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什么烟比较实惠好抽?
得看他是什么当次了,10元左右的白沙,云烟,长白山,红塔山都可以,骄子是女士烟,我看你还是卖好一点的吧,黄鹤楼,玉溪,一支笔,都行,20元左右。
房车烟酒成为农村过年相互攀比的亮剑,你们村也是这样吗?
现在的农村和过去不一样了,有房,有车,好烟,好酒在农村过年的时候,是最直接的攀比。
因为农村人一年到头都到外面打拼赚钱,只有过年的升腔时候,大家才能相聚在一起。所以大家这时候就把最好的一面展现了出来。最有展现力的就是有房,有车了。现在农村过年说的话题最多的也就是房车了。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在农村过年,要是谁家的大人小孩穿的衣服好,吃的零食和糖果多,大家都会投去羡慕的目光。那时候的攀比就是衣服和零食,糖果了。我记的最清楚的是我念三年级的时候,那年过年,我们村里的人们都流行穿皮夹克了,家庭条件好的大人都会给孩子们也买皮夹克穿,因为我爸妈那时候没钱,没给我买皮夹克,我还为这件事哭过好几次呢。每次看见别人家的孩子穿皮夹克,我就羡慕的啊。
第二年过年的时候,我妈也给我买了一件皮夹克,那时候高兴的天天穿着皮夹克到处夸耀。穿了几天,才感觉到皮夹克没有棉袄暖和,每天穿着皮夹克,冻的鼻涕直流。从那时候穿过皮夹克,就在也不喜欢穿皮夹克了,皮夹克穿着好看,其实一点都不暖和。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外表是给别人看的,其实舒不舒服,自己最清楚。
现在在农村过年,大家都会买好酒好菜,亲戚朋友来了都会把最好的拿出来吵孝衫招待客人,大家坐一起吃喝的时候,总会把最好听,最厉害的一面说出来。目的就是让别人羡慕吧,其实在外面打拼赚钱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这也可能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吧。
这个中国人爱虚荣的心在作怪,真的看到很多农村,本来家庭收入不是特别高,为了装脸面不得不在各个方面打肿脸充胖子,实质上要想人真的看得起你,你需要有真正的实力,当你真正有实力的时候,你就算低调都慎亩困难,所以我认为最好能努力工作,有了自己的财力。自己的各方面条件都上去了,你想让别人看不起你都难,可惜 现在的 社会 太发杂了,生活在这样人的周边,真的也非常累,不过只要心太好,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管他怎么说,爱咋咋底吧。
当今 社会 ,确实是流行着相互攀比的亮剑,不仅仅是农村,城市也是如此。跟风随俗要不得,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是自己的终究是得不到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观不同,不必强融,人生苦短,何必纠缠。要自强不息,活出自我!
我今年就因为车的事情,被我叔给训了一顿,我得抓紧时间考本了。
春节的时候,年初二开始走亲戚,我们那里有个说法就是初二走舅家。
就是说初二都去舅舅家走亲戚,当然我也不例外,去了我舅舅家,骑着电动车去的,我没买车,也没考驾驶本儿。
下午回来的时候,我姑家老表们还没回去,再跟他舅舅聊天,也就是我叔叔。
一个个喝的满脸通红,走路东倒西歪,说话老是重复一句话,这不就是喝醉了吗哈哈……
我走过去和他们说话,我叔说我,你咋混的,到现在连个车也没有,你看你这走亲戚,骑着电动车,大冬天的你看多冷啊!
说着话把他的车钥匙扔在了桌子上,你说你没车开,给你叔我的,外面还有你弟弟的车都在那里停着,你想开哪辆你就开哪辆,我知道他喝多了,说话也是醉话。
我知道他们都有车,但过年的时候谁不用车呢?都走亲戚要开的。
我叔意思是说我没车,让我妈,我爸还有我的老婆孩子们去走亲戚怕他们冷,有个车都坐车里,就不用怕风刮,受冷了。
我笑着说明年一定买车,考驾驶本儿,其实我也早就想买车了,现在农村的几乎家家都有车,有的是攀比,但更多的是为了出门方便,尤其是下雨,下雪的时候,就体现出车的好处来了。
攀比之风哪里都有,确实是在农村最为厉害,有的人宁可背一身的外债,也要买一辆好车,不为别的,就为自己脸上有光,装装面子而已。
过日子不要去攀比,车子也不要去攀比,货比货得扔,人比人,气死人,一家人幸福安康最重要!
