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分类

云南特产烟(新疆特产烟是什么)

admin2年前99浏览0评论
云南特产烟

——老山战场亲历记之十五

文/大漠单骑

本文为大漠单骑原创独家首发 ,各网站、移动APP 、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如转载请务必取得本人同意 ,个人自媒体 、论坛等如转发请务必保留作者署名,违者追究其侵权责任,勿谓言之不预也 。

***作战时 ,消耗性补给品主要是***和给养,也是***后勤系统需要重点筹措和保障的 。非补给品则不属于***后勤供给的范围,需要军人自行解决。补给品中的具体种类 ,各国***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比如美军战时将香烟列入后勤补给品,定量提供给参战人员 ,但在我军历史上,香烟从来没有全面正式列入补给品(不排除个别部队有特例) 。也正因此,在我军云南老山作战期间 ,香烟就成为军中最受欢迎的非补给品。1984年我所在的济南陆军学校见习代职学员队曾参加老山作战,亲身体验了个中滋味。今儿就聊聊这个话题,这与控烟的态度无关 ,只是希望再现老山前线我军指战员真实的一面 。

吸烟有害健康 ,这是现今广泛倡导的共识,但在三、四十年前并没有这种氛围,而且高档香烟还很抢手。当年有句老话:“烟酒税 ,养***。”意思是说我国烟酒产业上缴的税收很多,相当于国防军费开支 。这是因为我国有全球最大的烟民群体,以数亿人计。在此大环境下 ,***中的吸烟者自然也不少,而军营中那种兄弟般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又会让“烟酒不分家 ”的观念更加“发扬光大 ” ,原本不吸烟的人也容易被“传染”。我是70年代参军,那时新兵每月只有6元津贴费,老兵也不过10元上下 ,许多烟鬼抽不起或舍不得抽香烟,就买来烟叶子卷“喇叭烟”抽 。我们山东安丘县出产金黄色的烤烟叶,是卷“喇叭烟 ”的首选 ,安丘兵回家探亲总要带回一提包烟叶。

军中吸烟者的比例平时就不低 ,但在战时吸烟者会大大飙升,一线战斗部队几乎人人都吸。为什么打仗的人喜欢抽烟呢?我平时是不抽烟的,但在老山前线期间一天也能抽半包烟 ,多少有些发言权 。在我看来,一支小小的香烟,在战时可满足心理、生理 、环境等多方面的需要 。

从心理上说 ,打仗的人随时可能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在有限的生命时光中,在枪林弹雨的间隙 ,何物能聊以慰藉?抽上口烟也许是唯一的享受了,特别是能给弥留之际的重伤员抽上口烟,是对其极大的安慰 ,也是与其最好的告别。

从生理上说,吸烟者大多有烟瘾,就是尼古丁依赖 ,不让他抽烟会难受的。有烟瘾的人有一百个理由需要抽烟 ,累了抽口烟解乏,困了抽口烟提神,心烦了抽口烟平复 ,紧张了抽口烟放松……作战中的焦虑、疲劳是不言而喻的,总之,有烟在手 ,心里不慌 。

至于环境的需要,这在长期的老山防御作战中显得更加突出。部队一上老山阵地至少几个月,坚守和蛰伏在猫耳洞里的战士们 ,没有电,没有收音机(为防敌台宣传,收音机都上缴了) ,单调而枯燥,如有香烟相伴,漫漫长夜会好过得多。战场上 ,香烟还是战友关系的粘合剂 ,矛盾化解的润滑剂,老乡相逢的“伴手礼”,给牺牲烈士送行的“英雄香”……

看过美国好莱坞二战电影的人 ,会对美国大兵无时不刻叼着“骆驼 ”牌香烟的镜头有所印象 。据统计,二战中美军配发的香烟超过三千亿支,啤酒、红酒 、口香糖等也是美军的补给品。越南战争期间 ,美军甚至开始向参战军人提供***(安非他命、类固醇等),并自此延续至今。可能有人要问了,解放军为什么不将香烟列入补给品?可我国的现实允许么?建国之前就不说了 ,在我当兵时,军中伙食费标准大部分是每人每天0.45元(六类地区),尚不及一盒高档烟的价钱 ,国家哪有这么多钱?这还只是从经济角度说,即使我国经济发展了、***有钱了,也不会向欧美***全面看齐 ,有数千年文化和道德传统的中国 ,自然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治军方式 。

老山作战发生于1984年的云南,此时我国改革开放已有数年,物价和工资都有所增长 ,但依然处在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的供应并不丰富。当时的香烟市场以低档烟为主,高档烟市面上很难买到 ,基本以内部供应为主,需要商业局或卷烟厂批条子。云南省产的香烟大路货主要是“三七” 、“春城”、“春耕 ”牌等,每盒价格约0.3元左右;好烟有“云烟”、“大重九” 、“红塔山 ”牌等 ,烟卷带过滤嘴,每盒价格在0.9元上下 。

