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电子烟使用感受,这款产品的包装设计非常简洁,正面印有产品的名称,背面则是产品的参数信息。打开包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白色的盒子,盒子的面采用了磨砂处理,摸起来手感不错。打开盒子,里面的配件还是比较丰富的,除了耳机本体之外,还有充电线、说明书以及保修卡。除此此之外,还附赠了一个收纳袋,方便收纳耳机。在收纳袋的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款耳机的参数信息,包括电池容量、充电时间、续航时间等等。
一:雪加电子烟使用感受
每一个被资本热捧的风口,都有一个孙宇晨。
他们被包装出光鲜的精英履历,知名VC 是他们的座上宾,言语间尽是颠覆与革命,慢步入场亦能弯道超车。
如果说孙宇晨“死”于区块链的东风不再,那么下一个诞生孙宇晨的风口已经初具雏形。
天眼查数据显示,以“电子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企业已经超过10 玩家。其中,注册时间在1 年以内的就有近7 万家,而注册1~2 年与2~3年的则分别约为5 万家和4 万家。
据IT桔子统计,2019 年至今为止,国内已经至少完成 29 起电子烟领域融资,累计金额超20 亿,其中仅6、7 两月便有15 起。
尽管数以万家的新玩家跑入场,但有的品牌注定只是配角,而有的品牌却自带主角气质,比如雪加SNOWPLUS。
这不过是今年4 月才正式***产品的一个新品牌。但销量可谓惊人:首月销量达到5 万套,第二个月便达到12 万套,6月底预计超过40 万套。
成绩如此亮眼,雪加如沐春风。
一边是资本的极力追逐:6月20 日,其宣布获得来自多家风投基金和投资人A 轮投资,金额超过4000 万美元,坐稳近半年来行业已公开的最大规模融资。
另一边则是烧钱在营销与渠道:与草莓、迷笛、橘洲、春浪、滴水湖等知名音乐节展开合作,与ONE THIRD、THIRTEEN、MAO等酒吧、Livehouse 合作主题活动。在好邻居、罗森等便利店渠道铺开。
尽管雪加极尽“行业第二”的姿态,但吊诡之处却有不少。
其一,疑点颇多的行业最大规模融资。众所周知,VC 阵容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是一个重要背书。无论是对于行业认知,还是后续融资都有很大影响。如果是实打实的“半年来最大一笔融资”,没道理如此低调。
其二,主流社交平台与相关论坛,难寻其真实用户的踪迹。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难道雪加的用户都不上网?明明瞄准“潮流生活方式”却几乎毫无声量,又凭什么拿下巨额投资?
电子烟,并不是风口
要看懂笼罩在雪加身上的迷雾,有必要为电子烟这一“风口”做一个剖析。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烟民总数相比2000 年减少了4000 万。其中,超过3500 万人改抽电子烟。有观点指出,未来国内将有约5%-10% 烟民被转化为电子烟消费者,这将是一个潜在用户超过5000 万的巨大市场。
与打车、外卖等通过全新的产品模型烧钱抢下市场的“风口”不同。电子烟,与新造车一样,伴随着巨大的存量市场转换。不仅难以瞬间完成,更难以判断是否会因为技术升级出现新变量。
明明是一条“长赛道”,凭什么让资本嗅到了***味?
