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湖北恩施烟田轮作油菜薹助力烟农增收-湖北秭归烟草:以“叶”绘春守初心 书写富农“高分卷”

admin3周前4浏览0评论

湖北恩施烟田轮作油菜薹助力烟农增收

早春时节,湖北恩施烟区种植的可食用油菜薹陆续上市,油菜薹色泽翠绿、口感脆嫩、味道微甜,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风味为人们所喜爱,被消费者抢购一空。

近几年,恩施州烟草公司研究推广了一种基于可食用油菜的“烟草-油菜”绿肥种植土壤保育新模式。种植可食用油菜具有还田绿肥产量高、土壤肥力提升效果好、烟农增收作用大等特点,在减轻土壤病虫危害程度、克服烟区连作障碍方面有积极作用。

据了解,该品种食用油菜薹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和钙、镁、锌等微量元素,可溶性糖、粗纤维含量高,尤其是硒含量可达70微克/公斤,具有较强的医疗保健功效。可食用油菜累计推广6万多亩,已经成为恩施烟区主栽的绿肥品种,食用油菜亩产菜薹200公斤以上,每亩可为烟农增收1500元左右,助力广大烟农增收。

湖北宜昌市烟草:做实产业增收 助力乡村振兴

湖北省宜昌市烟草***局(公司)强化政治责任,勇担历史使命,紧紧围绕“2232”烟叶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烟草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助农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01

发展主业稳增收

烟草是宜昌西部山区县培育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是财税增长、烟农增收的重要来源。在地方***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步配套相关政策,大力实施科技兴烟,落实关键技术,烟叶质量不断提升,烟农增收得到保障。2020年,全市收购烟叶10.18万担,实现烟农收入近1.7亿元,种植规模总体稳定,烟农收入有所增长。全市烤烟收购均价28.35元/公斤,烤烟亩均收入由2950元提高到3260元,烤烟户平收入7.96万元。烟叶产业稳定,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秭归县龙潭坪村邓斌大学毕业后,回乡种烟,如今发展到100多亩的家庭农场,闯出了一条发家致富之路。

为解决烟叶受灾的后顾之忧,宜昌市不断完善烟叶种植保险制度,由灾害救助制变为保险理赔制。兴山县烟农甘良本高兴地说:“以前一亩烟田受灾只有几百块钱救助,现在通过保险理赔,最高能赔偿2000多元!”2020年,烟区遭受旱情、汛情、病害、低温阴雨等不利气候叠加影响,全市共投保375万元,实际保险理赔474万元。

02

多元经营助增收

宜昌充分发挥烟农合作社组织作用,改变以往单一的服务性质,推动烟叶产业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将烟农培育成多元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在持续加强合作社扶持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一站式烟农服务平台,开创合作社专业化服务新方式、产业化发展新模式、烟农增收新业态。积极引导培育“烟叶 N”特色产业,试点打造“烟叶 高山蔬菜”“烟叶 旅游”等产业组合,探索推进综合体建设。

兴山金鹏合作社理事长陈昌民说:“我们与宜昌花园里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利用育苗大棚进行花卉种苗繁育,实现销售收入270余万元。推广烟后菜薹3500亩,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各产区县把烟区产业综合体工作纳入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工作总体部署,进一步拓宽烟农合作社增收渠道。2020年全市烟农多元增收总产值2110万元,户均收入1.08万元,同比增加887元。

宜昌烟草通过烟叶产业为农民增收入、强实力,托起山区群众的小康梦,提振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让美丽乡村充满活力,永葆动力。

贵州烟区:产业有奔头 种地有钱挣

在贵州铜仁市,农机在烟田翻犁中大显身手,生动诠释“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践;在黔北遵义市,胖墩墩、绿莹莹的白菜、芥菜收获,一车车运往贵阳、重庆等市场销售,仿佛“流金淌银”……

农闲不停歇,人勤促增收,热闹的场景刻录着全国第二大烟区——贵州烟区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不懈努力。

增加农民收入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贵州烟区以“稳烟农就是稳烟叶产业发展基础”为遵循,围绕降强度、提效率,减成本、增效益,全力打好烟叶主业稳增收和多元产业促增收组合拳,充分发挥产业对共同富裕的带动作用。

贵州烟区统筹推进烟叶与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种植有效衔接,为烟农增收注入持久动力。图为遵义市播州区产业综合体一角

农机作业 助力轻松种烟

冬尽春来,暖阳下,铜仁市石阡县石固镇石场村烟农徐万源的120亩烟田正在翻犁,一台大型拖拉机“突突”欢叫着来回穿梭、犁地松土。

“前几年用小型旋耕机翻犁,耗时长,翻犁深度不到5寸。”徐万源感慨:“现在好了,流转土地小田变大田,产业路通地头,多数烟田可以开进大型拖拉机,以前要忙1个月的地块现在只要8天左右就可以翻犁结束,深度达7寸以上。”