之所以说香烟在老山前线最受欢迎,是因为其常处于短缺状态。一是在前沿阵地没地方买烟。能买到烟的商店、小卖部都在后方的村庄、乡镇 ,而有些村庄已被越军炮火摧毁了,比如里头寨 、新新寨等 。坚守前沿阵地的战士没有命令是绝对不允许擅自离开阵地的,要买烟就需要托付合适的人从后方捎过来 。前沿阵地连队只有司务长和“上士”会不定期去后方采购食品 ,但封锁之下炊事班做的热饭也难以送到最前沿 ,这些战士充饥主要靠储存的压缩干粮 、罐头或用煤油炉煮点挂面。可以连接前沿与后方的,主要是负责后勤运输保障的军工,但军工通常与坚守阵地的战士不是一个连队的 ,能认识的主要是老乡。在老山战场上,向前沿阵地运送物资是很危险的,要通过密集炮火的拦截 ,要面对“生死线”上的狙击步枪,搞不好就要付出生命代价 。所以,前沿阵地的战士要抽上战友从后方捎来香烟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个中的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香烟“断顿 ”也是常有的事。

我们部队在老山1985年春节发放的地方慰问品 ,为留作纪念我一直保存至今(作者摄)。

二是在前沿阵地能抽到好烟更不容易 。前面提到了,战士津贴少,好烟难买到 ,路途危险多 ,能抽到好烟的时候自然不多。我们参战是在老山作战的初期,老山还没有成为全国宣传的热点与关注的焦点,来自地方的拥军慰问品并不多 ,偶尔过年过节地方政府的慰问品中有香烟,有的部队每人能发一盒好烟加几颗巧克力糖。不过,我还没碰上发烟的好事 ,1985年春节前,我们部队收到的慰问品是每人一套洗漱用品,一个小包外面印着字 ,里面整齐摆放着牙膏、牙刷、香皂 、梳子等(见上图) 。好在云南是我国少有的产烟基地,昆明、玉溪、红河 、曲靖、大理、会泽 、楚雄、昭通等地都有卷烟厂,高档烟的产量还是不低的。香烟虽不是我军的补给品 ,但老山作战部队后勤部门会从烟厂搞到少量高档烟,相当于军人服务社进货,只卖给本部队的干部战士。我在老山前线期间 ,通过营部的司务长买过高档烟 ,一次也就几盒,主要是“大重九 ”和“红塔山” 。有好烟了我总是留下来,每次下连队看望我校学员时带上 ,在前沿阵地与学员和连队战士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战友们抽着烟相谈甚欢 ,这些在战斗中勇猛的硬汉们,随着渺渺青烟会放松下来,露出最柔软的一面。

别以为在老山前线抽烟的都是男兵 ,也包括女兵的,但女兵抽烟的原因与男兵完全不同。在老山后方的曼棍、落水洞 、兴街、文山等地的野战医院和救护所里,那些年轻的女医护兵面对身负重伤或上肢受伤的伤员时 ,会拿出自己买的香烟,打火先吸一口燃着香烟,再递到伤员的口中 。久而久之 ,这些本来闻见烟味就避之不及的女孩子 ,也学会了抽烟 。而在地方医院里,别说不让伤病员吸烟,整个医院有屋顶的地方都是禁烟区 ,但在前线女医护兵看来,这些伤员战友正面临生与死的大考,即使迈过这道鬼门关 ,伤愈后还要重返前线,应该尽量满足他们这点嗜好或人生最后的要求,这正是一种母性的光辉、人性的包容 ,这就是平时与战时的区别。其实,严酷的现实根本不可能像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那样,在老山前线仍然活跃着许多女兵 ,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广大男兵心中的“女神”。

老山参战女兵在麻栗坡县烈士陵园给烈士战友“敬烟 ” 。

虽然在老山前线香烟处于短缺状态 ,可每当老山阵地上有指战员牺牲 ,军工会用担架将烈士遗体运送到后方,这时阵地上的战友会将身上仅存的香烟放在烈士担架边上。1985年老山“1·15大战”中,我校学员李法堂英勇牺牲 ,当其遗体担架在船头转送期间,我们几位校友闻讯赶去给他送行,一位学员在他脸旁侧放下一整盒烟 ,我们一起向烈士低头默哀告别。我国有给逝者敬香的传统礼仪,但在老山前线,香烟就是战地“英雄香” ,只有为国捐躯的英雄配得上 。

我曾在2017年重返老山,在麻栗坡县烈士陵园里看到,前去祭奠烈士的参战老兵 ,在当年战友的墓前点燃一支支香烟,再整齐摆放在墓碑下,场面令人动容 ,这已成为祭奠老山牺牲烈士的特有仪式。在老山战火中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有的活下来了,有的毅然走了,那些生命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的兄弟们 ,愿你们在天上永远有香烟相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