农村的攀比心比城里更严重
你家房子盖一层,我家房子就得盖两层
他家买了辆车,我家哪怕贷款也得买
张三家 在镇上还买了房, 李四家 本在老宅已盖起了两层房,也得去凑个热闹,一家老小全上阵拼的拼凑的凑,到镇上买了套两室一厅的单元楼,镇上房价得4000左右***米啊……
王二麻子 可能早些年就出门做生意,手里攒了些钱,在市里买的高层电梯房,市里房价得6000元左右***米啊……地段好点的8千一万也是常有的,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回去农村老家过年 ,准备给叔叔们一人买一条芙蓉王,我爸硬是不让送,说谁抽你这烟,人家抽的软中华,好家伙到店一问600多一条吖,3个叔叔呢!没听老爹的,走我自己的路,就送芙蓉王……
过年大团圆,大表哥开着合资小轿车来了,二表姐开着德系越野车来了,我的国产小轿车显得格格不入,分外尴尬……
发个压岁包吧,想的封个200吧,我爸嘲笑我说500才能上的了席面,莫非过个年秒变街头乞丐吃土喝风,没听他的,走自己的路,让他们嘲笑去吧……
真的不想再回家过年了,一点感觉不到儿时的欢喜,处处压力山大不开心。从前农村都很穷,只有过年才杀猪,只有过年才能吃得上肉,只有过年才能有新衣服穿,可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啊……
不知道是时代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时代……
曾经朴实无华,纯真善良的“村里人”都消失了吗?难道所有事情都得拿金钱的分量,便宜贵贱,里子面子来衡量吗?
礼轻情意重啊,金钱比身体流淌着相同的血液更难能可贵吗?面子比一切自尊自重自爱更值得一提吗?
感情无价啊,亲情无价啊,友情无价啊,爱情无价啊, 健康 无价啊……
究竟是什么支配了我们的大脑?究竟是什么主导了我们的思想?
究竟是什么控制了我们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我们的灵魂?
尽分内之事,做真实自我,有情有义有爱,有品有德有形……
喜欢也罢,嘲笑也罢,看不起也罢,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现在农村改革开放,出来工作的机会更多了,条件也就好了,富裕了,心就作怪了,亲人邻居之间就产生了互相比较的劲了,今年看你门前停一辆,第二年不管需要不需要就马上买一个辆车。
不管在在有多苦,回家就得较劲,身边太多的列子了,生活本来就要一点比较才能进步,却往往着了魔,只有看清自己的能力把握好自己才能生活的有意义,生活生活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自己过得舒服就好。
感觉都是这样。过年过的一点意思都没有,就是在相互攀比。喜欢吹牛的人越来越多,恨不得把牛皮吹到天上去。
最喜欢比的就是车子。因为车子最明显,能让别人看到。年轻一点的人都喜欢显摆一下车子。就像以前要买苹果手机一样装有钱。其实好多都是贷款买的,平时连油都快加不起了,就是为了过年回家显摆一下自己混得有多好。
房子也没什么好比的,光靠嘴上吹大牛,也没人会去实地去看你家的房子呀。农村攀比风气越来越重,过年就是亲朋好友一起相互攀比。
其实外出打工都很辛苦,也很难赚到大钱,大多数人也就是混个温饱。打工赚钱哪有那么容易,房租,生活费样样都要支出,能攒下钱的人都不多。现在的人就觉得没赚到钱回村没有面子,就开始借钱买车、贷款买房,平时抽10块钱的烟,回家抽中华。平时自己喝十几块钱的酒,回家过年喝四五百元一瓶的酒。你能我更能,明知道对方在吹牛,还要比人家吹的更大更好更像真的。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房、车、烟酒确实成为现在年轻人回村过年相互攀比的一种普遍现象。全国各地基本都有这种现象,其中黄河以南攀比更加严重,黄河以北攀比稍微轻一些。说起攀比现在是一个很不好的 社会 现象,也是一年一年逐步形成的。
