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历史悠久的兖州雪茄烟(上)-国产雪茄百年发展探源之鲁产雪茄

admin2个月前5浏览0评论

历史悠久的兖州雪茄烟(上)

兖州雪茄历史悠久,起源于清朝宣统年间(1909年~1911年)。****初期,兖州生生实验所(又称生生工厂,厂牌系木制黑底白字)***雪茄烟兼作染织。不久,赵琴芳办琴记雪茄工厂,生产少量雪茄烟,以后随着外地商人的采购与扶持,种烟人纷纷学习卷制雪茄,制烟艺人不断增加,出现了大中、春华、华美、金声、大华、万兴等十几家商号(即制烟作坊)。

上世纪20年代,直系军阀在兖州开办雪茄工厂,利用城关附近种植的红烟,成批量生产雪茄。1924年,北京的聚昌、德和、裕庆、天灯、洪言顺五大商号在兖州城北漕河区谢家楼开设烟行,将此地种植的优质烟叶加工成鼻烟半成品,每年收购烟叶四五十万公斤,生产鼻烟末20万公斤左右,本利甚厚。

上世纪30年代,由冯玉祥旧部、原国民***第20师师长孙桐萱在兖州官办一处雪茄烟厂。烟厂取名“孤贫学校习艺所”,聘陈姓上海人为技师,传授卷烟技艺。招收城乡女工300余人,前3个月每人每月薪金3元,以后实行计件取酬,每年发一身蓝衣裳。此外,孤贫学校年龄较大的学生也轮流到厂习技操作,***雪茄烟。产品有“力争”牌、“木铎”牌、“英女”牌、“兴隆塔”牌等。原料来源除在当地购买外,还从南洋吕宋岛、安徽桐城等地买进一些质量较高的烟叶作补充,产品行销国内外。

1930~1935年间,以天津烟庄为主的北京、秦皇岛、张家口、济南、青岛等地商人来兖州大量购销雪茄烟,使兖州雪茄烟的生产形成***。城内已发展到40余家,制烟工人达140多人。其中以大中、华美、春华、大华为主的几家商号发展较快,初具规模。较有名望的属大中号雪茄工厂,该厂经理刘长生在清光绪末年来兖州学习卷制雪茄工艺,5年出师后,等集资本创办大中烟厂,生产“桂花”“荣花”两种牌号,所用烟叶均是本城皇城园地种植的所烟,用之***雪茄烟,烟质极佳,胜过舶来品吕宋烟,价格便宜。玻璃盒装“荣花”雪茄大半销售给本城德国天主教堂传教士,纸盒装“桂花”雪茄畅销省内外。“桂花”雪茄于1929年在上海工商部展览会上获得二等奖;“荣花"雪茄于1932年在山东省陈列馆所举办的展览会上获得优等奖,1934年在北京铁道部第三届铁路沿线物产展览会上荣获金牌。

历史悠久的兖州雪茄烟(下)

兖州除生产雪茄烟外,还***纸烟,分20支装、50支装两种,用“华旗”作牌号,有卷烟木机两架,日产2万支,每包50支。在这期间,为适应国外的需要,许多制烟商将“飞机”“球鹰”“大象”等商标改成外文字样,出口英、德、日及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销往东北三省及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地。

上世纪40年代,山东省政府训令,在《山东省手制卷烟暂行统制办法》中规定:“雪茄烟暂指定兖州地区,兖州地区以外不***。”这使兖州雪茄烟的生产享有法定专利***权。但由于******入侵我国,加之经营不善,兖州雪茄烟的生产逐年下降,大部分制烟作坊倒闭,只有大中、华美等几家制烟作坊勉强维持生产。

解放后,政府要求迅速恢复各种历史名牌产品,并行文下发全国各地。1958年11月,兖州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和群众的要求,拨专款恢复历史名产雪茄烟的生产。此时大中烟厂停办,土法上马办起了一处地方国营雪茄烟厂,有厂房20余间,招收原大中烟厂经理刘长生全家及在兖州从事雪茄烟生产的老工人共24人,在隶属关系上由县手工业管理局领导(以后由二轻局领导)。烟厂开办后,用手工卷烟,生产“火箭”牌雪茄,日产500余包。

