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版控烟条例,禁烟效果如何?
日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其中包括《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新版条例再次明确,幼儿园、中小学校等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场所,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等室外区域也禁止吸烟。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些区域仍有人在“吞云吐雾”。
北京儿童医院的禁烟提示牌。
北京儿童医院内的吸烟者。
校门口正在吸烟的家长。
篮球场的吸烟者和地上的烟头。
▍儿童医院
打火机蒙混过关
找机会就“来一口”
下午两点多,不断有家长带着患儿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在安检处入口,家长们纷纷停下脚步,按照“就诊须知”要求扫描筛查表二维码填写信息,并扫描北京健康宝进行截图。
“就诊须知”指示牌附近,一名中年男子将口罩拉下,左手拿着手机翻看,右手点上一根香烟,旁若无人地开始吸烟。在他身旁,先后有多名患儿在家长的陪伴下经过,而他头也不抬,吸上几口后,又往地上弹了几下烟灰。
在他面前,黄色提示牌上明确告知:您已进入无烟医院,所有区域禁止吸烟,违者罚款200元。不过,吸烟男子并没有把提示当回事,反而还往地上吐了口痰。痰刚落地,一个不明情况的小女孩跌跌撞撞走了过来,男子还是没有将烟掐灭。一根燃尽后,他随手将烟头扔在地上。
“各位家长请注意,入院大小***安检,请上交您的打火机。”安检门前,工作人员反复提醒家长将打火机放入一旁的篮子里。不过,依然有人蒙混过关,躲到角落里“来一口”。
门诊大厅对面的台阶上,一些候诊的患儿和家长正坐着等待。一名老者拉下口罩,点上香烟,浓浓的烟雾从鼻子里徐徐喷出。即使站在三米开外,也能闻到呛人的气味。在他附近,席地而坐的妈妈正哄着咿呀学语的患儿,母女俩直接暴露在陌生人的“二手烟”下。
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东门入口处,同样设有“交取打火机处”。遗憾的是,终究还是有“漏网之鱼”。
住院楼前,多个提示牌强调“您已进入无烟医院,室内外所有区域禁止吸烟”,但一名年轻男子仍旧一边蹲在地上打电话,一边大口吸着烟。在此期间,有家长带着蹒跚学步的患儿走过,也有家长推着婴儿车散步。
顺着小路向西,来到北门附近的小花园,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家长带着患儿在此休息。一名中年男子独自坐在花坛旁,脚踩篮球架,手夹一支烟,正一口接一口地吸着。
四十分钟后,当记者第二次来到这里,竟然发现他还在原处,手里又点上一支。而他面前的提示牌上,写着“罐区重地,严禁烟火”。
▍中小学校
门口排队家长 边吸烟边等待
除了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以外,幼儿园、中小学等场所也因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而被《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明确列为禁烟区域。记者在调查中看到,校门口的烟民并不少见。
下午五点半左右,位于朝阳区日坛北路的芳草地国际学校门前站满了等着接学生的家长。人群中,一名男子点起了一支烟,全然不顾周围家长的感受。恰在此时,头戴小黄帽的学生们排着队从校园内依次走出。男子左手夹着烟,右手向孩子招手,紧随队伍追了过去,烟气也立即四散开来。有的家长捂上鼻子,迅速带孩子离开。校门口的地上,残存着多个烟头。显然,这名男子并非唯一的吸烟者。
相比起医院里随处可见的禁烟标志来说,校门口往往并没有明显的禁烟标志,处在禁烟的模糊地带。
提起这样的现象,经常接送孩子的程女士也倍感头疼,“有的家长可能是觉得等着太无聊,就习惯在校门口吸烟,可这不仅会危害其他家长的健康,还让孩子一出校门就闻烟味,对身体也不好。”在程女士看来,学校可以考虑增加禁烟标志,并让各班老师提醒家长,避免在校门口吸烟。
▍文保单位
牌桌旁厕所外 烟民相对集中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坛公园在禁烟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走在园内,可以看到多处禁烟标志。但是,个别游客还是照吸不误。
晴天午后,视野开阔的清晖亭成了不少风筝爱好者眼中的宝地。四五个大爷一边放着风筝,一边切磋技艺。
其中,一个大爷腾出右手,点了根烟。烟气很快随风飘到亭子里,引得其他游客侧目。柱子上,斑驳褪色的禁烟标志显得苍白无力。