起初村里的人出去打工的很少,都是一些考上大学的,或者外面有亲戚的才会出去工作或者打工,每次回到村里,都会带来一些新鲜的事物或者消息。村里人听了感觉很稀奇,也见了世面,对于外出打工的人很羡慕,也很敬佩,觉得他们是很有出息的人,村里人都高看他们一眼。后来随着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真正能挣到钱的却不多,哪些真正挣到大钱的人回村,都比较受村里人尊敬,邻居都夸他们再外面混的好。其它外出打工的人感觉自己出去混了一年,也没有挣到多少钱,回村没有面子。后俩为了争回面子很多人借钱买车、贷款买房,平时抽10块钱的烟,回家抽中华。平时自己喝十几块钱的酒,回家过年喝四五百元一瓶的酒。他们总觉得一年也就回家一次,要把最好的留给村里,殊不知这样攀比会害了自己。现在真正混的好的,回村后比较低调,不会太张扬,平时自己抽中华,回村抽玉溪,平时喝三四百一瓶的酒,回村喝一百多一瓶的酒。现在越是混的差的,回村越招摇,攀比。
这个情况现在那里都有的,稍微有点钱就喜欢到处炫耀,就怕别人不知道,出门打工的回去个个都是买了车回家,大家就有课对比,谁家买了好车,谁家又建房子了,人心都是难测的,所以只有自己好才是好,让自己变的有钱了富裕了,其它啥也就有了
我这边攀比不是特别严重,不过老一辈人思想中还是有一点攀比的思想。例如她们在聊天的时候,会收到谁谁家的儿子在哪里买房子买车了,谁谁家的儿子考上***了,谁谁家的孩子做生意赚钱了等等,他们对别人家的好事表示嫉妒,又希望自己家的孩子也能出人头地,这样他们才显的特别有面子。说到过年烟酒,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高兴,买好烟好酒消费一下子也是平常,并没有攀比的意思,都是自己本家吃吃喝喝,图个热闹。
人生最好的结局是什么?
我一个同事的老父亲,93岁,没病没灾,大年初五,吃完早饭,一家人坐在堂屋聊天,重孙子坐在他脚脖子上,他腿一抬一抬的给重孙子轧轧板,一家人有说有笑,突然老父亲头一歪,不动了,他们赶快围上去叫,一边打120,可是老人几分钟就过去了。这算是一个好结局吧。
我外公,我外公凌晨4点钟和我外婆说:我走了。外婆骂他:天还没亮你上哪去啊。外公说:车到上前必有路……
外婆也没多想,外公后面也没说话,直到我大舅6点到外公身边,才发现外公已经走了,享年80岁
我外公一辈子,心地善良,年轻时命也挺苦的,16岁父母双亡,他顶起一个家,最小的弟弟当时才2岁,我外公把他拉扯大,直到他弟弟娶妻生子
外公也很能干,没上过一天学,但生意做的挺好,卖茶壶窑,那年代我外公家有存粮,在庄子上算是有钱人家,听我妈说她小时候,我外公曾收留一对乞讨母子,那对母子在我外公家吃住几个月,那年代多少饿死的,每家能吃饱就不错了,这也许就是善有善报,我外公没受一点罪就这样走了
我们孙子辈的都很喜欢我外公,记得小时候我也是留守儿童,我外公那会70多岁了,骑着小三轮车,每次去集市回来经过我放学的路段,就坐路边等我,那会又没手机,就坐那等,外公会给我买好些吃的和水果让我带回家,每次拿过东西看着外公骑车远去的背影,泪水在眼眶里,父母不在身边,外公心疼我们,有好吃的就送给我们,至今我还经常梦到外公外婆,好想他们
父亲的青少年时代是特殊的年代,高中毕业后根本不存在考大学的机会,只能回家务农,然后娶了一字不识的母亲。
因为父亲上学时出了名的学霸,所以被村里选去做了民办教师,所以在我记忆中,父亲一直是老师和农民二者身份合二为一的。
农村民办学校老师都是这样,下课去地里种田。
后来恢复高考,父亲很羡慕那些能参加高考的老高中生,然而当时的规定是以前毕业的高中生如果要参加高考,必须是未婚的,很遗憾,我父亲结婚早,当时已有了大姐了。父亲只能把这遗憾长留在心中一生。
父亲的是教语文的,爱读书,有空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读书,别的男人去打牌,喝酒,抽烟的时间父亲用来陪伴孩子。
父亲是一个比较柔情敏感的男人,有时候给我们读动人的故事,读到感人处,会有泪水滑落。
他对我们几个孩子的培养特别的重视,在那个年代,别家的孩子放学就去农田干活,父亲却不管再忙,都很少让我们长时间去地里干活,总是把学习排在第一位,哪怕作业完成了,也要在父亲的安排下读课外书,背古诗词。
因为种菜的收入要远多于做其他农作物,但种菜就比较麻烦比较忙。
那几年,父亲在菜园里搭一个茅草庵,常常忙到很晚就睡在田里,一大早起来就又起来干活,干完一阵活才匆匆去学校。
由于当时父亲是教的小学语文,而他有很扎实的文学水平,即使他在田里忙得更多,但丝毫不影响他的教学成绩,他以一个民办老师的工资教出了全镇第一名的成绩,并被评为优秀教师。