进入上世纪60年代,由于连年自然灾害,烟农改种粮棉,原料奇缺,加之税务重,雪茄价格销售不动,无法维持,于1964年下马。烟厂停产后,改面粉加工,除留下十几人外,其余人员及厂里设备归属纺织社。兖州雪茄烟厂的牌子虽没有取消,但实际上人、物全无。

1976年6月29日经省第一轻工业局批准,兖州雪茄烟停产12年后再次恢复。1978年从河南购进一台旧式卷烟机,生产100毫米长支“兴隆塔”牌雪茄烟,聘请老工艺师作指导,当年产手制雪茄3.8万支,机制91万支。1979年地区拨款5万余元,在兖州中山路西段建起房屋3栋19间,购地5亩。正在筹建期间,县文教局办的“五七”砖瓦厂下马,县政府决定将该厂移交给烟厂。同年5月1日烟厂正式从酒厂迁入“五七”砖瓦厂。迁入后不久,烟厂人员设备有所加强,领导干部4人,生产人员30余人,卷烟机两台,包装机一台,切丝机两台,年末固定资产达到13.5万元,流动资金22万元。1979年的产值为22.3万元(按70年不变价格计算),机制雪茄烟产量446箱,手制雪茄烟2万支,实现利润4.5万元。为了尽快扩大生产规模,1979年年底至1980年11月烟厂会战,县政府派员组成会战领导小组,不久又组建临时***委,大搞烟厂基本建设,购置机器设备,扩大职工队伍,烟厂很快投入批量生产,从1979年10月正式投产至1985年年底,共生产机制雪茄烟13.27万箱,生产手制雪茄烟75.3万支;完成工业总产值5122万元,创利税2489万元。

国产雪茄百年发展探源之鲁产雪茄

鲁产雪茄起源于山东兖州,早在清光绪年间,以兖州为核心生产地的雪茄生产就已经开始了。

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雪茄人传承鲁产雪茄技艺,倾心打造精品,不断推陈出新,赢得市场青睐。

兖州作为鲁产雪茄的发源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当地的县志记载:“城外植烟多,城内烟坊兴。”这里描写的就是当时雪茄生产的兴盛场景。兖州雪茄之所以质量好,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采用的是当地皇城园种植的优质上等烟叶(皇城园所产烟叶大而肥厚,油分足,成熟后鲜烟叶摘下晾晒片刻即可燃吸,久晒呈枣泥色,燃后灰白火亮,香气浓郁);其二,配方讲究,工艺精湛,按照严格的程序,由匠人手工精心制作而成。

1903年,山东人赵仰献在兖州创办了琴记雪茄烟厂,开始生产雪茄。在经营雪茄厂的同时,赵仰献跟着外籍技师学习****,成为一名雪茄手艺人。他凭借一块木板、一把刀片、一些模具和灵巧的双手,辛勤地劳作。几年以后,凭着精良的品质和高超的技艺,赵仰献制作的雪茄远销国内外,产品供不应求,生意源源不断。

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曾经生动地描述过当时清朝官员抽雪茄的场景:“尹子崇一见洋人来了,就急得屁滚尿流,连忙满脸堆着笑,站起身拉手让坐,又叫跟班的开洋酒,开荷兰水,拿点心,拿雪茄烟请他吃。”小说的作者曾在山东居住,耳濡目染地了解了当时的官员在娱乐场所抽雪茄的场景,并写进了小说里。

之后,兖州城内雪茄烟厂发展到40余家,制烟工人1400多人。其中,琴记雪茄烟厂生产的“琴记”“桃”“葫芦头”牌全叶卷雪茄烟,曾多次在国际展览会上获奖。从此,兖州雪茄誉满四方。