顺着台阶走下来,记者听到一阵说笑声。仔细一看,原来是三个人正在桌前打牌,身后还站着不少看客。桌面上,赫然放有两盒烟和两个打火机。打牌期间,两名男子时不时点上一根。在他们脚下,可以看到多个踩扁了的烟头。牌桌旁的垃圾桶上,“禁止吸烟”的标志无人理会。
在天坛公园,核心文保区已经很难看到有人公然吸烟,但在回音壁西侧的卫生间附近,仍能发现烟民的身影。茂林之中,一名男子似乎并未留意到卫生间指示牌上的禁烟标志,坐在长椅上慢悠悠地吸着。不远处,另一名男子也正跷着二郎腿吸烟。而他身旁,则是数棵树龄超过百年的古树。
▍健身场所
球场内坐席区 多人烟不离手
傍晚时分,国美第一城小区内的室外乒乓球场人气颇高,七八个球台均处在满员状态。其中,既有下了班的工作族,也有放了学的孩子。等候上场的球友们一边观战,一边从口袋里摸出烟点上。高峰期,三名不同年龄的男子竟同时吸烟,刺鼻的烟气弥漫在整个球场。
天色渐渐暗下来,位于甘露园南里2区的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刚刚结束了一节足球课。孩子们走到球场出口时,不得不从三个烟民共同***的“烟雾弹”中穿过。紧挨着的篮球场上,一群年轻人激战正酣。一名男子坐在篮球架下看着场上的比赛,顺便吸上一根烟。另一名男子则站在边线旁,单手叉腰吸着烟。在他们周围,散落的烟头数量可观。而这块场地外,还挂着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招生公告。
天坛公园东北角的健身器材区域,也有烟民无视禁烟标志,趁着锻炼休息的间隙吸烟。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男子***着上身坐在台阶上,进入“畅吸”模式。数米外,另一名头发花白的“天坛大爷”边在树边吸烟,边跟人聊着天,烟灰直接抖落在草丛旁。
提高违法成本
纳入失信记录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谈到,《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符合北京市的社情***,对于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特别是未成年人和孕妇等群体意义重大。然而,一些室外禁烟区域往往是控烟的难点,也容易成为条例落实的盲区,存在守法和执法的漏洞,需要剖析问题的根源。
“从根本上来说,一些吸烟者之所以无视规定,在禁烟区吸烟,还是因为法治观念淡薄,没有意识到违反地方性法规也是一种违法行为,更没有意识到吸烟的危害性,以为自己只要在室外就没问题。而事实上,《北京市控烟条例》已经明确指出,禁烟范围并不仅限于室内区域,还包括多个室外区域。”刘俊海认为,要想有效引导人们遵守相关法规,需要标本兼治,找准源头。
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对禁烟区域充分知晓;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违法成本,利用技术手段落实执行。“比如,在禁烟区域安装摄像头,留存相关证据,必要时还可以考虑跟公民个人的失信制裁机制相结合。例如,累计违反条例达到一定次数,纳入失信记录,从而起到警示作用,以免一些人觉得罚款‘不疼不痒’,无视相关法规。”
记者探访全国多地室内控烟现状 餐馆和卫生间仍难杜绝二手烟
广州南站候车区的吸烟室
武昌火车站候车区卫生间的禁烟标识
北京餐饮店内的禁烟标识
四川成都一女子在火锅店就餐时,制止邻桌顾客抽烟不成,愤而在网上曝光此事,引发热议。当事人肖女士说之所以曝光此事,是想引起大家对室内控烟的重视。
2015年至今,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陆续实施“最严禁烟令”,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这些城市的室内控烟效果究竟如何?昨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全国多地进行了探访。
多家餐馆禁烟标识形同虚设
在味之绝美蛙鱼头火锅成都西安中路店,一位女顾客因劝阻邻桌不要吸烟,反被泼涮菜水后,四川省三只蛙味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声明,对该加盟店罚款5万元,并表示会督查全国所有门店,严格执行国家“室内公共场合禁止吸烟”的规定,对未严格执行的门店将严厉处罚。
该公司的执行效果究竟如何?昨日中午,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味之绝美蛙鱼头火锅武汉江汉路店。当时只有2桌顾客用餐,店内未见任何禁烟标识。工作人员说,平时确实会有顾客在店内吸烟,他们都会予以劝阻;禁烟标识已委托广告公司制作完成,但因为有事耽搁,暂未取回张贴;总部近期要求,每家门店配置一名禁烟劝导员。