这源于过去几年,AT 为首的巨头们在O2O、共享经济等各个赛道的不断布局与加码,实质上为众多VC 构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退出机制——To AT,以最终被AT 收编为最高目标。
不过,产业互联网大潮到来后,这一退出机制正在逐渐萎缩。数据显示2018 年VC/PE 基金数量和实缴规模增速较2017 年分别下降40%、36%。
手中没多少余粮的VC们,正急切地寻找着回报更快、毛利更高的“快生意”,正巧被电子烟“撞了一下腰”。
究其原因,首先是电子烟入局成本远低于以往各类“风口”。
国内早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供应链与配套产业。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的电子烟已经占到了全球总量90% 以上,其中更有80% 以上出口欧美市场。
据行业人士透露,建立一个品牌仅需投资300~500 万元。而一个更好的例子是,典型的“轻模式”吸引了众多“网红”以此作为流量变现手段:年初,朱萧木的FLOW福禄发布,罗永浩为其站台;
随后,“同道大叔”大叔创始人蔡跃栋与黄太吉创始人赫畅宣布共同推出YOOZ柚子电子烟;一周后,视觉志CEO 沙小皮、军武次位面CEO 曾航等五位自媒体人联合推出灵犀LINX 电子烟。
其次,不仅不需要动辄数十亿撬动“重资产”,电子烟还有良好的盈利模型。
雾化器,是其第一个盈利点。其技术含量极低,成本一般仅为30~50 元,但售价往往能达到 300 元以上。
烟弹作为耗材,是电子烟第二大盈利点,能实现类似于墨盒之于打印机的模式。用户的持续性复购,将为品牌提供乐观的现金流。
轻资产、高毛利、回报快契合了VC 们的窘迫现状,但不断提速的行业节奏却有更深层的原因
健康意识崛起以及监管压力下,传统烟草巨头面临转型。
数据显示,菲莫国际、英美烟草、日本烟草、帝国烟草四大跨国烟草巨头已经进入了股价的下行通道。未雨绸缪,它们早在2013 年起便开始布局电子烟的,于2017 年便拿下了除中国以外市场70% 的份额。
目光收回到国内,不仅是“正规军”也早已进行布局,只等政策落地。
云南中烟已推出电子烟“MC”;广东中烟拿出了MU+和ING;山东中烟于2017年申请了可调式烟草物料专利;湖北中烟则已拥有加热不燃烧再造烟叶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等专利;湖南中烟具备超声雾化电子烟、电加热低温卷烟等专利和相关技术;贵州中烟于2014 年成立新型卷烟工程中心,并已申请50 多项专利。
那么,面对缴税万亿、掌握渠道、制定规则的烟草系统,新玩家到底图什么?答案或许是收编。
一旦政策趋于明朗,资质收紧,没有传统烟草投资背景的新玩家极有可能第一波倒下。反之,为新势力投入重注的传统玩家自然会从中斡旋,帮助其获得“名正言顺”的身份。
届时,早期竞争出的市场份额,极有可能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毕竟,新玩家们所在的电商、线下数码、便利店根本接触不到广大烟民的巨大市场。
比如,哪怕是强如新势力标杆JUUL,也已于去年12 月被美国烟草巨头奥驰亚以128 亿美元收购35% 股份。
不管是在窗口期“捞一票就跑”,还是争取在政策明确后被“正规军”收编,速度都是当下电子烟创业公司们的命脉。哪怕疯狂烧钱,只有尽可能做大,才有可能作为头部玩家获得“补票”机会。
藏在斗篷后的雪加
如上所述,不断为电子烟赛道提速的,有资本的窘迫,亦有行业的变迁。
那么,回到雪加品牌本身,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其到底是“人在风口,身不由己”,还是“扯虎皮拉大旗”,试图掩盖背后的目的。
按常规的观点,雪加正处于创业公司风险最高阶段:尚未成为独角兽但已初具规模,有了更高的烧钱效率与速度。这意味着,一旦停止烧钱,它便可能达不到增长目标,影响其拿到更高估值以及后续融资,甚至在这一波电子烟创业潮中被挤下牌桌。
这也就不难理解,雪加为何出现“虚假声量”全靠自家吆喝的情况。一方面,的确有行业本身的激进;另一方面,还离不开其创始团队一贯的“投机传统”。
公开资料显示,雪加经营实体为北京多拉冥想科技有限公司,而这“多拉”二字正是解开谜题的一把钥匙。就在雪加公布其获得行业最大A 轮融资不到一周,多拉冥想便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的公告中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原因是:
“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违反了《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一个刚拿到4000 万美元融资,气势正盛甚至有志于被“收编”的行业第二,犯这种常见于“倒闭前夕”的错误让人颇为诧异。
我们进一步调查发现,多拉冥想背后实际掌舵人为钟家鸣,一切逐渐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提起钟家鸣,必然离不开“连续创业者”这类标签。2017~2019 年,钟家鸣便从共享经济、区块链再到电子烟,一年一个项目,一年一个风口,成为了一个合格的“连续投机者”。
故事依然从“多拉”开始。在被誉为“共享经济元年”的2017 年,钟家鸣投身其中于4 月创立了多拉打印。其所谓的“自助云端打印机”说起来相当简单,商圈、学校为主的用户在APP 中上传需要打印的文件,支付完成后便可以在任意终端取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