随后,山东曲阜人刘长生创办的大中、葛焕斗创办的华美等10余家雪茄作坊相继建成。1920年至1930年,兖州官办、私办的雪茄产品出口到西欧和东南亚。1934年,兖州雪茄年产量达1500多箱,每箱1万支,总计1500多万支。兖州地区雪茄生产进入鼎盛时期。

据《兖州市志》记载,根据国务院关于迅速恢复历史名牌产品生产的指示,1959年,兖州市办起地方国营雪茄烟厂,并聘请兖州雪茄第二代传人孔令斌作为技术顾问。

孔令斌原籍曲阜,曾拜刘长生为师,因其为人勤奋、忠厚获得青睐。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他高超的技术令同行称赞,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手工雪茄卷制技师。多年来,他坚持传统特色工艺,并另有创新,用十多种中草药和高级糖酒浸泡加工烟叶,制作出精良的雪茄。1959年出品的兖州雪茄保持了原有风味,吸味郁香,燃烧性强,广受赞誉。

1960年,由于部分烟地改种粮棉,雪茄原料紧缺,产品价格高,人民生活困难,烟厂停产。1976年6月,经山东省一轻工业局批准重建雪茄烟厂;1978年雪茄生产线投产。1979年年底,兖州国营雪茄烟厂几经波折,最终改名为兖州县雪茄烟厂,转为集体所有制,隶属县经委。兖州县雪茄烟厂再度聘请孔令斌传授技术,直至其1995年退休。其间,他完成了雪茄制作技艺的代际传承。

上世纪90年代,山东烟草业第二代手工全叶卷雪茄诞生。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将军集团从原兖州雪茄烟厂请来专家,成立了雪茄烟实验室,进行手工全叶卷雪茄烟的研制工作,开始了鲁产雪茄的研发和生产。他们秉承兖州雪茄传统****,借鉴吸收国内外知名高端雪茄的生产制作技术,加之雪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攻关,“泰山”牌、“将军”牌手工全叶卷雪茄烟相继问世。

2000年,鲁产雪茄获国家烟草***局批准,正式进入生产阶段。2003年,山东中烟济南卷烟厂成立雪茄烟生产工段,2004年,被国家局批准为全国4家定点雪茄烟生产厂家之一。2012年5月,山东中烟雪茄烟***中心正式成立,拥有手工雪茄、机制雪茄和卷烟型雪茄3种不同的雪茄烟类型。

随着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鲁产雪茄开始寻求国际交流合作,希望通过借鉴、吸收和消化国外成功品牌的发展经验,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最终能够通过市场的检验。从2012年开始,山东中烟与综合实力较强的墨西哥图伦特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原料、工艺、研发、市场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传统工艺与国外技术的深度结合,赋予了鲁产雪茄独特的处理工艺和较高的质量水平。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山东中烟形成了“巅峰”“战神”“3G”“巴哈马”“豹”等雪茄品系,不断满足市场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

与此同时,山东中烟还贯彻一专多能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努力打造会卷制、会营销、会宣讲的一专多能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工艺研究,逐渐研究形成鲁产雪茄特色工艺和核心竞争技术。

2013年,鲁产雪茄在中国雪茄文化节上获得“最佳复杂度奖”和“最完美奖”两项大奖。在2015年举行的中国雪茄文化节上,“泰山”(巅峰5号)荣获“中国最受青睐的雪茄”大奖,“泰山”品牌荣获“明日之星”大奖。2018年,“泰山”雪茄包装荣获全球四大顶级工业设计奖项之一的德国红点奖。

2019年,《雪茄专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精选罗布图型号优质雪茄,邀请专家团队盲品点评,“泰山”(巅峰6号)雪茄位列中式雪茄榜首。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船到中流,风正劲、帆正满。未来,山东中烟将不断提升鲁产雪茄质量,让工艺更精细、品质更稳定,以匠心和情怀赋予鲁产雪茄独特的魅力。

绘“茄境” 铸“茄品” 育“茄匠”

当雪茄生产***“邂逅”雪茄文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记者走进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卷烟厂雪茄车间,找寻答案。