在味之绝美蛙鱼头火锅广州东晓南店,记者看到,店内显眼处张贴着禁烟标识,上面印有广州市控烟办公室的举报电话。工作人员介绍,禁烟标识张贴了很久,但不能完全杜绝吸烟现象,工作人员的劝阻也收效不大。
该店附近有10余家烤肉店、烧烤店、火锅店等,也都张贴了禁烟标识,但工作人员几乎都表示,很难杜绝顾客在店内吸烟。
正在一家烤肉店用餐的吴女士表示,她经常在餐馆内碰到其他顾客抽烟。“之前有位男士在这家烤肉店抽烟,我提醒他这里禁烟。那位男士居然说,烤肉店有吸油烟设备,他抽烟不会影响别人。”吴女士说。最后,服务员为她调换了位置,并补偿了菜品。
在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一家餐饮店,记者看到多处贴着禁烟标识,也没有顾客吸烟。不过,当记者询问能不能吸烟时,工作人员作出了肯定的答复,并主动提供了一个烟灰缸。该工作人员称,他们不提倡店内吸烟,但如果顾客有需要,他们也不会阻拦,以免影响生意。
有的公共卫生间几成吸烟区
北京、上海、武汉先后施行“最严控烟令”后,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机场、车站等地的吸烟室也退出历史舞台。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烟民将公共卫生间当成了吸烟区。
3月30日下午,记者在武昌火车站看到,西出站口设有多个灭烟处,不少人正在吸烟。在二楼候车区东侧卫生间,一男子刚一走进,就点起一支烟抽了起来。二楼西侧卫生间里,一位老人站在盥洗池旁吞云吐雾。
这位老人告诉记者,他今年70岁了,难以戒烟。他也知道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好,但因为找不到吸烟室,他才在卫生间里解决烟瘾。
记者注意到,这些卫生间的墙上都张贴着禁烟标识,广播也循环提醒禁止室内吸烟,还有戴着禁烟标识的管理员来回巡视。
在候车区的一家超市,有香烟出售。“候车区不让抽烟,怎么还卖烟?”记者问。收银员称,只卖烟,不卖火。
在广州南站候车区,A区和B区的卫生间入口处均贴着明显的禁烟标识,巡视员不时前来检查。记者探访期间,一名男子在卫生间拿出香烟,但被巡视员劝阻,并指引他来到2楼的吸烟室。
据了解,2010年9月实施的《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规定,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或者餐位在75位以上的餐饮场所,歌舞娱乐、游戏休闲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的等候区域等,除经营者或者管理者自行规定全面禁烟外,应当设置吸烟室或者划定吸烟区,吸烟室或者吸烟区以外的其他室内区域禁止吸烟。
记者看到,广州南站候车区A区和B区的二楼,各设置了一间吸烟室,面积约40平方米,吧台上摆着多个烟灰缸。吸烟室顶部有4个通风口排烟,门口也有鼓风机向室内鼓风。吸烟室入口处有工作人员监督,防止吸烟者在吸烟室外抽烟。
工作人员介绍,该吸烟室自2010年广州南站启用时就设立了,目的就是控制室内吸烟现象。
从2016年起,上海虹桥火车站就关闭了室内吸烟室。记者探访该站各公共区域,包括卫生间,均未发现吸烟者。卫生间入口处张贴着禁烟标识,并印有投诉电话。落款为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称违反规定者,个人最高罚款200元,场所最高罚款3万元。卫生间内循环播放着禁烟语音提示,告知室内禁烟,吸烟者可根据引导标识或咨询工作人员,到室外固定场所吸烟。
保洁人员告诉记者,自从吸烟室关闭后,站内几乎看不到吸烟者。
专家呼吁各地依法有效控烟
为了室内控烟,各地陆续推出了一些举措。
据介绍,为了有效控烟,北京市控烟协会于6年前推出“无烟北京”微信平台,并设置了投诉窗口,鼓励市民积极劝阻、投诉违法吸烟行为。该平台的“控烟曝光台”,会定期公布被投诉场所的名单。北京市政府官网也会转载该平台的曝光信息。
北京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告诉记者,北京控烟成效显著,离不开控烟条例施行和有力执法,实现了控烟有法可依。
北京控烟协会最新调查显示,市民劝阻吸烟成功的几率,从原来的10%提升到50%以上。不过,让张建枢备感担忧的是,自2020年7月1日起,该市393项城管职权下放街道乡镇,其中包括控烟执法权。街道乡镇工作太多太细,在控烟工作中投入的精力可能不如从前,控烟执法力度也可能有所减弱。
“如果控烟执法力度削弱,则控烟条例逐渐会形同虚设。长此以往,控烟局面可能会回到最初的情形。”张建枢说,加大执法力度,是控烟最有效的方式。