每周七天,周一到周五,都由母亲骑着三轮车去集上卖菜,周末两天,则由父亲和母亲兵分两路去不同的集市卖菜。
有时候菜成熟的旺盛期,光靠赶集无法全部卖出,父亲在周末时就会上午赶集,集市一到中午就逐渐散场结束,于是就匆匆地买两个烧饼,或者吃两个早上带的冷馒头,直接就又开始到附近的各个村里售卖。常常忙到日落西山,才回到家。
匆匆吃完晚饭,又趁着月色,或者用简易的灯具照明,再去菜园采摘准备明天要卖的菜。
父亲最大的愿望是看着我们几个孩子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他也一直在竭尽全力的培养孩子。 为此,他放弃了一切业余的 娱乐 活动,除了工作,就是陪伴我们。
我不知道这句话他是在哪里看到,击中了他的内心,还是他自己对人生的感叹。当时年少的我对这句话是没有什么大的感触的。
但父亲不止一次说过这句话,还是在我少年的心里留下了深深地印象。
后来我16岁,父亲患了肝病,父亲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又要花不少钱,我的心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也陷入了厌学的心理,我强烈要求退学。并且不顾父母强烈反对自己用旧单车把课桌椅都搬回了家。
那次,父亲第一次对我那么凶,母亲和父母一起骂我,终于把我骂回了学校,在家里极其艰难的经济条件下,还是把我们姐妹几个都供上了大学。
我大一那一年,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然而我在外地读书,却不能陪伴他,也不能时常看到他。每次通信或者打电话,他总是说他很好。
直到春节前放假准备回家了,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地特别特别想给父亲买一个礼物,可以说我活了十九年从来没有想着给父亲送礼物,但那次那个愿望特别强烈。
我想到父亲老旧的剃须刀,从我有记忆开始从来没有更换过,我决定给父亲买一个新的剃须刀。用我用家教赚到的钱。
我拉着行李回到朝思暮想的家,眼前的景象让我心里一沉,父亲躺在床上,胡子有一寸长,因为发烧,嘴周围都是疱疹,一脸的憔悴,半年没见,父亲竟然成这样, 我眼睛一酸,急忙放下行李,托口去厕所,哭了好一会,勉强平复好心情才重新进屋。
原来父亲当年冬天早已疾病复发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因为快过年了,父亲执意出院,说等在家过完这个年再去住院。
父亲看到我新买的剃须刀很是喜欢,打起精神坐起来,让母亲给他刮了脸。一下子精神多了。
那一年,大姐的男朋友第一次上门,父亲特意穿上新买衣服,和新来的女婿和亲家见面,说不能给大姐丢面子,我看他勉强支撑起身子招待客人,等大半天客人离去,父亲一下子就瘫在床上。
那天我们都哭了。
父亲却笑着: “哭什么呢,你们几个都已成年了,连最小的都上大一了,会赚钱了,都能我买礼物了,我走了也放心,你们记得,我说过,作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看着自己的孩子老去,我是幸运的,再也不用担心看着你们的变老了,你们这么年轻,真好。”
那年正月14,父亲在县医院里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最后的几天是昏迷状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但他早已把该安排的安排好了。 他走得应该是安心的。
父亲走后那一年,我时常想起父亲就落泪,体重也瘦了十几斤,大姐说: “咱爸这样早地走对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你就不必再难过了,他不是一直怕咱们老吗,这样他再也不必看到咱们变老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逐渐去父亲的去世也释然了,谈论起父亲除了深深地怀念,也不再有眼泪。
有时候看到,那些高寿老人,子女都已老迈到无法照顾父母了,我就不由得想到父亲,如果父亲还活着多好呢,但有时候又想,如果父亲活到现在,看到我们都已人到中老年,看到我们的头上的白发和皱纹,会不会觉得心痛会不会觉得是最大的悲哀呢?