从文化氛围营造到产品质量打磨再到工匠精神传承,近年来,济南卷烟厂努力推动雪茄文化与生产***双向奔赴,积极绘“茄境”、铸“茄品”、育“茄匠”,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推动鲁产雪茄高质量发展。

浸润文化营造氛围

“一支茄,百廿年,从兖州到济南。其声名也灼灼,其匠心亦眷眷……”在济南卷烟厂雪茄车间手工雪茄卷制区的文化长廊里,一段记录鲁产雪茄历史的文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长廊一侧图文并茂地讲述了鲁产雪茄百余年筚路蓝缕的发展史,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和岁月的沧桑感;另一侧则是鲁产雪茄卷制大师形象和卷制工艺的展示。“一支茄”的故事在此被生动呈现。

近年来,除持续完善和丰富雪茄文化长廊外,济南卷烟厂还积极利用视频、条幅、文化墙等形式,将雪茄文化元素“植入”生产场景。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沉浸感和表现力,他们近期正在稳步推进文化元素更丰富、科技感更强的雪茄文化展览展示项目。

“生产现场可谓‘抬头见文化、驻足皆风景’。我们还通过各类文化传播活动,推动大家加深对雪茄文化的理解。”济南卷烟厂雪茄车间主任常月勇说。据他介绍,车间不定期举办“文化沙龙”“历史回眸”等活动,各个生产工段生产人员以小组为单位,定期学习、了解鲁产雪茄的前世今生,探讨文化赋能生产***的现实路径。

从文化场景到文化活动,济南卷烟厂通过一系列举措,让生产***现场飘出文化味儿,在生产一线营造“让雪茄文化从身边走向心间”的氛围,让一线人员了解雪茄文化。

以雪茄车间青年员工王涛为例,近年来,他通过自身努力成为车间雪茄文化讲解员,在山东中烟组织的“茄客进工厂”等活动中承担讲解、导览工作,带领来自五湖四海的茄客走近鲁产雪茄,品读其百年发展传承下来的文化意蕴。

“我们专注于推动雪茄文化在潜移默化间融入生产‘肌理’,以更好地推动雪茄文化传播,为生产***增添助力。”常月勇说。

聚焦品质铸就精品

有灵魂的产品,是雪茄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传承的现实表达。济南卷烟厂深入挖掘鲁产雪茄发展史中“精中见精、优中见优”的产品哲学,并将其融入生产***之中。

一方面,精益求精,以“制”提质。

从烟叶到烟支,一支纯手工卷制的雪茄,需要经过200多道工序,从芯叶制备、烟支卷制到醇化、烘焙、选色,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他们狠抓全过程质量管控,全面梳理生产操作过程中质量相关指标操作控制标准,编制形成“基于产品质量的雪茄烟生产操作过程控制标准技术方案”,深入推进“自检、巡检、抽检、专检”相结合的质检模式,逐步实现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的转变,不断加大雪茄质量管控力度。

与此同时,他们编制“手工雪茄工艺质量专项考核制度”,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从激励和约束两个层面,倒逼一线人员不断磨砺“茄”技、创造“茄”品。

另一方面,不优不休,以“智”提质。

他们鼓励卷制人员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在质量创新中摸索高效、可推广的卷制技能。目前,卷制人员广泛使用的“五步三刀”卷制法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

“一定,固定裁切刀的长度尺寸,对内胚烟进行两端裁切;二压,使用定型器制作烟胚;三切,采用‘三刀’裁切法,裁切出合格的茄衣烟叶……”卷制师庄铭慧拿出手机,一边播放卷制法视频一边介绍道,“卷制工序简化、工具优化、效率提升,茄衣烟叶利用率上去了,卷制流程也更加标准和规范了。”

据统计,去年以来,济南卷烟厂雪茄车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发表创新成果论文8篇,取得技术创新成果14项。一个个凝聚心血与智慧的卷制“新主张”,成为推动质量“上台阶”的助推器。