张建枢建议,要做到有效控烟,需要“人防”和“技防”有效结合。“人防”即发动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控烟,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技防”则是利用技术手段,在公共场所安装烟草、烟雾报警器,解决在控烟工作中因人员有限导致的监管不到位的情况。目前,北京正在试点技术手段控烟,2个月来,各试点单位反馈效果不错。
张建枢还表示,餐馆、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作为控烟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提前告知顾客室内禁止吸烟,还要有语音提醒。“北京的控烟经验,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城市。”张建枢说,人们对无烟环境的需求、对健康权益的维护意识越来越强,各个城市都应该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以法律约束烟民的行为。
重庆:公共场所控烟难在哪儿?记者调查发现…
《重庆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施行近半年,网吧、餐馆仍是吸烟“重灾区”
2021年5月31日是第34个“世界无烟日”,今年无烟日的主题是“承诺戒烟,共享无烟环境”。《重庆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已历近半年时间,《条例》落实的情况如何?公共场合吸烟的情况有没有得到相应控制?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5月28日,小什字地铁站内,禁止吸烟标识明显
网吧成吸烟重灾区
5月28日,记者在石油路龙湖时代天街商场内看到,随着禁烟意识的提高,室内公共场所内吸烟的现象难觅。部分市民逛街时,即使嘴上抽着烟,也会在门口将烟熄灭丢进旁边的垃圾桶后才进商场。市民李先生有8年的烟龄。他告诉记者今年实行的《条例》***后,自己平时也养成了自觉,不在商场这些公共场所吸烟。有时在商场内烟瘾犯了,就会到洗手间去抽烟。记者来到沙坪坝、杨家坪的几家大型商场,商场内都贴着禁止吸烟的标识。记者在部分商场卫生间门口的垃圾桶内依旧能看到散落的烟头。
随后,记者来到九龙坡区人民医院,经过测量体验、出示健康码进入到医院门诊部,发现门诊大楼和住院部大楼的自助挂号机、楼梯口、电梯间都贴着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和海报。门诊大厅里人头攒动,记者观察了15分钟,没有发现吸烟者。医院保安***告诉记者:“医院里实行禁烟有好多年了,《条例》今年实行后,医院采取了多项禁烟措施,医生、***看到有人吸烟,都会加以制止。”记者在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市急救中心等几家医院看到自助挂号机、楼梯口、电梯间都贴有“禁止吸烟”标志,患者及家属都能遵守禁烟规定,记者观察了十几分钟均未发现吸烟者。
5月28日,渝北区一餐馆内,顾客在用餐时吸烟
地铁是人流量最大的公共场所。记者在一号线大坪站电梯口观察了十几分钟,进出地铁的人来来往往,没有发现吸烟者乘坐电梯。一位市民也是将烟吸完后,才乘坐电梯进站。记者过安检、测体温进站后,对地铁站的卫生间进行了暗访,这里一般是烟民吸烟的聚集处。然而记者观察了十多分钟,也未发现吸烟人员。
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网吧和酒吧等人员密集场所仍是吸烟“重灾区”。尤其是一些网吧内,烟雾缭绕。5月28日下午,记者在石坪桥正街某网吧看到,墙上张贴着明显的“禁止吸烟”标志,但不少正在上网的市民一边盯着电脑屏幕,一边吞云吐雾。记者走访了杨家坪、大坪的几家网吧,均有市民吸烟,有的网吧里没有准备烟灰缸,烟灰洒在桌子、键盘、座椅上,烟头也扔得到处都是。
之后,记者又走访了餐馆和***,没有发现公开吸烟的人,但垃圾桶里还是可以看到残余的烟头。而一些中小型的餐馆、***,没有明令禁烟的标志,吸烟现象很普遍。
取证难是禁烟执法的绊脚石
按照《条例》,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商请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11个部门,共同建立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的强大合力。据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重庆在控烟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创建无烟***政机关、开设戒烟门诊,为烟民提供戒烟干预服务和烟草依赖疾病诊治。