毕竟在他看来,自己的孩子永远只能是孩子,自己的孩子变老是那么的难以接受。
从这方面来说,父亲的早逝对他来说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吧,他走的时候我们都那么年轻,大姐也才27岁而已,我们风华正茂的模样,永远留在父亲的记忆里,未尝不是一种幸运吧!
我是 @有梦想的麦子,喜欢我请[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
我三叔公已经89岁了,每天早上就跟几个牌友打打麻将,中午休息,下午在自己的院子种种菜!每天都神采奕奕的,精神焕发!烟也抽了60多年了,然而每年去医院体检全身都没什么毛病了!他儿女叫他少抽,然而我三叔公却说:烟不抽了,你们也就看不见我了!这烟已经陪伴我一辈子了,烟在人在!就这样每天规律地生活,到了95岁,有一天早上还比较早呢,他有早起的习惯,刚抽完一根烟后,就跟儿女说累了,要再回房间睡会,一睡就再也没起来了!最后儿女也找医生抢救,也没发现任何问题,慢慢老去了,身体器官也慢慢停止运转了!
人的一生最好结局,莫过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在安详的睡梦中度过!没有病痛,而是慢慢老去,自然的死亡,这应该就是最好的结局!
人生最好的结局无过于此。
老爷子眼看不清东西,腿脚尚好。
老太太腿脚不太利索,但眼睛还行。
于是,老爷子扶着老太太做饭洗碗,甚至还洗衣服扫地。
洗衣服,老爷子扶老太太在凳子上坐好,另一个高些的凳子放个洗脸盆,老太太再指挥老爷子一瓢瓢舀水,然后老太太洗。晾衣服就在门口,有晾衣绳。
扫地也是老太太指挥老爷子慢慢扫。自己住了一辈子的老屋,哪哪都熟。
不是儿孙的生活条件不好,更不是儿孙们不孝。都抢着要接过去给养老,无奈老两口怎么劝都不听,就是不离老屋。
有电视不看,没意思。有空调不开,嫌费电。唯一的乐趣就是听梆子戏,有个电子的收音机,儿孙们给下载好了多少个戏,每天听。
到了日子,只要在家的,都来了,二三十口人。
重外孙有满地跑的,有在襁褓之中的,最大的孙子也有了对象,一大家人其乐融融。
为了老头老太太高兴,干脆就把席摆在院子中,一块吃。
能听到屋里老人的说话声。
大意是,老太太告诉老爷子什么时候的衣服放在哪儿,什么时候吃什么药,最后说到哪哪有钱有贵重的东西。
开始外面的人还当笑话听没在意,后来听出话不对来,平时老响着的梆子戏也没声。
进屋一看,老太太倚在被子上,脸色已经不对了,老爷子握着她的手神色平静如常。
喊来那边办事的儿子,又赶紧请村医。
老爷子把收音机放在灵床上老妻的耳边,放着她最爱听的戏。
儿孙们无不心痛。
外孙子们年长,劝姥爷——你别难受,咱们请班子,就唱这出戏。
他们家族太大,祖坟埋不下,要占别人家的地,就把人家请来。
老人亲自说,就想将来睡在父母脚下,你说要多少钱都行,换地也行,只要有地方睡没意见。
都是子一辈父一辈的老乡亲,有事好商量。三言两语,安排妥当,老人被扶着进屋休息。
此时刚过午,没人打扰他。
走时,神态安详,脸上似乎还有笑意。
周围的乡亲们无不羡慕。
人终有一死。能这样的过世,也是求之不得的福气。
何必轰轰烈烈!