机械化作业进度快、效率高,大量节省劳动用工、降低劳动强度,对于动辄上百元的用工价格而言,省工就能省钱,降低成本相当于增加收入。

石固烟叶站站长张德华介绍,2023年烟叶收购结束后,烟站加强入户宣传,帮烟农算成本账、效益账,引导更多烟农使用大型农机,“我们协调合作社组织了26台大型农机开展翻犁作业,到12月10日统计时,石固镇4100亩烟田全面翻犁结束。”

聚焦高质量发展,贵州烟区主动服务和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抓烟区优化布局,抓农机资源整合与农服中心建设,大力推动烟草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不断推进烟叶生产减工降本。

谈及机械化作业,铜仁市德江县复兴镇喻家桥村烟农冯江竖起大拇指,“大型农机深翻效果好、成本低、速度快,98亩烟田翻犁成本节约了2000多块钱。”随着烟叶生产减工增效重点环节机械化作业率持续提升,减工将更多,降本更有效。

烟蔬茬作 增加种植收益

走进遵义市播州区团溪农庄烟区产业综合体,1200亩蔬菜种植基地内,一垄垄平整的田地里白菜、芥菜长势喜人。

随着白菜、芥菜成熟并收获,一车车蔬菜运向贵阳、重庆销售,本应冬闲的烟田变成了热闹的“菜市场”“交售场”。“这白菜长得好!烟后田种蔬菜,增加收入的同时又为土地增肥,一个生意两笔账,有搞头哟!”团溪镇农庄社区烟蔬轮作种植户沈登发说。

团溪农庄烟区综合体建设规模4050亩,采取“烟稻轮作”“烟菜轮作”等方式合理布局烟叶产业及非烟产业,筛选培育了两家“有实力、有技术、有渠道、有订单”的优质经营主体,订单式种植白菜、莲花白、红菜薹3700余亩。

冬季白菜成熟,一批批蔬菜在地里长得好、在市场卖得好,团溪农庄烟区综合体通过冬季茬口种植,亩均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

一个综合体恰如一滴水,折射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状况。“主体投入最小化、土地利用最优化、群众利益最大化”,放眼贵州烟区,以烟为主、多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助力农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宽。

专业服务 保障采烤效益

“烤得好是宝,烤不好是草。”烘烤影响烟叶品质,直接关系着烟农收入。

在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烟叶站副站长郎强深有体会:“烟叶采烤对烟叶质量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但这一环节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请工难、用工贵,尤其对种植大户开展烘烤作业影响较大。”

如何提升保障采烤效益?贵州烟区在大力推广专业化烘烤上下足绣花功夫。

一方面,贵州烟区着力优化烤房布局,提升烤点集中度,大力推广新能源烤房建设,打牢专业化烘烤设施基础;另一方面,聚焦烟叶采烤提质行动,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流程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强化技术标准落实,降低烘烤损失,提升烟叶品质,有效促进烟叶提质增效、烟农降本增收。

以许家坝烟叶站为例,该站大力推广专业化烘烤,覆盖比例达98%,重点实施采烤一体化及“1 N”烘烤模式,在“采、分、编、上、烤、下”6个环节狠抓技术落实,2023年在大幅降低采烤成本、每炕平均节约成本842元的同时,实现了烟叶采烤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思南县瓮溪镇黄坪村烟农樊佩芝2023年种植烟叶62亩,收入近35万元,纯收入15万元左右。她算了一笔账,“这一年采烤全部专业化,烘烤烟叶21炕,支付费用5.5万元,比自己烘烤节约1.8万元,而且烤得好,人轻松。”

关键技术 提升产业效益

去岁金秋,遵义市播州区枫香花茂烟区产业综合体***粮烟轮作示范区1145亩“红圣源”精品水稻喜获丰收。想起稻田里金色一片、沉甸甸的稻穗挂满禾秆的景象,至今花茂村村民王伦生仍然喜上眉梢。

2023年,王伦生种了50亩水稻,收获2.5万斤,“虽然没得常规水稻数量多,但价格是常规水稻的3倍,每亩多赚1000多块钱呢!”