《条例》施行近半年时间,虽然通过各项有效措施,禁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现在很多烟民不在公共场所吸烟,而是选择了在隐蔽的楼梯间、电梯过道和卫生间吸烟。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吸烟违法行为很短暂,这也就导致了取证难。一些男士在洗手间关起门来偷偷吸烟,投诉的市民可能没有撞见吸烟的行为,但是地上的烟头、空气中遗留的明显的烟味儿,就会让一些人选择电话举报。然而,监督员去到现场已经查不到“现行”,特别是在卫生间内,由于没有摄像头,根本无法调取监控。
按照《条例》规定,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机关负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住宿休息服务场所、公众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控制吸烟工作;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内公共场所的控制吸烟工作;交通部门负责公共交通工具及其相关公共场所的控制吸烟工作等等。
以***机关为例,他们主要负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住宿休息服务场所、公众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控制吸烟工作。由于时间警力有限不可能天天在这些地方蹲守,加之部分网吧、公共娱乐场所由于经营需要,怕得罪客人,即便看到有吸烟的,也不会打电话举报或者通知民警,这就导致了民警很难掌握违反条例吸烟的线索。
禁烟需要发挥社会共治
记者了解到,《条例》施行以来,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11个部门,定期研究、会商控制吸烟工作的规划、政策、方案,协调解决控制吸烟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检查、评估控制吸烟工作开展情况等。
同时,市卫生健康委制定《贯彻落实〈控烟条例〉工作方案》,对贯彻落实《条例》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职责分工、保障措施提出明确要求,并印发《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控烟条例〉的通知》,对贯彻实施《条例》进行部署;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为《条例》的贯彻实施营造氛围,并通过采取函告、电话联系等方式,告知相关部门和单位有关信息,协调12345政务服务热线做好控烟投诉转接工作,推动建立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记者了解到《条例》实施后,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积极行动,对负责管理的医疗卫生机构和没有明确监督管理部门的公共场所,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依法开展监督管理。以渝中区为例,3月11日,某医疗机构内医生罗某在其接诊办公室内吸烟,其桌上的烟灰缸内还堆积着数根烟头,执法人员对罗某当场做出责令改正并罚款50元的行政处罚,开出首张控烟罚单。同时,合川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及机关事业单位近150余家,查处了赵某在某口腔诊所内吸烟、李某在某诊所内吸烟以及潘某在某机关办公场所内吸烟的违法行为,分别处以当事人人民币50元的罚款;同时对各场所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开出了合川区首批控烟罚单。
据悉,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无烟***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企业建设,启动无烟家庭建设,到2021年底,无烟***政机关覆盖率达60%,无烟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达100%。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部法律法规***以后到真正落实和产生最终的整体效果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控烟工作要做出效果,不仅仅要靠执法部门去执法,还要发挥社会共治才能达到禁烟效果。
律师说法
