,保护生态助丰收。如今,在遵义,蠋蝽防治已累计推广83万余亩、大农业应用10万余亩,食蚜瘿蚊防治累计推广35万余亩,越来越多的“虫医生”从遵义飞遍黔贵大地,守护在烟田里、菜地中、果园内,给农业提质增效“加油”,为农民增收致富“加码”。
产业有奔头,种地有钱挣,烟叶产业发展基础才能稳固,增加农民收入才有支撑。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贵州烟区将坚持以技术创新、高效作业、专业服务等为抓手,有力有效推进烟叶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在实现烟草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让烟农共享发展成果,持续增强烟农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共同富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