我的父亲,在他87岁时,晚上我还陪他在公园里散步,买小吃,玩到7点多。结果下半夜,老爸在睡眠中离世,虽然心里没一点准备,可是我还是觉得这样算是福气老人,比较好的结局。
我高中的同学,***的事更离奇。那天是***生日,86岁。全家陪***过生日,饭饱茶足后,***说想出去散会儿步,结果散步回家,到头就睡,就一直没醒过来。我们得知消息都替同学高兴,说是白喜事,老爷子没受罪。
我想人生的结局千万种,但较好的结局就是无疾而终,像我老爸和同学老爸这种,都算得上好结局吧?
那天中午,表哥表姐兄妹两人在豪华的酒店,给老父亲办了一场热闹又体面的90岁生日宴。
亲朋好友都前来给老人祝寿。大舅舅衣着喜庆,坐在主座,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女儿女婿外甥轮流过来给老人磕头,祝老人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大舅舅心情特别好,笑逐言开,给磕头的小孩子都发了88元的红包。酒席接近尾声,宾客们一起唱生日快乐歌,然后寿星切蛋糕,大家一起分享了蛋糕!
中午一点多,从酒店回到家,表姐问老爸爸累不累,爸爸说还可以。爸爸喝了一杯茶,然后跟孩子们打了一声招呼,说去房间睡一会儿。
亲朋好友又陆续赶回来,给老人送行。他们都安慰表哥表姐,说老人是有福之人,90岁生日也过了,走的时候一点痛苦也没有,非常安详,这是福报!
表哥表姐开始十分伤心,后来想想也非常宽慰。他俩从小失去妈妈,是爸爸又当爹又当妈,把他们拉扯长大,培养他们读大学,帮助他们成家。爸爸为他们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儿女都生活得不错,都很幸福,爸爸也放心了。老父亲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了。
大舅舅非常能辛苦,对两个孩子呕心沥血。我记得有一次,大舅舅帮别人家盖房子,不小心从房顶摔了下来,昏死过去好几天。别人都以为他不行了,我妈妈哭得一塌糊涂。后来舅舅醒了,他对我妈妈说:别害怕,我不能死,我死了我的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已经没有妈妈了,我不能让他们连爸爸也没得喊呀!
阿婆过完90岁生日,她非要亲人们再留宿一晚 ,不成想,那成了她和亲人们最后的相处 ……
同村的阿婆90岁高龄了,耳不聋眼不花,拄着拐杖还能在村里转悠 ,她本来是去年八月底的九十岁生日,但家人们合计在中秋节那天提前半个月为她祝寿 ,这样更方便亲人们的团聚,上班、上学的都会放假 。
就在中秋节那天 ,远道的亲戚朋友们都来了,在外务工和求学的子孙们也回来为老人祝寿 ,还有远近的乡里乡亲们更是又帮忙又送礼的 ,摆了50桌的农村坝坝宴,一轮摆十桌 ,来来往往的足足摆了五轮 。
那天老人的兴致也很高 ,她被请到上席,子孙们轮流给她鞠躬作辑,祝寿问好 !
老人慈祥的看着后辈们 ,摸摸这个的头,握握那个的手 ,乐的嘴都合不上了!
子孙们还请了乐队为她点歌 ,可以说热闹了一整天 !
头天正酒席,因为人太多,又很忙 ,亲人们互相说不上话。第二天就是自家的至亲至戚们坐下来,歇一歇,说一些推心置腹的心里话,那才是真正的团聚 。
但第二天吃过中午饭,亲戚们,子孙后代们,几乎也要打道回府,各归各位了 。
就在大家商量着要向老人告别回家的时候 ,老人一把拉住她的娘家小妹的手臂 ,几乎用哀求的口吻说 :“你们来都来了,就再留一晚吧 ,我有好多好多的话还没和你们说呢,明天早上再走,明早我一定不留你们了 ……”
老太太的娘家小妹其实也六十多岁了,她看着自己年迈的大姐 ,其实心里也有万分不舍,因为姐妹难得相见 ,她就对老太太所有的亲人们说 :“要不走我们都不走,我们都再陪大姐一晚吧 ,大家也难得这么齐整的相聚在一起 ……″
就这样大家都留了下来,娘家的亲人们,还有老太太的子孙们 ,又是一个欢乐的下午 ……
那天晚上,老太太的小妹是陪着她一起睡的 ,两姐妹在床上都说了好久的话 ,从小时候回忆起,一直到现在,可以说那天晚上两姐妹讲了几十年的事情 。
经老太太的小妹后来说,那天晚上,她俩在一张床上同盖着一床被子 ,她大姐睡里边,她睡外边 ,凌晨1:00的时候,她起来上厕所,顺便喝了水,她还问了声“大姐,你喝水不?上厕所不 ?″
老太太也答应了,“说不喝,也不上厕所 。”
第二天早上天亮了,老太太的小妹先起了床,她看着大姐是脸朝里侧睡的,就想着让她多睡会,别惊醒她!