《条例》规定,对不严格按照《条例》执行的经营者,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条例》规定予以罚款等;对于不遵守控烟规定的人员,予以劝阻。经劝阻无效的,应当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给与其罚款。若有扰乱社会秩序或者妨碍执行公务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行为的,交由***机关严厉处罚。
北京市京师(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谢光毅表示,公共场所经营者有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建议该市制定针对公共场所经营者的严格措施,一旦发现有人在其场所内吸烟,经营者就要受到处罚,从而督促其对“无吸烟环境”承担责任。
深圳发布控烟《报告》疫情期间近七成烟民减少吸烟
记者3月2日从深圳卫健委获悉,日前深圳市控烟办发布《2019-2020年度执行效果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本次报告由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牵头完成,共调查深圳市10个区19类共计1285个禁烟场所,涵盖1405名场所管理者和3254名公众。结果显示,94.4%的被调查者支持无烟法律,创历史新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67.8%的吸烟者吸烟量减少,2.3%的吸烟者戒烟。
据悉,自2014年3月1日实施《控烟条例》以来,截至2021年1月31日,深圳共出动执法人员1264531人次;劝导吸烟人员1397862人次,处罚124070人次,共计个人罚款6231450元;检查各类场所667936处,出具监督意见书42622份,给予警告行政处罚场所7410处,对违法场所罚款处罚54宗,共计罚款846500元。
疫情期间近七成烟民减少吸烟
众所周知,新型冠状病毒侵袭的主要是肺部,对于一些肺部本身就“伤痕累累”的“烟民”来说,患病后更危险。世卫组织曾声明,吸烟者发展为重病新冠肺炎风险更高。此外,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吸烟会导致呼吸功能下降,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发展成重症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14倍。
而在疫情期间,深圳烟民的吸烟情况也有所降低,近七成烟民选择少吸烟或戒烟。《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67.8%的吸烟者吸烟量减少,2.3%的吸烟者戒烟,其戒烟或减少吸烟的原因排名前三位的是保护自身健康(36.2%)、戴口罩(28.7%)、居家隔离担心家人吸二手烟(19.9%)。61.3%的吸烟者认为吸烟并不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反而增加感染风险。
酒吧、歌舞厅控烟市民最不满
在对各类公共场所控烟满意度上,医疗机构控烟满意度最高,酒吧、歌舞厅则是市民最不满意的场所。《报告》显示,最理想的前三类依次是医疗机构(89.3%)、学校(88.1%)和政府部门(72.8%);最不理想的三类场所依次是酒吧/歌舞厅(76.5%)、网吧/游艺厅(73.3%)和休闲服务场所(50.9%)。
不过,总体来说,市民对深圳控烟的满意度在提高。《报告》显示,61.8%的受访者认为场所吸烟情况明显减少或有所减少,然而也有5.8%的受访者认为场所吸烟情况有所增加,整体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场所违法吸烟情况降至最低
在场所吸烟情况部分,本次调查显示场所有烟头、烟味或违法吸烟情况为18.7%,为历年来最低。
(网络配图)
鉴于吸烟行为具有短暂性,因此在暗访时发现有烟头、闻到烟味或看到吸烟者均视为存在吸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场所存在烟头/烟味或违法吸烟情况逐年下降。除公交/地铁外,其他场所均有烟头/烟味或违法吸烟情况,比例较高的依次是网吧/游艺厅(45.5%)、酒吧(43.9%)、休闲服务场所(40.0%)、公交车站/地铁出入口(38.9%)、歌舞厅(38.2%);医疗/福利机构、教育机构、金融/邮政/通讯、文化场所、美容美发低于10.0%。与2018年相比,公园/景点、居民小区明显下降,降幅超过10%。
此外,在对违法吸烟者劝阻方面,本次调查发现,违法吸烟者被劝阻的比例为38.8%。与2018年相比,劝阻的比例大幅上升。
七成电子烟使用者减少或尝试戒烟