建机制凝众智为品质,济南卷烟厂雪茄车间将精耕细作的雪茄文化融入产品之中,持续传递鲁产雪茄专心致“质”的文化基因。

传承匠心培育巧匠

2023年年底,在国家烟草***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的手工雪茄烟卷制专项职业能力(***)试认定中,济南卷烟厂人员认定通过率达88.89%,高于平均通过率20多个百分点。这是该厂聚焦雪茄工匠培养,一心一艺写“匠”字结出的又一丰硕果实。

生产手工雪茄对卷制人员要求较高,既需要技能达标的“手艺人”,也离不开传承匠心的“守艺人”。秉持鲁产雪茄发展史中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打造卷制人才队伍,是济南卷烟厂推动雪茄生产与雪茄文化融合的又一抓手。

他们制定工匠育成计划,通过量身定制个性化能力提升方案等方式,集中精力培养雪茄匠人。

“80后”庄铭慧,就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佼佼者。她在国际雪茄博览会雪茄卷制比赛中拔得头筹,还获得“齐鲁工匠”“山东省轻纺行业金牌职工”等一系列称号,并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

她与老一辈鲁产雪茄工匠温保祥、董希静一道,在生产现场持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宣传、展示鲁产雪茄文化,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持续推动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实现青蓝相继。

去年,庄铭慧与“90后”卷制人员柏明月签订了“师带徒协议”。根据协议,作为师傅的庄铭慧有着明确的带徒“任务单”和“时间表”,徒弟柏明月也有明确的学习“阶段清单”和毕业鉴定“目标要求”。如今,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成长和历练,柏明月逐渐独当一面,成为卷制工匠重点培养对象。

在专注育巧匠的同时,济南卷烟厂还通过记录工匠成长经历、举办卷制工匠巡回主题演讲、创建工匠讲堂等形式,持续讲好工匠故事,鼓励更多年轻人树立成为能工巧匠的青云之志。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目前,我们仍在探索雪茄文化与生产***双向奔赴的最佳路径,也期待二者能不断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为鲁产雪茄的明天打下坚实基础。”济南卷烟厂厂长李东方说。

医者仁心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文化汇集了动静结合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理念、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治疗艺术,在维护人类健康的同时,对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时至今日,中医药仍具有巨大的价值和用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传炎帝神农尝百草、疗民疾。炎帝为我国远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传说因为他懂得用火所以被称为炎帝。炎帝的主要功绩有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兴贸易等,故有“神农”之称。上世纪70年代,辽宁营口卷烟厂出品了“神农”烟标(图①)。该烟标主副版均描绘了神农氏左手扶犁、右手鞭打耕牛耕地的画面。上世纪90年代,山东兖州雪茄烟厂出品了“神农帝”烟标,主副版近景均为两头牛悠闲地在广阔的农田中觅食的画面,远景是安静的农舍和树木。同时期,山西太原卷烟厂出品过“炎帝”烟标(图②),主版图案是矗立于山西长治老顶山上的炎帝铜像。炎帝铜像为全身站立像,披发赤臂,身着兽皮和树叶做成的衣服,微微抬起的双手捧着一捆谷穗,神态庄严,气度非凡,似乎在注视着他的子孙后代。这枚烟标副版有草书“龙”字,下方写着:“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传说他曾在上***地区老顶山‘尝百谷,制耒耜,教民农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老顶山也因此得名‘百谷山’。”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和岐伯所著。黄帝本姓公孙,生长于姬水,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据说,黄帝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医书,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上世纪80年代,黑龙江富锦卷烟厂出品过“岐轩”烟标(图③),烟标主版描绘的是一名古人坐在陶罐前的形象,副版描绘了远古时期的人类图案以及一些象形文字。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姬姓,秦氏,名越人,由于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当时的人就借用上古神话中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上世纪80年代,湖南长沙卷烟厂出品过“扁鹊”烟标(图④),主版图案为扁鹊肖像。