小妹悄悄起床后,洗漱完毕 ,又等着早饭弄好,摆上了桌子,她才去叫大姐起来吃早饭 。
小妹连叫了几声:“大姐,起来吃饭了 。″
老太太也没答应 !
小妹就想着大姐怎么睡得这么沉呢?
她就伸手去拍老太太的肩膀 ,但老太太毫无反应,她就觉得不对头,就大声的“大姐,大姐″的喊,用手一探鼻孔已经没了气息 。
老太太的小妹就大声的嚎哭起来 ,外面正准备吃饭的亲人们听见了 ,一个一个的都奔到床前 ,发现老人不知什么时候早已安详的走了 ,因为在被窝里,身体还有一些温度 。
老人一直就是这样侧着睡的,睡着了就连动都没动过 ,面容是那么的安详 ,或许她还做着梦,沉浸在昨日亲人们的团聚里、姐妹共同回忆的幸福里,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走了 ……
家人们悲痛之余,又为老人就这样很自然的寿终正寝,毫无痛苦、毫无遗憾的离去而感到高兴 !
真的好神奇 !老太太的老公在两年前去世的,也是这样在睡梦中去的,他俩可是一样一样的 !
村里的人都说两位老人修行得好,他们一直乐善好施,才修得这样的好结果 ,无疾而终! 睡梦一样的离去 !
阿婆已经90岁高龄,她看着自己的子孙们成才,成家,成业 ,可以说已经没了多少牵挂 ,只是还带着对亲人们的不舍,但是,在最后的时刻,亲人们、子孙们能够欢聚一堂,承欢膝下,为她祝寿 ,可以说走得安心,走得放心 ,这应该也算人生最好的结局吧 !
去年正月,我们村102岁的老于太太仙逝了。
老人家五世同堂,长子八十多了,长孙也近六十岁。长孙的孙子也四五岁,满地跑了。老太太年过百岁,眼未花,耳稍聋,一付好牙口。临终那天中午,还吃了半盘饺子。
下午两点多,老太太午睡醒了以后。看到曾孙在院子里陪玄孙放鞭玩,怕伤着孩子不放心。就喊孙子搀扶她去院子里亲自叮嘱,叮嘱完以后曾孙告诉她不玩了。拉着儿子与父亲一起搀着她回家。老太太乐呵呵的说:“俺大曾孙真听话!”
孙子、曾孙把她鞋脱了扶到炕上,小玄孙也脱了鞋爬到炕上,凑到老太太跟前。老太太笑眯眯的抚摸着小玄孙的头,摸着摸着,老太太的手不动了。身子往叠起的被褥那里一倾,孙子大喊一声:“奶奶您怎么了?”儿子、儿媳、孙媳等人闻声跑过来,儿子用手一探:老娘已经走了!
因为正逢疫情,家人简单的发送了老太太。因为老太太年过百岁,家人的孝衫不用白布,用的是红布。村里***十岁的老人也直言,活这么大岁数第一次见到穿红色孝衫!
其实最让人们羡慕的是年过百岁,五世同堂,无疾而终。这些不正是人人向往的人生结局吗?