2020年,新版《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后,电子烟被纳入控烟范围。通过一年的执法宣传等措施,《报告》显示,电子烟使用者也逐渐减少使用或尝试戒烟。
调查发现,83.0%的受访者知道电子烟已纳入禁烟范围,85.1%的受访者听说过电子烟,1.2%的受访者正在使用电子烟,电子烟使用场所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家里、室外其他区域、吸烟点,此外,72.2%的现在电子烟使用者减少或尝试戒烟。
近一半场所未更新控烟标识
调查显示,各类禁烟场所禁烟标识合格率仍然较低,仅为74.3%,尤其是出租车/网约车禁烟标识张贴合格率仅22.4%。近一半的场所未按要求更新含电子烟元素的新控烟标识。
根据要求2020年12月31日前,深圳需要完成相关场所控烟标识更换,替换成为含电子烟的新版标识。然而,调查显示,在张贴了禁烟标识的场所中,禁烟标识包含电子烟元素的比例为56.0%。其中排名前三位为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92.3%)、美容美发(90.9%)及批发/零售(85.7%),排名后三位为出租车(10.3%)、医疗/福利机构(24.3%)及教育机构(27.0%)。
此外,在本次调查的1335个场所中,禁烟标识总合格率为74.3%。其中机场/车站/地铁站的合格率最高为96.3%,其次是医疗/福利机构(91.8%)、休闲服务场所(86.7%);出租车的禁烟标识合格率最低,仅为22.4%;此外,公交/地铁、批发/零售、企业/社会团体禁烟标识张贴合格率均未达到60%。2014-2020年,整体禁烟标识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但与2018年相比,不少场所禁烟标识张贴合格率有所下降。对此,《报告》建议提高场所管理者控烟能力,规范履行控烟职责,及时更新含电子烟的控烟标识,维护场所无烟环境。
室外设定点吸烟或成控烟新趋势
对于深圳的控烟情况,《报告》指出,公交站台和地铁站入口是新增的室外禁烟区域,虽然禁烟标识张贴合格率在各类场所中最高,但38.9%的公交站台和地铁出入口存在违法吸烟现象,基本与控烟重灾区网吧、酒吧、歌舞厅等相当。
对此,《报告》建议主管部门应加强巡查和专项执法,并在地面喷绘足够明显的禁烟标识和警示线,提高标识警示作用。《报告》显示,79.3%的公众认为控烟条例实施以来,二手烟暴露明显减少或有所减少。目前公众二手烟暴露区域主要为非禁烟的室外区域、吸烟点、楼梯间和厕所,分别达到60.8%、51.9%、34.5%、25.1%。
针对非禁烟的室外区域、吸烟点等二手烟暴露高发等问题,《报告》建议主管部门和各场所应规范吸烟点设置,严格按照《控烟条例》要求,规范吸烟点设置,远离人行必经通道和人流密集区域,严禁在人行道和人流密集区域设立吸烟柱。另外,未来深圳也将推动修订《控烟条例》,实现除吸烟点外,室外区域全面禁烟,尽可能降低二手烟的危害。
与此同时,针对楼梯间、厕所等较为隐蔽私密的控烟难点区域,《报告》建议安装控烟监控设备,实现智能监控与预警。特别在厕所这样的“重灾区”,城管部门应把无烟环境建设作为“厕所革命”的重点内容,有条件的可安装控烟智能监控系统加强管理。
同样存在二手烟问题 公共场所控烟应该包括电子烟
“你看,餐厅又有人抽电子烟,一起吃饭的还有孩子呢,这并非无毒无害啊”“公司同事在工位上隔几分钟就是一口电子烟”“商城里很多年轻人边逛街边抽电子烟,走在边上闻着可难受了”……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地发现,由于没有***针对电子烟的明确规定,商场、***、餐厅甚至机场候机室都出现了电子烟烟民的身影。市民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电子烟管控力度的呼声也与日俱增。
▌目击
公共场所屡现电子烟烟民
午休时分,在东城区东四北大街科林大厦B座1楼咖啡厅内,记者看到有位中年男士在吧台点了一杯咖啡,和同事挑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咖啡厅不大,能容纳二十人左右。聊到兴起处,这位男士从裤袋里掏出一根黑色外壳的电子烟,右手按键,对着烟嘴开始吸起来,一吸一呼,几乎是三秒一个来回。桌子上空“云雾缭绕”,不仔细看很难看清这位男士的面容。
“我们平时一般吸的口味是豆沙味,味道不重,也很香,对周围的人不会有什么影响。”一位白领告诉记者,在他们办公室吸电子烟的有不少女生。“挂在脖子上就像个项链一样,拿起来随手就能吸两口提神。”
在商场里,记者更是多次看到了电子烟烟民的身影。在三里屯的丝芙兰美妆店,一位女士进入店铺后,刚挑完一款唇膏,就迫不及待地吸上一口拿在手里的电子烟。
在朝阳合生汇的美食街,一位年轻父亲一手牵着孩子,一只手不断把一造型小巧的黑色电子烟送到嘴边,在小吃店前旁若无人地吞云吐雾。在大兴荟聚购物中心的二楼走廊,有年轻小伙儿拉着女友逛街,掏出电子烟边走边抽,任由烟雾飘散,对周围来往的儿童视若无睹。