有“外科鼻祖”美誉的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经过多年实践,华佗掌握了方药、针灸和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等科。他注重养生,总结了可强身健体的“五禽戏”。《后汉书》说他晓养性之术,尤精方药,被人们称为“神医”。上世纪70年代,河南沈丘卷烟厂出品过“华佗”烟标,主副版图案上均有华佗头像。上世纪90年代,安徽阜阳卷烟厂出品了“华佗”烟标(图⑤)。该烟标主版图案是华佗头像,副版是一首诗:“刮骨奇术千秋说,世人觞咏汉华佗。阿瞒不识开颅术,枉杀神医受贬驳。”

传说,一天晚上,华佗在聚精会神地记录医案。忽然一阵哭声从窗外传来,华佗放下笔,抬头看向窗外。窗外是药圃,朦胧的月影下,一位裙裾飘飘、头戴花朵的年轻女子掩面站在药圃中。华佗连忙披衣出门,但女子已不见踪影,刚才女子所站之处只有一株芍花。华佗将这件怪事讲给妻子听,他的妻子道:“莫非你亲手所种的这颗芍花成了良药?她想现身告诉你什么?”当晚,华佗的妻子梦见自己迷了路,跌跌撞撞地走在荆棘从中,身上多处擦伤,流血不止。那名裙裾飘飘的女子向她轻轻一吹,她便血止痛消,不留疤痕。鸡啼天明,华佗的妻子起床做早餐,一不小心被菜刀划了手,血立刻冒了出来。华佗的妻子联想到梦里的情形,就让华佗到药圃把那株芍花拔起,洗净芍花根捣成泥状敷于伤口,她的手指不痛了、血也止住了,几日后,伤口愈合无痕。后来,华佗对芍花反复试验,发现它不但可以止血,而且有镇痛、滋补等效果,便将它记在《青囊经》里,并且加了一个“药”字,叫“芍药花”。由于华佗的栽培,芍药在谯陵(位于今安徽亳州)繁衍起来,后来又发展到四川、浙江、陕西等地。上世纪80年代,国营亳县卷烟厂出品了“亳芍”烟标(图⑥)。该烟标主版描绘了华佗手持芍花凝眸沉思的形象,似乎正在思考如何将芍花入药;副版描绘了芍花根部的图案,并用“平咳祛痰 镇静降压 柔肝止痛 补血敛阴”十六字,概括出了芍花的药用功效。

“医圣”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医学家,他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张仲景所著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上世纪80年代,河南南阳卷烟厂出品了“仲景”烟标(图⑦),主副版绘有位于南阳东关温凉河畔、具有壮美肃穆的汉代风格的“医圣祠”大门图案。

“药圣”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继承家学,着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为了纠正古代医药书中的谬误,他经常亲自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调查,不耻下问,向药农、游医、樵夫、农民、渔民等请教,同时参考历代医药书籍,对药物加以考证、鉴别后,将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结集成《本草纲目》一书。该书收录了原有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知识及经验,对后世的药物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医药学家,上世纪80年代,湖南郴州卷烟厂出品过“时珍”烟标,主版画面描绘了李时珍的形象。上世纪90年代,湖北广水卷烟厂出品了“李时珍”烟标(图⑧)。这枚烟标主版图案为李时珍的肖像,副版印有由蕲春四宝中的蕲竹和蕲蛇组成的“首届李时珍医药节”标志。

①上世纪七十年代,营口卷烟厂出品的“神农”烟标。

②上世纪九十年代,太原卷烟厂出品的“炎帝”烟标。

③上世纪八十年代,富锦卷烟厂出品的“岐轩”烟标。

④上世纪80年代,长沙卷烟厂出品的“扁鹊”烟标(局部)。

⑤上世纪90年代,阜阳卷烟厂出品的“华佗”烟标。

⑥上世纪80年代,国营亳县卷烟厂出品的“亳芍”烟标。

⑦上世纪80年代,南阳卷烟厂出品的“仲景”烟标。

⑧上世纪90年代,广水卷烟厂出品的“李时珍”烟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