我的叔叔32岁时,娶了一个二婚,还带着两个儿子。
俗话说“养儿不养俩,养俩轮官马”,何况还不是亲生儿子,都担心我叔叔老了会受虐待。
但我叔叔还是毅然决然的跟婶娘结婚了。
婚后一年,婶娘又给叔叔生了个女儿。这下叔叔有3个孩子了。
在90年代,别人家都是独生子女,叔叔却要养育3个孩子,本来家底就薄,家里的负担可想而知。
困难没有吓倒叔叔,他靠着家里的10几亩水田,和婶娘在家养猪,供养三个孩子上学。
不管是亲生的女儿,还是继子,都是一视同仁,希望他们都能够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
可我那三个堂弟妹都不是读书的料。初中毕业都不想念书了。说是要去打工,减轻家里负担。
叔叔心想,他们不愿意读书,那就给他们学一门手艺。将来也好在 社会 上立足。
这样大弟去学了厨师,二弟去学了刷家具油漆。学成之后,都出去打工了。大弟去了越南,二弟去了广东。
过了几年,堂妹也出去打工了。她是亲身女儿,叔叔没有给她学艺。我叔叔心里有所盘算。
盘算什么呢?我叔就两弟兄,我爸生的两个女儿,我叔也是女儿,我们这一房都没有儿子来继承香火。所以将来,最大可能,堂妹是要在家里吃老米的。
堂妹做了流水线上一名打工妹。青春懵懂的女孩,在工厂遇见了自己的白马王子。
两颗年轻的心一见面,很快就你侬我侬。过了两年,堂妹把小伙子领回来见叔叔婶娘,说是想结婚。
叔叔得知女儿要远嫁河北的想法,坚决反对。
叔叔说:“女儿呀,爸就你一个亲生女儿,打算留你在家里吃老米,给我养老送终的,怎么能嫁河北那么远的地方去。”
堂妹不听,哭着说,家里还有两个哥哥呢。我不在家吃老米,那边就一个独生儿子,那边爸妈怎么办呢?
父女俩僵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时广东打工的二弟打电话回来,说:“爸,您就同意妹妹的婚事吧,将来我负责给您养老送终,我打2岁就来跟您过,您就是我亲爸,放心,我会好好孝敬您的。”
二弟的一番表白,让叔叔有了些许安慰。但一个老父亲还是不甘心自己心爱的女儿远嫁他乡,叔叔偷偷哭了一场,扇了自己一嘴巴,还是同意了堂妹的婚事。
堂妹裸嫁到河北,那边家庭也很穷,没有彩礼,叔叔也没要,只要求妹夫要待堂妹好,其他别无所求。
又过了两年,二弟用打工挣来的钱,把家里的老房子推了,重新起了栋二层小洋楼。
房子修好后,二弟也迎娶了一个漂亮的湖南妹子。
二弟婚后,继续去广东拼事业。弟妹怀孕了留在家里,由婶娘和叔叔负责照应。
宝宝生下来,又是一个女儿。看来我们这个家族就只有生女儿的命。
不过女儿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叔叔家的孙女,从小就跟着叔叔和婶娘,现在长成大姑娘了,跟爷爷可亲了。
堂妹嫁到河北,生了一个好字,这几年,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堂妹在家当起了全职宝妈,每天开着宝马接送孩子。
二弟又在城里买了两套房,把孩子接到城里上学。
大弟也自己挣钱买了房。现在还在拓展自己的连锁店,说是过两年再成家。
我叔叔家的三个孩子,都没有读什么书,挣钱的本事却一个比一个大。
这两年,家里富裕起来了,叔叔婶娘穿着打扮越发洋气起来,二弟媳妇是美容师,给买的衣服能不洋气吗?
我那二弟,在我们家族中风评很好。二弟怕叔叔骑摩托车冷,给叔叔买辆电动车开,只要叔叔开口,有求必应。
这些都被亲戚看在眼里,大家一致夸他孝顺,懂事,知礼节,会挣钱。
这都是叔叔前世修来的福。当初接盘二婚,还带着两个继子,人人笑他,现在呢?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人到晚年,不就图个身体 健康 ,儿女孝顺吗? 我叔叔马上70岁了,婶娘60岁了,两老目前身体都很 健康 ,每年他们都会去河北女儿家住上一阵子,为了远嫁的女儿,老两口当起了候鸟。
叔叔这一生,娶了婶娘,共同养育了三个孩子,孩子们又都懂得孝道,可以说这就是人生最完美的结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