甚至在机场候机室这样更为狭小的空间,也有电子烟烟民出没。在大兴机场南航贵宾候机室,记者看到一位中年男士将黑色口罩拉到下巴处,一边玩着手机,一边不停抽着黑色电子烟。
▌探因
商场对电子烟态度暧昧
为何在室内公共场所电子烟屡屡“燃”起?记者发现,比起严禁传统纸烟,目前多个商场对电子烟的态度比较暧昧,有的商场完全不管,有的商场仅以劝阻为主,无其他跟进管理措施。
近日一天中午12时,在人流相对密集的大兴荟聚购物中心二楼中庭,一名年轻女子点燃了一根换弹电子烟。大约15分钟内,并无保安或其他商场工作人员出面制止。记者随后通过微信联系上了荟聚购物中心的客服,客服人员表示,目前北京市并无明确规定禁止吸食电子烟。
西单大悦城的一位保安也表示,商场并没有规定顾客不可以在室内抽电子烟,所以看到有人抽着电子烟进商场他也不会阻拦。“我见过几个把电子烟挂在脖子上的年轻人,但人家只是挂着,进门时没抽。”
西单大悦城的商场服务人员对记者进一步解释,大众普遍认为电子烟不会产生二手烟,也不会造成火灾隐患,因此商场的禁烟管理只针对传统纸烟,不会限制顾客吸电子烟。商场此前也从未接到过关于商场内吸电子烟的投诉。
一家咖啡厅经理以及小吃店的老板则告诉记者,几乎没有顾客会在室内场所抽纸烟,但吸食电子烟的顾客比较常见。“除非别的客人有意见,我们会让服务员提醒吸电子烟的人。但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干涉客人使用电子烟。来者都是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草桥一家餐厅的老板对记者表示。
另外,记者在文中提及的地点发现有人吸食电子烟后,多次拨打了全市统一的违反控烟条例行为投诉举报电话12320,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处于坐席忙的状态,无一接通。
▌提醒
电子烟也危害健康
“电子烟应该还好吧,最多有点白白的水蒸气,闻起来也是香香的,比起普通纸烟熏得满屋乌烟瘴气好多了。”在上地工作的刘先生对记者表示,他是一名有十几年烟龄的老烟民,在媳妇儿和孩子的屡次***下,他改抽起了电子烟。“在车里来两口,也没听见家人像之前那样抱怨得厉害,偶尔还能闻出是芒果味还是老冰棍味。”
比起传统香烟的单一浓烈气味,电子烟多元化的口味确实迷惑了很多普通消费者,甚至忘记其本身的“烟”属性。“有喜欢绿豆沙味的吗?另外求推荐口味。”在小红书上,有年轻女性晒出了自己的电子烟杆,并向网友们询问。评论区则涌来各种建议:“蓝莓口味淡了点,还是喜欢西瓜和绿豆”“蜜桃乌龙挺不错,第一口很甜很香,但是后面越来越腻”“多汁葡萄也不错”。
“电子烟同样存在二手烟问题。”中国戒烟联盟理事刘志燕表示,在电子烟产生的二手气溶胶中,包含着多环芳烃、甲醛、烟草特异性亚硝胺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并非像很多营销宣传的仅仅是“水蒸气”。“有研究表明,电子烟二手气溶胶中某些金属(如镍和铬)的含量甚至比卷烟产生的二手烟还高。”
▌建议
尽快把电子烟纳入控烟范围
记者注意到,“公共场合禁电子烟”正成为国内越来越多城市的共识,全国多地将电子烟纳入控烟“黑名单”,对违规吸食电子烟明确罚则。
2019年,新版《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明确将电子烟纳入控烟范围,条例指出:“吸烟,是指使用电子烟、持有点燃或者加热不燃烧的其他烟草制品。”同年10月,在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附近的公交站台,控烟执法人员对一名吸烟者开出首张电子烟罚单。截至目前,杭州、武汉、大连等地也已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控烟范围。
“最近一两年来,北京市民对公共场所抽电子烟的投诉明显增加。”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张建枢表示,电子烟也有二手烟危害,由于北京的控烟条例制定时间较早,目前尚未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控烟范围。
张建枢表示,我国电子烟既不是参照卷烟监管,也不是按医药产品管理,而是归为科技产品,实际的监管效果也非常有限。他建议,从国家监管的角度对电子烟进行正规管理,尽快制定电子烟生产与销售的国家或行业层面的法规或标准。
据张建枢介绍,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正在推动对《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进行立法解释,尽快把电子烟纳入控烟范围,也希望在地方控烟立法、修法及执法中,积极推动更多地方明确公共场所禁止吸电子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