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鹏客电子烟厂生产的电子烟,在网上销售。执法人员当场查获该电子烟产品10包,经检测,其中9包样品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涉嫌违法添加禁用物质属于非法经营行为。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一:运城魔笛电子烟
提起早熟苹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说起红度极佳、口感脆甜、货架期长的早熟苹果,有些人就会觉得陌生了。
今年,临猗县引进的五代大卫嘎啦苹果第一年挂果。卖相好、口感好的苹果一经上市,就被外地客商抢购一空,甚至明年、后年的苹果,都被提前预订。
一果难求,临猗是怎么做到的?日前,
凭“刚需”——瞄准新需求
“我们一家人都很爱吃苹果,一年四季除了6月份,家里苹果几乎没断过档。”谈到最爱吃的水果,盐湖区东城街道居民张敏娜快人快语,早熟苹果虽然口感不怎么好,有些面,但牙口不好的父母爱吃。她和孩子还是喜欢吃脆甜的。
张敏娜表示,每年“五一”后,市场上几乎就买不到苹果了,她会提前在冰箱里储存很多苹果,能吃一半个月。直到7月份早熟苹果上市。听闻临猗生产了好吃好看保存时间又长的早熟苹果,张敏娜擦了擦嘴边并不存在的哈喇子笑着说:“如果能吃上这么好的早熟苹果,那肯定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其实,在运城,乃至在全国,跟张敏娜一样,每到夏天就迫切想念脆甜早熟苹果的消费者比比皆是。
瞄准了消费者的新需求,主打“临猗水果,‘早’赢天下”的临猗县一直在寻找、在尝试、在探索。
临猗县地处运城盆地南端,全县沟壑密布、塬坡连绵,地势为自北向南倾斜的坡地,有利排水、丰沃的土壤是临猗苹果的天然生产基地。近年来,临猗县立足产业实际,以建设运城峨嵋果品博物院为抓手,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果业二次革命为突破,主动作为,全力推进现代果业强县建设。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临猗果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首,品种多达158种。“临猗苹果”则成为全省唯一跻身农产品区域百强榜的品牌。临猗的早熟苹果也成绩斐然,比其他地方同期种的,要早上市10天至15天。
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向介绍了临猗早熟苹果的发展史和现状。
全县种植有70万亩果树,其中50万亩是晚熟苹果,其余为中早熟苹果。
金帅、秦冠等是临猗中晚熟苹果的代表,于1980年开始在临猗规模种植,其特点是产量大,但口感并不好的缺点也很明显,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被市场淘汰。
藤牧一号是临猗早熟苹果中最早上市的品种,其优点就是上市早,缺点是口感发酸,货架期短,一周到半个月内果肉就会发面。现在几乎已经退出临猗苹果种植目录。
1996年,临猗县自主研发了适合本地种植的早熟苹果品种——临红一号。这个品种在每年7月中旬上市,具有个大、果型好、果面全红、口感甜等特点,缺点是货架期短、储存时间短。
早熟品种美八、三夏苹果,每年7月上旬上市,这两个品种的优点是果面红、卖相好、口感脆甜,缺点也是货架期短、果肉易发面。
大约2000年时,临猗县从山东引进了早熟苹果新品种——大卫嘎啦,即一代嘎啦。在果业系统工作20多年的***清楚地记得,一代嘎啦包括皇家嘎啦、太平洋嘎啦等,细化的品种非常多。自此以后,每年7月底上市嘎啦苹果,作为运城中早熟苹果的代表,其品质逐渐得到了全国消费者的认可。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卫嘎啦苹果的品种在不断更新换代,目前临猗县种植的嘎啦苹果共10万亩,但主要是二三代嘎啦。
果农王海峰在自家果园察看苹果新品种的长势
“其余品种的早熟苹果在临猗种植面积都不大。”***坦言,早熟苹果有个通病,那就是红了才能采摘,但含糖量远远比不上富士。因为苹果主要靠阳光照射以增加光合作用才能变红,而昼夜温差,则会使苹果变甜。在同一个花期,早熟苹果生长期比较短,一般在7月份采摘,而富士则在10月份采摘。因此,不论在红度上,还是甜度上,早熟苹果都没法跟富士比。
去年,临猗县委、县政府与北京一研究机构合作,引进了五代嘎啦苹果新品种。新品种选择在东卓村等四个示范基地试种。
去年,东卓果农谢巷管与李志高、李继刚、李志军四人合伙,流转了100亩果园,从去年3月开始对老果园进行更新建设,以国际视野规划,以国家标准建设,以“南果”战略推动,以“四新”示范引领,致力打造“抗重茬、双脱毒、免套袋、少拉枝、宜机化、早丰产”的现代化苹果示范基地。
“我们采用宽行密植的模式种植了100亩五代嘎啦品种,政府提供的苗木。这种早熟果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丰产,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苹果生长周期。”谢巷管说,今年7月下旬,苹果第一年挂果,虽然产量不高,但果面红度高,口感好,而且保存时间长。全国各地的果业专家、全市13个县(市、区)的果农都纷纷前来观摩。
苹果还没进入采摘期,北京一位王姓销售商就闻讯而来,在实地察看后,以每斤2元的价格收购了全园的苹果。他激动地说:“过去的嘎啦红度没有这么好,你们这果子卖到5块钱一斤都正常。这个园的果子我包了,从明年开始,有多少我要多少。”
经过几个月的沉淀,如今谢巷管和他的伙伴们早已能够淡然面对,他说:“很神奇,但我们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我们满足了市场的消费新需求。”
凭“硬核”——研发新果“芯”
在国外卖到120元一株的五代嘎啦苹果苗,临猗县在国内购买时,一株只需35元。这与国内科研机构对苹果新果“芯”的研发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掌握新果“芯”,才能种出好苹果。
2020年,临猗县通过招商引资,与临猗县领航达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了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的新技术,建设了国家级苹果脱毒壮苗繁育基地。
采访当日,走进基地的果树脱毒快繁实验室,感觉仿佛置身于细致严谨的科幻大片中——脚上戴鞋套,全身喷消毒液,无菌操作间只能隔着门看。
组培室工作人员杨莉介绍了实验室的工作流程。
“第一个环节是在准备室配药,20多种药品,按比例配制成适宜苹果苗根系生长的母液。”杨莉指着工作台上的十余个瓶子说,配药很麻烦,她配这10种药,用了三天时间。要用定容器,配错了,里面的微量元素不够,不利于植物生长。配好后要保存在10度以下的地方,温度高了药品会失效。
第二个环节是在灭菌室里,把琼脂、糖和母液倒在一起,在电磁炉上加热、搅拌,同时,测量酸碱度,使其控制在一定数值内。最后放在灭菌锅里蒸。
第三个环节是在无菌操作间接种。蒸好后的培养剂放凉后,就像果冻一样,凝固在透明玻璃瓶底部。工作人员把一个个纤细的苹果苗小芽插进去。每个培养瓶里能插三四个小芽。
第四个环节是把插好小芽的琉璃瓶放进培养室。小芽要在这里生长三四十天,之后,用于生根的小芽会被移植到土里继续生长,用于扩繁的小芽会被分开,进入下一个扩繁程序。
“培养室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扩繁,就是把一个小芽繁殖成一堆小苗。另一个是生根。生根和扩繁的培养剂是不一样的。”杨莉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