同样是水稻,为何价格相差这么大?奥秘就在于关键技术。

在烟草公司指导下,枫香花茂烟区产业综合体严格按照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种植“玉针香”优质水稻品种,全面使用烤烟酒糟有机肥,每亩施用量800斤,有效改善了田块的土壤结构,所产水稻产量适中、口感优良、市场接受度好。好稻谷卖上好价钱,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2016年以来,遵义市局(公司)将增施有机肥作为烤烟生产主推技术,建设遵义微生物有机肥工程中心播州马蹄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推进酒糟有机肥加工生产,有机肥年产能达2万吨以上。

目前,烟叶生产亩均施用有机肥120公斤以上,有效提升了烟叶田间耐熟性,烟叶内在品质得到不断改善,遵义“蜜甜香”烟叶风格特色得到持续彰显,市场接受度、美誉度逐年提升。与此同时,有机肥施用逐步延伸至水稻、高粱及茶叶生产当中,进一步擦亮当地农业发展的绿色底色。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是烟叶生产的亮丽底色。在贵州烟区,厚植绿色底色的不止有机肥,还有“虫医生”。

——构建完善“放飞一只虫、用活一株菌、施好一袋肥、回收一张膜、升级一座房”的“五个一”烟叶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产业绿色发展和烟区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

——依托“天敌昆虫繁育中心”,创新开展烟草捕食性天敌昆虫规模化扩繁研究,“以虫治虫”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集成食蚜瘿蚊防治烟蚜、蠋蝽防治地老虎(烟青虫/斜纹夜蛾)等主要害虫生物防治体系。

科学防治病虫害,保护生态助丰收。如今,在遵义,蠋蝽防治已累计推广83万余亩、大农业应用10万余亩,食蚜瘿蚊防治累计推广35万余亩,越来越多的“虫医生”从遵义飞遍黔贵大地,守护在烟田里、菜地中、果园内,给农业提质增效“加油”,为农民增收致富“加码”。

产业有奔头,种地有钱挣,烟叶产业发展基础才能稳固,增加农民收入才有支撑。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贵州烟区将坚持以技术创新、高效作业、专业服务等为抓手,有力有效推进烟叶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在实现烟草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让烟农共享发展成果,持续增强烟农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共同富裕。

“冬闲田”变“聚宝地”

人地两不闲,主副都挣钱。去年烟叶采收结束后,四川省冕宁县哈哈河坝的烟农们就忙着翻耕烟田,播种秋荞、油菜、大麦等适宜烟田生长的茬口作物,通过“粮烟轮作”实现田地用养结合,开展土壤保育,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多元化增收再添新路径。

“爹,烟叶都卖完了,你就好好休息一下,还这么辛苦搞啥吗?”2023年12月30日,若水镇石古村烟农姚先伟的儿子跟着父亲在烟后油菜田中除草。

“现在种烟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姚先伟看着儿子笑着说,“惠农政策好,大家都想着法子挣钱。”

“我是怕你和妈太辛苦了。”儿子一边除草一边说。

“你们三兄妹读书正是花钱的时候,我们负责挣钱,你们好好读书就行。”姚先伟鼓励儿子,“烟叶收入不错,还有那20亩秋荞,你们读到哪儿就供到哪儿。”

像姚先伟一样利用冬闲烟田种植茬口作物的烟农在冕宁烟区比比皆是。冬天的哈哈河坝格外繁忙,万亩连片的烟田里种植的大麦、秋荞、油菜等让萧瑟的冬季绿意盎然。

这道***的风景是冕宁县委县政府、县农业农村局、县烟草***局(分公司)等多方齐心协力,聚焦“安宁河谷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县”“天府第二粮仓核心区”目标,在全县推进“粮烟融合”的一个缩影。

若水镇镇长莫小辉表示,烟叶生产是冕宁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入冬之前,地方***委政府就高度重视冬耕冬种工作,与多部门联系,调动烟农冬耕冬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种植油菜、大麦等茬口作物,让“冬闲田”变成“聚宝地”,进一步推动烟农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早在去年4月,冕宁县局(分公司)与县农业农村局就邀请专家深入各片区了解气候、土壤以及“烟叶 N”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在哈哈河坝核心烟区推广“烟叶 豆”套种、“烟叶 秋荞”轮作,在惠安烟区和石龙、复兴烟区推广“烟叶 大麦”和“烟叶 油菜”的轮作模式。

“我在烟田里套种了40亩大豆,卖了2万多元。3亩地的油菜籽不卖,打成油自己吃,再送一些给亲戚朋友。”说起“粮烟融合”带来的收获,姚先伟笑开了花。

为切实抓好冬耕冬种,冕宁县局(分公司)烟技员和当地农技员将技术送到田间,从耕地、施肥、播种、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全力提供技术保障,降低种植风险、增强烟农信心,提高了茬口作物的种植效益。

当前冕宁县“粮烟融合”产业趋于稳定,已套种大豆1.1万亩,轮作秋荞3.2万亩、油菜4500亩、大麦4000亩,预计收益3735.3万元。在实现“一地”双收的同时,“粮烟融合”模式还带动当地20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成效显著。

湖北秭归烟草:以“叶”绘春守初心 书写富农“高分卷”

