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这个东西吧,现在很少见有人用了。
不过如果时间倒回三四百年,在上层社会,如果不随身带上一瓶鼻烟,都不好意思出去见人。
这么说吧,那时候鼻烟在官商上层的普及,就好像今日的iphone一样普遍。
在当时,如果有一***在街上看到有人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拿出一个小瓶子,挑了一些粉末往鼻孔里面塞。然后全身打一激灵,露出舒爽猥琐的笑容。
先别着急着把他扭往警察局指控他***。因为他很有可能是刚刚吸了一点鼻烟。
因为鼻烟的成分中,除了占大头的烟草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往里面添加薄荷、冰片、麝香、龙诞香、干果、各式鲜花等等,最后混在一起磨成粉末随身携带。
实在是当时居家旅行、提神醒脑必备良药。
另外无论你对味道有什么特殊的癖好,烟商都能给你调出来。
不过记得要提前一年给商家下订单才行。
因为鼻烟有点像做女儿红一样,磨成粉后还要放进陶缸埋入地下,陈化一年之后才能拿出来吸吸吸。
别看几百年前官员富商人人鼻烟不离手。
但是实际上鼻烟并不是我国的土特产,在明朝万历年间才从意大利传入中国,和番薯进入中国的时间差不多。
不过和番薯一进来就大受欢迎不同,鼻烟由于味道太过于浓郁,不是很受喜欢清淡的明朝人民的待见。
鼻烟的大发展,还得要去到清代。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白山黑水那嘎达过来的满族人民搬到了北京。
刚从马背上下来的满族大兄弟在北京接触到了鼻烟这个神奇的玩意,马上一致认为:这个feel倍儿爽~
于是从上而下刮起了一股“鼻流”,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时不时的就把鼻烟当做礼物赏赐送给下面的小弟。
拿到皇帝送的鼻烟,自然要时不时的拿出来向同事显摆显摆;没收到礼物的心里也不服气啊:没人送我自己买不行么?
于是经过康雍乾三代人一百年的努力,终于把鼻烟弄成了清代朝野上层的标配。
想想乾隆召集大家开会的时候,大家齐齐的用指甲挑一点鼻烟往鼻子里面送,丝啦丝啦响成一片,人人打激灵,这个场面真是令人感动。
可惜没有哪个电视拍出这一幕来,真是白瞎了一场好戏。
哦,可能也有导演拍了出来,结果被广电总局以画面败坏社会风气为理由给剪掉了。
作为要在同事之间炫耀的资本,装鼻烟的盒子自然也不能马虎。
一开始,鼻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容器。在明代,一般是拿装中药的药瓶来装,不讲究的甚至随便拿个纸包着,要吸的时候就把纸包打开和人一起分享(怎么还是聚众***的即视感……)。
慢慢的,为了方便保存鼻烟,开始出现了锡、铜、玻璃、陶瓷等材料的鼻烟壶。
到了清代,随着鼻烟的流行,鼻烟壶的发展也进入了巅峰。
像什么和田玉、珊瑚、翡翠、玛瑙、水晶等等材料都拿来做鼻烟壶,总之是怎么贵就怎么来。
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刻、漆器、珐琅等工艺也轮番出现在鼻烟壶上。
后来还发展出了内画鼻烟壶这种***到家的技术。
不过随着香烟的出现,鼻烟和鼻烟壶同时开始没落。鼻烟再一次成为小众癖好,鼻烟壶则成为工艺品和收藏品出现在潘家园和拍卖会上。
现在想要提神醒脑,只有抹点清凉油或者风油精,逼格一下子下降很多,再也没有吸吸吸的快感了。
发表评论