烟农用小型起垄机作业

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杨林烟区,农机在烟田“三先”中大显身手,诠释着“烟叶生产机械化”的探索与实践;在秭归磨坪烟区,小麦正在烟田里茁壮成长,只待“点绿成金”以安“粮心”;在秭归两河烟区,青山逶迤,碧水潺潺,游客们正在香龙微度假地惬意地享受乡村的宁静……

近年来,湖北省秭归县烟草***局(营销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地方所需、群众所盼、未来所向,以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机械作业 种烟易起来

“种烟机械化,我以前想都不敢想,没想到现在变成了现实,从耕地到起垄,机械化作业真的是省时又省力,用老黄牛耕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烟农王继红说,“过去这块地光是起垄就要12个村民大干两天,遇上下雨天、大风天更难干。现在有了这个‘家伙’,5个人一天就能全部搞定。”

农机显身手,农业迈大步。近年来,秭归县局(营销部)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以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为抓手,以“降强度、提效率”为重点,大力推广农机使用,努力实现田间地头“以机代人”。截至目前,全县各烟区村级领办合作社均已成立机耕专业化服务队,实现了农机服务全覆盖。

“自从推广机械化作业以来,秭归烟区亩均用工从22个降至16个。去年,秭归兴叶合作社又有7名机耕队员取得拖拉机驾驶证书,13名获得无人机操作证书,将为烟农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服务,烟区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升为烟农增收、烟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秭归县局(营销部)主要负责人说道。

从传统的人工作业到现在高效的农机作业,秭归烟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秭归县局(营销部)以村级合作社为依托,配套了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大型农用机械15台,还引进适合小农生产、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具700余台,助力烟农减工降本,轻松种烟。

粮烟协同 钱袋鼓起来

春耕春种正当时。走进湖北省秭归磨坪烟区,烟田里的小麦长势喜人,一场春雨过后,麦苗愈发绿绿葱葱……

“去年,我在自家的10亩烟田里进行了小麦和烟套种,经过我的悉心管理,小麦金灿灿的且颗粒饱满,为我增加了3000多元的收入。”烟农向玉高兴地说道,“我还听烟叶技术员说粮烟间作可以起到土壤保育的效果,怪不得我去年烤出的烟叶较往年更好呢。”

“推动烟叶与非烟产业有机组合、有效融合,是稳定优质烟区、烟田和烟农的重要举措之一。”秭归县局(营销部)分管负责人表示,“在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烟田复种指数的同时,通过延长粮烟融合发展链条,能够有效提升种植积极性,守牢‘粮袋子’、充盈‘菜篮子’。”

产业增民益,致富步子快。秭归县局(营销部)结合秭归烟区环境、土壤、气候等实际,精心制定“烟麦”“烟蔬”等生态轮作、间作产业规划,引导烟农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构建“烟草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探索“烟叶 N”产业融合发展。

2023年,磨坪烟区推行“烟麦”“烟薯”“烟油”等套种1500亩,实现经济收入70万元。2024年,磨坪烟区继续推行套种2000余亩……粮烟协同,让“一亩田”变成“多亩田”,帮助实现生产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在鼓起烟农“钱袋子”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烟旅融合 日子旺起来

绿水青山一盘棋,金山银山共建设。怎样将好山好水化为好资源,推动旅游资源与烟叶种植产业融合,帮助烟农增收?秭归烟草人开始了深入思考。

秭归两河烟区的香龙村,是秭归县局(营销部)2021年以来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香龙村依山傍水,夏季凉爽,素有避暑胜地之称,境内还有“小有名气”的民间祈福圣地香龙山;每年七八月,连片烟田,苍翠欲滴……

在这片旅游资源的“集中地”,秭归县局(营销部)围绕“烟草 旅游”产业链布局,提出了香龙村产业振兴的“四村两园”建设规划,将“烟叶 ”“农旅 ”作为促进村民持续增收的重要落脚点。利用香龙村独特的香龙山“祈福文化”和自然环境,在每年2万余人进山祈福基础上,推进建设集祈福、休闲、观光、纳凉等农旅综合项目,开展从烟叶育苗、种植、采收烘烤等一系列体验项目,形成以特色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农业 旅游”融合产业。

2023年,香龙村村集体依靠“烟叶 ”“农旅 ”等实现经济收入136.61万元,村合作社每年可获益15.8万元,村民们能共享产业发展成果,领工资,拿分红,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烟旅融合、相互促进,烟农增收增效明显,烟区发展后劲增强。一个山更青、水更绿、日子更好的香龙村就在眼前,一幅民富、乡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秭归县局(营销部)驻香龙村第一书记如是说。

心怀一份情,深植一片“叶”。秭归县局(营销部)将继续用脚步丈量每一块烟田,用奋斗砥砺每一次前行,让新农人多起来,新路子宽起来,秭归烟区的“田园牧歌”响起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